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基本概念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02
CATALOGUE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历史分析法
通过分析滑坡的历史变化和活 动情况,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地质勘查法
通过地质勘查,了解滑坡的地质 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状况等 因素,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土体结构
土体的颗粒组成、含水率、密实度等对滑坡的稳定性 有较大影响。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变化对滑坡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水文地质因素
降雨
河流、湖泊等水体
长时间的降雨会使土体饱和,增加滑 坡发生的风险。
水体对斜坡的侵蚀和冲刷作用会降低 滑坡的稳定性。
地下水
地下水对岩土的软化作用会降低滑坡 的稳定性。
结构分析法
通过分析滑坡的结构特征,如 滑面、滑体、滑床等,评估滑 坡的稳定性。
经验法
根据经验判断滑坡的稳定性, 通常基于对类似滑坡的观察和
比较。
定量评价方法
极限平衡法
通过计算滑坡的极限平衡状态,评估滑坡的 稳定性。
离散元法
通过建立滑坡的离散模型,模拟滑坡的块体 运动和相互作用,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有限元法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目录
• 引言 •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滑坡稳定性评价案例分析 • 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展望与建议
01
CATALOGUE
引言
滑坡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 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分类
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可分为高速滑 坡、中速滑坡和低速滑坡;根据滑坡 体的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滑坡、粘 性土滑坡和岩石滑坡等。
花岗岩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以新县县城红高粱滑坡为例

S c ie nce &T e c hno lo g y V is io n 花岗岩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李静席文明李静中化地质郑州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郑州410000)席文明中化地质郑州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郑州410000)摘要花岗岩滑坡为新县主要的灾害类型之一。
文章描述了新县县城红高粱花岗岩滑坡概况、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基本特征等,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可为同类地区的灾害的野外识别和勘查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岗岩;滑坡;成因;特征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DOI :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16.114———以新县县城红高粱滑坡为例0引言新县花岗岩岩基出露于河南省新县城关镇、陡山河镇和泗店乡境内,呈椭圆状沿北西向展布,长约17km,宽约11km,面积约190km 2[1]。
由于花岗岩地层在新县广泛分布,花岗岩滑坡为该区域主要的灾害类型之一。
就新县而言,采用1:5万SPOT-5影像数据(2010年版)和1:1万Quick Brid 影像数据(2010年版)遥感解译出滑坡89处,不稳定斜坡21处(河南省信阳工程地质勘察院,2013①),其中花岗岩灾害点约占60%以上,且主要分布于人口集中的城镇及交通干道沿线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区。
目前对花岗岩滑坡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以新县县城红高粱滑坡为为例,阐述和分析此类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特征,为科学勘查和防治提供参考。
新县县城红高粱滑坡位于新县县城中心潢河路路西、健康广场南侧,西距小潢河最近约为36m,滑坡前缘为县城居民居住区和县城主要道路(图1)。
1主要地质环境条件1.1地形地貌滑坡区地貌属丘陵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标高在85~135m 之间,最大相对高差50m。
地形起伏较大,风化剥蚀作用强烈。
由于当地居民在修建房屋时人为的切坡改变了斜坡自然坡脚,使山体有较高的临空面,山坡坡度在55°~65°之间,为山体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滑坡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滑坡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滑坡是指岩土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大面积滑动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斜坡或陡坡,并且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滑坡的形成条件包括:
