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开放物联网体系架构

合集下载

解析电力系统网络安全架构_1

解析电力系统网络安全架构_1

解析电力系统网络安全架构发布时间:2021-12-24T13:39:04.51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4期作者:陶李丹澜1 陶明峰2[导读] 在我国大力发展电力事业背景下,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要在确保电力系统供电效率的同时,全面提高供电质量。

为此,要在电力系统运行期间,以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提供更可靠的支持。

信息技术和网络成为了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构建网络安全架构,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

陶李丹澜1 陶明峰2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255000;2.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山东淄博 255000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电力事业背景下,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要在确保电力系统供电效率的同时,全面提高供电质量。

为此,要在电力系统运行期间,以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提供更可靠的支持。

信息技术和网络成为了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构建网络安全架构,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

关键词: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安全架构1电力系统网络风险分析1.1电力系统网络内部存在风险。

电力系统网络内部风险之一是信息通信网络风险。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于网络通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变得愈发广泛。

目前,由于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电力系统的网络通信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进而对整个电力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电力系统网络中包含了很多的电磁辐射源,这些电磁辐射分布在电力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从而会降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增加电力系统网络的风险性,并且增加了技术人员对于电力系统网络维护的难度。

1.2网络运行管理存在风险。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公司,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工作中,采用的都是内、外网分离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地保障电力系统网络的安全性。

但这种保障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明显是力度不足的,使电力系统网络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工作的不到位。

例如:在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如果管理者对电力系统信息网络的运行管理缺乏重视程度,就会使电力系统内的信息泄露,并且伴随着被病毒木马入侵的风险,使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导致电力企业经济损失。

详解中国电信物联网三大核心NB-IoT、eMTC和平台

详解中国电信物联网三大核心NB-IoT、eMTC和平台

详解中国电信物联网三大核心NB-IoT、eMTC和平台黄海峰【期刊名称】《通信世界》【年(卷),期】2017(000)026【总页数】1页(P41)【作者】黄海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国电信将物联网业务作为未来业务新增长点,十分重视物联网业务的推进,不但尝试各类连接技术,还在平台方面持续发力。

目前,中国电信物联网业务最重要的是NB-IoT。

但中国电信并不是只发展NB-IoT,也在关注eMTC技术。

在今年的“天翼展”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表示,下半年将开展eMTC验证测试,计划2018年实现商用部署。

可见明年乃至后年,eMTC将成为另一个重点。

加上已经商用的CAT1,中国电信将建成基于4G的全系列物联网。

而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平台被中国电信当做实现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一环。

针对IoT的网络布局,中国电信从2016年10月新采购LTE 800M设备、规范要求支持NB-IoT开始,逐步加快了布网速度,于2017年1月完成试验网工程建设,2017年5月率先建成全球覆盖最广的NB-IoT网络,基站数超过30万。

随后,2017年6月,中国电信完成了端到端业务运营级测试验证,实现了800M的NB-IoT全网部署,基站达到31万座,实现全网覆盖,正式启动了IoT商用化工作。

中国电信N BIoT网络基于800MHz低频覆盖优势,实现了城市、农村全覆盖,穿透力强。

据悉,下半年中国电信将开展NB-IoT规模商用,并创新业务模式,实现客户、用户、账户间灵活组合付费。

为了让物联网模组支持NB-IoT,中国电信在2017年7月起开放测试。

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陆良军表示,在NBIoT模组方面,中国电信经过10多个月精心准备,可以提供最全面的现网优化测试;完成了80大项指标优化,商用模组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倡导TAF标准,推动模组标准化。

据悉,在应用创新方面,中国电信正在推动深圳NB-IoT燃气管网检测;携手ofo,发力NB-IoT共享单车;在杭州将建设17万个NB-IoT灯杆用于公共照明;与海尔打造NB-IoT智能家居;在鹰潭建设NB-IoT智能停车。

