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件: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高中地理课件: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950.6.25朝鲜战争(外来势力)--------1953.7.27停战协定 1964.8.5越南战争(外来势力)----------1976.7越南统一 1948.5.15中东战争(领土纠纷) 1982-----1990八年两伊战争(国界争端) 1991年伊科战争(资源问题,领土争端)----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等 多国部队将伊拉克赶出科威特)------1998年海湾危机(对伊拉克核武 器,生化武器核查矛盾) 1999年科索沃战争(民族宗教矛盾) 2000年至今巴以冲突(和谈僵局,恐怖活动) 2001年阿富汗战争(美国9.11事件----美国打击在阿富汗的国际恐怖组 织基地)
巴士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工厂应设在居民区最小 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当地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且 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谢 谢 大 家
让世界充满爱! 我们需要竞争,我们更期待和平!!
(2)巴勒斯坦地处 亚 、 欧 、 非 三大洲交通要 道,是联结东西部 阿拉伯 国家的纽带。
(3)填出图中国家的名称:A 埃及 B 约旦 C 叙利亚 D 黎巴嫩 .
耶路撒冷 ,这 (4)图中F地是被三大宗教尊为“圣城”的 伊斯兰教 、犹太教。 三大宗教 分别是基督教 、
(5)该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是 约旦 河,此水源对该地区的重要性是 沿岸各国工农业 。
(美、欧、日、俄、中、印) 3、以上两例说明了二战后怎样的世界政治局面?
1.二战后,世界总体上维持着和平局面。
2.在全球性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 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
读右面的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局势长期以来动荡不安,主要是因为 阿拉伯 、 和 犹太 两大民族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世界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格局的互动

世界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格局的互动

世界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格局的互动地理环境是塑造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以及人文要素,如人口分布、文化传承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各国的地缘政治格局。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以及地缘政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理环境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可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国家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方式。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争夺的焦点,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

这些资源的掌控权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地位。

其次,地理环境也影响着国家的军事战略布局。

地形的开阔与狭窄、山脉与平原的分布等都会对军事行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使得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边界争端长期存在。

此外,地理环境还决定了国家的交通运输网络和港口布局,对国家的贸易和海军力量产生影响。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动态过程。

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都会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冲击。

例如,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和航道开放,使得北极地区成为国家争夺的热点。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地缘政治格局也更加复杂。

此外,国际组织的兴起和国际合作的加强也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增加,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地缘政治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环境为地缘政治提供了基础,而地缘政治则通过国家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来改变地理环境。

例如,国家间的边界争端和领土纠纷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进而对地理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同时,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也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等方式来保护地理环境。

例如,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关注和行动,就是地缘政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例证。

综上所述,世界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同盟国
协约国
(德奥意)
(英法俄)
(3)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___德___)国缩小,(__奥__匈___)崩溃、(__俄___)革命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英_____和__法___)衰败、(_美____和__日___)兴起。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起因
(2)轴心国及反法西斯同盟
三类证据 第一,萨达姆是暴君。 第二,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三,萨达姆暗中勾结和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组织 托词一:为了伊拉克人民的福址。 托词二:武力倒萨得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代表了 正义的呼声。 托词三:为了自由与民主而战。 托词四:和平手段已经用尽。
两大理论 2002年1月的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首次明确提出
了“邪恶轴心论”,把伊拉克、朝鲜、伊朗等国称 为对世界和平构成极大威胁的“邪恶轴心国”,而 伊拉克则名列“邪恶轴心”之首。“9·11”事件 之后,美国更想让世人相信,作为“邪恶轴心”之 首的伊拉克不但是中东的动荡之源,是美国国家安 全的重要威胁,同时也是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
1、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东方、西方内部阵营的分化
2、欧洲政治地图的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3、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
80年代末
(_德__)国统一、(南_ 斯__拉_夫_)分裂、(苏__联____) 解体、华约解散、北约东扩;形成_美______、 _西___欧__、 _日__本___、 _俄___罗__斯_、 _中___国__ 、 _印___度__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形成。
海湾战争结局与影响
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 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 备。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 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 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 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Ⅰ.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⑴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

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⑵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914~1918):①大战原因: 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②大战结果: 协约国(英法俄)胜利;同盟国(德奥意)战败;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英法衰落;美国兴起。

