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件.ppt
地籍测量学(全套215页PPT课件)

1.1及其特性
❖ 土地具有两重性: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
❖ 正确认识土地的特性对于学习和研究土地的经济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是指人们在利用土地出现的一些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方面的特性。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们劳动的成果。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土地构成要素性质的变化,从而 影响土地性质和用途的变化,但是人们绝不可能通过劳动创造土地。所谓“移山填海”、“围海 造田”只不过是土地形态的改变,绝非创造土地。
(3)土地有固定的位置,不能与陆地分离,不能移动;
(4)土地包括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力量两种形态;
1.1
土
地
1.1 土地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场 所,是自然资源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物质 基础,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 产生土地关系的客体。
1.1
土
地
1.1.1土地的概念
❖ 2、概念:
❖ (1)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是地球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 涂。
❖ 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不是土地本身。
❖ 土地与土壤的区别:
❖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地球表面 上的附着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土地是非人力可以搬动的。
1.1
土
地
1.1.2 土地的作用及其特性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 ❖ 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土地的作用是不同的。①农业生产中:土地是劳动对
补充 土地与土地管理概述
1.1 土地
人体测量学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2
可编辑课件PPT
3
第一节 人体测量学概述
Anthropometry
定义
人体测量学是一门用测量方法研究人体的体 格特征的科学。它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 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 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 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可编辑课件PPT
可编辑课件PPT
14
2、测量基准面
人体基准面的定位是由 三个互为垂直的轴:
铅垂轴、 纵轴 横轴 来决定的。
可编辑课件PPT
15
3、测量方向
(1)在人体上、下方向上, 将上方称为头侧端,将下 方称为足侧端。
(2)在人体左、右方向上, 将靠近正中矢状面的方向 称为内侧,将远离正中矢 状面的方向称为外侧。
可编辑课件PPT
国家
29
年龄
年龄(岁) 1-5 5-10 10-15 15-20 20-35 35-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女性(cm)
+36 +28 +22 +1
0 -1 -1 -1 -1 -1 -1 可编辑课件PPT
男性 +36 +27 +30 +6 0
可编辑课件PPT
39
可编辑课件PPT
40
人体测量数据功能修正
• 着装修正量 由于人体尺寸的测量是在裸体或单 薄衣着的条件下测的,而在实际工作中人要穿上 衣服鞋子帽子,因此在应用人体测量数据时要考 虑着装修正量。
• 姿势修正量 由于人体测量姿势与实际作业姿势 的不同导致的尺寸差别,在应用人体测量数据时 要考虑姿势修正量。如放松立姿下的身高、眼高 要减10mm,放松坐姿下的坐高、眼高要减44mm。
测量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

•
第二部分、高程、平面测量
一、水准测量
• 一、基本原理 •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
量两点间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 2、附合水准路线 由已知点 BM1 ——已知点 BM2
• 3、支水准路线 A。
由已知点 BM1 ——某一待定水准点
• 4、水准网:若干条单一水准路线相互连接构成的图形。
• 五、水准测量的实施 • 1、高程控制点距离一般地区1—3Km,工业厂区,城
镇建筑不宜超过1Km,一个测区不少于3个控制点。 • 2、高程等级测量限差
• 5、工程测量学:研究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各个阶段, 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包括规划设计阶段 测量、施工建设阶段测量、运营管理阶段测量。
• 6、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研究模拟地图和数 字地图理论、设计、编绘等。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 支持下,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 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 应用的技术系统。
测量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 一、测绘学的分支 ➢ 二、测量学发展概况 ➢ 三、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二部分、高程、平面测量 ➢ 一、水准测量 ➢ 二、角度测量 ➢ 三、直线定向与方位角测量 ➢ 四、测量误差 ➢ 五、导线测量 ➢ 六、施工放样
第一部分、概述
一、测绘学的分支
• 测绘学按研究范围和对象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六大类
• 3、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利用对研究对象进行摄影或者 辐射感应所得到的像片进行测量工作的学科。分为航天、 航空摄影测量、地面立体摄影测量、遥感测量等。
《大地测量学》课件

激光雷达地形测量
利用激光雷达技术获取高 精度地形数据,常用于数 字高程模型(DEM)的建 立。
激光雷达遥感
通过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地 表信息,用于地质、环境 监测等领域。
其他大地测量技术与方法
重力测量
利用重力加速度的差异来测定地球重力场参数,常用于地球 物理研究。
惯性导航
利用惯性传感器来测定运动物体的姿态、位置和速度,常用 于海洋和航空导航。
大地测量学的应用领域
• 总结词:大地测量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 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
