南京地名考究

合集下载

南京人文百科知识(考编)

南京人文百科知识(考编)

南京人文历史百科知识第一集南京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堡垒:清凉山一带的石头城212年,孙权在楚国金陵邑故址修筑石头城。

钟埠龙蟠:紫金山,东边,像青龙石头虎踞:石头山,西边,像白虎风水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南)玄武(北)石头城又称鬼脸城(因为石壁)台城:即东晋建康宫,宋齐梁陈沿用,格局不变。

南唐建城已经完全拆平了,被隋军破城毁于一旦。

今天所说的台城只是鸡鸣寺的一段墙。

江苏第一高楼:紫峰大厦南京图书馆:300平方米的六朝遗址的展示区六朝博物馆:馆址是原六朝建康城的一部分。

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先生设计,体系化地将贝氏建筑模数、贝式建筑几何、贝氏建筑光影运用。

展出青瓷器、陶俑、墓志、建筑构件、石刻、书画,介绍六朝名人故事,设有“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大展厅。

第二集孙权:南京建都石头城。

取建业之名,建功立业。

第一个被葬在钟山,之后东晋的皇帝明朝的洪武大帝、孙中山都葬在钟山,让钟山成为帝王之山。

梁武帝萧衍:48年皇帝,勤如王莽,一代英主。

六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信佛,菩萨皇帝。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指的是建康城。

同泰寺: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创建,皇家寺庙,三次自己做和尚,大臣用钱赎回皇帝。

光宅寺:梁武帝的故宅。

南唐陈叔宝:昏庸,具有音乐才能,《玉树后庭花》。

南唐被隋文帝杨坚所灭。

胭脂井:隋军进攻,不瞎叛变,陈后主和妃子张丽华躲在井里。

东山再起:谢安年轻不愿意做官,后因为家族没有官员了出来做官。

培养队伍,在淝水之战八万人打败了一百万的前秦大军。

北伐胜利之后再次隐退。

李白,“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

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为国效忠,洒脱不羁。

王导家族:千古第一相,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

新亭对泣:北方的贵族官员在长江的边上,望着北方相对流泪。

王导让他们振作起来恢复江山。

天阙山:牛首山别名,东晋王导。

“南京十佳老地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

南京街巷名称背后的故事

南京街巷名称背后的故事

南京街巷名称背后的故事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许多街巷的名称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背后的故事。

这些名称不仅仅是地名,更是南京城市发展和文化演变的见证。

首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南京市中山陵附近的街巷名称。

其中一条名为云锦路的街道,得名于南京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云锦。

云锦是一种以绢为底,线织为图案的织物,色彩鲜艳、纹理独特。

这条街巷便得名于南京云锦的创作和贸易中心,见证了南京作为云锦之都的繁荣历史。

接下来,我们聚焦南京市的夫子庙街区。

其中一条街巷名为秦淮河畔。

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重要河流,以其清澈的水质和风景优美而著名。

秦淮河畔一带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地,这条街巷名称的背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它见证了南京作为江南文化中心的地位,也沿袭了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

此外,在南京市中心还有一条知名的街巷——中山路。

中山路是南京市的主要商业中心之一,得名于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这条街巷是南京市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的象征,也是南京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一步。

中山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的贡献,同样也代表了南京市民对革命先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些街巷名称背后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南京市的丰富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人民精神风貌。

无论是云锦路、秦淮河畔还是中山路,它们都承载着南京人民对自己城市的热爱和独特情感。

这些街巷名称不仅是南京城市地理标识的代表,更是南京城市形象和历史人文的象征。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街巷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和韵味。

南京老地名

南京老地名

南京老地名南京老地名十佳老地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湖、虎踞关从时空分布看,当选的十佳老地名基本涵盖了南京发展史上的各朝各代,区域也各有分布。

“十佳”时间分布广泛,按时间排序:先秦地名长干里:“十佳”里最老的一个,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是南京市区内最早的居民区。

干,是南京古代地方话里用的字,意为长条形高地。

当时人口密集,应是南京最早的“繁华”市区。

南京的历史从越城开始,越城就在长干里的位置上。

六朝地名龙蟠里、虎踞关、乌衣巷、桃叶渡。

南唐地名夫子庙。

夫子庙和国子监、孔庙有关,这两者都是南唐时期设立的,夫子庙的繁荣是在宋元以后。

明朝地名朝天宫、成贤街、孝陵卫。

民国地名莫愁路,1930年设立。

观点提炼:从时间分布上可见,反映南京城市记忆的主要是六朝时期和明朝时期,是南京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朝代,“十佳”中有八个与之相关。