中移物联网:打造“云管端”一体化服务体系

中移物联网:打造“云管端”一体化服务体系

中移物联网:打造“云管端”一体化服务体系作者: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16年第34期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

专业化经营的物联网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

公司位于国家新型工业化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南岸区。

公司按照市场化机制独立运作,专业运营物联网专用网络,研发、设计、生产物联网专用芯片,自主打造车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特色产品,打造物联网开放平台,推广物联网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物联网在各行业的规模应用。

公司已获得三大全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信息服务、呼叫中心、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三级)、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认证(双软)、重庆市互联网企业认定七项全网资质认证。

中移物联网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顺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结合自身战略转型需求,构建基于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的“云管端”一体化服务体系。

中移物联网凭借运营商通信和管道优势,向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优质网络资源和平台服务,打造开放创新创业孵化环境,有效降低合作伙伴和创新创业团队的研发成本,加速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物联网产业百花齐放、繁荣发展,实现共享共赢。

在平台方面,OneNET为中小企业开发者提供开放的、开源的应用开发环境,提供可管、可控的大数据平台,平台提供的免费API接口、开发工具等,可为小微企业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

在管道方面,面向蜂窝网接入设备,充分发挥支持海量连接、长距离、高可靠性、计费灵活的特点,提供公众物联网服务。

通过与传统网络完全物理隔离,有效保证物联网传输带宽、数据安全和灵活的流量管理和业务管理。

在终端方面,为撬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国移动近年自主研发了2G、4G通信模组,并集成自主研发的嵌入式SIM(eSIM),提供通用的蜂窝连接模块,有效解决终端碎片化、传统SIM卡体积大且易脱落等问题。

中国电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中国电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思考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物联网(传感网)典型体系架构物联网典型体系架构分层描述感知层是实现物联网全面的感知的核心能力是物联网中包括关键技术、标准化方面、产业化方面亟待突破的部分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并解决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的问题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三层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物联网应用层物联网网络层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扩展系统架构物联网技术路线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3G与传感网的融合,实现物联网的可运营、可管理及产业化主要特征(1)基于多种组网技术融合的无处不在的协同感知能力(2)信息资源使用模式突破以单一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聚合海量信息聚合不断衍生新的应用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主要特征(1)将分散的、利用多种感知技术手段所采集的信息通过网关设备汇聚到3G网络(2)通过3G网络将感知信息汇聚到应用系统(3)由应用系统集中进行信息的处理,并提供信息应用服务。

主要特征(1)具备以事件、任务为驱动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协同工作的更强大的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2)3G网络为物联网业务特性进行优化和定制,满足物联网通信及业务的特性需求(3)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协同感知功能是在物联网的整体管理体系下实现的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泛在网络、信息聚合物联网市场和网络发展规划物联网信息汇聚阶段关键技术第一阶段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相关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高能效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架构•传感器网络专用操作系统•传感器网络测试验证平台•传感器网络低功耗技术•传感器网络电磁兼容技术•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物联网协同感知阶段--第二阶段3G与传感网络的融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及研究物联网的编码体系、码号体系、地址体系研究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研究物联网QoS体系研究增强无线接口物联网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物联网协同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信息库管理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与信息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的计费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ETSI2008年成立TC M2M 工作组,该工作组由FT -Orange 发起,包括运营商、设备商、集成商等几百个研究单位和组织加入研究目标研究和制定物联网业务需求报告,聚焦传感网和移动网融合、商业模式和最佳业务应用等研究并规范端到端的物联网网络架构与相关接口对其他标准组织中已有物联网相关规范进行修订研究重点模组规范化传感网技术选择和组网物联网网关规范化网络架构和统一协议统一应用平台面向医卫和监控的应用研究3GPP R10-Network Improvement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NIMTC)•3GPP已完成了业务需求的研究,目前就网络结构(SA2)及无线接口(RAN2)开展了技术方案的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WSN网络结构及协议研究•设计更灵活的自适应编码,优化传输方式,支持更灵活的资源粒度分配•增强L2/L3协议,支持大量M2M终端•简化调度、功控、HARQ、链路自适应、同步、接入和切换过程3GPP MTC Service Requirements •MTC业务的公共需要•地址•识别•收费•安全•远程管理•分类别的系统优化:•低移动性•通信时间可控•仅使用PS域•低数据率•用户分群•仅有移动源发•高可用性•盗窃/故意破坏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国内标准物联网进展情况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组(WGSN)标准组由信标委支持,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和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导成立,主要面向ISO/IEC JTC1进行中国的国际标准提案输出该标准组下设立2个研究组和6个标准组,分别为国际标准化项目组、行业应用调研组、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组、通信与信息交互组、协同信息处理组、标识组、接口组、安全组参加单位众多,主要以高校、科研机构和IT企业为主,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为、西电捷通、深圳天智、杭州家和、清华、北大、展讯、中兴、大唐、北邮、工信部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上百家单位该标准组提出的物联网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三阶段演进路线,已经被ISO/IEC JTC1传感网总体技术文档采纳。