• 详细描述:大地测量学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数据,用于地图制作、土地规 划、环境监测等领域。在资源调查方面,大地测量学可以通过对地球的重力场和磁场进行测量,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 对海洋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此外,大地测量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监 测和评估,以及利用GPS技术对城市交通进行管理和优化。最后,大地测量学在灾害监测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通过大地测量技术对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大地测量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领域
基础地理信息获取
大地测量提供高精度的地 理坐标和地形数据,是GIS 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 手段。
地图制作与更新
大地测量数据可用于制作 高精度地图,并定期更新 以确保地图的准确性和现 势性。
空间分析与应用
大地测量数据与其他空间 数据结合,可进行空间分 析、规划、决策等应用。
大地测量在地理信
05
息系统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 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测量学课件(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间各自读出尺上读数,记录员将两个读 数分别记在手薄中。如前尺手读数为 29.430m,后尺手读数为0.058m,这一尺 段的长度为:
29.430m-0.058m=29.372m
为了提高丈量精度,对同一尺段需丈量 三次。三次串尺丈量的差数,一般不超 过5mm,然后取平均值作为该尺段长度 的丈量结果。
§4.1 距离丈量
1 距离丈量的常用工具
测尺 丈量距离的工具由所需距离的精度 决定。丈量距离的主要工具是测尺。 测尺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钢尺 •皮尺 •测绳
•钢尺(steel tape)
钢尺一般适用于要 求精度较高的距离 丈量工具。钢尺为 薄钢带制成的,长 度有20m,30m,50m 数种。钢尺多为刻 划尺。钢尺的基本分划为厘米,在每米和 每分米分划上有数字注记。使用钢尺时应 特别注意钢尺零点的位置。由于钢尺零点 位置不同,可分为端点尺和刻线尺。
直线AB全长DAB=DA1+D12+D2B
•斜量法
当倾斜地面的坡度比较均匀时,如图所示:
可沿斜坡丈量出AB的斜距L,用测坡器测出地 面倾斜角 a,然后计算出AB的水平距离D。
D L cos
钢尺量距的误差分析 定线误差 钢尺尺长误差 测定地面倾斜的误差 温度误差 拉力误差 丈量本身的误差
4 距离丈量的精度要求及注意事项
•整尺法
丈量时由两人进行,各持钢尺的一端,前者 称为前尺手,后者称为后尺手。前尺手拿测 钎和标杆,后尺手将钢尺零点对准起点,前 尺手沿丈量方向拉直尺子,并由后尺手定方 向。当前、后尺手同时将钢尺拉紧、拉平、
拉稳时,后尺手准确地对准起点,同时前尺手 将测钎垂直插到终点处,这样就完成了第一尺 段的丈量工作。两人同时抬尺前进,后尺手走 到插测钎处停下,重复上面作业,量出第二尺 段,后尺手拔起测钎套入铁环内,再继续前进。 依同法量至终点。若末一段不足一整尺时,应 利用尺端刻有毫米的分划线量出零数。其两点 间的水平距离为:
测量学全书课件汇总完整版

测量学全书课件汇总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测量学基础知识测量的概念、分类及基本要求测量误差及其处理方法测量平差概述2. 水准测量水准仪的使用与调整水准路线的布设与测量方法水准测量误差及其分析3. 角度测量经纬仪的使用与调整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方法角度测量误差及其分析4. 距离测量与坐标计算钢尺量距与视距测量全站仪测量原理及应用控制网坐标计算方法5. 地形图测绘与应用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绘方法地形图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掌握测量学基本理论,理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2. 学会使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3. 能够独立完成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等实际测量任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测量误差处理、控制网坐标计算、地形图测绘方法。
2. 教学重点:测量仪器的使用与调整、实际测量操作技巧、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钢尺、测量记录本等。
2. 学具:计算器、尺子、圆规、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测量案例,引出测量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例题讲解:(1)水准测量例题:已知A、B两点高程,求C点高程。
(2)角度测量例题:已知A、B、C三点坐标,求角ABC的大小。
(3)距离测量例题:已知A、B两点坐标,求AB的长度。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例题,布置相应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测量学》全书课件汇总完整版2. 内容结构:按章节划分,突出重点、难点3. 板书布局:左侧为理论知识,右侧为实际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2)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场合?(3)计算坐标方位角、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公式是什么?2. 答案:(1)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大误差。
处理方法有:重复测量、选取合适的测量方法、数据处理等。
(2)水准仪使用方法有:光学水准仪、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
大地测量学基础ppt课件

3
二、大地水准面
与平均海水面相重合,不受潮汐、风浪及大气压变化影响, 并延伸到大陆下面处处与铅垂线相垂直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 准面,由它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可近似地把它看成是地 球的形状。
我国曾规定采用青岛验潮站求得的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 作为我国统一高程基准面,1988年改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作为高程起算的统一基准。
Z轴:与地球平均自转轴相 重合,亦即指向某一时刻的平 均北极点。
X轴:指向平均自转轴与平 均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决定的子 午面与赤道面的交点。
