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详解演示文稿

3. 环境恶化及其经济原因
环境恶化的表现
无处不在:温光水热气;山水田林路村 城
环境变化规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 变化的原因:需求变动、产业结构 经济政策含义?
依赖经济增长解决环境问题?先污染后发展
第14页,共79页。
3. 环境恶化及其经济原因
第35页,共79页。
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与社会影响
外来物种的入侵,
疾病的传播:艾滋病、禽流感、
争夺稀缺资源
非典、西尼罗病毒、
– 林产品、矿产、
疟疾、登革热、 H1N1
石油、土地、渔业资源
不平等,失业, 贫困、低增长、武装冲突
政府倒台、 恐怖主义 暴力
跨国界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垃圾、有毒废弃物
第36页,共79页。
家
厂
庭
商
投入
资源、环境大系统
第6页,共79页。
1. 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
环境所提供的服务
资源基础--提供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废物沉淀—化石燃烧后的废弃物 舒适性基地—休闲娱乐资源 生命支撑功能—提供温光水热气等
各种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与冲突
第7页,共79页。
1. 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
2002年8月南非约翰斯尔伯格环境与发展峰会——第 2次国家首脑会议。
第24页,共79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1972年首次参加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 (曲格平)
1994年中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问题与思考3-1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末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末地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3天后,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状态下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
据此,完成1~2题。
1.嫦娥五号发射当天()A. 正值我国冬节气B. 文昌日出东北方向C. 我国各地昼短夜长D. 伦敦上午收看直播2.嫦娥五号探测器从发射至着陆期间()A. 南极地区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B.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C. 北京香山进入红叶最佳观赏期D. 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如图是某校学生制作的北半球大气环流模型。
读图,完成3~4题。
3.进一步完善模型的建议是()A. ①处用双箭头示意冷气流爬到暖气流之上B. ②处增加云的符号,示意该气压带降水多C. 箭头③的方向调整为由高空指向地面D. 箭头④的摆放应该沿着箭头方向右偏4.该模型表现的大气环流可以解释()A. 赤道附近年降水量较大B.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显著C. 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量较小D. 沿海地区白天盛行海风如图1为某年8月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距平(单位:℃)示意图。
同学们通过学习绘制了该时段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图2)。
读图,完成5~6题。
5.正确表示该时段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是()A. ①B. ②C. ③D. ④6.此现象发生过程中,太平洋赤道附近()A. 西部海面气压升高B. 西部沿岸地区台风减弱C. 东、西部温差减小D. 东部沿岸地区降水减少如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地形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沿海地区()A. 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B. 自然带东西方向延伸C. 受寒流影响多雾少雨D. 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8.该区域火山喷发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可能有()①空气中凝结核增多,降水量增加②山地冰川积雪融化,增大径流量③岩浆喷出,使地表形态趋于平缓④大量火山灰沉降,土壤肥力提高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如图为湿润区自然状态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绿色物流绿色流通绿色营销与绿色物流(26页)

2 .绿色营销的兴起、内涵及特征
■ 绿色营销的含义 英国威尔斯大学Ken Peattie教授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
语气及符合消费者与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 程”。
表现在:1.企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顾客,还包括整个社会;2.市 场营销的永续性一方面需要依赖环境不断地提供市场营销所需资源的 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能持续吸收营销所带来的副产品。
绿色营销
吸收了现代管理思想的精髓, 要求实行营销各环节的质量标 准化管理,从企业理念的形成、 行为的规范,到满足客户需求 的产品设计、采购、功能设计、 制造、包装、商标、运输、消 费级报废处理等,均需要严格 的质量标准
2 .绿色营销的兴起、内涵及特征
■ 绿色营销的特征
进入国际市场的难易程பைடு நூலகம்不同
传统营销
(六)从发展战略角度定义绿 色营销
2 .绿色营销的兴起、内涵及特征
■ 绿色营销的含义
(一)通过“绿色”来定义营销 即可以指产品、行业或产业,也可以指一种行为观念或一种经营哲学、 理念
(二)从永续经营的角度来定义绿色营销 永续经营是指企业通过资源的循环使用而不断取得利益、不断发展的 过程。
(三)从绿色消费角度来描述绿色营销 英国1987年将绿色消费定义为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一种消费 (1)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监控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 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价值或过短 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 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生产的商品; (6)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利影响的商品。
中国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共26页文档

