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89164

《生活在别处》写这篇读书笔记于我是有难度的,因为昆德拉太难懂了。
就如这部《生活在别处》,书名就让人觉得满含哲学的意味。
还没有阅读之前,我就猜测昆德拉究竟想表达什么。
因为了解一点昆德拉的生活时代,就想,他说的‘生活在别处’,绝不像我们当今社会那样:生活除了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
这样的想法是我们当今人才有的,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总是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物质的世界里。
但是昆德拉和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当时的捷克正是战火横飞,人们饱受战乱之苦。
‘生活在别处’也应该是在‘别处’。
小说究竟写了什么呢?文化?思想?战争?死人?眼泪?两性?爱情?亲情?伦理……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只要人能想到的,在小说中几乎都可以找到,而且比现实描述得更彻底,更透彻。
不知道是谁说,小说家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成问题来理解。
是的,世界的问题太多太多,几乎就是简单的问题和复杂的问题构成的,要了解这个世界就是要解答一个个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世界是解答不完的,解答了一个问题就会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出现。
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去作答。
生活就是在作答。
雅罗米尔就是在答问。
他解读亲情,发现母亲有时候也很让人厌恶,对于那位工程师父亲他几乎没什么印象。
可能他只记得母亲乳汁的味道,还有那张漂亮的脸。
雅罗米尔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生活在别处》也是一部伦理剧。
或许世间所有的母亲都对儿子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的母亲都不太喜欢看到自己的儿媳妇,因为将有一个女人抢去她的心头肉,抢去她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男人,即使是她的丈夫,她爱得还没那么深。
因此当雅罗米尔带着一个女人住进他那间童年的房间里,房外的妈妈心神不定,她讨厌自己最爱的人被另一个女人分享。
这让我想起了结婚典礼上,父亲将女儿的手交给另一个男人,这时候我想那位父亲心情是复杂的,因为从此他不再是这个女人世界里唯一的一个男人,有一个男人将取代他的位置,成为最心爱的女儿的最爱。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三篇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三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一)看完《生活在别处》,我突然的不想去思考任何的问题,只是放松的去回忆书中的只言片语,回忆那些片段带给我的惊奇。
那些毫无掩饰的文字,带给我的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
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
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
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
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
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
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
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
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
”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
”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仅此而已。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二)为什么生命不能有多种可能?让我有充分的选择,并一一实践他们从而挑出比较好的?昆德拉让想象变为现实。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作家艾略特·斯图尔特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
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她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揭
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发了我对人生、成长和社会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长大,但是她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在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
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她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在不同的
环境中学会了适应和坚韧,也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这让我深
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成长的艰辛,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
有的一切。
