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语境中的_东方专制主义_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对“东方专制”的构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对“东方专制”的构拟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孟德斯鸠(Charles-Louis Secondat,baron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769—1755)的《论法的精神》(1748)一书,作为法学理论原理的奠基性名作,读书界人所共知。
他所提出的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的分权说,“以权力制约权力”制权说,以及“自由是做法律所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利”的“自由”界说,都对现代政治学与法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论法的精神》作为一部法学理论著作在法学原理上的独创性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方面的论述评说已经汗牛充栋并形成共识,无需赘言。
但从西方的“东方学”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角度看,《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东方史料的使用有欠严谨之处甚多,关于“东方专制”的论述充满傲慢与偏见,矛盾重重、逻辑混乱,因而有必要对它做另一视角的批判考察。
一、“专制”及“东方专制主义”界定的含混在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专制”一词是作为一种政体概念使用的,他认为:“政体有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一人依固定和确立的法单独执政的政体;专制政体也是一人单独执政的政体,但既无法律又无规则,全由他个人的意愿和喜怒无常的心情处置一切。
”在这一点上,孟德斯鸠是承续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
但《政治学》虽然提出三种政体之别及“东方的专制”的问题,但并非是把所有的东方国家都视为“专制”的,而是认为它是在东西方都可能存在的一种政体类型,但是孟德斯鸠对此则不以为然,他写道:“亚里士多德把波斯帝国和斯巴达王国都归入君主政体之列,可是谁不知道,波斯是专制国家,而斯巴达是共和国吗?”②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做出的最大修正,就是将专制政体仅仅视为属于东方国家的政体,西方则只有另外两种。
这样一来,所谓“专制”就等于“东方专制”,所谓“专制主义”就等于“东方专制主义”了。
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专制主义_绝对主义与开明专制

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专制主义、绝对主义与开明专制常保国内容提要:“专制主义”一词是在西方语境下产生的,从纯粹的理论框架上看,政治学中的“专制主义”理论源自西方。
在西方政治学历史上,“专制”一词的涵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涵义存在很大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认为“专制”特指东方国家君主一人对所有臣民实行的主人对奴隶式的政治统治形式,其根源在于东方人的奴性。
古罗马时代的“暴君”和“独裁”与专制有联系,但前者是对统治方式的批判,而后者是应对危机的合法授权统治形式。
教皇绝对主义是西方摆脱中世纪早期分散软弱的社会政治状态、集中权力的政治形式,为世俗的绝对主义提供了模本。
世俗的绝对主义相比教皇绝对主义拥有常备军、税收和官僚系统,集中了更大的权力。
18世纪的“开明专制”实质上是“开明绝对主义”,是绝对主义接受启蒙主义的改进形态。
本文围绕这一系列概念在西方政治文化史上的变化,以历史主义的方法阐述“专制主义”一词涵义的复杂演变。
关键词:专制主义;绝对主义;开明专制“专制主义”一词是西方政治学的产物,是西方语境下产生的命题。
中国传统中即便存在这样的字眼,存在类似的政治现象和理论反思,但其历史语境、基本思路和关注重心与一般意义上的“专制主义”存在较大差距。
“专制主义”真正在中国成为一种政治理论框架是在近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中不存在专制的统治和意识形态以及反专制的呼声和行动,我们只是说,从纯粹的理论框架上看,政治学中的“专制主义”理论源自西方。
在西方政治学历史上,“专制”一词的涵义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涵义存在很大的差别,与不同的概念相联系。
因而,我们必须掌握这些历史差别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理解“专制”的涵义。
本文通过追寻这一概念在西方政治文化史上的变化,以历史主义的方法来阐述其复杂多变的涵义。
一、古典时代的“专制主义”从词源上看,“专制”对应的英文是des potis m,其词根是des pot。
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_》

集体行动的逻辑
处理大量聚积的水所要求的技术工作,只有使用大量 的劳动才能解决,否则是毫无办法的。只有投入大量的劳 动力才能疏导和储积大量的水,而这大量的劳动力还必须
进行协调,赋予纪律和加以领导。因此,许多迫切希望征
服干旱低地和平原的农民只好被迫采用组织手段,而在机 器时代以前的技术基础上,这些手段只有一个成功的机会: 他们必须与同伴合作,并使自己服从于一个进行指挥的权 威力量。
官僚主义 恐怖独裁 国有经济——财产所有制和阶级划分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专制政权居于完全垄断地位,缺乏有效
的宪法上的制约、社会制约,自然法则和文 化模式的欺骗性。
庞大的官僚机构
• 任人唯亲
内戚、外戚 • 唯才是举
科举取士、实用主义
• 看天气
全面的恐怖——全面的屈从——全面的孤独
