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合集下载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食物的消化》优秀教学案例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食物的消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营养和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以及不同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他们了解食品安全对健康的影响,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此外,我还希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在案例中,我以实际生活中的食物为例,引导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食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我还设计了一款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消化器官的功能。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提高他们的生物知识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份教学案例,我希望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生物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让学生分别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并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出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的总结归纳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定一份合理的膳食计划。通过作业小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这些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亮点,教学案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教学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教学设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食物消化吸收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人和动物的营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师利用小肠结构模型和实物,详细讲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包括长度、皱襞、绒毛等。
-解释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小肠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突破重点
-使用小肠结构模型、图表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掌握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3.实践探究,加深理解
-安排实验活动,如观察小肠模型和实际食物消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消化吸收过程。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分析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搭配和健康问题。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家庭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家人健康,学会科学合理搭配膳食。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肝脏、胰腺等消化腺的功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鼓励学生主动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地理解消化腺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分层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和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5.反思评价,促进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实验报告和知识测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仍存在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优秀教学案例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消化吸收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同时,我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1.学生通过学习人体和动物的营养知识,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2.学生通过学习营养对健康的影响,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操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美食、健康问题等,让学生了解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引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了解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实际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我通过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教学内容的深入讲解和应用:我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详细讲解了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消化吸收过程,以及营养对健康的影响。同时,我还布置了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深入讲解和应用的教学方式,确保了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

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课件

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课件

子物质通过消化管壁进
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
为吸取。
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
上皮细胞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食 物
消 化 系
消化、吸取



系 运输 胞


解决问题:
为什么胆囊炎患者要少吃油腻食物?
油腻食物一般含脂肪很高。而胆汁是用来分解 脂肪的,胆囊有炎症,不能更好的分泌胆囊汁, 这时如果摄入过高的油腻食物,必然会增加胆 囊的负担,引起一些不适症状。
第四章 人和动物的营养
消化和吸取的主要器官
《西瓜子历险记》
小明在吃西瓜的时候,一不谨慎将一粒西瓜子吞进了肚子,西瓜子的体 内历险开始了。
…… 出了龙潭又入虎穴,小西瓜子周围下起了酸雨,经过一阵酸雨的洗礼, 小西瓜子身边的伙伴有许多神秘地失踪了!小西瓜子的心攥成一团,它担心 自己也化成液体渗透进这红色的“地板”下。在这个过程中,小西瓜子与 一团令人恶心的液体混在一起,继续向下“漂流”。
1克脂肪酶
37℃
37℃
37℃
整块油点 油点细小而分散 被包裹的油滴
4号 3滴植物油 5滴“胆汁” 1克脂肪酶
37℃
无油点
增加了脂肪酶与脂肪微粒的接触面积 从而有利于人体对脂肪的消化。
消化作用
没办法,我喝 凉水都长肉!
营养物质的吸取
少量水和酒精
葡萄糖、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大部分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37℃
2号
3号
3滴植物油 3滴植物油
5滴“胆汁” 5滴蒸馏水
1克脂肪酶
37℃
37℃
4号 3滴植物油 5滴“胆汁” 1克脂肪酶(5滴蒸馏水)
37℃
1号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4.3人和动物的营养 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4.3人和动物的营养 教案
A.水B.无机盐C.灰D.淀粉
2.将面团洗净后,剩下的粘稠物质是()
A.淀粉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3.浓硝酸可以用来检验的物质是()
A.无机物B.维生素C.淀粉D.蛋白质
4.浓硝酸可以用来检验的物质是()
A、无机物B、维生素C、淀粉D、蛋白质
5.检测维生素C水溶液时所有的材料颜色是深些好还是浅些好?
(3分钟)分别请同学回答
1.糖类:精白粉、糯米、稻米
2.脂肪:肥猪肉、花生、全脂乳粉
3.动物蛋白:虾米、全脂乳粉、鸡;
非动物蛋白:腐竹、蘑菇、黄豆
环节四思想教育
观看一张非洲难民的图片,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因为在你补充营养的时候,还有一些地区的人民至今不能保证温饱。
答:


将课堂练习1~5题抄在作业本上。




成功
之处
不足之处
及改进
设想
课题
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
课型
新授课