从地区分布上看:城南的占了7个,毕竟是历史上的南京城市中心,集中了南京的历史文化。

另外,城中一个(成贤街)、城西一个(莫愁路)、城东一个(孝陵卫)。

城北的空缺可见城北在历史中是后期才发展起来的。

象征意义语音:当选的十佳老地名分别从六个方面反映了南京这座十朝都城,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杰出的代表性。

●历史沧桑的南京乌衣巷乌衣巷成为十佳之首,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乌衣巷名字本身,并不算南京最优美的地名,而且位置不清,对于其具体位置,古今一直都有争议。

但为什么它能得到市民和专家这么高的认可?因为,它集中反映了历史沧桑的南京。

作为江苏三大古城,提到扬州,人们立即想到的诗歌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提到苏州,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提到南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唐朝刘禹锡那首著名诗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见,乌衣巷无论在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心目中,都是南京这个城市的代名词,是城市的画龙点睛之笔。

历史上,乌衣巷本是东晋王谢望族居住地,豪门大宅,繁华鼎盛;而到了唐朝,繁华已逝,豪门冷落,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古诗词中的南京地名

古诗词中的南京地名

1、朱雀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一千三百多年后,南京依然保留留有乌衣巷和朱雀桥的地名.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

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

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今中华门内,已不存。

人们为追忆朱雀桥,往往把镇淮河当作昔日的朱雀桥,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抒发过桑梓情思,抚今追昔!如今在武定桥和镇淮桥间新架设了朱雀桥,游人至此,望着潇洒的“朱雀桥”三个字,思古之情顿生。

这里淮水微转,桥卧晚霞,尚不失当年风范。

2、桃叶渡[桃叶歌] 东晋--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位于淮清桥边,十里秦淮与古表溪水道合流处。

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吴敬梓故居内,桃叶渡8号)3、白鹭洲与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之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白鹭洲原为古代靠秦淮河口的一个沙洲。

后江流改道,白鹭洲与陆地相连。

现在的白鹭洲公园紧邻夫子庙,历史上称为徐太博园,徐中山园、东园,是明初中山五徐达王府的东花园。

东园定名为白鹭洲,始于民国初年,其原因在于湖中有洲,四面环水,洲边多植芦苇,秋日时有水鸟白鹭飞来,与原长江边的白鹭洲相像,墨客骚人在此观景畅饮时,为了让名园平添诗情画意,故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名之曰“白鹭州”。

凤凰台位于城内西南隅的一座山岗上,其遗址就在现今花露北岗一带。

建于南北朝刘宋暑期。

相传有凤凰翔集于此,因筑台而称凤凰台。

南京地名九大特征

南京地名九大特征

南京地名文化九大特征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

”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

概而言之,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

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群交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

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

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

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脉。

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

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

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

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色彩。

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

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

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的古代地名主要有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等,每个名称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详细如下:
1.金陵:这是南京最著名的古称之一,其名源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在此地筑城之时。

金陵的名字不仅代表了南京的古老,也象征着一种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

2.建业:三国时期,孙权在此建立吴国,并将都城命名为建业,意在表示要建立一个繁荣
昌盛的事业。

3.建康:东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被称为建康,这个名称同样传递出建设一个康健国家的愿
望。

4.江宁:十国时期的南唐以南京为西都,时称江宁,字面意思为“江边宁静之地”。

5.应天: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元代的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寓意“顺应天意”,并在1368
年下诏以金陵为南京,即南方的京城。

6.石头城:因南京地处石头山旁,故有此别称,也是早期城市的核心地区之一。

7.越城: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先后属于吴、越、楚等国,因此得此名。

以上只是部分南京的古代地名及其含义,实际上,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其地名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南京地名典故

南京地名典故

南京地名典故
1、长干里:它的前身建初寺是江南历史上第一座梵刹。

此外,它还是古时南京最有名的吏民杂居之地。

相传孙吴文臣之首张昭就住在今长干桥南的偏西巷中,当时的地名叫“张侯桥”。

孙吴大将陆逊的两个孙子: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也都住在长干里的越城附近,陆机于吴亡后到了洛阳。