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威胁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治水农业的先驱者并不了解他们所作的选择
会得到什么最后的结果。他们在追求公认的利益
时,导致了一种远远越出其起点的制度上的发展。
他们的后裔和继承者建立了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结
构;但是他们这样做时却牺牲了保守的反对者所
企图维护、并且能够部分地维护住的许多自由。
东方专制主义的特点
高度极权——专制
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声称,“赤手空拳不 能进行战斗。在危急的时候,任何理论上的真空犹如权 力上的真空一样,招致灾难。当我们自己方面拥有无穷 的强大潜力时,没有理由听任敌人为所欲为。”这表明 魏特夫承认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同共产主义运动坐斗争 时理论上的贫乏,因而出现了“真空”。《东方专制主 义》是魏特夫自告奋勇发挥他的“潜力”而献给资本主 义世界的贡物,是他与社会主义对抗、替资本主义辩护 的集数十年研究之大成的代表作。
1930年代前美国文学书写的“文化中国”

1930年代前美国文学书写的文化中国朱骅(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上海海洋大学英语系,上海201306)摘要:在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塑造了正面中国形象并广泛流行之前,美国文学由于受排华运动的影响,所呈现的中国人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但在哲学和诗歌领域尚有一脉不涉及个体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书写传统。
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新诗运动等,都力图借鉴并呈现文化的中国,以对抗当时美国的思想与文化现实,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与充满活力的思想反思。
关键词:文化中国;美国文学;超验主义;新诗运动中图分类号:I71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10-0014-02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9年度科研创新项目美国东方主义中的#中国话语(项目编号:09YS285)中期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朱骅(1970-),男,江苏盐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上海海洋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受1860年代开始的排华运动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从19世纪中后期直至1930年代,美国文学与大众文化大肆渲染负面中国形象。
1870年布莱特哈特创作的异教徒中国佬阿辛的形象爆发流行,到1920年代华人又被演绎为无所不能的恶棍傅满洲,而所谓正面的中国人形象几乎都是俯首帖耳的仆人,即使是机智的华人侦探陈查理也只是仆人形象的现代演化。
华人成为猥琐、狡猾与不可理喻的代名词,这个形象直至1931年赛珍珠出版!大地才有所改善,此后人性化的中国形象在中美结盟的二战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
充满悖论的是,1930年代前美国的知识界和精英文学界始终存在一脉哲理化和诗化中国的传统,这个传统下的中国形象被抽象化,并被剥离了实际历史语境,超越了实际利害。
在这些美国作家中,我们既可以读到梭罗、爱默生对孔孟之道的引用,也能听到诗人惠特曼对东方的呼唤;我们可以欣赏朗费罗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瓷塔,沉醉于林赛的!中国夜莺的鸣唱,也可以在潇湘晚景中品味庞德的!诗章七湖。
西方史学著作的推荐

西方史学著作的推荐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扬·阿斯曼:《文化的记忆》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勒华拉杜里:《蒙塔尤>纳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的归来》罗伯特·达思顿:《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托马斯·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阿尔弗莱德·韦伯:《文化社会学》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色诺芬的《长征记》凯撒的《高卢战记》塔西佗的《编年史》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阿庇安的《罗马史》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格里哥利的《法兰克人史》艾因哈德和佚名僧侣的《查理大带传》马基雅维里的《佛罗伦萨史》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米涅的《法国革命史》基佐的《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兰克的《教皇史》鲁滨孙的《新史学》比尔德的《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勒费弗尔的《拿破仑时代》希提的《阿拉伯通史》—霍尔的《东南亚史》戴维逊的《古老非洲的再发现》—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纲要》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摩尔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布罗代尔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布尔斯廷的《美国人》勒高夫的《新史学》伊格尔斯的《历史研究国际手册》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1 