1. 岩土层稳定性差:岩土层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地层的倾角和岩石的强度等。
当岩土层的稳定性较差时,容易发生滑坡。
2. 斜坡或陡坡:斜坡或陡坡上的地层受到重力的作用,容易发生滑动。
斜坡的倾角越大,滑坡的发生概率越高。
3. 降水和水分含量:降水和水分会渗入土壤中,减小土壤的黏聚力和内摩擦力,使土壤变得松散并丧失稳定性,从而增加滑坡的发生可能性。
4. 地震:地震会给地层施加额外的力量,使岩土层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5. 人为活动:人类的开采、挖掘和工程建设等活动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原有的岩土层结构,降低了岩土层的稳定性,因此也容易引发滑坡。
总之,滑坡的形成条件是岩土层稳定性差、存在陡坡或斜坡、受到降水和水分含量影响、地震活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论边坡滑坡原因及影响因素

论边坡滑坡原因及影响因素摘要:现阶段,露天矿开采中各种各样的高陡边坡随之形成。
也会引起局部塌陷以及大范围滑坡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整体滑坡,为后期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埋下安全隐患。
基于此,主要结合矿山滑塌实际情况,从地质调查、勘察以及周围地质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探究和分析了影响露天开采场边坡稳定的相关因素,落实了完善的治理对策,进而促使矿山处于正常开采的状态。
关键词:边坡滑坡原因;影响因素;完善措施1、对于边坡滑坡类型的划分通过相关探究来看,对于不同类型的边坡物质来讲,组成成分是不相同的,本文结合不同类型的物质,可以将边坡滑坡划分为多项类型。
①,崩坡基层滑坡。
②基岩滑坡。
③膨胀土滑坡。
2、对于滑坡形成因素以及形成条件的分析2.1自然环境因素对边坡滑坡产生的相关影响一般情况下,边坡是由地层岩性等相关物质形成的,处于不同区域中的岩性是不相同的,一般是表现在成分和特征方面。
当前阶段,仅仅是凭借自身经验,是难以有效实施边坡防滑工作的,只可以从不同区域入手,进行抽样调查,然后获取准确的结果,依照结果落实措施,将边坡滑坡的防护效果发挥出来。
1)地下水对边坡滑坡产生的相关影响。
处于自然因素中,地下水是引起边坡滑坡的主要因素,要想避免该项因素产生不良的影响,就要求施工前期阶段中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勘察力度,了解到地下水的实际分布状态和形状,以此达到预防的目的。
2)地质构造对边坡滑坡产生的影响。
其实,地质构造情况和岩体坡率以及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产生的影响程度极高,有的时候还会引起很多不利的构造结构面,其中,表现极为明显的一方面便是缓倾角结构面与其组合到一起容易形成滑动面,控制着边坡自身稳定性。
3)坡体结构对边坡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通过对边坡滑坡出现方面问题进行探究来看,就属滑动区域的岩层性质以及实际分布位置出现滑坡的概率最高,这从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坡体结构影响着边坡滑坡。
2.2人为因素对边坡滑坡产生的相关影响引起滑坡的另外一项因素为人为因素。
环境地质学分论——滑坡

10 鼓丘和 土垄
2 滑坡床
1、滑坡体:由于滑坡运动从边坡的原始位置滑移了的所有物质 2、滑坡床:滑坡体以下的未扰动体 3、滑坡面:滑坡体沿未扰动体下滑的分界面 4、滑坡周界:滑坡体和周围未扰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5、滑坡后壁:滑坡上缘由于滑坡体脱离未扰动体而形成的陡壁 6、滑坡侧壁:滑坡体滑动时两侧露出的滑床部分 7、滑坡台阶:由于上下各段滑动的速度差异,在滑坡体上形成台阶状的错台 8、滑坡舌:滑坡体趾部形如舌状的部分 9、滑坡洼地和滑坡湖:滑坡体脱离滑坡壁形成沟槽洼地,当有地下水或降 水补给积水成潭时又称为滑坡湖 10、鼓丘和土垄:滑坡体前缘因受阻而隆起的小丘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距离(m)
滑面识别的重要性
°
挡土墙
球场
Q del 抗滑桩2.5×3m
地下水位线
滑坡面
钻孔位置
基岩面
滑面的形成过程
揭露手段:探槽、钻探
滑坡滑面(带)的识别标志 1. 滑带物质成分:滑带一般表现出颜色的差异、成分的差异、 结构的差异、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
马刀树、醉汉林
(5)滑动面的鉴别 滑面:滑坡底部的滑裂剪切面,通常为滑体与滑床之 间的分隔面。当滑面附近存在一定厚度的错动泥化层 时,称为滑带。 斜坡中存在剪应力,当剪应力的强度超过岩土的抗 剪强度时,岩土体剪切破坏,当剪切破坏面贯穿斜坡 时,即发生滑坡。 土质滑坡滑面一般呈圆弧型;岩质滑坡滑面受结构 面控制,主滑剖面上一般表现为折线。
本章主要内 容
一、滑坡相关的基本概念、滑坡分类 二、我国滑坡灾害的发育情况 三、滑坡的成因机理
浅析板房沟Ⅱ号滑坡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浅析板房沟Ⅱ号滑坡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经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威胁,通过对板房沟学校Ⅱ号滑坡岩土体性质、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为类似滑坡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标签:滑坡;地质灾害;板房沟Ⅱ号板房沟Ⅱ号滑坡位于庙尔沟乡境内头屯河河谷西侧谷坡底部,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总面积8262m2。
