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合集下载

税负转嫁与归宿超额负担

税负转嫁与归宿超额负担
➢税收的超额负担产生于替代效应。
28
三、税收的超额负担
(一)税收超额负担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P
S1
C
E1
税收超
S0
P1
额负担
P0
P2
E0 E
D
D0
0
Q1
Q0
Q
29
三、税收的超额负担
(二)税收超额负担的计算
补偿需求曲线 哈伯格三角形 P
A
税收超
E
额负担
PT
C
P0
D
MC’ MC
0
QT
Q0
B
Q
30
三、税收的超额负担
16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
(三)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
➢5.供求弹性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税负趋向生产者负担;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税负趋向消费者负担。
➢6.反应期限
✓即期:供求双方均衡承担; ✓短期:趋向生产者; ✓长期:趋向于供求双方均衡承担。
17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
(四)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完全竞争市场的税负归宿分析
✓(1)从量税税负归宿
P
S1
P
E’ P1
S0
P1
A
P0
BE
P0
B
S0 E
P2
A
P2 D0
E’ D0
D1
0
Q1 Q0
对供给方征收从量税
Q
0
Q1 Q0
Q
对需求方征收从量税
18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
(四)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无关性定理
✓税收对价格、产出及转嫁的效应与对供方征税还是对需 方征税无关。

第六章税收概述

第六章税收概述


税收分类,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
定的标准,对复杂的税制和繁多的税种所进行的科
学归类。

(一)按课税对象划分
税收















(二)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
税收






(三)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
税收






(四)按税收计量标准划分
税收






(五)按税收征管和支配权限划分
2、以所得税为主体

所得税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
本利得税等,纳税人通常就是负税人。目前世界上
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家,以发达国家居多。
3、以商品税与所得税共为主体

以商品税与所得税共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既可
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可靠,又能使税收刚性与弹性
相结合,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义务发生后应当缴纳税款的
具体期限。体现税收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我国现行税制的纳税期限有三种形式: (1)按期纳税 (2)按次纳税 (3)按年计征,分期缴纳
㈥减免税
减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和课税对象采取减
少征税或者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是对某些 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鼓励或照顾措施。
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法律责任等。
㈠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是指税法中规定的享
有纳税人权利、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解决“向谁征税”的问题。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ppt 50页)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ppt 50页)

2009 —— 42.8 43.2 31.1 18.2 34.8 48.2 43.1 41.9 37 29.4 39.1 34.1 27.8
18
以色列 意大利 日本 韩国 卢森堡 墨西哥 荷兰 新西兰 挪威 波兰 葡萄牙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英国 美国
1965 —— 25.5 18.2 —— 27.7 —— 32.8 24.1 29.6 —— 15.9 —— —— 14.7 33.4 17.5 10.6 30.4 24.7
12
2010 19.44
20.88
——
结合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衡量税收负担的三个口径的走势基本相同,但水平相差很大。
另据专家测算分析,我国大口经宏观税负约为小口径宏观税负的两 倍或者更多。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算过一笔账,以2004年 为例,24141亿税收+社会保障5780亿+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收费 12211亿+土地收入年平均为4500亿左右,总计46632亿元。拿这个数 值跟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实际宏观税负高达31%。2006年政府 财政收入接近3.2万亿元,如果加上1.3万亿元的预算外收费、土地出让 金5000亿元、社保8000亿元等预算外收入,我们真实的税负已经达到 31%至32%。
第六章 税收负担 与税负转嫁
1
本章提要
第一节 税收负担概述
第二节 我国宏观、微观税负 的简要考察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归宿
2
第一节 税收负担概述
一、税收负担的一般涵义 二、影响一国宏观税负的主要因

3
一、税收负担的一般涵义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
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
1975 25.2 36.6 39.5 32 —— —— 38.4 36.6 35.4 34.3 19.4 —— 30 28.8

第六章税收概述64页PPT

第六章税收概述64页PPT
▪ (1)起征点
▪ (2)免征额
▪ 例:某税种规定,月营业收入额在5000元以上(含5000元) 时按10%的税率征税,5000元以下时不征税。某纳税人2月 份取得营业收入8000元,计算应纳税额,并指出该项规定 属于起征点还是免征额。

▪ 例:某税种采取15%的税率并规定以纳税人的收入额减 除1000元后的余额作为计税收入额,某纳税人4月份取 得收入5000元,计算应纳税额,并指出该项规定属于 起征点还是免征额。