“_五链”协同激发数字源动力

“_五链”协同激发数字源动力

面对面INTERVIEW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基点,通过不断转型、深化改革,发展创新动力、激发活力,汇聚力量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来,作为自主可控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龙头企业,中电科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电科数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探索实施“以业务链为核心、创新链为抓手、资金链人才链管理链为保障的‘五链’协同创新机制”,在巩固发展尖端配套优势的基础上,聚焦战略能力提升,做强体系,做强基础,做强以智能为代表的新域新质,推动公司各项业务指标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强劲发展态势。

“五链”协同如今已成为公司改革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方法论和强大源动力。

打造架构先进、耦合紧密的业务链面向新时代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新需求,“五链”协同激发数字源动力以业务链为核心、创新链为抓手、资金链人才链管理链为保障的“五链”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激发了数字源动力,推动电科数字各项业务指标螺旋式上升。

2023年, 公司净利润率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持续呈现高质量增长态势。

文/ 江波江波中电科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企管理2024.552电科数字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从传统的信息系统集成商及数字基础设施的提供商,转型为自主可控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龙头企业,并带动数字化产品发展。

一是创新构建“1+2+N”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通用系统架构,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赋能。

通过“一云多芯”数字底座、“态势感知+业务赋能”两类运营服务平台以及“N个行业智慧应用”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通用系统架构,面向金融科技、城市治理、数字消防、数字水利、智慧医疗、数字乡村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全面拓展电科数字业务链。

在金融科技领域,公司提供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全面覆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持续提升公司在金融科技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行业地位;在城市治理领域,公司积极向各地推广“一网统管”上海模式,已先后在鹰潭、成都、厦门、南平、金昌等城市落地;在数字消防领域,成功助力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及16个支队提升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应急救援指挥效能,并实现上海以外地区落地复制;在数字水利领域,研制的中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数字孪生系统,有力支撑了中小流域数字化防灾减灾建设。

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

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

43供用电第38卷 第6期20216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张治明,王鹏,秦四军,郭屾,林佳颖,张冀川(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92)基金项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创新基金项目“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52420018006C)。

Supported by State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52420018006C).摘 要:配电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理念与配电网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配电网形态,为配电网的精益化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为优化管理配电各类台区智能终端微应用部署,实现微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首先分析了台区智能终端微应用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试点的实际需求情况,结合互联网思想,提出了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实现对台区智能终端微应用的验证、授权、发布、运维、升级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构想,重点阐述了系统架构、数据交互、部署方式等关键技术;最后对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试点应用成效进行了分析,为低压配电网精益化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两级中心管理模式;微应用授权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21/ki.1006-6357.2021.06.007[引文信息]张治明,王鹏,秦四军,等.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J ].供用电,2021,38(6):43-49.ZHANG Zhiming ,WANG Peng ,QIN Sijun ,et 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application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technology for power distribution internet of things [J ].Distribution & Utilization ,2021,38(6):43-49.0 引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渐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开启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1-8]。