滑坡体横向呈波浪状,最宽123m,纵向呈台阶、直线状,最长95m,滑体厚度5-20m,总体积约9.4万m3。
Ⅱ号滑坡体主要威胁坡脚处过往行人、车辆,以及紧邻坡脚的民房及牲畜圈。
1.滑坡形成机制分析1.1 地质背景1.1.1 地形地貌该滑坡位于天山北麓的中低山区,头屯河河谷西侧山坡底部,山坡坡面总体朝东,坡度25-45°,坡面植被稀少,局部基岩出露,滑坡体前缘为较宽阔的河流阶地。
1.1.2 地层岩性及特征滑坡区出露侏罗系泥岩、砂岩,基岩面埋深顺坡向逐渐变大,岩层产状在245°∠8°左右,倾向基本与坡向相反。
岩体内发育一组构造节理,产状330°∠85°,节理面较平直、闭合较好、延伸长度较大,间距2—3条/m。
泥岩砂岩属软弱一极软弱岩,遇水易崩解,其抗剪强度指标见表l。
滑坡区范围内第四系主要为滑坡堆积层,厚度在5-20m,下伏侏罗系中风化砂岩,在滑坡体前缘堆覆于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之上。
滑坡堆积层物质主要为前期岩质切层滑坡发生时形成的基岩碎块,堆积层岩性组成混杂,主要由全一强风化泥岩、砂岩碎块组成,中上部混杂砂卵砾石,结构松散。
1.2 滑坡基本特征1.2.1 物质组成Ⅱ号滑坡体由滑坡堆积层构成,成分混杂,主要为泥岩、砂岩碎块,夹杂粉、粘土及中粗砂,层厚5-20m;滑动面(带)为滑坡堆积层与中风化砂岩的接触面;滑床由中风化砂岩构成。
1.2.2 变形特征Ⅱ号滑坡始滑于2011年7月,由于当时修路开挖坡脚形成了岩质切层滑坡,滑动后在南段形成现在的台阶地形,并在后缘形成16-25m高的后壁,而倾向坡外的多条卸荷裂隙也得以显示(被全一强风化泥岩掩盖),由于后壁岩土体失去支挡又发生多次崩塌,崩塌的岩块堆覆于第一级台阶;同时,滑坡的北段整体向下移动了约15m,在后缘形成6-16m的陡坡,南、北两侧边界则形成明显的台坎。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是一种山地沟谷中由洪水、暴雨 、冰雪融化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性
人员伤亡
滑坡和泥石流常常造成严重的人 员伤亡,特别是对居住在山区的
居民。
财产损失
滑坡和泥石流常常造成房屋倒塌、 财产损失等。
交通中断
滑坡和泥石流常常会阻塞交通,影 响正常通行。
滑坡和泥石流的历史与现状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如地质学、气象学、社会学等,有助于 全面研究和应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提高公众对滑坡和泥石流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01
02
03
媒体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公众 对滑坡和泥石流的认知, 增强防范意识。
社区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如讲座、展览等,让公 众更加了解滑坡和泥石流 灾害。
03
测精度和可靠性。
04
滑坡和泥石流的案例分析
滑坡案例分析
2019年四川凉山州 金阳县发生一起山体 滑坡,造成5人死亡
2017年云南省普洱 市宁洱县发生山体滑 坡,造成7人死亡, 16人受伤
2018年贵州省毕节 市织金县发生山体滑 坡,造成10人死亡, 3人受伤
泥石流案例分析
2017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 治州汶川县发生泥石流,造成 35人死亡,119人受伤
2016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当地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组织抢险救援,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05
滑坡和泥石流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滑坡和泥石流的未来发展趋势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可能增加 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监测与预测技术
滑坡与泥石流的基础知识.完美版PPT

—个发育完全的比较典型的滑坡
具有如下的基本构造特征
滑坡形态和构造示意图
(a)平面图;(b)块状图 1-滑坡体;2-滑动面; 3-滑动带;4-滑坡床; 5-滑坡后壁;6-滑坡台地;
7-滑坡台地陡坎; 8-滑坡舌;9-拉张裂缝;
10-滑坡鼓丘; 11-扇形张裂缝;12-剪切裂缝
(1)滑坡体
斜坡内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 分岩土体。 这部分岩土体虽然经受了扰动, 但大体上仍保持有原来的层位和结 构构造的特点。 滑坡体和周围不动岩土体的分界 线叫滑坡周界。 滑坡体的体积大小不等,大型滑 坡体可达几千万立方米。
滑坡与泥石流的基础知识
一、滑坡与崩塌
1 滑坡的定义与构造 2 滑坡的分类 3 滑坡的发育过程 4 滑坡的力学分析及影响因素 5 滑坡的治理 6 崩塌
1 滑坡的定义与构造
滑坡是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 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 的现象。 首先,滑动的岩土体具有整体性,除了滑坡边缘线一 带和局部一些地方有较少的崩塌和产生裂隙外,总的来 看它大体上保持着原有岩土体的整体性; 其次,斜坡上岩土体的移动方式为滑动,不是倾倒或 滚动,因而滑坡体的下缘常为滑动面或滑动带的位置。 此外,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地往下滑动,其位移 速度多在突变加速阶段才显著。有时会造成灾难性的。 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一开始也很快,这种滑坡经常是在滑 坡体的表层发生翻滚现象,因而称这种滑坡为崩塌性滑 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滑坡分类