除此之外,小说中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主人公
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平等的对待。
她看
到了社会上的种种丑陋和不公,也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但
是她从未向这些负面因素低头,而是选择了坚强和勇敢。
这让我深
刻地反思了社会的现状和人性的本质,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
和正义。
通过阅读《生活在别处》,我受益良多。
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和成长的艰辛,也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让
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
一份力量。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在微信群看到散文集《生活在别处》的学术研讨会,我立刻就心动了,只因为这个富有诗意特有感觉的书名。
虽然我不认识作者,也没有读过她的任何文字,凭直觉就觉得是我喜欢类型作品,于是慕名参加了活动。
何况有本地好多知名作家评论家老师的出席,我相信这是一本不一般的作品集。
我相信我的感觉,事实证明我的感觉完全正确。
许多读者就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出经典作品和自己喜欢的作品的。
正如本书的作者所写:她也会凭着感觉选择自己喜好的作品。
说到作者我觉得我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作为同龄的文学爱好者,我们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当然也是嗜书如命,觉得时间经常不够用,觉得吃饭睡觉简直就是多余和浪费,幻想人生如果只用来读书写作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也不断地买书藏书,直到家里到处都是书也不觉得满足,感慨拼其一生也读不了多少书。
但作者是谦虚的,从她的作品里,谁都能感受到她的积淀和才气,不论是随笔还是散文小说,诗词经典语句都能信手拈来,好像无穷的优美语言都在她的心头嘴边,需要时就能如小溪般缓缓流出,那么自然贴切生动。
可以说读她的作品就是对心灵的涤荡,来自生命的启示。
尤其是书评更让读者看到了一般人在原著里难以体会到的深刻和寓意,也让读者感受到她丰富的内涵。
不同的是许多人有过同样的经历感受,却没有她那么丰富的笔墨才华。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所以感受更深,当然惭愧也更多,作为同样的文学爱好者,我与作者相差万八千里。
当然人没有可比性,我能想象到作者付出了多少的辛苦看书写作,多少年泡在图书馆。
不过这一切她从来不觉得辛苦,在她看来,看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寻找;写作是一种倾述梳理,她享受这样的过程。
正如她在文中提到的,看书的人比不看书的人能多活好几辈子,因为阅读可以经历不同的人生。
我从这话中感受到她的乐观和豁达,这样的妙语随处闪现。
这时我想到了她在《小说和散文》中写到,小说家把自己藏在了文字的后面,即使你读过他的许多作品,也不一定了解作者的一点脾气个性,但散文不一样,你只要看了她的散文,就能看到她的影子,比如张爱玲冷眼看人看世界;我也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她的独特格调和气质,冷静沉着。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法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保罗的法国人,他在中国做了很多年的生意,与当地人交往甚密。
在中国的生活,对保罗来说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他不仅要适应异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还要应对不同的商业文化和交易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体验到文化的差异和矛盾,也不断地被中国的风土人情所吸引。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使我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保罗的视角,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勤劳朴实,也看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隔阂,保罗在中国的生活中不断地遭遇到语言障碍、商业纠纷和文化误解,这些困难让他感到疲惫和孤独。
阅读《生活在别处》,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
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
的碰撞和融合也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开
放和包容地对待不同文化,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需要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
和融入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在读完《生活在别处》后,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的故事所感动,
也对文化交流和融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相互
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才能和谐共存,才能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每
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读后感】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37294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
