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名九大特征
老地名是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资源——以“南京十佳老地名”为例的分析

保
“ 龙蟠虎踞 ” 图案 。
桃 叶 藏 、 长 干 里 、 其 懋 路 — — 性 情 浪 漫
护f
桃叶渡 , 京城 南 秦淮河 边的 一处 古渡 , 南 位干 今淮清桥 南 、 贡院街 东端 。 渡名 得 自 晋 东
相传 王献之 每每在此 迎送桃 叶 , 至后来 , 演 不仅 王献 之与桃 叶 与【著 名书法 家 王献 之爱 妾桃叶 。
|
..
指 示作 用 ,并能 引起我 们对 南京地 名以 及 老地 名文化 、新地 名 命名 的诸 多思考 。
“ 南京十佳老地 名”绘就历史长 卷
鸟 衣 巷 — — 历 史 沧 桑
乌衣巷 得名于孙 吴时 代 , 当时 此处驻 军穿 黑色 制服 , 因称 乌衣营 ,巷 由此 得名 。今天 的乌 衣巷长 约
是 被称 为 “ 白最柔 情的诗 句”的 长干 行 , 中最 动人的 段落 云:“ 李 其 妾发初 覆额 , 折花 ¨
前剧 。郎骑竹 马来 ,绕床弄 青梅 。同居长干 里,两小 无嫌猜 。 ”使得 长千里 之 美好意象 更加
丰富 的 ,还 有唐 人崔颢 等描 长干 船家生 活的 长干 曲 ,以及 南京 旧时 “ 干折 柳 ”的 习 长 俗。船 家以舟 为屋 、以贩 为 ,易 生漂泊之 感 、离 别之恨 ;又古 代人们送 朋友 南 出城 区 ,送 到长 干为 1 ,再 折 一根柳枝 相赠 , 达依 依不舍 的离情 。如 此 ,长干船 家 、长 下折柳 以及乐 表 府旧题 “ 长干行”等等 , 反复出现在骚人墨客的诗 词歌赋 中, 强化着长千所代表的丰富意象。图4 ( ) 莫 愁路 ,北接 汉 中路 ,南 至水西 门广场 。路开 于 1 3 年 ,因通 向奠愁湖而 取名 莫愁 路 。 90 上【 海 莫愁湖名称来 自莫愁女。及至明清 ,莫愁湖不仅号为 “ 金陵第一名胜” 南京第 一湖” 而 、“ , 城
南京的简介和历史

南京的简介和历史一、南京简介1. 地理位置- 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中部地区,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
2. 城市规模与行政区划- 南京市总面积6587.04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南京市辖11个市辖区和1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
3.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南京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
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
宁镇山脉和江北的老山横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岗地南界的横山、东庐山。
- 气候: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237天。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
年平均温度15.4℃,年极端气温最高39.7℃,最低 - 13.1℃。
- 河流湖泊:境内河湖水系发达,长江穿城而过,境内长度约95千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
此外还有玄武湖、莫愁湖等湖泊。
4. 经济与文化- 经济:南京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
南京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商贸等也十分发达,新街口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 文化: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南京文化兼具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婉约,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成就。
南京话是南京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
南京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盐水鸭、鸭血粉丝汤等特色美食。
二、南京的历史1. 古代南京- 先秦时期:南京地区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区先后属于吴国、越国和楚国。
南京地名典故

南京地名典故
1、长干里:它的前身建初寺是江南历史上第一座梵刹。
此外,它还是古时南京最有名的吏民杂居之地。
相传孙吴文臣之首张昭就住在今长干桥南的偏西巷中,当时的地名叫“张侯桥”。
孙吴大将陆逊的两个孙子: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也都住在长干里的越城附近,陆机于吴亡后到了洛阳。
曾著有《怀旧赋》来怀念他的旧居。
2、堂子街:据说明初修筑南京明城墙时,为解决兵役人夫洗澡的问题,有人靠着城墙修了一溜子澡堂,时人称之为“堂子大街”。
因为澡堂是用白石和透水性较差的白色城砖砌成的,所以人们就又叫它为“玉石大街”。
后来,人们为了称呼的方便,干脆就叫它“堂子街”了。
3、百猫坊、钓鱼台、赶鱼巷: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上浮桥,明俞通海宅,石门楼及西楼虽蔽犹存。
相传朱元璋称帝后,俞通海、俞通源和俞通渊三兄弟,均因战功封侯、封公。
俞通海死后,被追封为虢国公,谥忠烈,并为他的后代盖了一座国公府。
南京的地理知识点

