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
婴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规律

婴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规律
1. 胎儿期,在母体内,胎儿会进行一系列基本的运动发育,如
吞咽、踢腿、握拳等。
这些动作有助于促进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2. 新生儿期,出生后的婴儿通常会表现出一系列原始反射动作,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步行反射等。
这些反射动作是婴儿神经系
统发育的表现,有助于保护和帮助婴儿适应外界环境。
3. 仰卧期,在这个阶段,婴儿通常会先学会抬头,然后逐渐能
够扶起上半身,最终能够坐起来。
这一过程有助于加强婴儿的颈部
和背部肌肉,为后续的爬行和站立做准备。
4. 爬行期,婴儿通常在6个月左右会学会爬行,这一阶段有助
于加强婴儿的四肢肌肉,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5. 站立期,在学会爬行后,婴儿会逐渐尝试站立,并通过扶物
站立来锻炼腿部肌肉和平衡能力。
6. 行走期,最终,婴儿会学会自主行走,通常在1岁左右。
这
标志着婴儿运动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神经系
统都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育。
总的来说,婴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规律是从基本的原始反射动作开始,逐渐发展到能够自主行走的阶段。
这一过程是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每个婴儿的发育速度和顺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家长和照顾者在婴儿成长过程中应该关注婴儿的运动发育情况,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刺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各个发育阶段。
婴幼儿常见的运动发育问题及评估

婴幼儿常见的运动发育问题及评估婴幼儿的运动发育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动,他们能够发展身体素质、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并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
然而,有些婴幼儿可能会面临一些运动发育问题,这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婴幼儿运动发育问题,并介绍一些评估方法。
一、晚翻身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翻身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通常,婴儿在4-6个月的时候可以自主地翻身。
然而,有些婴幼儿可能会晚于这个时间点才能完成翻身的动作。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力量不足或者缺乏足够的躯干控制能力。
评估晚翻身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运动行为。
如果婴幼儿在6个月后仍然没有展示出翻身的能力,那么可能需要考虑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或专业的儿童发育专家会观察婴幼儿的肌肉力量、躯干控制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发育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
二、迟缓的爬行爬行是婴幼儿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通常,婴儿在7-10个月的时候可以开始爬行。
然而,有些婴幼儿可能会迟缓地开始爬行,或者完全跳过这个阶段而直接学会走路。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力量不足、缺乏足够的腰背肌控制能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进行爬行。
评估迟缓的爬行可以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运动行为。
如果婴幼儿在10个月后仍然没有展示出爬行的能力,那么可能需要考虑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或专业的儿童发育专家会观察婴幼儿的肌肉力量、腰背肌控制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发育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
三、行走姿势异常当婴幼儿开始学会行走时,他们的姿势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然而,有些婴幼儿可能会展示出一些异常的行走姿势,如内八字脚、外八字脚、跖外翻等。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不均衡、骨骼发育异常或者其他原因。
评估行走姿势异常可以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行走姿势和步态。