知识

技能
说出人和动物的食物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等。
过程

方法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有关的常用仪器,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科学分析;体验设计实验,正确操作、取得数据、经过分析和综合得出科学结论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颜色有变化
2、说明果汁中含有维生素C
查表回答
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动物、植物分开)较多的前三中食物。
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没有节约粮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珍惜粮食。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说课稿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说课稿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人和动物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功能,理解食物中营养素的来源及合理搭配。
具体重点:
(1)人和动物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食物中营养素的来源及合理搭配。
2.教学难点: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将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我会以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开场,比如提问:“大家早餐都吃了什么?这些食物中包含了哪些营养素?”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日常饮食与营养素的关系,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我还会展示一些色彩鲜艳的食物图片,以及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动画,以视觉冲击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营养知识的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
1.首先,我会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介绍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接着,我会结合具体食物例子,解释每种营养素的功能和来源,让学生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然后,我会通过动画和图表,展示营养素的代谢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营养素如何被身体吸收和利用。
-定期进行小测验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进度,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营养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件(共32张PPT)

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件(共32张PPT)
碎屑

2号 ×,清水
碎屑
3号 √
馒头块
4号

碎屑

实验结果
离心管 唾液 馒头的形 态 是否搅拌
现象 原因
1号 √
碎屑

结论
2号
3号
×,清水

碎屑
馒头块


4号

碎屑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生活现象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细嚼馒头有甜味 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唾液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有甜味的物质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细嚼馒头有甜味
提出问题
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做出假设 唾液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有甜味的物质
制定计划
可行的实验方案?
实验法的基本原则 控制单一变量 设置对照组 重复实验
唾液 加清水 全班分组汇总
实验结果
离心管
1号
唾液

现象
原因
结论
2号 ×,清水
实验结果
1、在口腔中,除了唾液腺,还 有哪些结构与消化有关?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生活现象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细嚼馒头有甜味 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唾液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有甜味的物质
依据实验法的基本原则 细化实验步骤、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
离心管 1号
2号
3号
4号
唾液

×,清水
馒头的形 碎屑 态
碎屑
是否搅拌 是

现象 原因
结论
不变蓝
依据实验法的基本原则
实施计划
细化验步骤、观察现象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人和动物的营养食物的消化”,并强调学习这一主题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此外,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与营养和消化相关的趣味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师详细讲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功能成分,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8.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课后调查,了解家人和周围人的饮食习惯,提出改善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如面包、鸡蛋、牛奶、肉类、蔬菜和水果等。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吗?这些营养成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消化酶的作用机理,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和食物消化过程。
2.选择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便秘等,调查其发病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科普文章。
3.完成以下课后练习题:
a.列举食物中的五大营养成分,并简要说明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b.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c.描述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消化酶在其中的作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程度不同,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学生在合作、讨论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多:含多种消化液和消化酶。
学有所用
1.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 消化道和 消化腺两部分。暂物时和储初存步食消
2.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胃,其主要功能是 化食物
.
3.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 肝脏,位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 有胃腺、肠腺.
4.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小肠,因为它是消化道最 长。 的部分,其内表面有许多 皱襞 和 绒毛 ,其内部有多种 消化食物的 消化液。
5.肝脏病人厌食油腻食物的主要原因是(C)
A.脂肪的胃排空时间长 B.肝脏影响了脂肪酶的分泌
C.胆汁分泌不足
D.脂肪不易被消化
甲:馒头(片、糊)
甲: 苹果(汁)
斐林试剂 葡萄糖
砖红色
乙:白菜(汁)
乙:花生(粒、浆)
1.检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是否意味着食 物中没有这种营养物质? 2.一种食物中是否只含有一种营养物质?
3.不同食物所含有的营养物质的含量一样吗?
----摘自《中国食物成分表》2014版
营养物质的功能
营养物质的检测
1.糖类的检测
淀粉溶液
加入碘液3-4滴 淀粉溶液变蓝
2.脂肪的检测
吸油纸