1. 按照滑坡运动方式分类 2. 按照滑坡的规模; 3. 按照滑坡的年代; 4. 按照滑坡的速度等
滑坡运动分类
1. 崩滑: Falling 2. 倾倒: Toppling 3. 滑动: Sliding 4. 平滑: Spreading 5. 流滑: Flowing
•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 - these maps go beyond an
inventory map and depict area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for landsliding. These areas are determined by correlating some of the princip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landsliding, such as steep slopes, weak geologic units that lose strength when saturated, and poorly drained rock or soil, with the past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CO Survey, 1988.
相关术语
• mitigation - activities that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a disaster and/or activities that dissipate or lessen the effects of emergencies or disasters when they actually occur. CO Survey, 1988.
滑坡基本概念、类型、 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滑坡术语
1. 滑坡顶部 2. 滑坡后壁 3. 滑坡后缘最高点 4. 滑坡后缘 5. 次级滑坡壁 6. 滑坡主体 7. 滑坡前缘 8. 滑动体最远点 9. 滑坡体前缘边界 10. 滑面 11. 剪出口 12. 覆盖地段 13. 滑动体 14. 消减带 15. 增厚带 16. 消减体积
• landslide hazard map - hazard maps show the areal extent of threatening processes: where landslide processes have occurred in the past, where they occur now, and the likelihood in various areas that a landslide will occur in the future. CO Survey, 1988
1. 滑坡体宽度 2. 滑坡壁宽度 3. 滑厚度 7. 滑动厚度
相关术语
• landslide dam - an earthen dam created when a landslide completely blocks a stream or river.
相关术语
• perched ground water - unconfined ground water separated from the underlying main body of ground water by unsaturated rock. AGI
• pore water pressure - a measure of the pressure produced by the head of water in a saturated soil and transferred to the base of the soil through the pore water. This is quantifiable in the field by the measurement of free water surface level in the soil. Pore water pressure is a key factor in failure of a steep slope soil, and operates primarily by reducing the weight component of soil shear strength. Chatwin and others, 1994.
相关术语
• landslide inventory maps - inventories identify areas that
appear to have failed by landslide processes, including debris flows and cut-and-fill failures. CO Survey, 1988
按照滑坡的规模分类
• 小型滑坡:﹤1×104m3 • 中型滑坡:1~100×104m3 • 大型滑坡:100~300×104m3 • 特大型滑坡:﹥100~300×104m3 • 根据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
• mudflow - a general term for a mass-movement landform and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a flowing mass of finegrained earth material with a high degree of fluidity. The water content may range up to 60%; also spelled mudflow. 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