西方历史学的先河——希罗多德的《历史》张和声9 西方政治史的源头——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孙道天19 古希腊史学的要籍——色诺芬的《长征记》杨彪26 以笔代剑的力作——凯撒的《高卢战记》路新生35 古罗马史学的峰巅——塔西佗的《编年史》张和声程郁43 西方传记体史书的嚆矢——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55 西方纪事本末体的端倪——阿庇安的《罗马史》陈凌云64 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金志霖73 中世纪史学的硕果——格里哥利的《法兰克人史》胡果文82 欧洲封建化的见证——艾因哈德和佚名僧侣的《查理大带传》胡国文91 人文主义史学的结晶——马基雅维里的《佛罗伦萨史》秦颖100 近代文化史学的滥觞——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张宇宏110 理性主义史学的巨著——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张广智120 阶级斗争眼光的洞察——米涅的《法国革命史》陈章131 资产阶级革命的剖析——基佐的《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沈汉142 客观主义史学的典范——兰克的《教皇史》张广智152 西方文化史的丰碑——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秦颖164 新史学革命的宣言——鲁滨孙的《新史学》王少如178 经济史观的阐发——比尔德的《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王春来189 西方史学史的翘楚——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张广智200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沈晓红210 历史形态学的思辨——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王健222 生物和人类史的勾勒——韦尔斯的《世界史纲》张家哲232 时势与伟业的交融——勒费弗尔的《拿破仑时代》陈章244 从沙漠走向世界的历程——希提的《阿拉伯通史》陆培勇252 东南亚历史的佳作——霍尔的《东南亚史》袁传伟262 揭开非洲历史的真相——戴维逊的《古老非洲的再发现》刘萍屠尔康272 对历史学的哲学反思——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彭刚282 观古今于一瞬——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张和声程郁295 年鉴学派的先声——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303 修正学派的异端——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潘人杰314 全球史观的创建——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纲要》张广勇326 比较史学的楷模——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王健336 现代化比较的范例——摩尔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张家哲347 总体史学的圭臬——布罗代尔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王建娥358 世界史的新视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张广勇371 社会史的广角镜——布尔斯廷的《美国人》王春来384 年鉴新史学的综合——勒高夫的《新史学》姚蒙397 当代史学成就的总结——伊格尔斯的《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刘文涛411 国际战略格局的递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顾云深。
西方文明与西方民主之反思

●开头的话第一,近忧远虑。
笔者承认,今天下,“东风压倒西风”,“东方‘不亮’西方‘亮’”,民主当然比不民主要好;除了独夫权贵、贪官污吏和其他既得利益者之外,还有谁愿意生活在专制之下、铁幕之内呢?但是,自从近世以来,基于人性恶的、重利随欲的政治——民主与不民主,业已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冲突的最大化;只不过是民主国家在牺牲其余世界与地球生态的方面占了上风,不民主的民族身陷逆境、丧失“理性”而已。
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现代政府的行为十分之九都是有害的”。
进言之,由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人权宣言》所开辟的“人民的时代”,是通向人类的自我毁灭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断言)。
因此,我们身临万丈深渊,面对万劫不复,仍在宣扬“主义”、标榜“价值”,实在是糊涂透顶!还不赶紧寻求拯救之道!第二,就事论事。
曾有一位同学问我,中国何时才能实现民主,我似乎很轻率地回答:“随着‘中国崛起’,现代中国的政治已从‘猛政’变为‘宽政’(孔子语);至于何时能够实现民主,那要等到她取得世界霸权的时候。
”其理由是:在“文明冲突”的范围内(印度等暂为幸运者),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受到致命重压,故其国家内部的竞争较为强烈,因而很少具有妥协性与有序性;在此情况下,若是采取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则必致大混乱而不可收拾!而那些较小的非西方的国家或地区则不然,它们易于被霸主所利用而分享“西方优越性”(这就要看它们当中的哪一个,“地缘政治”较好)。