曾著有《怀旧赋》来怀念他的旧居。

2、堂子街:据说明初修筑南京明城墙时,为解决兵役人夫洗澡的问题,有人靠着城墙修了一溜子澡堂,时人称之为“堂子大街”。

因为澡堂是用白石和透水性较差的白色城砖砌成的,所以人们就又叫它为“玉石大街”。

后来,人们为了称呼的方便,干脆就叫它“堂子街”了。

3、百猫坊、钓鱼台、赶鱼巷: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上浮桥,明俞通海宅,石门楼及西楼虽蔽犹存。

相传朱元璋称帝后,俞通海、俞通源和俞通渊三兄弟,均因战功封侯、封公。

俞通海死后,被追封为虢国公,谥忠烈,并为他的后代盖了一座国公府。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南京市我们国家的一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一下马坊设于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

牌坊体型伟岸,雕刻精细,书体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筑的精品。

下马坊是明孝陵的一部分,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所有与下马坊有关的文物都聚集于此,中断了多年的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再次恢复。

、“孝陵卫”是大明帝国一支精锐部队的番号,其地位不亚于京城内的皇家卫队。

当年孝陵卫是皇家禁地,近6000名精锐士兵驻扎于此,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

明孝陵国家和皇权的象征,也是“龙脉”所在,孝陵的平安就意味着子孙兴旺发达、国运长久。

因此,除了管理孝陵内部的神宫监外,皇室特地在下马坊东侧设立了军事机构“孝陵卫”,以保卫孝陵的安全。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二龙江宝船厂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三汊河附近,又称龙江船厂、宝船厂,是中世纪世界最大的皇家造船厂遗址。

当年宝船厂占地1000余亩,开作塘(船坞)七条,史载大型宝船“悉数建造于宝船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比较重视造船和发展海运。

在南京城西设立了龙江宝船厂,征调各地工匠四百余户来到南京,广造海舶。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庞大船队,有大海船六十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内,一共有百余艘之多。

这些远航西洋的海船,除了在福建等地建造外,有很多是在龙江宝船厂建造的。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三在古代,南京有一个规矩,如果一条街上的某个人高中状元了,就用这个人的姓氏来命名这条街。

那么为什么老南京的状元境前没有姓氏呢?原来,当时在状元境这条街上出的状元郎是秦桧父子。

据说,当时这条巷子的确叫秦状元境,但是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更奇怪的是,秦桧只要干了什么坏事,巷名牌子上的“秦”字就变暗一些,过了一段时间,“秦”字竟然消失了。

秦桧气死了,命人重新把牌子挂上去,没想到一天晚上,牌子上的“秦”又消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考证 。
二 、不 像 地名 的地 名
校 门口。校门口一般作为方位指向词,对 话中含有预设 。 在南京 , 有条街叫做 “ 校门口” 。 它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东起 中山北路 ,西至回 龙桥 。 清工部 《 明代南京城图 》 载为 “ 小门口” 。 《 清江宁省图》载称陆师学堂在此街北侧 。民
感怀。