▪ (3)减税和免税
▪ 减税是指对纳税人某种征税对象的应纳税额依法少征部 分税款,解除部分纳税义务。
▪ 免税是指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依法全部免除,解除全 部纳税义务。
▪ ▪
㈦附加与加成
㈧违章处理
▪ 税法是国家通过法律程序制订的,体现 着国家的税收政策。纳税人必须依照税法规 定履行应尽的义务,以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违章处理是指国家对违反税法行为的纳税人 所采取的惩罚措施。
第六章
税收概述
【本章提要】
※第一节 税收及其分类 ※第二节 税收制度及税制结构 ※第三节 税收负担与税负归宿
第一节 税收及其分类
▪ 一、税收产生 ▪ 税收,亦称赋税、捐税或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重
要来源,属于财政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 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 ㈠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税收产生的政治前提。

㈣我国税制结构模式的选择

从我国国情出发,合理的税制结构模式,应该符合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并能与国家惯例接轨。
▪ 1、税种设置应繁简适度
▪ 税制由简单到复杂是一种必然趋势,其繁 简程度应根据“低税率、宽税基、多功能、 高弹性”的要求决定。

什么是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形式及条件是什么

什么是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形式及条件是什么

什么是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形式及条件是什么所谓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不实际负担所纳税收,⽽通过购⼊或销出商品价格的变动,或通过其他⼿段,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负担。

税负转嫁并不会影响税收的总体负担,但会使税收负担在不同的纳税⼈之间进⾏分配,对不同的纳税⼈产⽣不同的经济影响。

税负转嫁是税收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形式及条件是什么(⼀)税负转嫁形式1.前转嫁。

前转嫁⼜称顺转嫁,是指纳税⼈通过交易活动,将税款附加在价格之上,顺着价格运动⽅向向前转移给购买者负担。

前转嫁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也是最典型和最普遍的转嫁形式。

这种转嫁可能⼀次完成,也可能多次⽅能完成。

当购买者属于消费者时,转嫁会⼀次完成。

当购买者属于经营者时,会发⽣辗转向前转嫁的现象,可称为滚动式前转。

如果购买者不再转嫁本环节的税负,只发⽣原销售者的税负转嫁时,称为单⼀滚动式前转;如果购买者将本环节的税负也加在价格之上向前转移,称为复合滚动式前转。

2.后转嫁。

后转嫁也称为逆转嫁,是指纳税⼈通过压低购进商品(劳务)的价格,将其缴纳的税款冲抵价格的⼀部分,逆着价格运动⽅向,向后转移给销售者负担。

属于由买⽅向卖⽅的转嫁。

后转嫁可能⼀次完成,也可能多次才会完成。

当销售者⽆法再向后转嫁时,销售者就是税负承担者,转嫁⼀次完成。

当销售者能够继续向后转嫁时,也会发⽣辗转向后转移税负的现象,可称为滚动式后转。

如果销售者不再转移本环节的税负,仍属于单⼀滚动式后转,如果销售者连同本环节税负⼀并后转嫁,则属于复合滚动式后转。

3.散转嫁。

也称混合转嫁,是指纳税⼈将其缴纳的税款⼀部分前转嫁,⼀部分后转嫁,使其税负不归于⼀⼈,⽽是分散给多⼈负担。

属于纳税⼈分别向卖⽅和买⽅的转嫁。

散转嫁除了其转嫁的次数可能为⼀次或多次,会发⽣滚动式转嫁以外,还会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或纳税⼈对商品及原材料市场的垄断、控制状况的改变⽽出现⽐较复杂的局⾯。

在通常情况下,前转和后转的税款其⽐例以及总体上能够转移的额度都是不稳定的。

[经济学]《财政学》第六章税收原理

[经济学]《财政学》第六章税收原理

h
11
三、税率
(一)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都 按同一比率征税。
优点:
有利于贯彻效益优先原则 计算简便,有利于税收的征收管理
缺点:
税收负担与负担能力不相适应,不能体现负担能 力强的多征,负担能力弱的少征的原则,税收负 担不尽合理。
h
12
(二)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h
13
(三)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就是按照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额直接 规定固定税额。
定额税率的优点,一是计算简便;二是从量 计征,税额固定,不因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 加税额,有利于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h
14
四、纳税环节
一次课征制 两次课征制 多次课征制
h
15
五、纳税期限
税款的结算期限 税款的缴库期限
h
37
主要税种有:对消费品课征的消费税;对商品、 劳务的经营课征的销售税或营业税;对进出口商 品课征的关税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所得税收入比重迅速 上升。
h
7
二、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按照法
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 分配活动。 (二)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管理体制分类 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h
23
五、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类 直接税 间接税
h
24
六、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分类 从量税 从价税
h
25
七、按税收能否作为单独的征税对象分类 正税 附加税
h
26
第四节 税收原则
h
27