不过,由于独特的文化禀赋,中国人具有非凡的应对危机、摆脱逆境的智能;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如果地球生物圈尚有余地的话),中国取得霸权和实现民主,均是不成问题的。
第三,乐观其成。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霸权和民主这两件东西,即便是需要,但也不是最主要的;它们仅为权宜手段或中间环节,并非其文化理想与终极目标。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国学大师钱穆改写为:“美一变,至于中;中一变,至于道。
”其公式为:A.美国(霸权+民主=世界冲突)→B.中国(霸权+民主+王道=世界和平)→C.“道”(德治+和而不同=世界大同)。
“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演变

作者: 孔令平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71-75页
主题词: 东方专制主义;历史实际;学术界;魏特夫;十八世纪;中华帝国;十六世纪;普遍奴隶制;
西方政治制度;阶级局限性
摘要: <正> 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有一些人专门写书攻击“东方专制主义”,代表人是K·A·魏特夫。
他是打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旗号这样做的。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东方专制主义”的概念又从何而来呢?这个概念是否符合东方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辩证法?在他们之前,西欧学术界对东方社会又是怎样看的?一句话,“东方专制主义”概念是怎样演变的?有必要考察一番。
在欧洲,最早分析和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受奴主民主政治教育的,所以,在他看来东方(波斯帝国)是野蛮人,“野蛮民族天然都是奴隶”,。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在西方语境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
这
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西方读者提供了
解中国历史、价值观和社会风貌的窗口。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
的文学作品,中国故事在西方语境中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神话传说在西方语境中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比如《白蛇传》、《嫦娥奔月》等故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西方
读者中广为流传。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也为西方读者提供了迥异于西方神话的文化体验。
其次,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传统文化也成为西方文学作品
的重要题材。
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被翻
译成多种西方语言,并在西方读者中广受欢迎。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
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也为西方读者呈现了不同于西方
文化的叙事风格和价值观。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在西方语境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
西方语言,并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
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和挣扎,也为西方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和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
总的来说,中国故事在西方语境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故事不仅为西方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对话。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播中国故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周宁 : #天朝遥远 ∃ ∃ ∃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 ( 下 ), 第 544 ~ 545页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 年版。 参见亚理士多德 : #政治学 &, 第 158 ~ 161页 , 商务印书馆 , 1997年版。 亚理士多德 : #政治学 &, 第 159 页 ,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 亚里士多德 : #尼各马可伦理学 &, 第 248~ 249页 , 商务印书 馆 , 2003 年版。 参见希罗多德 : #历史 & ( 上 ) , 第 279~ 284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97年版。 E rnest Barker , The P olitics of A ristotle , 第 386~ 388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9年版。
西方历史语境中的 东方专制主义
常保国
*