16
五、天文坐标系
1)天文坐标系是以铅垂线为依 据建立起来的。
2)一点的坐标用天文经度 及
天文纬度 表示。
3)所谓天文纬度是P点的铅垂线 与地球赤道面形成的锐角,
A、B两点平均高度(可用近似值代替)
(g
m o
)m
H AB
是AB路线上的正常重力
42
3.3 高程系统概论
3.3.4 国家高程基准 一、高程基准面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1957年确定青岛验潮站为我国 基本验潮站,该站1950年至1956年7年间的潮汐资料推求 的平均海水面作为我国的高程基准面。
正常重力并不顾及地球内部质量和密度分布的不规 则,而仅仅与纬度有关,其计算公式为:r=r0- 0.3086H
(r0:平均椭球面上的重力值)
6
四、 正常椭球和水准椭球 总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
正常椭球的定位和定向:
其中心和地球质心重合 其短轴与地轴重合 起始子午面与起始天文子午面重合
39
《地籍测量学教案》课件

《地籍测量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地籍测量学概述1.1 地籍测量的定义解释地籍测量的概念和基本任务强调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重要性1.2 地籍测量的历史与发展介绍地籍测量技术的历史演变分析现代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3 地籍测量的目标和原则阐述地籍测量的目标和要求讨论地籍测量中的精度、可靠性和一致性原则第二章:地籍测量学的基本原理2.1 坐标系统和基准面解释地球坐标系统和基准面的概念讨论坐标系统的应用和转换方法2.2 测量学的基本定律介绍测量学中的基本定律,如测距定律和测角定律解释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2.3 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和特性介绍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三章:地籍测量学的基本方法3.1 地面测量方法讨论地面测量的常用方法和设备解释地面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2 航空测量方法介绍航空测量的原理和应用阐述航空测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3.3 卫星测量方法解释卫星测量的原理和技术讨论卫星测量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和限制第四章:地籍测量学的应用4.1 土地确权与地籍绘图阐述地籍测量在土地确权和地籍绘图中的应用介绍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4.2 土地利用与规划讨论地籍测量在土地利用和规划中的应用解释地籍测量数据对土地管理的重要性4.3 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介绍地籍测量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分析地籍测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贡献第五章:地籍测量学的未来发展5.1 新技术与方法的发展讨论地籍测量学中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激光扫描和无人机测量等技术的应用前景5.2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创新介绍地籍测量学中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创新方法强调大数据和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5.3 地籍测量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地籍测量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探讨地籍测量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地籍测量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地籍控制测量6.1 地籍控制测量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地籍控制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地籍控制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基础作用6.2 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控制测量的常用方法和设备解释地籍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6.3 地籍控制测量的成果与应用阐述地籍控制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分析讨论地籍控制测量在地籍绘图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第七章:地籍细部测量7.1 地籍细部测量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地籍细部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地籍细部测量在土地确权和地籍绘图中的作用7.2 地籍细部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细部测量的常用方法和设备解释地籍细部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7.3 地籍细部测量的成果与应用阐述地籍细部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分析讨论地籍细部测量在地籍绘图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第八章:地籍测绘数据处理8.1 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数据处理在提高地籍测量精度中的作用8.2 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和软件解释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操作步骤8.3 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成果与应用阐述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成果分析与评价讨论地籍测绘数据处理在地籍绘图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第九章:地籍绘图与管理9.1 地籍绘图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地籍绘图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地籍绘图在土地管理中的基础作用9.2 地籍绘图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绘图的常用方法和软件解释地籍绘图的原理和操作步骤9.3 