财政与税收-第六章 税收原理

财政与税收-第六章 税收原理
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3.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 直接规定的固定的税额,因而也称固定税 额。定额税率不受价格变动影响,适用于 从量计征的税种。定额税率征税对象的计 量单位可以是其自然单位,也可以是特殊 规定的复合单位。如每升××元,每吨 ××元,每大箱××元,每一单位吨公里 ××元等。现行税制中的定额税率有四种 形式。
例题:纳税人2011年09月和10月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9000 元和9001元,如果条件如下,其9月、10月应纳纳税额分别 为多少?
(1)实行全额累进 (2)实行超额累进
超率累进税率
所谓超率累进税率,即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 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 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 税率计算征税。目前,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 值税。按目前我国税法规定,土地增值税实行四 级超率累进税率,其应纳税额公式如下:
例如:营业税税目税率表
1.2.3税率
• 税率主要有三种类型:比例税率、累 进税率、定额税率。
1.比例税率
• 比例税率就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 数额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的 税率。 • 如:17%
• 我国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 得税等采用的是比例税率。
2.累进税率
• 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随着数量 的增加,征收比例也随之升高的税率。
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 算扣除系数
• 目前,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值税。
全率累进税率
• 是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为若干级距,对 每一级距制定不同的税率,纳税人的全部征税对
象都按照相应级次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款的税率。
纳税环节