内容提要: 亚里士多德种下了 西方是自由的 , 东方是专制的 种子 。以孟德斯鸠为代 表的法国理论家们严厉批判东方专制主义 , 使得绝对主义君主制与专制主义之间的区 分日益模糊 。黑格尔把东方专制主义纳入其宏大的历史哲学 , 将东方作为绝对精神的 历史起点, 认为东方政治上必然也是落后的专制形态。 魏特夫则以 治水社会 为 核 心 , 系统地剖析了东方社会的专制主义特征, 意在揭示苏联的东方专制主义根源 。东方 专制主义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偏见, 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关键词 : 专制 ; 专制主义; 东方专制主义
∀ 制、 蛮族王制、 民选总裁、 英雄时代的王制和拥有绝对权力的王制。 蛮族王制和拥有绝对权力
的王制是亚里士多德激烈批评的对象。 正是在对蛮族王制的讨论和批评当中 , 亚里士多德流露出骄傲的 希腊 ( 西方 )中心主义 立 场 , 将东方 ( 波斯 ) 与西方 (希腊 ) 在政治、 军事上的对峙上升为学理上的自由与奴役的文化品质。 蛮族王制是一种主人对奴隶的统治, 只有君主一人是自由的, 其他人都是奴隶。而且 , 历史上流 传下来的蛮族成法保证了专制的稳定性。如果说这种来自经验观察的叙述还是相对客观的话 ,
! 制、 经济形式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被加以阐释。 从政治体制方面看: 它是一种东方特有的君主 暴政, 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 , 臣民是无差等的奴隶; 从经济形式看, 它没有土地私有制 , 经常性的
大规模社会工程建设 ; 从文化精神看 , 由于地理环境、 君主暴政、 战争与征服等因素的影响, 使东 方人长期处于奴性状态。
% 109%
政治学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9年第 5 期
一、 亚里士多德 专制主义 理论中的 东方 意蕴
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中谈及 专制主义 的篇幅并不大, 只是在讨论 王制 的时候提及。王 制 ( 君主政体 )是六种政体之一 , 它与僭主政体、 贵族政体、 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和暴民政体一起 构成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类型划分。在讨论王制时 , 亚里士多德将王制划分为五类: 斯巴达王
∀ 专制主义 存在较大差距 , 专制主义 真正在中国成为一种政治理论框架是在近代。
1957年 , 德裔美籍理论家魏特夫 ( K arlA. W ittfogel)的大部头著作 #东方专制主义 ∃ ∃ ∃ 极权
* ! ∀
本文为中国政法大学 211工程 重点学科建设课题 当代中国 社会变迁 中公共权 力法治化 和公民权 利保障 项 目的阶 段性科研成果。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1992年 , 专制 /D espotis m 条。 有关专制主义相关概念的辨析 , 请参见常保国 : #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专制主义、 绝对主义与开明专制 &, #政 治学研究 &, 2008 年第 3期。
变。 孟德斯鸠的东方专制主义论述其实是为批判
西方自身的绝对主义君主制服务的。在 #论法的精神 &, 专制与君主制的界限并不明确, 孟德斯 鸠对东方专制主义充满轻蔑和嘲讽的批判大有指桑骂槐的功效 , 读者随之想起的并不是远在万 里之外的中国皇帝, 而是近在身边的绝对君主。 孟德斯鸠的权威拉近了自身的绝对主义君主制与东方专制主义的距离 , 伏尔泰却拒绝了孟 , 德斯鸠的观点, 支持 开明专制 的绝对主义君主。 尽管法国以魁耐为代表的重农学派从政治 经济学上支持伏尔泰 , 反对孟德斯鸠 , 但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却从社会和政治理论上 支持孟德斯鸠、 反对伏尔泰。在激进的爱尔维修那里 , 专制政体与君主政体的差别几乎已经消 失。 东方专制主义 一词正是在这一时期正式出现的。 1761 年, 百科全书派哲学家霍尔巴赫出 版了布朗热的著作 #东方专制主义起源研究 &。霍尔巴赫本人更是将孟德斯鸠的思路大加发挥。 对于东方专制主义的研究也逐步条理化、 系统化。 东方专制主义的相关研究在法国的热烈场景与法国本身反对绝对主义君主制的政治斗争相 关。随着法国政治形势越来越紧张, 东方专制主义的相关研究的学理成分越来越少, 政治成分越 来越多。孟德斯鸠关于专制政体和绝对主义君主制之间关系的等同倾向逐渐成为整个法国的 共识 , 越是拒斥和贬低东方专制主义, 就越需要推翻与之相似的旧制度 ( Anc ien reg i m e) 。
! ∀ ∋ ( ) + ,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 上册 ) , 第 274~ 276 页 ,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 上册 ) , 第 278页 , 商务印书馆 , 1997年版。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 上册 ) , 第 133页 , 商务印书馆 , 1997年版。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 上册 ) , 第 280~ 283 页 ,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 下册 ) , 第 138~ 157 页 ,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 上 册 ) , 第 26页、 第 119 页、 第 66 页、 第 61页、 第 25 页、 第 15 页、 第 312页 , 商务印 书馆 , 1997 年版。 关于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分析的分析 , 参见 R. K oebner , D espot and D es p otis m: Vicissi tudes of a P ol itica l Ter m, Journ al of the W arbu rg and Cou rtau ld In stitutes , V o. l 14 , N o. 3 /4 ( 1951 ) , pp . 275~ 302 .