地籍管理的内容与方法阐述地籍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性讨论地籍测量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和作用第十章:地籍测量学的前沿话题10.1 地籍测量学与GIS技术的融合解释GIS技术在地籍测量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讨论地籍测量学与GIS技术的融合趋势和发展方向10.2 地籍测量学与BIM技术的应用介绍BIM技术在地籍测量学中的应用和潜力分析BIM技术在地籍测量学中的发展前景和挑战10.3 地籍测量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阐述地籍测量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讨论地籍测量学在气候变化监测和应对中的贡献《地籍测量学教案》PPT课件第十一章:地籍测量学的法律与伦理11.1 地籍测量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地籍测量学在法律框架下的规定和标准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重要性11.2 地籍测量的伦理问题讨论地籍测量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和职业操守分析地籍测量师的责任和义务11.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籍测量学中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合规性和道德性第十二章:地籍测量学的项目管理12.1 地籍测量项目的规划与管理解释项目管理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重要性介绍地籍测量项目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2.2 地籍测量项目的团队协作强调团队合作在地籍测量项目中的作用讨论团队沟通和协作的技巧与策略12.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籍测量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提高地籍测量项目的效率和质量第十三章:地籍测量学的教育与培训13.1 地籍测量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分析地籍测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强调地籍测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3.2 地籍测量学培训的方法与内容介绍地籍测量学培训的基本方法和内容讨论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策略13.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籍测量学教育和培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籍测量学教育和培训的改进方向第十四章:地籍测量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14.1 地籍测量学国际组织的角色与作用介绍国际地籍测量学组织及其在地籍测量领域的贡献强调国际合作在地籍测量学发展中的重要性14.2 地籍测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介绍地籍测量学领域的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分析这些项目对地籍测量学发展的影响和贡献14.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籍测量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加强地籍测量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十五章:地籍测量学的未来发展展望15.1 地籍测量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地籍测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强调地籍测量学在土地管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5.2 地籍测量学创新与发展的方向介绍地籍测量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领域讨论如何推动地籍测量学的创新与发展15.3 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强调学生在地籍测量学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地籍测量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地籍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重点包括地籍测量的定义、历史、目标、原则以及坐标系统和基准面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2、附合导线的计算
例:
2053648
B 1
2904054
xB 1536.86m yB 873.54m
A AB 2364428
AB
前进方向
3
2
167 21 56
2024708
4
1753125
CD
C
2140933
D
xC 1429.02m yC 1283.17m CD 603801
由于 fx , f y 的存在,使导线不能和CD连接,存
在导线全长闭合差 fD
:
fD
f
2 x
f
2 y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K
fD
D
1 D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fD
37
(7)分配闭合差 f x , f y
vxi
f
x
D
Di
vyi
f
y
D
Di
:
检核条件:
vx fx vy fy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21
导线测量外业的准备工作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准备工作:
收集资料:测区旧地形图、已知点(平面和程控制
点)资料、测量规范;
仪器工具:所用仪器(包括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工
具、记录手簿、材料。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1).踏勘测区 实地了解测区地形; 了解已知点状况。
三等
6
45
DS3
12 R 12 L
四等 10
15
DS3
20 R 20 L
等外 20
8
DS10
40 L
注:R为测段的长度;L为附合路线的长度,均以km为单位。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14
7-2导线测量
7-2 导线测量
一.导线测量概述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AB
B
1
(XB,YB)
A
A、B为已知边,点1、2为新建支导线点。
已知数据:AB,XB,YB
观测数据:转折角B, 1 边长DB1,D12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20