固固体体材食料物
液体食物
3.蛋白质的检测
• (1)取2ml样液(如鸡蛋清)(适用于液体) • (2)先注入双缩脲A液1ml,摇匀 呈紫色 • (3)再注入双缩脲B液4滴,摇匀
4.维生素C的检测
VC 高锰酸钾 样液
哪几层的食物?
分析“平衡膳食宝塔”回答问题
油脂类(高能、高脂,每天食油量不超过25克 )
5
4 3 2 1
豆类、乳类(富含蛋白质、糖类和钙、磷等, 能量较高) 肉类、鱼、蛋类(富含动物性蛋白质和无机盐, 能量较高)
水果、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
谷类(米、面等主食)
(1)图中从“塔底”到“塔顶”表示五类食物的大致比例。请
• 需量小,作用大
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糖类(淀粉、蔗糖、葡萄糖等)
含糖类较多的食 物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解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1)、从塔基到塔顶每层分别代表哪类食物? (2)、“平衡膳食宝塔”要求每天摄入量最多与
最少的食物分别是哪类? (3)、青少年比成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应多吃
试管
加入液体
A 2ml高锰酸钾
B 2ml高锰酸钾
褪色中 褪色 样液
加入试剂 维生素C水溶液
数滴待测样液
颜色变化
无色 样液颜色
初一年级饮食与营养调查问卷
白菜(汁)、 花生(粒、浆)
苹果(汁)、 馒头(片、糊)
探究实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组合作: 1.每组一种材料 2.实验探究(2人分工) 3.填写探究报告 4.组长统计汇报
1.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______,因为它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葡萄糖
2.病人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会明显消瘦,这是因为病人体内的_____消耗多而 补充少。
脂肪
3.青少年及伤病员需要补充含______丰富的食物,因为蛋它白能质促进人体的生长 发育和受损细胞的修复。
4.维生素
• 种类多 (参考课本P82小资料)
大分子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
小分子物质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 称为生物催化剂。(但需适宜的 温度、PH值)

消化酶的作用示意图
思考以下问题:
1. 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
2. 是什么原因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发生变化 有新物质产生 A. 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2ml唾液
2ml水
2ml唾液
1
2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ml淀粉糊
10分 钟后
12
3 37℃水浴
碘液
1
2
3
淀粉糊
37°C
试管
加入 物质
水浴 加热
1 唾液
2水
3 唾液
碘液
实验 现象
不变蓝
变蓝
解释
唾液淀粉酶促进淀粉 分解成麦芽糖 水不能促进淀粉的水解
变蓝
唾液淀粉酶需在适宜的温 度下发挥高效的催化能力
部分淀粉初步消化
部分蛋白质初步消化
蛋白质 淀粉 脂肪
氨基酸 葡萄糖 脂肪酸、甘油
营养食物的消化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酶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口腔、小肠
小肠
蛋白质
蛋白酶
胃、小肠
氨基酸
脂肪
胆汁
脂肪微粒
脂肪酶
甘油+脂肪酸
小肠
小肠
小肠是吸收和消化的主要器官
1、吸收的概念
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 环系统的过程。
讨论:为什么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 收场所?
构小 肠 结
小肠绒毛 皱襞





毛细血管

(吸收大部分营养物质)
毛细淋巴管
(吸收部分甘油和脂肪酸)
小肠绒毛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肠腺
讨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1、长:小肠全长5-7米。
2、大:小肠的皱襞、小肠绒毛增大 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3、薄: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 细淋巴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你说说每层分别代表哪一类食物? (2)每天摄入量最多的食物应是

类食物。
(3)每天摄入量最少的食物应是 油脂 类食物。
(4)青少年每天应比成人多摄取含 蛋白质 多的食物,即
金字塔中 瘦肉、鱼、蛋类 、 豆、乳类 的食物。
1)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 口腔、胃、小肠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 是什么?
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
今 天 你
吃 了 什 么 ?
我们为什么每天都 要吃食物??
需要从食物中获取 营养物质!
第四章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糖 维生素 无机盐 类
----摘自《中国食物成分表》2014版
营养物质的种类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无机盐

有机物 无机物
初一年级饮食与营养调查问卷
3)口腔、胃、小肠内分别淀有粉哪:些口消腔化液? 蛋白质:胃 脂肪:小肠
4)最主要消化场所是哪里?
口腔:唾液 胃:胃液 小肠:肠液和胰液
小肠
消化的定义: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 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的过程。
消化的形式
物理性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 肠的蠕动等。
化学性消化
大分子食物在消化液(酶)的作用 下逐步分解小分子的过程。
B. 唾液的作用。

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性消化,产生了新物质(有甜味的麦芽糖)。
探究实验:口腔内化学性消化
1、目的:说明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
2. 提供的仪器及试剂:
试管 烧杯 碘液 量筒 温度计 酒精灯 三脚架 石棉网 面粉
3. 实验提示:
淀粉遇碘会变蓝,口腔中的唾液会将淀 粉分解成麦芽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