如果婴幼儿展示出明显的异常姿势,那么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或专业的儿童发育专家会观察婴幼儿的腿部肌肉力量、骨骼发育情况以及其他相关的发育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姿势运动发育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姿势运动的发育过程以及如何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婴幼儿姿势运动的重要性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姿势运动发育直接影响着儿童身体各方面的发展。
首先,婴幼儿通过各种姿势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其次,婴幼儿姿势运动对于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坐、爬、走等,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婴幼儿通过姿势运动的探索和实践,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完善。
二、婴幼儿姿势运动的发育过程1. 仰卧期:在出生后的数个月内,婴儿主要处于仰卧姿势。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通过仰卧位的活动,锻炼脖颈肌肉和扩展手臂和腿部的能力。
婴幼儿逐渐能够抬起头部,转动身体,为后续的姿势运动打下基础。
2. 坐位期:当婴儿能够自主抬头、扭动身体并保持平衡时,他们开始进入坐位期。
坐位期是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重要阶段,婴幼儿可以通过自我坐立、保持平衡的训练来增加脊柱和躯干肌肉的力量。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为后面的爬行、站立做准备。
3. 爬行期:在婴幼儿能够坐稳的基础上,他们开始逐渐学会爬行。
爬行对于发展腿部和手臂的力量以及提高协调性非常重要。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和摸索,学会运用手臂和腿部的力量来移动身体,提高肌肉力量和全身协调能力。
4. 站立期和行走期:当婴幼儿掌握了坐立和爬行的技能后,他们逐渐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
这个阶段,婴幼儿需要通过坚挺物体的支撑,逐渐锻炼腿部肌肉的力量和平衡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学会自主站立和行走,进一步提高姿势运动的能力。
三、促进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方法1. 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为婴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宽敞的活动环境,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各种姿势运动的探索和实践。
2. 创造丰富的刺激:通过使用各种玩具、器械和游戏,创造丰富多样的刺激,鼓励婴幼儿参与到各种姿势运动中。
婴幼儿大动作技能训练

婴幼儿大动作技能训练婴幼儿大动作技能训练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站大运动,误区:跑啊跳啊。
但是,人的基本姿势,比如头部的控制、坐、站也是大动作。
一、被动操1、孩子从躺着到立着,从躺到坐到站,就是大动作发展的过程。
背部肌肉,颈部肌肉发展的过程,大肌肉发展的过程,就是大动作发展的过程。
2、一个不会抬头的孩子,颈部肌肉发育不好的孩子,肯定不会坐;一个不会坐的孩子,站就有问题;3、大动作的发展是很多领域发展的一个基础4、婴儿的肢体训练主要以抚触为主,在出生10天以后,逐渐训练被动操,是帮助婴儿练习抬头指标,做颈部护理的又一育婴技巧。
婴儿被动操不仅是促进婴儿被动发育的好方法,还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游戏项目,每天坚持用被动操给孩子进行体能锻炼,不但可以促进他的体格发育,还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5、根据月龄和体质循序渐进,每天可做一到两次6、在睡醒或洗完澡的时候,宝宝心情愉快的状态下进行7、做时少穿些衣服,所着衣服宜宽松,质地柔软,使宝宝的全身肌肉放松,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有节律,可配上音乐,8、在抚触以前,在手上抹上抚触油,先在自己双手上把油撮热,开始时,逗宝宝说话,从鼻子开始,揉宝宝的眉毛,从中央开始两拇指与额头平行,到太阳穴轻轻的点一下;从下巴开始,揉宝宝的小脸蛋;按摩宝宝的大脑袋,左手托住后脑勺,右手从前发际到后发际,用四个指头的指腹去按摩,然后换手;按摩宝宝的耳朵,大拇指回旋打圈;按摩宝宝的小胸脯,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并拢,避开乳头和脐带,双手交替向上给宝宝做轻柔的按摩;揉宝宝的小肚子,用四个手指并拢,轻柔的交替在宝宝的腹部顺时针打圈,避开脐带;9、手臂肌肉:大人把大拇指放进宝宝的手心,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呈半圆形,虎口向上,同时和可以做挤压的动作;按摩宝宝的小手掌,用大拇指的指腹去做,轻轻从宝宝的手掌到手指按压;宝宝手背的按摩,大人用四指从宝宝的手背往手指方向轻轻按摩;宝宝手指的按摩,大人用一只手抓着宝宝的小手,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抓这宝宝的手指头,从指根往指尖轻轻的拉;10、腿部肌肉:一手抓着脚丫,另一只手手掌做挤压动作;按摩脚心,双手握着宝宝的脚丫,大拇指交替着从一个方向轻轻按摩宝宝的脚心(经常按摩宝宝的脚心,可以促进宝宝的消化);脚背用食指中指,脚趾头和手指头相同方法11、按摩后背:食指和中指并拢,从脊椎骨往外轻轻按摩;食指中指分开,一下一下得点按脊椎骨两遍,由上至下(按摩后背时力量要适中,不能太用力)12、屁股:两手五指并拢,画苹果(通过刺激全身皮肤的触觉这个最大的感官,来丰富他的感觉,我们在触摸婴儿皮肤的时候,给他进行按摩,跟他说话,这种感官信号会刺激他的大脑,引起大脑结构的改变,引起大脑轴突的发育、突触的形成和神经髓鞘的发育等等。
