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苏省美食文化的发展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历21 08022024 杨静

浅谈江苏省美食文化的发展问题

——以淮扬菜为例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消费,注重文化内涵,追求文化价值。各省市也非常注重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其中,美食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江苏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如何发展美食文化,打造自己的美食文化品牌,从而以发展美食文化品牌为基点,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淮扬菜美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淮扬菜的基本情况

苏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其中以淮扬菜最为典型,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淮扬菜指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淮安及其附近地域的等地菜肴,并且汇集上述菜肴之精华,是江苏菜系的代表性风味。淮扬菜注重刀工,刀法细腻,口味清淡。主要菜品有红烧狮子头、软兜长鱼、平桥豆腐、虾籽蒲菜、文楼汤包等。

1、菜系溯源

淮扬菜系是扬州、镇江、淮安(今楚州)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在明清以前,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扬州都是全国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饮食文化传统。而淮菜在隋唐之际便已是驰誉神州的中国四大古典菜系之一。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另一说:当时这块地区属淮扬道,而府治在山阳(今楚州)故称为淮扬。

扬州、镇江、淮安三地位于长江南北,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且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淮安、扬州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当时的淮安、扬州不仅仅是文化交流上的发达,更可以理解为淮安、扬州在那个时候便已是消费集中地带!从文献记载中淮扬菜的闻名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扬州的文化交流发展、鼎盛过程一样,历唐、清两个时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巅峰,借势于两代皇帝的

频频南巡期间,屡屡逗留淮安、扬州。到乾隆年间,淮扬菜系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

2、文化渊源

淮扬菜见于文献,当自《尚书》“淮海惟扬州”始。自先秦发展至汉晋,史载扬州已是“熟食遍列”。隋唐、明清尤见繁盛。特别是大运河开凿以后,扬州成为盐漕两运、物资集散和进出口口岸的水陆交通枢纽,曾排名为世界上60万人口以上十大城市之第三位。因之,八方辐辏,帆墙林立,商贾麇集,文土如云,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史有“扬一益二”之称。加之,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东经120度左右、北纬33度上下,气候适宜,物产在丰富;位于江河水网地区,尤饶动植物水鲜,苏东坡《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中提及的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之类,郑板桥诗词中描述的鲜笋、鲥鱼和“蒲筐包蟹、竹笼装虾、柳条穿鱼”等,均比比皆是;海味产区亦近在咫尺。这些,构成了个性鲜明的烹饪原料实力。又以其集散、聚焦之地理优势,得以萃取宇内烹调技艺之精华,凝聚吴楚饮食文化之神髓,不仅锻炼出了世人惊叹的刀功、火功等精湛的烹饪工艺,而且酝酿出能够适应四面八方的“清鲜平和,浓淳兼备,咸甜适度,南北皆宜”的风味特色。从而,佳肴迭传,美点盈市,诗文词曲称颂不绝,名人题咏尤难列举,曾蒙“东南佳味”之美誉的“满汉席”亦首见于《扬州画舫录》。正是在此历史背景和经济地位的基础上孕育了淮扬菜,其饮食文化积淀之深厚,海内无出其右者。故而,很早就确立了中华一大风味菜系之地位。

3、风味特色

淮扬地处南北交汇,水陆要冲,扬州自唐宋至明清均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列,淮安(主要是今淮安市的楚州区)亦是明清时期闻名海内的都会。因此淮扬菜具有以下特点: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南北皆宜。并且,淮扬菜的选料尤为注意鲜活、鲜嫩;制作精细,注意刀工,尤以瓜雕享誉四方;调味清淡味,强调本味,重视调汤,风味清鲜;色彩鲜艳,清爽悦目;造型美观,别致新颖,生动逼真。菜式繁多,体系庞大。做工精细,特别讲究刀工,注重菜品形态和雕刻。色香味形俱佳。选料讲究时令新鲜,原料以河鲜比重较大,“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烹饪善用火候,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扬州以其皮薄、汁浓、味鲜的各色点心闻名,俗语道:“川菜

扬点”。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鳜鱼、梁溪脆鳝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4、地域风格

第一,追求本味鲜。在总体风味上以口味至和适中,兼顾南北东西。无论做什么菜点,都以味至极端为忌。如何做到这一点,淮厨的法宝是以原料的本味鲜为主,用其味所长但又不独倚其长。例如在做“淮白鱼”系列菜时,既以淮白鱼肉细味鲜为本,绝不让其他配、佐料夺主,但又注意适当调配去其腥气;做蔬菜类菜时,既要保证一菜独味,品性不移,同时又以肉类清汤调味,以厚其美。在肉类菜烹制过程中,既要保持其肉香,又注意去腻,力求爽口。如此烹制,从美食角度看,它可以使食者从中得到丰富的口味体验;从现代养生学的角度看,这样处理也有健身益体的功效。

第二,追求本土化。在淮安地区菜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前期也曾出现过以熊掌、活猴等为原料的烹饪现象,但这种现象到清代后期就逐渐废止,在有见识的署政官吏(如籍出盱眙农家的漕督吴棠在任时曾断然决定,不准远购奇珍异味,惟以淮产常品飨客,接待贵客亦然)和文人雅士的共同倡导下,淮安厨业顿改厨风,从“烹龙炮风”转为“烹家野小鲜”,呈现以“淮产”烹“淮菜”的全新局面。历史地看,这一转变对淮安地区菜肴最终成为完备的独立菜品流派,成为淮扬菜的重要支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时至今日,这种本土化的烹饪风格历久弥新,成名于上世纪90年代的“盱眙龙虾”,就是明证。因为以地产为主料,这就使诸多首创、独创菜肴层出不穷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三,追求民俗性。遍观现存的淮安名菜名点,技艺精湛、风味独特的不少,但用料名贵的却屈指可数。淮安名菜名点的绝大多数都出自百姓人家,再经名厨高手刻意创新而一举成名。应该说既是淮菜的特点,也是淮厨的精妙过人之处。淮安名菜中的“一鸡九吃”、“活鱼锅贴”一看就是普通人家的吃法,至于蒲菜等野蔬名菜,本是穷苦百姓的果腹之物,但一经高厨点化即成精致美肴。在淮安名菜中,存在着不少以乡村地名命名的奇特现象,如“平桥豆腐”、“高沟捆蹄”、“朱桥甲鱼”、“钦工肉圆”、“蒋坝鱼丸”、“涟水鸡糕”、“洪泽烧鹅”、“码头羊肉”等,均为民俗化的具体体现。这种家常化的民俗性,在中华美食领域成为与宫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