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这是本书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名言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这句话揭示了负担是人踏实生活着的重要动力,并非阻力,有一定的负担,才有往前的动力,不会活得飘飘然,像在云端般无所挂牵。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作者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把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都融在画中。
作者在描写手法上独具个性,尤其是运用一个梦境套着一个梦境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使我们再次领略了现代派小说的精髓。
就本书的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
生活在别处,是一句很经典的话。
现实的生活,是真实的?还是别处的生活是真实的?这经常会在现实和理想,现实和梦境中让人迷惑。
即或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感情生活中徘徊,生活在别处不仅仅是通过主人公去体现,更贯穿在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
诗人的父亲,是个穷工程师,在故事中出现得很少,他结婚后就住进了妻子家里的别墅,他其实不爱他妻子,他拒绝她的世界,也不喜欢诗人的出生。
他的真实生活在别处,在一个犹太女人那里,他因为她最后死去。
诗人的母亲,一个富裕家庭的优雅女人,她其实已经意识到丈夫是不爱她的,因此,她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雕像上,寄托在孩子身上,寄托在画家身上。
在得知丈夫死去的时候,她其实是有些罪恶感的,因此她强迫自己离开了画家,但她得知丈夫十几年一直爱一个犹太女人的时候,她很想找个人寄托,但是画家已经移情别恋,因此,她只能将所有的爱寄托在儿子身上,这就发展成一种占有的病态。
诗人的女朋友红头发,是个农民出生的比他们低阶层的女人。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其中一部代表作,相对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来说,可能影响力要差一些。
但是,整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是非常发人深剩就像米兰昆达拉的一贯的写作风格一样,整篇作品的阅读其实并没有很多的难点,但是想要真正读懂总是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仔细回味,总是能够引起很大的感慨。
因为不论是怎样的生活,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体验是不完整的。
就好像彼岸花一样,最美的永远是在那个看起来很近但是又很远的地方。
那样的美丽是最动人的,同时也是最难得到的。
因为这份美丽永远都是停留在那个触手可及但又永远得不到的地方。
生活在别处其实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感悟。
正是因为生活还在别的地方,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是不能够永远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
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对于别处的人生也是应该有一个体验的过程。
这份体验不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消极躲避,而是一种积极面对。
只有拥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在不同的地点留下了自己存在的足迹,整个的人生才能够得到最适当的'解说词。
而且,别处的人生其实有的时候就是别人的人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加入更多的一些作料,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加的精彩。
这样的人生阅历的丰富也是一种荷尔蒙旺盛时期的冲动,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学会承受更多。
生活还是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延续着。
人总是在挫折中学着长大,思想也会伴随着忧伤潜滋暗长、慢慢成熟。
尽管过去的都已成了永久的回忆,但是,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又何曾远去!茫然、无助、黯然神伤正悄悄得趁虚而入,有时,太多太多的感伤纠结在一起,让人始终无法逃离,连每一次的呼吸都显得异常的无力,就这样沉浸在悲伤中,犹如迷失了方向的羔羊找不到归途。
突然感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谛:生命是帆,它带领着人们在穿越险滩的同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无助;生命是桨,让人们在摇摆中感受到人生的起起落落;生命是船,承载者人们乘风破浪,在浪尖上领略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生命是歌,唱响了生活中所有的喜怒哀乐。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生活在别处》是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经典小说,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富有哲理的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也被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所打动。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主人公雅罗米尔是一个诗人,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爱情的感受。