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战果:德日意结成轴心集团----战败;苏、美、中、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获得胜利。

战后: 美国和苏联强大,英法严重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分裂,东部国家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美国和苏联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

亚非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Ⅱ.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⑴.社会主义阵营从50年代未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未解体。

⑵.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减弱。

⑶.80年代末开始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一分二)、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一分六)、苏联解体(一分十五)。

⑷.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除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外,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经济力量中心。

(一超多强格局)。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①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局部不稳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主题,合作和冲突是国家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

②地缘合作——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③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冲突案例----阿以冲突】⑴冲突原因:内部---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和资源纠纷。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1. 地理位置1.1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它是一个蓝色星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主要是由世界五大洋组成。

地球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唯一一个已知拥有生命的天体。

1.2 世界的地理位置世界,通常指地球上所有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总和。

从地理位置上看,世界可以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陆,以及众多岛屿。

2. 地缘政治2.1 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是一种以地理为基础,研究政治活动、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力量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地缘政治学关注的是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地理和地理政治手段来维护或扩大国家利益。

2.2 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格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不尽相同。

地缘政治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关系,预测和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2.3 地缘政治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学有多种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地理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4 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在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即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几个主要的大国(如中国、俄罗斯、欧盟)形成战略竞争关系。

同时,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

3. 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地理位置是地缘政治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都会对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

4. 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对我国的影响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领土。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俄、中美、中日、中印等,对我国的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政治地理角力的不断演变,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国际体系中,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时代正在被挑战和取代。

新兴大国和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正在重塑全球力量对比。

这些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加强经济合作,逐渐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缘政治的竞争愈加激烈。

某些地区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如中东地区的乱局和南海争端等,成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热点问题。

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资源,积极参与地缘政治的角力,以争夺地区的控制权和影响力。

三、区域一体化与合作的加强尽管世界政治格局的竞争与冲突依然存在,但区域一体化和合作的趋势也在上升。

欧盟作为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不断推动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此外,亚洲国家也积极构建亚洲一体化的机制,如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区域一体化和合作为各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四、非国家力量的崛起除了传统的国家力量之外,非国家力量的崛起也给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非国家实体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这些实体通过跨越国家界限的合作和活动,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并对各国的政治地理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迅速和广泛。

然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各国之间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信息主权,频繁发生网络攻击和信息战。

综上所述,当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呈现多极化、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加强、非国家力量崛起和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挑战等特点。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来诸多不便。 (5)穿孔型;嵌入型领土形状的"国中之国",难免受到穿孔型国
家的控制。 (6)飞地型;国家关系容易产生摩擦;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3、领土位置 领土的位置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区域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
位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领土 的地理位置差异很大。
(2)经济型核心区。
经济型核心区是指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的那些区 域。如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法国的巴黎盆地。
由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因而有 的核心区既是经济核心区又是起源核心区,同时还是民族文化 核心区。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四、边界与边疆
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都有一条边界线与其邻国分 开。这条线一方面表示两国共有的分界线,另一 方面表示其线内是其主权管辖范围。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四、边界与边疆
人为边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 作为依据。人为边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人为边界多种 多样。 (1)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这种边界既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也存在于政治集团之间。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2)以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如沿着民族、语言分布、宗教信 仰来划分边界,如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就是当时根据宗教 分布而划分的。 (3)几何边界。以经度或纬度等数理位置作为划分国界的根据而 划分的国界,又称数理国界。如美国和加拿大边界。 (4)海洋边界线。海上的界线既有与相邻国之间的界线,也有国 家领海与公海之间的界线。
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 的变更。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地理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在不断演变。

这种演变不仅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理条件一直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例如,欧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之一。

从古代罗马帝国到现代欧盟,欧洲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地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现在,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

亚洲国家的崛起以及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世界地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崛起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得亚洲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此外,亚太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这使得它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来看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地缘政治关系是指国家间在地理上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是世界的焦点。

从帝国主义时代到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在不断演变。

然而,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现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

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新的地缘政治挑战。

例如,网络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全球性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外,地缘政治关系也受到国家间经济利益的影响。

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演变背后的原因。

首先,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理距离不再是国家间竞争的唯一因素。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使得地理条件对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减弱。

其次,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小到参与选举投票、大到国家领土和国家的关系等。

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如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势力范围得到尊重等。