二.导线测 量的外业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1.踏勘选点(选点) 2.导线边长测量(测边) 3.导线角度测量(测角) 4.导线连接测量(连测)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16
一.单导线的 布置形式
一.单导线的布置形式
1.闭合导线 2.附合导线 3.支导线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17
1.闭合导线
1.闭合导线
A、B为已知点,1、2、3、4、5为新建导线点。
A
已知数据:AB,XB,YB
DB1 B
0
B (XB,YB) D51
如图,A、B、C、D是已知点,起始边的
方位角 AB (始 ) 和终止边的方位角 CD (终 )
为已知。外业观测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33
(1)计算角度闭合差:
f 测 理
如图:以右转折角为例
计算 理
。
一般公式:
终 始 n 180 理
理 始 终 n 180
测量学
第七章 控制测量
1
§7-1 控制测量概述
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二.平面控制测量 三.高程控制测量
2
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1.目的与作用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和高 程控制网 控制误差的积累 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2.控制测量分类 按内容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按精度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
xAB xB xA DAB cos AB yAB yB yA DAB sin AB
xB xA xAB yB xA xAB
y AB
B
xB xA O
xAB AB DAB A
yA
yB
y
31
(2) 坐标反算(由X、Y,求α、D, )
已知A( xA, yA )、B(xB , yB )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11
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
测图 附合导 平均边 测距相对 测 角 测回数 导线全
比例尺 线长度 长(m) 中误差 中误差 DJ6 长相对
(km)
(mm)
()
闭合差
1:500 500 75 一般地区
方位角 闭合差
1:1000 1000 110 1/3000 20 1 1/2000 60n
图7-3 三角网或三边网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图7-4 导线网
8
4.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7-2 城市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9
表7-3
城市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10
表7-4 城市导线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用红油漆标出攀距出发点,并写点号与攀距尺寸。
画出攀距关系的平面示意图,作为控制点资料。
攀距交会角度要好。
电
杆
房 屋
D5 8.75m
D5 12.36m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控制点
25
导线点的点之记
点号
D5
埋设日期 1999年5月20日
桩别 备注
大铁钉
食品店
大 庆 路 8.75m D5
增量ΔX 、 ΔY; ③由坐标增量ΔX 、 ΔY,计算X、Y。
(计算前认真检查外业记录,满足规范
限差要求后,才能进行内业计算)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30
1、坐标计算公式:
(1) 坐标正算(由α、D,求 X、Y)
已知A( xA , y A ),DAB, AB ,
求B点坐标 xB , yB 。
中西 北 18-1
12.36m
中
山
路
导线点的点位图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26
2.导线边长测量
2.导线边长测量
——测定导线各边长(往返丈量)。
精度要求:符合规范规定。
例:图根导线
测距方法: 钢尺量距 电磁波测距
D往 D返 1 D平均 3000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C CD
B
1 DB1
D12
2 D23
AB B
1
2
3 D34 4 D4C C
3
4 (XC,YC)
D
(XB,YB)
附合导线图
A
观测数据:连接角B 、C ;
导线转折角1, 2, 3 ,4 ;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导线各边长DB1,D12,……,D4C。
测量工程系
19
3.支导线图
3.支导线
B
DB1
1 D12 2
计算检核条件: Vi f
(4)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α:
(用改正后的β改)
前
后
180
左 右
计算出的 终 终 , 否则,需重算。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36
(5)计算坐标增量ΔX、ΔY:
X i Di cos i
Yi Di sin i
(6)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f x x (x终 x始 ) f y y ( y终 y始 )
同理:以左角计算 理
理 终 始 n180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B 1
1 B
A AB
3
2
3
2
4
CD
D
C
4 C
B1 AB 180 B 12 B2 180 1 23 B2 180 2 34 23 180 3 4C 34 180 4 +) CD 4C 180 C
(8)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xi改 xi vxi yi改 yi v yi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检核条件:
x理 xC xB y理 yC yB
38
(9)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值:
1 D12 2
1
2 D23
5 3 3 5
D45 4 D34
观测数据:连接角B;
4
闭合导线图
导线转折角0,1,……,5;
导线各边长DB1,D12,……,D51。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18
2.附合导线
2.附合导线图
AB、CD为已知边,点1、2、3、4为新建导线点。
已知数据:AB,XB,YB;CD,XC,YC。
27
3.导线角度测量
——观测导线各转折角、连接角。
DJ6一个测回(图根导线)。 左 右 40
边长较短时,采用光学对点。
全部测左角,或全部测右角;闭合导线测内角。
4.导线连接测量
2 1
—导线定向
B
(包括连接角
5
3
和连接边测量)
A
2020年10月7日星期 三
测量工程系
4 28
三.导线测量的 内业计算
二级、三级 按方法分:天文测量、常规测量(三角测量、导
线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定位测量
3
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3.有关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