南京的地理知识点
南京的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地区,江苏省西南部,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
2. 地貌: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
长江穿城而过,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
紫金山风景绝佳,幕府山气势雄伟,秦淮河、金川
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百家湖点缀其中。
较大的湖泊有石臼湖、固城湖、金牛湖等湖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1%以上,林木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位居中国前三甲,是中国
四大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3. 气候: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
年平均温度℃,年极端气温最高℃,最低-℃,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季各有特色,皆宜旅游。
4. 资源: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属于中国现代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种类最繁多的地区。
又以山丘、河湖兼备,气候温和,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繁多,其动物种类,足以代表长江下游地区。
以上是关于南京地理知识点的一些信息,如果想了解更多南京地理方面知识,建议查阅地理相关书籍获取。
寻迹江苏老地名丨李白诗歌中藏着多少南京古地名

寻迹江苏老地名丨李白诗歌中藏着多少南京古地名文/姚顺忠南京,古称金陵,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之誉。
历代文人墨客都钟情于金陵形胜,留下众多歌咏金陵的诗词歌赋,使金陵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长干里长干行,又作长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的生活。
南京有长干里,即今秦淮河南岸雨花台至下长干桥一带。
早在秦、汉、六朝时期,南京长干里就是最繁华的地方。
《建康实录》载,南京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
小长干,在瓦官南巷,西头出江。
不少长干里人以舟为家,以贩为业,使长干里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诗人李白从长江上来到长干里登岸,盘桓于这样的商业闹市,也许是一位美妇一低头的忧愁,立刻激起了诗人无尽的遐想,于是诗兴大发,千古绝唱《长干行》就这样诞生了。
《长干行》有两首,其一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成就了后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成语。
其二写道,“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把浓浓的爱隐藏在淡淡的怨语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凤凰台凤凰台在李白的诗歌中多次提到,这是个非常亮眼的地名。
李白有《登金陵凤凰台》《金陵凤凰台置酒》等诗,足以证明当年的凤凰台是李白经常登临与朋友聚会的地方。
《登金陵凤凰台》收录于《全唐诗》180卷,是李白诗歌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
李白与这首诗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李白出蜀仗剑远游,第一次到达湖南登上黄鹤楼时,本该诗兴大发,结果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登临凤凰台,面对眼前的长江,在黄鹤楼的那份憋屈油然而生,李白便与崔颢同韵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登楼写景诗的双璧。
南京人文地理文字介绍

南京人文地理文字介绍一、南京的地理概况南京啊,那可是个超酷的地方。
它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中部地区,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
它的地势那叫一个有特点,东高西低,境内山地、平原、岗地交错。
紫金山就像南京的守护神一样,雄伟地矗立在那儿,山里面的景色美极了,绿树成荫,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在里面安家。
南京的水也很迷人呢,长江穿城而过,秦淮河就像南京的一条丝带,承载着南京无数的历史和文化,夜晚的秦淮河两岸灯光璀璨,坐着游船游览,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金陵。
二、南京的人文魅力南京的人文气息那是相当浓郁啊。
它可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呢,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称。
这历史底蕴深厚得就像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南京话特别有意思,听着就有一种热辣辣的生活气息。
南京人也特别热情好客,你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要是迷路了,随便找个大爷大妈问个路,他们保准能给你说得明明白白,说不定还能跟你唠上几句南京的趣事。
南京的文化艺术也是多种多样。
就说南京的云锦吧,那可是精美绝伦,色彩绚丽,图案精致,这可是南京人的智慧结晶,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在诉说着南京的古老故事。
还有南京的剪纸,那些剪纸艺人就像魔法师一样,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在他们手里就能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或者神话人物。
南京的美食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鸭血粉丝汤那是必须要尝的,滑溜溜的粉丝,鲜嫩的鸭血,再加上鸭肠、鸭肝等配料,一口下去,那鲜美的味道就在嘴里散开了。
还有南京的板鸭,肉质紧实,香味浓郁,不管是自己吃还是送人,都是很棒的选择。
三、南京的现代与传统交融在现代社会,南京也是紧跟时代步伐的。
它有很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像紫峰大厦,高耸入云,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的美景。
南京的交通也很发达,地铁四通八达,想去哪儿都很方便。
但是南京也没有丢掉它的传统。
夫子庙一带,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商业完美融合。
你可以在古色古香的店里买到各种传统的工艺品,转身又能走进一家现代的咖啡店,享受一杯香浓的咖啡。
南京

