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画家

合集下载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郑板桥简介郑板桥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因此世人称他为板桥先生。

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画家,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

郑板桥的祖籍在苏州,他后来生活在现在的江苏省兴化县。

郑板桥在康熙年间就考取了秀才,但是一直没有中举人,直到雍正十年才中举,但是一直没有为官。

到了乾隆元年的时候中进士,一直在家候补,后被任命为河南范县县令,之后被调任山东潍县继续担任县令,这是他一生为官的两个地方。

郑板桥虽然在不惑之年才做到县令职位,但是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在任县令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桑和小商人,兴修水利,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深得百姓爱戴,在山东潍县辞官后百姓为他建立了一座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但是郑板桥简介中的一生最为出色的不是做官,而是他的文学和画作,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也多以书画卫生。

在早年郑板桥的生活拮据他在扬州卖自己的书画以解决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而到了晚年辞官回家后,也是由于经济问题,郑板桥还是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诗造诣很高,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书法也相当了得,也是当时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

而在画上他的造诣更高,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子,非常传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现代人对于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作也是相当认可的。

郑板桥字画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年间为秀才,雍正年间为举人,乾隆年间为进士。

郑板桥的字画非常出名,主要以兰、竹、石为主,所画之物寓意深刻,被世人称之为“三绝”。

郑板桥字画的代表作品有《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郑板桥的书法称为“六分半书”,人们称之为“板桥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面旗帜,著名的书法作品有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事物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事物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事物郑板桥是我国古代清朝时侯的著名诗人画家,那么郑板桥擅长画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郑板桥擅长画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郑板桥绘画风格郑板桥是我国清代最为著名的艺术家,现在人对于清朝书画作品的青睐不必赘述,而最爱就是郑板桥的作品。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之一,他擅长诗、书、画,人称“三绝”。

那么郑板桥擅长画什么呢?对于郑板桥来说最擅长画兰竹。

在郑板桥的一生中画过很多东西,有竹子、兰草、石头,也画过松树和菊花;但是郑板桥一生中画的最多的就是竹,其次就是兰草。

郑板桥曾经自己写诗总结自己画竹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其中蕴藏着郑板桥对于画竹子的深刻认识。

郑板桥认为作画要精心,如果你不精心就不能达到优秀的地步。

作画也要最终达到删繁就简的局面,因为艺术到了一定境界以后一定是简单的,并不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简单的元素表达的就是作者最为深刻的思想,展现的就是最为艺术的一面。

郑板桥认为画作要追求的就是三个阶段:生、熟、生;用郑板桥自己的话说就是做到“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

”这才是做到了最高阶段。

就现在来看,郑板桥擅长画什么,还是画竹子,因为他在这上面研究的时间最长,也是最为喜欢竹子这种植物,竹子也最能展现郑板桥的气节。

而至于其他植物,虽然郑板桥也长期涉及,但是并没有竹子画的好。

郑板桥的书法特点郑板桥不仅兰花、竹子画的好,他的书法也令后人啧啧称叹。

郑板桥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大胆创新,他的书法风韵奇特,后人称之为“板桥体”,又称为“六分半书”,其主要特点以楷、隶为主,融合草、篆等多种字体的一种艺术风格。

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字体的独特,他的书法能将长短、方圆、大小、肥瘦、疏密进行错落的穿插,他的作品以“乱石铺街”著称,在肆意挥洒中包含着规矩,看起来潇洒自如,整体上看给人灵动雀跃的快感。

郑板桥的晚年之作《行书论书》,当时已经七十岁高龄,被称为佳作。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齐白石_500字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齐白石_500字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齐白石_500字齐白石,原名竹楼,字子白,号白石,生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他以其独特的画风和创新的艺术手法而广为人知,作为中国画坛的泰斗,他的艺术成就被誉为“齐白石画法”。

除了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之外,齐白石还有一个令人敬佩的品质,那就是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而这种热爱也在他的创作中有所体现。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齐白石已经年过七旬,但他却丝毫不曾退缩。

他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雄伟壮丽的山河景色,还是英勇抗战的将士,都透露着齐白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中一幅作品《抗日将士》就是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创作出来的。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骑着白马、手持大旗的将军,他英姿勃发,矗立在战场上。

他高举着手中的大旗,一眼望去,仿佛可以目睹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祖国的壮丽画面。

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抗战豪情,也表达了齐白石对抗日战争的支持与期待。

除了创作作品,齐白石还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当时,他担任了重庆文化协会的副会长,为抗日救亡事业发光发热,为民族独立而奋斗。