然而,他的诗歌往往过于直白,缺乏真正的情感和内涵,这使得他的作品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也始终未能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导致了他与女友的关系破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雅罗米尔的诗歌虽然看似简单直白,但却反映出了人类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情感。
他的爱情经历也反映出了人类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作者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此外,小说中的叙事风格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将现实和虚构、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想象力,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主人公雅罗米尔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总的来说,《生活在别处》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小说。
它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叙事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精神财富。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品味这部经典之作,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通过雅罗米尔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让我认识到爱情的真谛在于理解和尊重。
这部小说也让我意识到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能够揭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需求。
此外,《生活在别处》还让我反思了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是否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未能理解生活的本质?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有些书知道自己迟早会去看的,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本《生活在别处》用今天下午3个小时的时间以飞奔一样的速度看完,感慨万千。
上豆瓣一看,发觉评论都是些鸡肋之言,有点失望。
不敢说自己看懂了这本书,但豆瓣上曲解作者本意的评论让我发觉还是自己写点读后感比较好。
==
兰波与本书
"生活在别处",这句听上去富有法兰西情调的话正于法国诗人兰波。
兰波的身影在这本书里多次出现,事实上,本书主人公"诗人"从某一角度说正是兰波的缩影。
兰波身上带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影响了亿万西方青年,包括"垮掉的一代",《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库鲁雅克。
诗人敏感脆弱的心,创作表现的欲望,渴望得到他人赞赏的种种品格无不与现实中的兰波相符。
而书中"诗人"对兰波也产生了无尽的崇拜,他号召年轻人向兰波学习,学习"生活在别处"的精神,逃离现在富有缺陷的生活,勇于追求自己,实现自己。
昆德拉与村上春树
这本书无不与村上春树的那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相似。
昆德拉与村上春树,两人皆是形式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的大师,都善于描写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都善于将读者引向意识外的世界。
两本书里,都有双线小说的成分。
克里维尔是诗人笔下的人物,而世界尽头是另一部小说里主人公创造出来的。
在《世》里,主人公最后决定与影子分离,留在自己脑中创造的世界。
在《生》里,诗人笔下的克里维尔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叛离主人,还在主人奄奄一息时与主人喜欢上的女人亲热。
在阅读昆德拉时,我有一种阅读西方版村上春树的感觉。
此刻,在他文字的纷扰下,我觉得自己逐渐进入一种奇幻的境界,甚至连"我在阅读"这件事也无法确定。
总之,这两个人,再加上一个同样捷克同样敏感多情的卡夫卡,是三个神一般的作家。
PS:我觉得这三人都有意识流的痕迹~
诗人与画家
诗人的成长路线与性格形成,都离不开画家。
画家在诗人儿童时肯定了他,画家认可了诗人画中自我表达的部分。
那时,得到画家的赞赏似乎是诗人最渴望的东西。
他是如此地崇拜画家!以至于他说话的方式,他的手势,都在模仿画家。
画家追求真实的艺术,在最后因为资本主义被视为敌人,成为被社会鄙视的人物。
当诗人风光的时候,有人告诉他画家的近况,诗人
愣了一下,立刻滔滔不绝说起关于共产主义以及新艺术的一切。
他认为画家坚持旧世界的旧艺术,该被打倒。
此时,诗人是艺术的背叛者,他成了他所鄙视的哪一种人,而他
自己也深知这一点。
这就是诗人的可悲之处。
本书与1984的关系
《生活在别处》与1984有相似之处,都有反乌托邦主义的影子。
《生活在别处》里"诗人"是个共产主义者,一方面他可以在赏诗会上与公众滔滔不绝宣扬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他惧怕自己的抒情诗无法发表而创作一些与共产主义相关的诗。
他固执地将革命、爱情、共产主义混为一谈,并且还混淆了很多概念,进行自我欺骗。
事实上《生活在别处》里狂热的共产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它源于当代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但他们错误地将当时社会的不足归咎为资本主义的残缺。