南京名片
南京,华东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 治、军事、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商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 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之称。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国家重要门户城市, 华东地区中心城市和重要产业城市,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之城,联合国人 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2014年,即将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国父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臵乃在一 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 难觅如此佳境也。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臵和气度不凡的风水 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 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 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 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 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 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 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 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 为最。”
城市概述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 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 《南京》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 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南京是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江苏省第一大城市,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和科技 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 态宜居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南京的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居第 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家用电器业、建 材工业也都具有较大规模。南京是国家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 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拥有现代化的通 讯体系。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四大科教城:北京,上海,合肥,南 京),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南京被国家9 个部委列为中国投资硬环境 “四十优”城市之一。其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 强”第五名、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 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 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和国家卫生 城市等称号。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 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国家以 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南京地名

南京地名乌衣巷南京巷名最老的可能算乌衣巷了。
乌衣巷的名称由来甚早,相传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当年东吴孙权在南京建都,军营就驻扎在乌衣巷一带。
东吴士兵穿黑色军服,此地遂被后人称为乌衣巷。
与乌衣巷相比,离之不远的琵琶巷名称的来历要浪漫许多。
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
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
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琵琶声已成绝响。
新模范马路上的紫竹林也因历史的改变而面目全非。
明朝崇祯年间,这一带植有大片竹林,以紫竹为盛。
有位高僧云游至此,但见竹影婆娑,景色秀丽,就在此处定居下来,创建禅寺,取名“紫竹林”。
紫竹林禅寺到明清时已成金陵名刹。
后来寺庙荒废,地名却留用了下来。
南京的街道名称与佛教相关的很多,除紫竹林外,还有新街口的大香炉。
元朝时此处有一龙翔寺,寺前有一铁鼎,终年香火不断。
南京人就把铁鼎所在的街道称为大香炉。
与大香炉相邻有一街巷叫做明瓦廊。
明瓦,即是一种瓦片,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
明朝时新街口已是商业繁华之地,此处以销售明瓦而出名。
久而久之,原来的地名就没人记得了。
明清南京商业繁华之地至少有两处,一处在明瓦廊一带,另一处在以三山街为中心的城南一片。
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
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
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
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
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南京城中有象三山街这样充满诗意的街道,也有象七家湾那样有着凄惨故事的巷陌。
传说明初某年新春灯节,朱元璋微服游览,见一户人家门口悬一西瓜灯,灯上绘一大足妇人,并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脚”。
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大脚,下令把此处七户人家全部抄斩。
当地百姓怜其无辜,就把此地改为七家湾。
龙蟠里、虎踞关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地名文化九大特征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
”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
概而言之,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
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群交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
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
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
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脉。
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
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
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
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色彩。
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
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
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
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南京地名的频繁更迭,绝不是一种称谓的简单变化,它反映的是历史沧海桑田之变,留下的是一部充满荣辱兴衰的编年史,一幅饱经风霜的画卷,一曲悲欢离合的壮歌。
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代豪华”;至近代,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到1949年,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
学者们称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编年史并不为过。
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许多古都城的印记。
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