婴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规律

婴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规律婴儿出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身体逐渐开始发展并学会各种姿势。
这些姿势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还对婴儿的运动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婴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规律:1. 胎位姿势(胎儿期):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期,婴儿处于弯曲的姿势中。
他们的四肢紧密贴合在身体周围,头部向前弯曲,手脚弯曲并靠近身体。
这种姿势有助于保护婴儿免受外界伤害,并为他们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基础。
2. 仰卧姿势(新生儿期):当婴儿出生后,他们会处于仰卧的姿势中。
他们的背部贴着床面,头部稍微转向一侧。
这种姿势有助于婴儿呼吸和睡眠,同时也为他们的脑部和颈部发育提供了支持。
3. 侧卧姿势(早期婴儿期):随着婴儿的生长,他们逐渐能够在侧卧的姿势中保持平衡。
他们的身体稍微向一侧倾斜,手臂和腿部放松。
这种姿势有助于婴儿锻炼肌肉,提高平衡能力,并为他们后期学会翻身做好准备。
4. 俯卧姿势(中期婴儿期):当婴儿的肌肉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可以开始尝试俯卧的姿势。
他们的胸部和腹部离开床面,支撑自己的上半身,手臂和腿部向前伸展。
这种姿势有助于婴儿锻炼肌肉力量,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并为他们后期学会爬行做好准备。
5. 爬行姿势(晚期婴儿期):当婴儿的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可以尝试爬行的姿势。
他们的胸部和腹部离开床面,用手臂和腿部支撑自己的体重。
这种姿势有助于婴儿锻炼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后期学会坐立和行走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的姿势发展顺序,婴儿逐渐学会控制身体的各个部分,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这些姿势不仅对婴儿的运动发育至关重要,还对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父母应该给予婴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学习这些姿势,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完整版)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

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训练婴儿运动发育规律1、由上至下:抬头- 翻身- 坐- 爬- 站- 走2、由近至远:肩- 臂- 肘- 腕- 手指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手舞足蹈- 视物伸臂- 伸手抓物4、正向动作先于反向动作:先抓后放,先站后坐,先走后退婴儿大运动训练的原则1、按照神经心理发育规律进行;2、从小儿的实际发育水平开始;3、坚持长期教育和训练;4、早教与保健相结合;5、以儿童为中心,贯彻积极参与的原则;6、发挥家长的积极主导作用;7、个别化的早教训练。
3个月婴儿:俯卧抬头900目的:抬头训练,锻炼颈背部肌肉,扩大婴儿的视觉范围。
方法:婴儿俯卧位,使婴儿的肘关节屈曲支撑上身,训练者用玩具或语言,鼓励婴儿抬头。
如抬头不到900,训练者可轻轻拍击婴儿下巴,或轻托下巴,或在婴儿的胸部下面垫一个小枕,促使婴儿抬头。
注意点:1、婴儿俯卧的姿势要正确,手不能后伸,也不要压在胸下面。
2、如果婴儿头还不能抬起,甚至婴儿的下巴还不能离开床面,应怀疑存在发育落后,需作进一步检查。
4个月婴儿:手支撑,能左右转头目的:锻炼婴儿颈、背和上肢部位的肌肉,是爬行、翻身运动的基础动作。
方法:1、婴儿置俯卧位,训练者帮助其双手放在肩下方,手掌着地。
在婴儿头的前上方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能用手支撑住身体,肘关节伸直,身体重心落在手上,头完全抬起(900),并能向左、右方向看。
2、可给些帮助(1)轻轻向上扶住婴儿两肩,(2)用双手分别扶住婴儿两手的肘关节部位,使其手臂伸直,逐渐减少帮助。
(3)在婴儿胸部下面垫1个小枕或楔形板,促使婴儿用手支撑5个月婴儿:向前腹爬几步目的:爬行可以锻炼四肢肌肉,移动身体、扩大活动范围,对智能发展和手脚协调动作非常有利。
方法:1、俯卧位,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向前爬行。
2、婴儿俯卧位,训练者用手掌抵住婴儿的两足,玩具逗引,当婴儿向后蹬足时可使婴儿向前移行。
3、婴儿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训练者和助手各扶住婴儿一侧的上臂和小腿,用玩具逗引,一人扶婴儿的右手向前,另一人扶婴儿的左腿向前移,使其学会手足协调地向前爬行。
《人体发育学》6

2012.5
4.拥抱反射或惊吓反射 (1)检查方法:共有五种,再此仅介绍三种:1)声法:小儿仰卧 位,突然在小儿头边发出响声。2)弹足法:突然用手清弹小 儿足底。3)拉手法:拉起小手,突然松开. (2)反应:1)拥抱型:双上肢对称性外展,受指张开后上肢屈曲 ,拥抱.(常见型)。2)伸展型:上肢突然外展。 (3)消失时间:3-4月。 (4)生理意义:1)不易引出:肌张力低下,或智力严重障碍。2) 不对称或一侧消失:偏瘫,锁骨骨折或臂丛神经损伤。3)持 续存在:表明小儿大脑有损伤,正常运动发育会有障碍,特别 是平衡能力无法发展.