社会腐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
从书中可以看出,索邦大学的大学生多为共产主义者,大学校园里的横幅都充斥着红色年代热血方刚却不计后果的格调。
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宏观性,以及年轻人本身所带有的冲动,导致了当时年代的不理智,就像民族沙文主义煽动了二战前的德国国民情绪一样。
爱
爱是本书一直牵扯到的话题。
从一开始持续到最后的母爱,母亲与画家不伦之爱,爸爸与犹太
女子导致最后牺牲之爱,诗人对棕发少女的热爱,诗人对红发少女莫名的爱,诗人对女电影人的最后之爱。
整本书的爱都没有纯净的爱。
母亲对诗人的爱,源于诗人是自己的创造物,诗人给自己的慰藉。
这种爱从诗人出生的那一天持续到他死的那一天,而这种过于强烈的爱,使诗人从小虽对母亲顺从但却一直在逃离。
他对过分母爱的愤怒挥洒在他剪掉母亲为他每天准备的灰色短裤。
灰色短裤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使得他愧于与女电影人上床--只因那条丑陋的灰色短裤。
为什么说母爱不纯净?只因这种过分的母爱在最后甚至发展成一
种情人的趋势。
母亲仰慕儿子的才华,用眼泪博取儿子的注意力。
这种举措怎么看都是在恋爱关系中女性向男性撒娇。
诗人对女人的爱不纯洁,他憎恨自己的面容过于细腻以至于看上
去缺少男性的硬朗线条,为此他追求想象中的大男子形象。
他尝试过与大学生约会,但在我看来他只是追求她眼中具有"诗人"形象的他。
甚至最后为了挽回女大学生,诗人拿出了自己写出的诗,没想到女大学生嗤之以鼻,诗人的第一次恋爱失败了。
诗人看上了商店打工的棕发少女,最后不但没有和棕发少女说过
一句话,还因为经常在商店附近徘徊,被红发少女误认为是在暗恋她。
诗人没有拒绝红发少女的猜测而选择与她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红发少女面容丑陋,平庸至极,没有家教。
很奇怪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
为什么会与她相爱。
而诗人在表面上,却对自己丑陋的女友感到羞愧,他甚至不愿带她上街。
可回到红发少女的公寓时,他的心只属于她。
我认为,作为一名诗人,也许至始至终他爱的只有他自己。
任何在他生命中的女人,只不过是一面镜子而已。
这些女人折射出一个更伟大的诗人,同时女人敏感脆弱的天性可以很好地包容诗人。
诗人爱的不是丑陋的红发少女,而是享受他对她控制的过程。
他无法想象她曾经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他无法想象男人在她身上游走的情形;他无法想象她有一个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哥哥;他无法想象她的哥哥曾经也就这么盯着她上厕所;他无法想象她在他的生活圈外有另一个世界。
他对她发狂,他总是在嫉妒,他疯狂地想要占有她--一个不懂他的丑陋女人。
诗人之死
诗人死了,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
他死于肺结核。
会得肺结核,是因为他在长久待在雪地的原因。
他会在雪地的原因,是有人与他斗殴,将他推在布满雪的阳台上。
他当时正在开一个诗会。
当他躺在阳台上半死不活的时候,他看见自己创作的人物克里维尔与女电影人亲热,是的,他看见了女电影人黝黑的秀发。
决定开诗会的原因,在于他想与女电影人重修于好。
上一次--上一次,在诗人享尽风光的时候,他明明有机会与女电影人亲热一番的,可就是因为母亲准备丑陋的灰色短裤,让他绝望地
拒绝了那次机会。
为此,他找了不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关于忠贞不洁的爱情的,关于共产主义,关于他如何爱那位红发少女。
===
内个的私人感触。
其实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有点绝望。
我忽然觉得世界就固定在那
一种模式中。
因为我看到一段文字,大概是诗人向红发少女解释他笔下的人物克里维尔。
克里维尔在梦中生活,他的生活就是不停的做梦,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
这似乎有点庄公梦蝶的味道,但这也让我想起几个星期前,当我还在学校时,语文老师布置写小说的作业。
而我的一个同学,写得就是不停做梦不停转换身份的故事。
而昆德拉与村上春树那种不谋而合的气质,也另我对新文学的多样性产生绝望。
诗人想过,是不是全世界的思想就在那里,等我们去挑选合适我
们的。
这在逻辑上显然有错误,"思想"肯定是不断被创造出来的,而我
们在短暂的生存中有无能力创造,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另外。
内个也对诗人大肆吹捧的兰波式生活表示质疑。
很多时候,"现有的"就是最好的。
诗人显然对社会有仇恨心理,而对另一个的世界有着过分的崇拜。
实践表明诗人最后失败了,他没有过上自己想象中乌托邦的生活。
为革命而革命
为叛逆而叛逆
怎么看怎么愚蠢
在不断变换的世界中,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对事物独立、客观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再举一个例子好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关于女权的电影中,号召独立自主的女教师发现自己的最钟爱的一位学生拒绝了申请耶鲁法学院而选择结婚,做一名家庭妇女。
在女教师眼里,学生做了一个糟糕的决定,她本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围绕着丈夫、家务活团团转。
--可万一女学生的梦想就是嫁为人妇呢?当她想起她深爱的丈夫…给孩子讲故事时,她不正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吗?
幸福不需要通过推倒所有的前提来实现,怀疑主义者的理论应当适可而止。
这本书还引起了我一些对爱情的思考…先不说了~~太晚了内个我要去睡觉了==改天有空再上来深入讨论~今天只是一个简易的读后感我觉得读了什么东西应该流点痕迹不要读了就丢到一边哈
PS:内个我想写一篇推荐xx年音乐的日志…有人支持不?大部分是摇滚,还有一些电子乐,民谣,流行啥的~
再PS:今天这本小说激起了我看书的欲望…今天借了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这本书,还有《十日谈》~
xx-07-21 23:28|
还有我貌似把诗人笔下创作的那个人的人名写错了。
抱歉实在想不起他叫啥了==我也被催魂了~
xx-07-22 00:28|
看见兰波我就极其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