越灭吴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率领士兵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此后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传。
南京第一个正式的称谓则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此后历经改朝换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废。
而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
如孙权建造的石头城,雄峙江滨;南唐续建的金陵城长“二十二里四十四步”。
有“城”便有“门”。
明代开国建都南京,朱元璋采取“高筑墙”方针,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城池和外城,内城辟13门,外城辟18门。
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
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600年来一些城和门虽相继废去,城门名却一直作为当地的地名使用。
特征之四: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龙凤文化有多种含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
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
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
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虽有一定的皇权意识的残留,但现在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寄托和憧憬。
如,龙蟠里、龙蟠路、丹凤街、凤凰街、回龙街、凤凰台、凤游寺、来凤街等等。
尽管这些地名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地名的渊源有不少现已难以做文献考证,但从其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地名无不带有华夏龙凤文化留下的斑斑胎记。
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风侵染,或者说,许多地名就是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指称或派生。
历史上南京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
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
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
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历代都有寺院地名,除南朝时期的栖霞寺地名外,唐代南宗第一祖师法融修行地祖堂山,南唐后主李煜忏经礼佛的唱经楼、避暑纳凉的清凉山(山有清凉寺,故名),明代鸡鸣寺(前身为梁武帝出家之同泰寺),都是较著名的宗教地名。
源于佛教的地名有观音阁、承恩寺、五台山等;源于道教的有三茅宫、蒋王庙、北极阁、洞神观等;伊斯兰教的地名有礼拜寺巷等;源于基督教的有天堂街等。
有些地名存留下来,并演化引申为今天一些区、镇、门、路的专名,诸如静海寺、天妃宫等等。
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是多元的,对于各种不同的宗教一般没有厚此薄彼的心理,只要它们对生活有利而无害,人们对待这些宗教的态度会相当宽容和平静。
有容乃大,南京历史上有着诸多的寺、庙、庵、观,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但能集于一地而各领风骚,说明了南京都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南京地名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
由于这一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和“唯才是举”的原则,有其合理和公正的一面,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之久。
“江南多才子”。
故都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
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
成贤街、夫子庙、贡院、四牌楼、三牌楼、沈举人巷、朱状元巷、秦状元巷、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状元境、三元巷、文德桥等等。
一个个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样,记忆了南京科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
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
如周处街、谢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汉府街、常府街、程阁老巷、三元巷等等,不胜枚举。
同样,官衙所在地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者,明代的有相府营、户部街、校尉营、水佐营、城佐营等。
此外,明代还留下一些反映军队建制的卫所地名,反映军藏的仓库地名,还有以军事编制单位而遗留下的地名,如小营、马标等。
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南京现有的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
在这些地名中,与“市”、“坊”、“廊”等相结合的地名尤具代表性。
“市”是交易地点的指称,“坊”是工场,而“廊”为古“商业街”。
如丝布织染业有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等,服装业有估衣廊、纱帽巷、木屐巷等,油糖酒业有油坊巷、糖坊桥、糖坊廊等,经营妇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闺奁营、黑簪巷等,经营畜禽的有宰猪巷、宰牛巷、鸡鹅巷等,专业菜市场有冬瓜市、菱角市、鱼市街等,其他有铁作坊、铜作坊、瓦匠营、木匠营等等。
城市经济的兴盛,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群体。
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化生活多样化,传统的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应运而生。
所谓“十里秦淮”便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代表。
异彩纷呈的平民文化京城故事多。
南京许多地名源于民间传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文化色彩,折射着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态。
朱自清先生就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
”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如桃叶渡、莫愁湖、螺丝桥;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如卸甲甸、大胜关、胭脂井;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如大中桥、豁蒙楼、点将台;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如蕃人河、三步两桥;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如斗鸡闸、虫人街、劳劳亭等。
概而言之,寥寥数字的地名浓缩了当年的社会生活,当时的文化!解读南京地名,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为了厚古非今,而是从一个侧面来知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怎样走到了今天,我们将往哪里去?人与历史的关系如同个体与父母、祖先的关系一样,谁也无法否认。
所以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生态的平衡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南京地名文化九大特征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
”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
概而言之,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
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群交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
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
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
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脉。
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
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
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
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色彩。
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
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