第06章税收原理及其经济效应

第06章税收原理及其经济效应

2019/7/31
9
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一)公平类税收原则
1.受益原则: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
2.能力原则: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 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
(二)效率类税收原则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2.征收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税收的行
(二)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
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 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 种,归属于直接税
2019/7/31
6
(三)按课税标准不同分类
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四)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类
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一般而言,价外税比 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 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侧重于消费者
2019/7/31
23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的工具 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 的一种方法
所得税指数化是指按每年消费物价指数,调整 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 膨胀所造成的名义所得上涨的影响
2019/7/31
2
二、背景资料
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三、关键词
税收 税率 税负转嫁 税收归宿 商品 课税 所得课税
四、教学内容
2019/7/31
3
第一节 税收及其分类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二、税收的分类
2019/7/31
4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社
•例如 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7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预算的 111%;总支出13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完成预算的98%; 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761亿元,年终滚存结余21438亿元,比上 年增长21% ..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2、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
w 起今为止,国内学者进行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时多用OECD 统计数据,然而,OECD所涵盖的国家数量有限,且多为发 达国家,在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IMF《政府财 政统计》中有关政府收入的定义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政府参与 社会生产和财富的分配状况,更接近现实地反映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加之IMF每年都要求成员国提供按照这一概念调整 后的各国政府收入,并在每年的《政府财政统计》中定期公 布各国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数据,口径较为统一且便于国 际比较,因此,这里我们采用IMF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口径 来反映宏观税负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表一:1993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单位:亿元)
•2010
397983
77390
•数据来源:中经网数据库
19.44%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2)我国小,中,大口径宏观税负的一个估算。
•表二:(单位:%)
• 2008
• 2009 • 2010
18.03 17.46 19.44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表4 税收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百分比)
澳大利亚 奥地利 比利时 加拿大 智利 捷克 丹麦 芬兰 法国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冰岛 爱尔兰
1965 20.5 33.9 31.1 25.7 —— —— 30 30.4 34.1 31.6 17.8 —— 26.2 24.9
1975 25.2 36.6 39.5 32 —— —— 38.4 36.6 35.4 34.3 19.4 —— 30 28.8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以色列 意大利 日本 韩国 卢森堡 墨西哥 荷兰 新西兰 挪威 波兰 葡萄牙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英国 美国
1965 —— 25.5 18.2 —— 27.7 —— 32.8 24.1 29.6 —— 15.9 —— —— 14.7 33.4 17.5 10.6 30.4 24.7
2007 29.5 42.1 43.8 33 24 37.3 49 43 43.5 36 32.3 39.7 40.6 30.9
2008 27.1 42.7 44.2 32.3 22.5 36 48.2 43.1 43.2 37 32.6 40.2 36.8 28.8
2009 —— 42.8 43.2 31.1 18.2 34.8 48.2 43.1 41.9 37 29.4 39.1 34.1 27.8
w 根据IMF统计口径计算,2007年,发达国家全部政府收 入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45.28%,发展中国家全部政府收 入占GDP比重平均值为35.6%。按照该标准,2009年中国大 口径宏观税负约为31.4%,低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平均 水平。
08年9月中国税务报一份报告指出:我国含社会保障基金的宏观税负 为20.8% 。相当于24个发达国家宏观税负加权平均数(35%)的60%.相 当于18个发展中国家宏观税负加权平均数(28.9%)的70%.
但按税费1:0.6算,总负担为32%左右。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测算显示,按全口径计算的 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2.2%,全年政府收入 超过10万亿元,当年税收收入只有6.3万亿元。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表三:部分国家税收负担指标变化表(单位:%)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w 从表中可以看出 w (1)近年来各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
重总体变化不大。 w (2)发达国家的政府收入占GDP比重明显
高于发展中国家。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图1:各国宏观税负的对比(政府收入占 GDP比例)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三)财政收入手段选择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并非仅仅通过税收,当政府采用多种 渠道取得财政收入时,宏观税负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四)税收制度和征管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税种的设置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税收优惠政策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征管水平的高低和征 管强度的大小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46.4
25.5
27.7
30
28.9
29.1
30.3
11.5
16.8
24.2
24.1
24.2
24.6
37
34
36.4
36.2
35.7
34.3
25.6
27.8
29.5
27.9
26.1
24
非加权平均
32.5
34.4
35.5
35.4
34.8
——.
•数据来源:Revenue S第t6a章ti税st收ic负s担2与01税0负, 转O嫁ECD 2010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相比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税收负担,我国的税收负担具有转 轨时期国家的特点:
一是税收负担的波动比较大。从1997年开始我国宏观税负
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最高值19.82%,整体看税收负担的 波动要大于其他国家。
二是小口径税收负担水平并不高。1999年中国宏观税负为
11.91%,直至2007年持续上升至18.5%,但仍远远低于高 收入国家的水平,而高收入国家在1999年宏观税负平均就 已达到37.92%。因此,我国小口径税收负担水平并不高。
1985 27.6 40.8 44.3 32.5 —— —— 46.1 39.8 42.8 36.1 25.5 —— 28.2 34.7
1995 28 41.4 43.5 35.6 19 37.6 48.8 45.7 42.9 37.2 28.9 41.3 31.2 32.5
2000 30.3 43.2 44.7 35.6 19.4 35.3 49.4 47.2 44.4 37.2 34 38.5 37.2 31.3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第二节 我国宏观、微观税负的简 要考察
w 一、衡量我国税负水平的三个指标 w 二、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考察 w 三、我国企业税负水平考察 w 四.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差异的一般原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一、衡量我国税负水平的三个指标
小口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这里的税收收入指的是税务 部门发布的税收收入加上关税、农业五税(现在指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以及减去出口退税支出后的税收收入;
31
42.6
40.9
42.6
43.8
42.6
41
——
36.2
32.8—
30.9
32.8
35.2
35.2
——
——
——
34.1
29.4
29.3
29.3
——
39.2
37.5
37.8
37.2
37.9
27.6
32.1
34.2
37.3
33.3
30.7
47.4
47.5
51.4
47.4
46.3
w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
w 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 重来反映,宏观税负的高低,表明政府在国民经济 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也表明政府社会经济 职能及财政功能的强弱。
微观税负也就是个别税负,一般是用以研究某个纳 税人(或企业)的负税程度,体现的是个别纳税人 的经济负担。
在这三个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能全面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 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而中小口径更能说明在政府取得的收入中, 财政真正能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水平。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二、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考察
1.我国宏观税负的历史变化过程
(1)小口径宏观税负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税负(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经 历了从低→高→低→高的变化。1978年至1981年,一直处 在12%的较低水平;两步利改税至1994年税改前急剧上升, 1985年达到19.1%的峰值,之后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的特点。 w 下表可以看出,我国1994-1997年的宏观税负维持在 10%左右的水平上,1997年开始我国宏观税负逐年上升, 2007年达到最高值19.82%,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部门所占 的份额在增加,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较大空间。
40.1
42.2
43.4
43.3
43.5
27.1
26.8
27
28.3
28.1
n.a.
16.1
20
22.6
26.5
26.5
25.6
39.4
37.1
39.1
35.7
35.5
37.5
15.5
15.2
16.9
17.9
21
17.5
42.4
41.5
39.6
38.7
39.1
——
31.3
36.2
33.2
35.1
33.7
第6章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二、影响一国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对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化对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 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