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__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改后)
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

税收负担归宿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在价格效应的作用下,消费者可 能会减少对征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转而选择其他未征税或税负较轻的商品或 服务。
税收负担归宿对生产者的影响
成本增加
税收负担归宿对生产者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生产成本的增加上。由于税收的 存在,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支付 额外的费用,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激励效应
税收负担归宿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还体现在激励效应上。通过 税收政策的设计,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或税收激励 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 长和发展。
04
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
调查问卷法
通过对具体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案例进 行深入剖析,探究其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
实证研究结论
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 括税种、经济环境、市 场结构等。
在不同税种和经济环境 下,税收负担转嫁与归 宿的情况存在差异。
税收负担的实际承担者 和归宿点可能并不与税 收法律规定的纳税人相 一致。
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的 经济效应包括对资源配 置的影响、对物价的影 响以及对居民收入分配 的影响等。
市场供需关系
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市场中,税收负担可能由供需 双方共同承担,具体承担比例取决于市场结构和竞 争状况。
成本加成定价
企业通过在产品成本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来制定 销售价格,从而将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
税收负担转嫁的机制
80%
价格机制
税收负担通过价格机制转嫁给消 费者,企业通过调整销售价格来 将税负转移给最终消费者。
概念
税收负担的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各种方式将所纳税款转移给他人 负担的过程;税收负担的归宿则是指税负的最终归属点,即实际 承担税负的主体。
第六章税收概述

税收分类,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
定的标准,对复杂的税制和繁多的税种所进行的科
学归类。
(一)按课税对象划分
税收
商
所
资
财
行
品
得
源
产
为
税
税
税
税
税
(二)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
税收
价
价
内
外
税
税
(三)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
税收
直
间
接
接
税
税
(四)按税收计量标准划分
税收
从
从
价
量
税
税
(五)按税收征管和支配权限划分
2、以所得税为主体
所得税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
本利得税等,纳税人通常就是负税人。目前世界上
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家,以发达国家居多。
3、以商品税与所得税共为主体
以商品税与所得税共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既可
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可靠,又能使税收刚性与弹性
相结合,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义务发生后应当缴纳税款的
具体期限。体现税收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我国现行税制的纳税期限有三种形式: (1)按期纳税 (2)按次纳税 (3)按年计征,分期缴纳
㈥减免税
减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和课税对象采取减
少征税或者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是对某些 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鼓励或照顾措施。
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法律责任等。
㈠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是指税法中规定的享
有纳税人权利、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解决“向谁征税”的问题。
[经济学]国家税收4——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_OK
![[经济学]国家税收4——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_OK](https://img.taocdn.com/s3/m/108521fdf12d2af90342e66a.png)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2021/8/2宁7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1
• 概念与分类 • 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分析
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2
§1.概念与分类
• 税收负担
– 宏观税收负担
• GDP /GNP 税收负担率
– 微观税收负担
• 企业税收负担 • 个人税收负担
• 税负转嫁
– 概念 – 形式
• 前转、后转、混转、税收资本化、消转
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3
§2.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分析
• 供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 供给弹性 – 需求弹性
• 课税范围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 税种选择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 市场结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4宁Fra bibliotek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5
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6
[经济学]《财政学》第六章税收原理
![[经济学]《财政学》第六章税收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a834db964bcf84b8d57bac.png)
h
11
三、税率
(一)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都 按同一比率征税。
优点:
有利于贯彻效益优先原则 计算简便,有利于税收的征收管理
缺点:
税收负担与负担能力不相适应,不能体现负担能 力强的多征,负担能力弱的少征的原则,税收负 担不尽合理。
h
12
(二)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h
13
(三)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就是按照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额直接 规定固定税额。
定额税率的优点,一是计算简便;二是从量 计征,税额固定,不因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 加税额,有利于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h
14
四、纳税环节
一次课征制 两次课征制 多次课征制
h
15
五、纳税期限
税款的结算期限 税款的缴库期限
h
37
主要税种有:对消费品课征的消费税;对商品、 劳务的经营课征的销售税或营业税;对进出口商 品课征的关税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所得税收入比重迅速 上升。
h
7
二、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按照法
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 分配活动。 (二)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管理体制分类 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h
23
五、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类 直接税 间接税
h
24
六、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分类 从量税 从价税
h
25
七、按税收能否作为单独的征税对象分类 正税 附加税
h
26
第四节 税收原则
h
27
财政与税收-第六章 税收原理

3.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 直接规定的固定的税额,因而也称固定税 额。定额税率不受价格变动影响,适用于 从量计征的税种。定额税率征税对象的计 量单位可以是其自然单位,也可以是特殊 规定的复合单位。如每升××元,每吨 ××元,每大箱××元,每一单位吨公里 ××元等。现行税制中的定额税率有四种 形式。
例题:纳税人2011年09月和10月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9000 元和9001元,如果条件如下,其9月、10月应纳纳税额分别 为多少?