他多次通过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思想,并且参与各种募捐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这些爱国行为,在抗战期间,齐白石的名气逐渐扩大,他成为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偶像。

他的作品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怀,并且鼓舞了他们为国家的独立与解放而奋斗。

正因为他的一份热爱,他的一份奉献,他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抗战结束后,齐白石却面临一个巨大的困境。

由于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不受当时主流艺术界的认可,他的作品被许多人忽视和质疑。

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坚守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继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齐白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爱国情怀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

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

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髡残(1612-1692),清画家。

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

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髡残的生平简介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

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

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借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

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 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

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

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

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

”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

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

”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

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名王日休,字觉民,号八大山人,清朝杭州府桐庐人,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人画家。

他以擅长山水画著称,八大山人的绘风格独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可以概括为“壮丽奇绝、自由洒脱”。

他对山水的表现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首先,八大山人的作品注重奇特之处。

他喜欢表现山水的险峻和壮美,经常选取险峻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作为画面的主题。

他的画笔流畅而奔放,用墨浓淡相间,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其次,八大山人的作品自由而洒脱。

他对传统的画法不拘一格,喜欢自由发挥,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描绘山水之美。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与传统山水画不同的元素,如画面中的小人物、树木和建筑物等,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八大山人的作品充满了诗意。

他擅长书法,经常在画作中配以自己的诗句,使画作更加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他的绘画与文学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人赏心悦目。

二、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画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八大山人的创作理念开拓了传统山水画的思路。

他以自己独特的画风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有模式,追求个性和自由,使得中国山水画发展出多种风格和形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八大山人的作品启发了后世画家的创作。

他的奔放风格和诗意表现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等,他们在八大山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国画艺术不断更新。

最后,八大山人的艺术追求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趋向。

他的作品注重个人情感和表达,强调文人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追求,引导了后世文人的艺术观念,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结起来,八大山人的绘风格独特,充满奇特之处,自由而洒脱,充满诗意。

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成为后世画家的借鉴和启发,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趋向。

郑板桥的诗句名言

郑板桥的诗句名言

郑板桥的诗句名言郑板桥年代:清朝郑板桥简介:郑板桥(1693-1765 ),清代著名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壬子年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

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板桥的诗句名言1、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竹梅图的对联》2、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题竹石画》4、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郑板桥5、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6、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7、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乾隆年间陈天一简介

乾隆年间陈天一简介

乾隆年间陈天一简介
陈天一,1736年出生于福建漳浦,是中国清朝时期著名书画家、文人。

一、从小就喜欢读书
陈天一从小就深受书籍的影响,自幼便喜欢涉猎文学,并将一切所学
都运用于交流,创新,塑造了气势宏伟的书法艺术作品。

二、经历浩劫
1750年,百废待兴的清王庙遭遇暴发的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逆境
中的陈天一能够通过写作来抚慰内心的孤独,并且对写作保持着一丝
警惕,尽力衔接更多的文艺元素。

三、创新书法
陈天一以散笔书写、双笔书写的书法为基础,创造出“奢华苍劲”的书法,他利用自己勤劳的精力,追求丰富的绘画手法,最终形成了以开拓、古怪、奢华为主基调的清代特有书法艺术风格。

四、著作见长
他的著作书法方面包括《清斋志略》、《画像指示》等,也尝试过书画、篆书、综合书法,涉猎面也比较广泛;篆刻方面,陈天一也有著
作《清斋金经》、《清斋文汇》等,其作品以雅度、苍劲著称,深受
乾隆皇帝宠爱。

五、称神仙
为陈天一书法的神奇著述颂扬最当然,晚近一些书画家将他的书法称
作是“神仙书法”,因为他笔画优美之余,还包含神秘力量,可以实现
写人之神奇功效,更是恢宏壮阔之上峻峭多变之余,又有数量庞大。

六、全力绘画
陈天一不仅经常绘制自己的作品,还为乾隆皇帝绘制过一系列的赠礼画,他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以充沛的力量创作出了上乘艺术作品,
为乾隆时期的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生平遗迹
陈天一终年九十六岁,他在书法,绘画等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作品“乾隆十品定粉文”被誉为“开拓书革”,本人遗迹保存在今福建漳浦倪院。