为一定的音 、形、义 。地理具有一定的位置 、
类型及其他性质 。按 照实体的地理特征分类 ,
地名可分为山、河、洞、 泉等 自 然地理实体类; 市 、县 、乡 、镇等行政 区划类 ;路 、街 、自然
村镇等居 民地类和名胜古迹 、企事业单位 、建
筑 、设施 等专业 类。口 有着 5 0 0 0 年建成 史的
NO V . 2 01 6
南 京地 名考究
康馨 晚
(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3 7 )
[ 摘 要] 考究南 京地 名 ,会发 现地 名或来 自传说 故事 ,或受军事政治影 响 ,或因为宗 教影 响 , 或说明作用 ,或反映特征 ,或蕴含某种 寓意。同时 ,地名 演变规律 中讹化现象显著 。地名考究 ,使地名
成为建设宣传城 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地 名具有 潜移默化 的影响力和表 向作用 ,对市民的思想
和行为有内在的影响、感化力量 ;同时 ,还可
通过地名地理信息资源的分类整合 ,借助市场
手段 ,将地名的情怀与内涵赋予市场 ,使公共 建设和市场经济达到双赢 。
国《 南京市街道详 图》,已将此街更名为 “ 校
北至 中山东路。明代 ,因是西安门之西大街南 侧第四条巷子 , 故名。 除了上述例子 , 还有许多不像地名的地名 , 乍听就是一头雾水 。比如 ,大马路 ( 位于建 宁 路北侧 ,原惠民河西 ) 和市农村 ( 现 已废用。 1 9 3 5 年 ,南京市成立农会 ,于此建房 ,名市农
门 口” 。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人们在社会 交往 中用 地名指称地理实体和表示方位 。地名符号表现
大方巷 。 属于口头叙述会让人迷茫的地名 , 听起来就是 “ 大方向” ,这个地名经常成为双
[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1 0 — 2 9
修 辞 学 f 作 者 简 介]康 馨 悦( 1 9 9 2 一 ) , 女, 江 苏 南 京 人, 南 京 林 业大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2 0 1 4 级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文化焕发新 的生机与活力 ,不仅可 以成 为城 市的宣传名片 ,更能将地名 的情怀与 内涵赋予 市场 , 使公共
建设和市场经济 达到双赢 。
[ 关键词 】 南京 ;地名 ;演 变
[ 中图分 类号 ] G1 2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4 5 4( 2 0 1 6 ) 0 6 — 0 0 8 7 — 0 3
[ DoI ] 1 0 . 1 6 2 6 1 / j . c n k i . c n 4 3 — 1 3 7 0 / z . 2 0 1 6 . 0 6 . 0 2 5
地名是一个民族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人 们日 常交往的指位系统 ,更是这个 民族 、这座 城市、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见 证, 是人类历史的 “ 活化石” 。 六朝古都的南京 , 它的地 名也处处透露着恢 弘的历史底蕴和人文
第 1 6 卷1 第 6 期 2 0 1 6 年 1 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 H U N A N M A S S M E D I A V O C A T I O N LT A E C H N I C A L( D I 2  ̄E
V o 1 . 1 6 N o . 6
南京 地名概 述

南京 ,历史上先后 出现 2 万余条各类老地名 , 其 中有较 高文 化价值 的约 2 0 0 0 条。笔 者选择
了一些现存使用的 ,在南京市 内的有趣地 名,
南京地名申遗工作前些年就在做 ,很多人 把地 名当作是物质遗产 ,因为地名浓缩 了历史 信息 ,蕴含了文化 , 透过地名可 以再现 中华民 族文化的厚重与沧桑 。其实 ,地名的作用远不 止此。有特色的地名完全可 以成为城市的标识 ,
崇祯间在附近有紫竹林禅寺 ,故名。 大 纱帽巷 。位 于珠江 路北 侧。东起 成贤
街 ,西至老虎桥 、小纱帽巷 、严家桥 3 巷交汇
及附近均为国名政府高级机关 ,遂以大道理 、
大法则 、 大地之意谓之 “ 大方”。 民国 《 首都志 》
仍称 今 名 。
处 。说它具有喜剧色彩是 因为不注意便会被念 成 “ 大傻 冒巷”。清 《 同治上江两县 志 》名纱 帽巷。传此处为制作纱帽作坊和工匠集中地 , 故名。 “ 文革”中曾更名大沙巷 ,1 9 8 1 年复称
原名。
东大影壁 。位于珠 江路 中段北侧 ,南起珠 江路 ,北至 荷包套。清 《 同治上江两县志 》中
谓 “ 大影壁”,以近督标 中营都司署大门之前
屏蔽的墙壁大影壁而得名。影壁 ,也称照壁 , 古称萧墙 ,是汉族传统建筑 中用于遮挡视线的
墙壁。建国后分东 、西两大影壁。东边的为东 大影壁。

神马路 。位于栖霞区马群科技园 内,马群 大道东 。 北至青马路 , 南至金马路。 2 0 0 6 年3 月, 因该地区道路以 “ 马”字系列命名 ,而该路命 名为神马路。2 0 1 0 年 因为网络流行语 “ 神马都
二三四条巷。在鼓楼区有几条街巷都 以
数字命名。他们的命名规律相 同, 简单 , 直 白。 拿四条巷举例 。 位于大行官东南。南其实它是叫 “ 大方”的街巷。 位于湖南路街道西部 ,鼓楼广场西北。东起 云 南路 ,西至江苏路 。1 9 2 6 年始建。传当时此处
2 0 0 2 年l 2 月, 与长江新村 ( 路) 、 青石村 ( 路) 连接成一条路,仍沿用紫竹林 ( 路) 名 。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