国家电网李祥珍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用电案例

国家电网李祥珍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用电案例

国家电网李祥珍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用电案例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国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总工程师李祥珍演讲内容:各位来宾下午好。

这个讲座演讲共三个部分:坚强智能电网,物联网与智能电网,智能用电案例。

国家电网公司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央企,去年在评比的时候列入全世界第八位,经营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南网主要包括了云南、贵州、海南。

电网公司的员工超过了150万,接近2万亿的资产规模。

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现在有8个子公司在参与一些支撑工作,所以,近两年人员发展很快,超过了3000多人。

坚强智能电网大家也听到了,很多的概念,主要是三个化: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通过物联网发展以后,我们促进三流融合,三流: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

一体化融合的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情节环保、透明开放。

央企可以喊的口号,123458,我们提出了123456基本的框架。

“一个目标”坚强智能电网。

三个阶段,主要是三个,09到2010年已经基本结束了,规划试点阶段。

第二个阶段,2011年,从明天开始到2015年我们要全面建设阶段,大量投资,大量建设,所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第三个阶段,2016年-2020年,完善提升阶段。

四个体系,通过完善、运用,要建立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

通过体系建设,通过各种试点,有五个内涵: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情节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

我以三个运用为例,阐明一下未来的需求。

通过了三个运用,你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电网运用的规模。

新建46座106V以上的电站,要在23个城市,包括了北京、上海、大连、银川、厦门开始城市试点的工作,要在近年底全国的用电达到3000用户。

要建成6209个充电站。

另外,国家下面的各个企业,要加强战略协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2011-2015年,应用达到600-700亿的产值。

信息物理系统标准化白皮书

信息物理系统标准化白皮书

(一) (二) (三)
基本定义................................................................................................................. 4 主要特性................................................................................................................. 7 信息物理系统与物联网、工业 4.0、工业互联网和两化融合的关系 .............10
四. 信息物理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 19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9 嵌入式技术........................................................................................................... 20 网络传输通信技术 ............................................................................................... 22 感知技术............................................................................................................... 28 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 32 控制技术............................................................................................................... 35 协同信息处理技术 ............................................................................................... 46 安全技术............................................................................................................... 49 实时性技术........................................................................................................... 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科开放物联网体系架构 DEFINITIONS 定义e-Things: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注册商标。

物联港:物联网中管理接入设备、支撑应用的基本单元。

物体标识解析系统(TNS):物联网中用于实现物体标识、寻址、搜索以及物联港名分配与管理的系统。

物体服务:以Web 服务形式封装呈现的物体功能。

第一章 开放物联网发展背景1.开放是物联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物联网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新一轮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是信息技术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目前,具有一定共识的物联网定义,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将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有机整合,对物理世界进行动态感知和智能控制,从而实现信息在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无缝对接,达到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和生产生活的智能决策。

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联网的本质,是要实现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彻底打破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更加精细和更加智慧的模式,满足社会生产高度发展和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发展需求。

从全球来看,物联网发展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物联网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

我国的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基本同步,态势良好,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应用基础,部分领域也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但整体来看,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时候往往只被视为传统行业现行体系的信息化改造或功能补充,主要以闭环的垂直应用为主,呈现“个性化”、“碎片化”的发展特征。

随着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正在逐步走向网络化和开放化。

创客空间+ 众筹平台/ 孵化器正在打造新的硬件创新环境,物联网感知信息正在连接到各种云平台,网络化制造与网络化服务呈现一体化发展,人人可参与的互联网创新模式改变着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模式,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产业、应用、理念上多方位加速融合……新的发展需求对物联网本身提出严峻挑战,传统“烟囱式”的建设模式带来的技术门槛高、建设成本高、物体/ 信息共享难、应用系统互联互通难等问题逐渐凸显,难以适应物联网规模化、协同化的发展要求,很难引导和释放潜在的、爆炸式的应用价值。