清-金农简介

清-金农简介

的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EBET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秀丽让金农视为自己 的第二故乡,直到老死。
金农的绘画、书法都极有个人特色,绘画中 梅竹、鞍马、佛像、人物、山水无不擅长。扬州 八怪画风多以恣纵狂肆见长,而金农靠着丰富的 修养,以金石意味入画,创造了含义隽永、笔墨 拙扑的风格。尽管 50 岁才开始正式作画,但浓 厚的学养使他下笔不凡,人们称他是涉笔即古,
脱尽画家之习,《玉壶春色图》便是明证。这幅 画作于乾隆二十六年,画家已经 75 岁的高龄了, 是其暮年的精心之作。此画为绢本、设色,长 131 厘米,横 42 厘米,是其较大幅作品。梅与松、 竹并称岁寒三友,是人品高洁的象征,常常成为 文人画家借以自比的绘画题材,也是金农偏好的 题材之一。为了创造自己的梅花风格,他潜心研 究了同为八怪的汪士慎和高翔的梅花,认为汪 繁、高简,于是他便在不疏不繁之间创造自己的
梅花形象。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玉壶春色图截取梅树干中间部分,通贯于正 中,顶天立地,布局奇崛,迥异于常见的折枝花 或全株树的构图方式。以大笔铺枝,小笔勾瓣, 逸笔草草,初看似乎比例不合,实际上却把梅树 刚中有柔、冰肌傲骨的内在精神风貌表现得淋漓 尽致。繁枝密萼,穿插有绪,平谈而丰富,形散 而神不散。水墨的控制也得心应手,以饱含水分
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鉴赏,工书,楷 隶本之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而自创一格,在隶、 楷之间。印章摆脱文、何,浸淫秦、汉,偶亦用 此两碑法。喜为诗歌、铭赞、杂文,出语不同流 俗。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 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 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画佛 号心出家盦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 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他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

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

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石涛主张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作的纲领。

他并以此为名,在他的中晚年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

这是一个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欣赏。

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

收藏家潘正炜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心惊动魄,真奇笔也。

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

”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

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

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

老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

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

满山上下,都是苔点。

画家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

这么多点,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

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其一生经历丰富,风雨坎坷,关于其的许多故事被保存下来流传于世,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其一直所坚持的民本刚直的思想也影响着后来者。

《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

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任伯年是海派画家,他与其师友圈几乎可以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开端,他们既造就了海派绘画,也为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塑造了新的分水岭。

《华祝三多图》不仅是任伯年已知的单件最大尺幅、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也是在画史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最高成就的巨制。

《华祝三多图》作于任伯年精力最旺盛、技法正纯熟的盛年时期。

从题材上来说,《华祝三多图》是为上海富商方仁高七十大寿所作,“三多”即指多福、多寿、多子,众人常常以寿桃或者其他清供图代替绘之,而任伯年却选用古代典故,把寿星比作古代的帝王尧,这不仅是19世纪海派文化的产物,更说明了任伯年的绘画天才如何在海派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

齐白石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墨虾齐白石曾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再变色公深淡,此三变也”。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笔下所绘的虾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体现出丰富的意味。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透明质感,虾的浮游动势,“形”“质”“动”艺术造型的这三个要素被齐白石先生用简练的笔墨完满的表现出来,不能多壹笔,也不能少壹笔。

本幅齐白石晚年所作墨虾,将墨与水纯熟的结合再壹起。

虾头浓淡点缀,即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又在浓淡穿插中表现出头部的晶莹剔透;虾身和尾部则为圆润而有力度的淡墨笔触,强调其富有弹性的透明感。

整个画面使虾之神跃然纸上,可谓形神与笔墨的完美结合。

徐悲鸿《奔马图》。

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

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画高3米、宽1米,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

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

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

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

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

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

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

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公分,宽84公分,为此系列作品中较大的一帧,甚具收藏价值。

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

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

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

“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琵琶行”是傅抱石的经典创作,尺幅硕大,构图缜密,人物哀愁的情绪呼之欲出。

与其他几本《琵琶行》相较,此本将远景拉开,益之以疏朗开阔,周围黯淡的月光益显悲怆。

在白居易那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他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

而在傅抱石笔下,造型和色调完美融合,低吟的歌女与浅酌的司马,各自落寞的眼神,在树影间迷离。

而描绘树木的豪迈笔触,凸显出画家成熟的笔法和对光影的灵巧运用。

傅抱石以独创的艺术语汇表达了画家对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共鸣,深入地表现了对象的丰富与微妙。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原出生于浙江金华。

,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

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秉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