走向和谐社会——中国城市和谐发展指数研究报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21世纪中国走向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城市、载体是城市、标志也是城市。
因此,聚焦中国的城市、城市和谐发展,实质上是要为21世纪中国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城市和谐发展指数2019年我们开始研究中国城市文明、中国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认识到,中国城市、中国社会要走向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迫切需要以“和谐发展”为导向,以“和谐发展”为指示,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1、城市和谐发展是对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认知与选择关于城市和谐发展的认知与选择,我们是在反思我国城市化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大体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和谐城市化的认知与选择是在城市化第四个阶段才形成的。
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1949-1978年。
城市化水平长期低于20%。
该时期的城市政策主要受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影响,片面强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城市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城市被定位为生产中心而非消费中心。
发展战略以“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为主。
该时期的城市化政策极为波动。
以“赶英超美”为目标的大跃进时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大炼钢铁,导致城市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造成“虚假城市化”(spurious urbanization)或“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现象。
总体说来,我国城市化的第一波是以“反城市化”(anti-urbanization)为特征。
有关学者也称之为“工业化时期的控制城市化”(industrialization with controlled urbanization)。
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0年代末。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17页/共45页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六分。
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 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 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 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展极限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发展观, 但其自身也存在诸如忽视科技进步的作 用、忽视人的积极能动作用等多方面不 足。
第5页/共45页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六分。
2、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 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 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 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四 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
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 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第2页/共45页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六分。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 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 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 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 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 增加 社会腐败 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
第10页/共45页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一点 六分。
镉通过稻米进入人体,首先引起肾脏障碍,逐 渐导致软骨症,在妇女妊娠、哺乳、内分泌不 协调、营养性钙不足等诱发原因存在的情况下 ,使妇女得上一种浑身剧烈疼痛的病,叫痛痛 病,也叫骨痛病,重者全身多处骨折,在痛苦
2024年(经济政策)咨询工程师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2024年(经济政策)咨询工程师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目录简介一、单选题:共180题二、多选题:共140题一、单选题1.保证保险的投保人是()A.权利人B.履约义务人C.保险人D.保险经纪人标准答案:B2.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A.重要保障B.优先领域C.重点内容D.社会根基标准答案:A3.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认定机制,()土地征收范围。
A.扩大B.缩小C.保持D.以上都不对标准答案:B4.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是()。
A.引导市场利率水平B.调控货币供应呈C.调整信贷结构D.调控企业资金需求标准答案:B5.根据《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见》,政府投资资金按项目安排,以()方式为主。
A.直接投资B.投资补助C.资本金注入D.贷款贴息标准答案:A6.()指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彳亍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A.金融资产投资公司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C.财务公司D.信托公司标准答案:B7.通常将()作为判断国民经济变化的帝要先行指标。
A.固定资产投资B.存货投诳C.垂置投资D.净投资标准答案:B8.在财政政策中,结构性减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增加政府收入B.抑制消费C.刺激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D.控制通货膨胀标准答案:C9.哪种政策工具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可能更为有效?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汇率政策D.产业政策标准答案:A10.在经济政策中,什么是“赤字财政”?A.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B.政府支出等于政府收入C.政府支出小于政府收入D.政府不干预经济标准答案:A11.在货币政策中,什么是“价格稳定”?A,物价持续上涨B.物价持续下跌C.物价在合理范围内波动D.物价不变标准答案:C12.哪种政策工具通常用于调整经济结构?A,利率调整B.汇率政策C.产业政策D,税收政策标准答案:C13.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哪个因素可能对一国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A,国内生产总值(GDP)B.国际贸易规模C.失业率D,科技进步标准答案:B14.在经济政策中,什么是“挤出效应”?A.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投资减少B.利率上升导致投资增加C.减税导致政府收入增加D.汇率贬值导致出口减少标准答案:A15.在货币政策中,什么是“量化宽松政策”?A.中央银行购买大量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应B.中央银行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C.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以控制物价D.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以回收货币标准答案:A16.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哪个因素可能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带来挑战?A.国内政治稳定B.国际金融市场波动C.自然灾害D.科技进步标准答案:B17.国家级区域规划的规划区域不包括()A.国家发展规划毓定的灵点地区B.跨行政区且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连片区域C.承担巫大战略任务的特定区域D.经济地位卓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行政区的区域标准答案:D18.()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本质要求和卓要保障。
成才之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课件第章整合提升

是通过比较图 数据
中各组成要素
↓
的百分比来分 ⑤用文字
析地理事物的 概括联系
特点,判其性 或规律
质。判读时,
↓
也可比较各扇 ⑥进行图
形的圆心角的 表转换(或
大小
图图转换)
第十五页,共26页。
高考真题演练
第十六页,共26页。
( 2 0 1 5 ·福 建 ) 下 图 示 意 我 国 不 同 生 育 率 方 案 预 测 ( y ùc è) 的 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第二十二页,共26页。
(2014·山东)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 迁移日趋频繁。完成 5~6 题。
第二十三页,共26页。
5.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 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rén kǒu qiān yí)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2011年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
号)发布(fābù)。主要数据如下表:
项目
第六次
与第五次相比
总人口(不含港澳台)
1 339 724 852 增长5.84%,年平
人
均增长率为0.57%
总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 105.20
第五次为106.74
年
0~14岁
龄
15~59岁
16.60% 70.14
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4.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Image
第二十六页,共26页。
↓
第十二页,共26页。
类型 特点
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仅供参考】

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无论在横向还是纵向上差距都在日益扩大,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必须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因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家政策取向一、国家政策的取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地理范畴,它所追求的是该区域的整体效益,这种整体效益应当体现为区域间共同的平衡发展,表现为整体经济、社会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
区域经济平衡是发展区域经济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经济发展重点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必然选取不同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
目前,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实现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解决由此而引发的诸多矛盾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为此必须调整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
从理论上讲,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它能产生一种效应,协调生产力各要素,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合力。
在经济生活中,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都是通过政策创新来实现并发挥巨大作用的。
同时,政策可以理顺各种关系,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政策是最大的潜在资本,它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国家政策的取向对资金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资金的流向又决定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我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内,以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之间经济的不平等和经济差距,看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
国家在投资的地区分配和项目选点上,实行了“向西大转移”的方针,基建投资大幅度地向西部地区倾斜。
“三五”时期,全国基建投资达97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占26·9%,西部占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