为了解决“烟囱式”发展“瓶颈”,满足物联网更大规模的发展需求,建立开放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增强支持“物体网络化”和“网络物体化”的基础能力,形成跨区域、跨行业互动的开放式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开放互联”的物联网基础标准和生态环境,将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方向。

开放的网络架构和应用模式,能够降低物联网的技术门槛,提高用户参与度,促进公共资源发展;能够实现应用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和物体共享;能够打破行业壁垒,减少重复建设,降低研发成本;并将引发物体联网模式、系统建设模式和商业服务模式的变革。

物联网前景广阔,当前还处于爆炸式发展的前夜,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开放物联网是激发物联网巨大潜能、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是物联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架构是推动开放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动力大量的工程实践告诉我们,应用系统与共性技术是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

开放的共性技术,是推动物联网发挥其真正潜能的基础。

这些共性技术中,开放的网络架构,又是推动物联网走向开放的核心动力(互联网、万维网的发展催生了当前IT 产业大发展的现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当前,国外科研机构在物联网领域的工作重心已经开始由早期的行业物联网应用逐渐向物联网开放互联架构转移。

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也开始关注架构的研究。

建立开放的物联网体系架构,推动物联网更加开放的发展,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与国际前沿技术兼容的开放的接口、协议、软件和服务等共性技术标准,能够引领和支撑我国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提升物联网可持续竞争力,催生新的潜在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从开放物联网的发展需求和应用模式来看,开放物联网架构最重要的能力,是要为物联网应用系统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水平共性支撑,解决海量终端因接口、协议、服务、标准之间的明显差异而无法真正“联网交互”的根本问题,并为物联网的参与者(开发者、运营商、消费者等)提供一个共用、能用、好用的运行环境。

具体来说,开放物联网的架构应当具备如下能力:(1)物体统一描述能力物联网中的物体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其异构性导致物体之间交互存在信息理解障碍。

因此,需要对物体与网络、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交互能力进行统一建模,并以标准化、可扩展的描述方式将物体从物理域实体映射为信息域的数字可操作对象,实现物体信息的一致理解,从而更好地支持“物-物”交互。

(2)物体标识与寻址能力目前,物联网中物体所在网络环境多样,标识及寻址方式也各不相同,不同网络子域间的异构性造成了物联网应用跨域互联互通的困难。

因此,需要建立物体资源寻址的基础设施级入口,统一物体资源身份信息的标识与寻址方式,屏蔽底层子域的异构性,最终为实现物联网异构物体资源跨域协作与应用跨域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3)物体服务共享能力与传统信息系统不同,物联网应用系统之间除共享信息外,更关注对物体感控能力的共享。

由于物体功能接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对应用系统呈现统一的调用接口,这种共享目前十分困难。

物体服务共享,就是将物体的功能接口进行服务化封装,对应用提供统一的调用机制,以支撑物联网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4)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安全和隐私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开放环境下,安全和隐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海量异构物体的集中接入、物体感控接口的大量暴露等,都给物联网安全带来更大挑战。

因此,需要站在架构的整体角度统一考虑开放物联网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以保障开放环境下物体交互的可靠性和私密性。

第二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发展现状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逐步将工作重心由物联网系统建设转移至对体系架构的研究,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部分国家和组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物联网体系架构。

此外,各大标准组织也针对体系架构的标准化问题展开了研究,为推动物联网更好更快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 物联网体系架构概况1.1. 欧盟物联网体系架构欧盟第七研发框架(FP7)从2009起对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发进行支持,物联网架构技术被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SENSEI架构和IoT-A架构是其中的两个重点项目。

(1) SENSEI体系架构SENSEI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可分为:通信服务层、资源层、以及应用层。