∋ 那么, 亚里士多德对这一现象的归因却是一种偏见: 蛮族人天生具有奴性, 只适于专制统治。
亚里士多德构筑了一个简单却完整的蛮族王制的图式: 专制 ( 主奴 ) 统治、 蛮族成法、 人民奴性具 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看法并不是他个人对东方的偏见 , 而是整个希腊世界对东方的集体共识。
% 107%
政治学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9年第 5 期 力量的比较研究 &出版 , 引起了异常激烈的讨论。在冷战年代 , 魏特夫的著作具有明确的政治意 识形态目的 , 将苏联、 中国与东方专制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 系统性地 阐释 苏联、 中国等共产 主义国家之所以成为 极权主义 国家的社会、 历史、 政治、 经济根源。 东方专制主义 话语在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东方专制主义思想源 于西方古典哲学与政治学 , 完成于现代性思想体系。西方的 东方专制主义 理论主要从政治体
( 希罗多德在 #历史 &中借一个斯巴达人之口明确地阐述了与亚理士多德完全一致的观念。 普鲁
塔克也讲述了一个故事: 亚里士多德教导他的著名学生亚历山大大帝, 要做希腊人的领袖 ( Lead ) er) , 做野蛮人的主人 ( Despo tes) 。 无论此话是否确实出自亚里士多德本人之口 , 但可以确定的 是 , 作为宣扬者的普鲁塔克是赞成的。希腊人将自己的属性定为热爱自由、 将蛮族的属性定为喜 欢奴役 , 将这种标准作为二者之间根本的区分和对立的根源, 是希腊文化中普遍的共识。因而 , 以亚里士多德 专制主义 理论为代表的希腊文化本身充满了对东方 ( 主要是其军事对手波斯 ) 的敌意与蔑视。在亚里士多德和希腊人那里, 专制主义就是指东方的政治统治形式, 与西方完全 无关。自此之后 , 在西方人的潜意识当中 , 专制就是属于东方的, 自己却是自由的。
% 108%
西方历史语境中的 东方专制主义
二、 孟德斯鸠和法国理论家们对 东方专制主义 的批判
西方中世纪学者们基本上接受了亚里士多德关于 专制主义 的基本观点。自 15 世纪之 后 , 绝对主义君主制的日益强大, 尤其进入 18 世纪之后 , 绝对主义君主制的弊端明显地暴露出 来。西方遇到了一个新问题: 专制主义与绝对主义君主制之间是什么关系? 正是孟德斯鸠决定 性地给定了二者之间相似或等同的关系。 孟德斯鸠在其名著 #论法的精神 &中发挥了西方理论传统中的 东方专制主义 论述。孟德 斯鸠的相关理论可以用 亚洲的奴役 和 欧洲的自由 这对概念来概括。孟德斯鸠根据旅行家 们的记述, 从气候、 疆域、 环境分析了东方国家之所以形成专制政体的原因。东方国家气候不是 严寒就是酷热, 人民不是好战就是怯懦 , 好战者喜欢奴役 , 怯懦者甘心被奴役; ! 疆域广阔 , 利于 专制; ∀ 国土与外界隔绝 , 专制容易自保 ; ∋ 土地肥沃 , 人们求安求稳 , 容易受专制统治; (而且 , 宗
) 教 ( 佛教、 伊斯兰教 )、 风俗 ( 宗法制等 )、 礼仪 ( 礼教 )、 法律都有利于专制统治。 孟德斯鸠还概 括了专制主义的特点 : 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 必然不断腐化 ; 法律只是君主的意志; 君主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