(1)实行全额累进 (2)实行超额累进
超率累进税率
所谓超率累进税率,即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 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 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 税率计算征税。目前,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 值税。按目前我国税法规定,土地增值税实行四 级超率累进税率,其应纳税额公式如下:
例如:营业税税目税率表
1.2.3税率
• 税率主要有三种类型:比例税率、累 进税率、定额税率。
1.比例税率
• 比例税率就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 数额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的 税率。 • 如:17%
• 我国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 得税等采用的是比例税率。
2.累进税率
• 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随着数量 的增加,征收比例也随之升高的税率。
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 算扣除系数
• 目前,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值税。
全率累进税率
• 是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为若干级距,对 每一级距制定不同的税率,纳税人的全部征税对
象都按照相应级次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款的税率。
纳税环节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答:价格上限又称限制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如果价格上限高于均衡价格,这种价格上限对价格或销售没有影响,被称为没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上限;如果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则价格上限会导致经济偏离均衡状态,使得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引起短缺,这种价格上限属于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上限。
政府解决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方法:配给制和排队。
在实行价格上限时还必然出现黑市交易。
在这样的政策下,得益的是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商品的消费者,而生产者和买不到商品的消费者的利益则受到损害。
2.价格下限(price floor)答: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如果价格下限低于均衡价格时,这种价格下限对价格或销售量没有影响,可以称为没有限制作用的价下限;如果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时,价格下限会使得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最终价格等于价格下限规定的水平,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引起过剩,这种价格下限被称为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下限。
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
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导致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3.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深圳大学2009研)答: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属点或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
它是关于税收负担分配的问题,指税收最终导致哪些人的福利损失,也就是税收最终由哪些人负担了。
第06章税收原理及其经济效应

2019/7/31
9
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一)公平类税收原则
1.受益原则: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
2.能力原则: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 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
(二)效率类税收原则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2.征收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税收的行
(二)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
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 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 种,归属于直接税
2019/7/31
6
(三)按课税标准不同分类
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四)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类
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一般而言,价外税比 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 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侧重于消费者
2019/7/31
23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的工具 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 的一种方法
所得税指数化是指按每年消费物价指数,调整 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 膨胀所造成的名义所得上涨的影响
2019/7/31
2
二、背景资料
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三、关键词
税收 税率 税负转嫁 税收归宿 商品 课税 所得课税
四、教学内容
2019/7/31
3
第一节 税收及其分类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二、税收的分类
2019/7/31
4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个人所得税税负 率、流转税税负率等。
02 税负转嫁原理及方式
税负转嫁定义
01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经济交 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缴纳的税 款部分或全部地转移给他人负担 的一个经济过程。
02
税负转嫁是税收负担的再分配, 其经济实质是每个人对公共产品 的贡家税负转嫁现象
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税负转嫁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增值税等间接税的征收容 易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从而将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
不同类型国家税负转嫁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机制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类型国家税负转嫁现象存在明 显差异。一般来说,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税负转嫁现象较轻,而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则 较重。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目录
• 税收负担概述 • 税负转嫁原理及方式 • 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关系 • 税负转嫁与社会公平问题探讨 • 国际比较:不同国家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情况分析 • 我国当前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现状及改革
方向
01 税收负担概述
定义与分类
税收负担的定义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 而承受的经济负担,反映了税收对纳 税人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
加强税收监管
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税收 透明度,减少偷税漏税等 不法行为,从而降低税负 转嫁的风险。
发展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 体系,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降低税负转嫁的压力。
实现社会公平税收政策建议
实行综合征税制度
建立综合征税制度,将纳税人的各种收入来源纳入统一征 税范围,确保税收负担的公平性。
制度因素
税收制度、征管制度、纳 税意识等制度因素也会影 响税收负担。
衡量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二、影响一国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对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化对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 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为什么?)