通信服务层将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服务映射成统一的接口为资源层提供统一的网络通信服务;资源层为应用层与物理世界资源之间的交互提供统一的接口;应用层为用户及第三方服务提供者提供统一的接口。

SENSEI体系架构定义了开放的服务访问接口与相应的语义规范来提供统一的网络与信息管理服务,并提供能量管理、安全、隐私保护、信任管理与记账机制,以实现对环境信息的获取以及与物理世界的交互。

(2)IoT-A体系架构IoT-A体系架构在SENSEI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增强了互操作性。

I oT-A体系架构参考模型分为:应用层、IP层、M2M API层、无线通信协议层。

其中M2M API层定义了资源间进行交互的方式和接口,IP层则明确了广域范围内实现大规模资源共享的互联技术。

该模型将不同的无线通信协议栈统一为一个物-物通信接口,结合互联通信协议支持大规模异构设备间的互联,可以接入大量的物联网应用。

1.2. 美国物联网体系架构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2025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将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在体系架构方面的成果主要有Physical-net和CPS。

(1)Physical-net体系架构Physical-net体系架构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提出的,用来解决多用户环境下管理与规划异构资源的问题,分为服务提供层、网关层、协调层和应用层。

Physical-net体系架构由底层感知设备直接提供服务,并由网关层进行服务的收集和分发,从而将应用需求与资源分配分离开来,支持动态移动管理和实时应用配置。

(2)CPS体系架构CPS体系架构是由美国自然基金委提出的,它以构建可控、可信、可扩展的CPS网络,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为目标。

其特点在于,CPS将物理设备联网,特别是连接到互联网上,使得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五大功能。

1.3. 韩国物联网体系架构韩国2009年出台了《物联通信基础构建基本规划》,跟进了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构建。

在体系架构方面,韩国于2007年在ITU-T会议上提出了面向泛在传感网的USN体系架构,该体系架构自底向上将物联网分为五层:感知网、接入网、网络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应用平台。

1.4. 中国物联网体系架构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提出的“六域”模型。

该模型从业务功能的角度对物联网系统进行分解,以功能域方式描述物联网系统的组成,将物联网划分为用户域、目标对象域、感知控制域、服务提供域、运维管控域以及资源交换域。

该模型以“六域”为核心,对物联网不同应用系统的共性进行抽象,明确了应用系统、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等层面的功能实体和接口关系。

2. 物联网体系架构标准化概况2.1. ITU架构标准隶属于国际电信联盟的电信标准部门(ITU-T)是全球性的ICT标准化组织,其中涉及物联网架构的标准工作主要依托于SG13工作组,从下一代网络的角度展开研究。

ITU-T自2012年起,发布了一系列物联网相关的标准,主要包括物联网概述(ITU-T Y.2060)、WoT 架构(ITU-T Y.2063)、物联网需求(ITU-TY.2066)、物联网功能框架和能力(ITU-T Y.2068)。

其中,ITU-T Y.2063提供了一个WoT的架构,将物理设备作为一个基于Web服务环境中的资源,通过传统的网络被访问。

2015年6月,ITU-T成立了专门的物联网标准工作组SG 20,主要面向包括智慧城市与社区在内的物联网及应用。

2.2. W3C架构标准W3C(万维网联盟)组织是对网络标准制定的一个非盈利组织。

2014年6月,W3C举行了物联万维网技术研讨会,并于年底成立了WoT兴趣组,旨在促进建立开放的基于Web 技术的物联万维网标准及开放的生态系统,以突破当前物联网的产品壁垒,促成基于Web技术的物联网应用及服务开发的开放市场。

W3C计划于2016年成立工作组开展物联万维网的标准制定,目前尚未发布正式的标准文档。

2.3. IEEE架构标准IEEE(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在2015年提出P2143标准,提供了IoT架构的参考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多个物联网产业间的关系,以及共同的架构元素,定义了基本的模块,使它们具有被分配到多层系统中的能力,此外还实现了文件的寻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