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的变更、军事实力的变化等。

二政治地理单元
1、概念: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2、划分,三个级别:
(1)国家的,即具有明确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等);
(2)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3)国内级的,即由一国内部的行政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

3、国家是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

三政治地理结构
1、任何一个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2、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主权、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

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政治势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政治实力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

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四政治地理过程
1、和政治地理结构一样,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推动了政治地理结构的演化,使得政治地理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着不同的政治地理作用。

2、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
(1)政治扩散。

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包括迁移扩散(移民、殖民方式,如美国成为具有英国政治传统的国家)和扩展扩散(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产生连锁反应,如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两种。

(2)政治整合。

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德一体化进程、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等。

(3)政治分离。

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如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等。

(4)主权的变化。

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

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变化而发生变化。

五国家的基本特征
1、国家的定义: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2、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地理单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拥有确定的领土(国家的物质基础)。

领土是国家存在的天然地理基础。

(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定居人口是国家从事一切国家活动的行为主体。

(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有一定的政权组织)。

政府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政权组织机构。

(4)拥有主权。

主权是国家不受任何外部势力控制的权力,只有拥有了主权,国家才能独立处理内外部事务。

3、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外部事务的最高权力,是独立国家的根本属性。

六国家领土和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教材P326—330页,只作了解)
七国家权力要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怎样理解?
1、国家权力的概念:指已过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国家权力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政治现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现:(1)一国实力的大小总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2)国家间的权力对比关系随权力要素及其组合的变化而不断消长,没有永远的强国和弱国;(3)影响国家权力的诸多要素是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合对国家地位产生影响。

2、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
(1)领土空间:由国家领土位置、大小、形状等决定的领土空间要素是国家权力稳定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两方面。

地理位置表现在三个方面:A、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
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B、与自然地理位置一样,交通地理位
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C、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
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领土面积表现在两个方面:A、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一般来说,领土面
积大就被视为地理大国,它的权力意义在于,领土广阔意味着一
国具有巨大的战略空间;B、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
他影响要素,如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规模。

(2)自然资源: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

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一个国家的如果拥有丰富的资源,那么它就具备强盛的自然基础;如果自然资源缺乏,那么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一个国家能够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也就成了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一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即使工业很发达,其综合国力也必将受到影响。

(3)人口规模: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

一国只有被列入“人口众多”的国家之列,才可能成为一流大国。

但人口规模只有与人口素质、资源藏量、经济技术水平及政府能力等综合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国家权力的作用。

(4)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

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
的国家实质上就是强国。

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更本保证。

(5)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它不仅是领土、资源、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实力效能得到实际发挥,本身还是一种现实的实力,是衡量一国实力大小的最直接指标,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6)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使它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

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国家实力决定性因素之一。

科学技术实力的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上。

A、交通、通讯及导弹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削弱了距离的障碍,赋予了同一区位以不同的战略意义,使浩瀚的海洋、茫茫的荒漠及冰山雪原的隔离作用大大减弱等。

B、随着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资源的经济、政治及军事的含义。

C、军事技术的进步,不仅不断刷新战争的打法,而且它本身似乎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D、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及不断进步,使经济优势,尤其是工业优势越来越向拥有更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倾斜。

(7)国民士气:最不稳定的,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国民士气的权力意义表现在:A、它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B、它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里两个作战的效能。

(8)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

国家权力诸要素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质量。

八全球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地理大发现前,全球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孤立之中,有些地区甚至与世界完全隔绝——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克服了海洋的障碍,开始整整认识世界,通过欧洲大陆连年战争,以及殖民战争和殖民贸易,把世界纳入全球的政治地理范围——随着欧洲主要大国权力的消长,以及世界各国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民族意识的觉醒,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全球主权国家体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主要为以下几个阶段:
欧洲的殖民扩张——主权国家的产生(欧洲)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一次世界大战)——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时间推移至20世纪初)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两极对抗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解体:
(1)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
(2)西欧德发展变化从根本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
(3)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是两极对抗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
(4)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开展,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格局中一股范围广大的国际力量;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使战后两极对抗的格局终于解体。

2、第二阶段:一强多级的格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形成了美国是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多个力量并存的格局。

(1)军事上,美俄成为两个超级军事大国;
(2)经济上,美国、欧盟、中国、日本成为世界对大的经济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