(二)政府职能范围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来源,其数额必然受财 政支出需要的影响,而财政支出的多少取决于一国政府 职能范围,包括政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即政府在社会 经济的哪些领域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 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府的职能 范围是不同的,因而经由政府财政分配的资金份额也不 相同,由此影响宏观税负的水平。
6
(三)财政收入手段选择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并非仅仅通过税收,当政府采用多种 渠道取得财政收入时,宏观税负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四)税收制度和征管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税种的设置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税收优惠政策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征管水平的高低和征 管强度的大小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7
第二节 我国宏观、微观税负的简 要考察
(2)我国小,中,大口径宏观税负的一个估算。
表二:(单位:%)
2008 18.03 17.01 20.40 19.50 ——
2009 17.46
9.06 20.10 11. 72 31.4
12
2010 19.44
20.88
——
结合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衡量税收负担的三个口径的走势基本相同,但水平相差很大。
另据专家测算分析,我国大口经宏观税负约为小口径宏观税负的两 倍或者更多。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算过一笔账,以2004年 为例,24141亿税收+社会保障5780亿+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收费 12211亿+土地收入年平均为4500亿左右,总计46632亿元。拿这个数 值跟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实际宏观税负高达31%。2006年政府 财政收入接近3.2万亿元,如果加上1.3万亿元的预算外收费、土地出让 金5000亿元、社保8000亿元等预算外收入,我们真实的税负已经达到 31%至32%。
2009年我国全年社会保险(不含农村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6 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亿元,增长率为17.7%
201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社 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7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预算的 111%;总支出13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完成预算的98%; 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761亿元,年终滚存结余21438亿元,比上 年增长21%
4255.3 5126.88 6038.04 6909.82 8234.04 9262.8 10682.58 12581.51 15301.38 17636.45 20017.31 24165.68
12.04% 10.64% 9.93% 9.71% 10.43% 10.97% 11.91% 12.68% 13.95% 14.66% 14.74% 15.12%
10
表一:1993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单位:亿元)
年度
GD P
税收 收入
税收收入占 GDP 比重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35334 48198 60794 71177 78973 84402 89677 99215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中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里的财政收入指的是纳 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国有资 产、变卖公产收入以及规费收入等);
大口径宏观税负: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 财政收入,而且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不纳 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 入等,即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微观税负也就是个别税负,一般是用以研究某个纳 税人(或企业)的负税程度,体现的是个别纳税人 的经济负担。
4
▪ 税收收入额的不同口径。
税务部门的口径 财政部门的口径:税务口径+进口环节税收+农业各税
专款专用、专项基金性质特点的税收计入税收统计口径会影响税负的计算结果。 : 社会保险税(费)是否计入核算口径会影响国家间税收负担的比较。
第六章 税收负担 与税负转嫁
一、税收负担的一般涵义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
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税负与微观税负: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 重来反映,宏观税负的高低,表明政府在国民经济 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也表明政府社会经济 职能及财政功能的强弱。
2005
183084.8
28778.54
15.65%
2006
210871
34809.72
16.51%
2007
249529.9
49449
19.82%
2008
300670
54219.62
18.03%
2009
335353
59515
17.75%
2010
397983
77390
19.44%
11
数据来源:中经网数据库
在这三个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能全面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
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而中小口径更能说明在政府取得的收入中,
财政真正能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水平。
9
二、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考察
1.我国宏观税负的历史变化过程
(1)小口径宏观税负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税负(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经 历了从低→高→低→高的变化。1978年至1981年,一直处 在12%的较低水平;两步利改税至1994年税改前急剧上升, 1985年达到19.1%的峰值,之后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的特点。 下表可以看出,我国1994-1997年的宏观税负维持在 10%左右的水平上,1997年开始我国宏观税负逐年上升, 2007年达到最高值19.82%,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部门所占 的份额在增加,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较大空间。
一、衡量我国税负水平的三个指标 二、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考察 三、我国企业税负水平考察 四.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差异的一般原
因
8
一、衡量我国税负水平的三个指标
小口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这里的税收收入指的是税务 部门发布的税收收入加上关税、农业五税(现在指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以及减去出口退税支出后的税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