2012.5
婴幼儿运动发育2
• • • • • • • (10)9个月:扶着栏杆能站立。 (11)10个月:会自己从坐位扶栏站起。 (12)11个月:会扶栏行走或牵着一手走。 (13)12个月:会独立片刻,约1/4小儿能独自行走。 (14)12~15个月:一般小儿都能独自行走。 (15)15个月: 会蹲下拣物。 (16)18个月:行走快很少跌跤,会自己扶栏一级一级地 上楼梯。会倒退行走数步。 • (17)2岁:能双脚离地跳跃、跑,可以跨过障碍物。 • (18)3岁:3岁以后的小儿动作进一步趋于平衡,调节 自如,能双足交替登楼、奔跑,跑跳爬高均已很灵活,但 由于大脑皮层还未完全成熟,任何动作都不能持久,很容 易疲劳,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2012.5
1.新生儿原始反射
• 新生儿出生后即有反射动作,称为原始反射。原始反射是新 生儿与生俱来的,一般出生数月后消退。如在新生儿期,这 些反射消失或减退,说明宝宝可能患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新生儿有以下原始反射: • 1.握持反射:把手指或小木棍放在宝宝手心里,宝宝就会把 手握起来,抓紧,以至于可以把宝宝的身体吊起。 • 2.拥抱反射:宝宝受惊或头部突然向下倒时,或握住宝宝双 手,把宝宝悄悄抬起,又突然放下时,宝宝两手突然向前做 拥抱状。 • 3.觅食反射:用奶头或手指轻触宝宝面颊,宝宝就会把头转 向手指或奶头。 • 4.吸吮反射:用奶头或手指放入宝宝口中,宝宝就会开口吸 吮。
婴儿运动发育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 头转向一侧。 (2)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 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意义同ATNR (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 或背屈。 (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 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
紧张性迷路反射
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 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 化。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 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 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 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 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侧弯反射
9.紧张性迷路反射
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 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 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 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 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 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 臀部凸起。 (3)存在时期:0~4个月。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返 回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 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 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 发育两方面。
返 回
一、反射发育
返 回
(一)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桥脑。 原始反射缺如、减弱、亢进或残存,都是 异常的表现。
立位反应
二、姿势运动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第二屈曲期:出生后4—7个月,婴儿头呈正中位,四肢为对称性屈曲姿势, 手指的随意动作明显,婴儿可抓自己的脚送到口中,呈手、口、眼的协调动 作。(图c) (4)第二伸展期:出生后8—9个月,婴儿头部自由活动四肢自由伸展,躯干有 回旋动作,婴儿可以灵活的左右翻身。(图d)
2.从不随意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 婴儿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及交叉伸展反射的影响,出 现屈曲与伸展的动作及非对称性姿势,随着原始反射的逐 渐消失,出现了随意运动的发育、翻身及四肢的自由伸展 和屈曲。 3.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婴儿从4—5个月开始出现对称性屈曲姿 势,可用手抓住双脚并放入口中,虽然肩部 与臀部都抬高,躯干弯曲,接触床面积小, 但仍能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产生手、口、 眼协调。
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坐位发育顺序 (1)全前倾(新生儿期) (2)半前倾(2-3个月) (3)扶腰坐(4-5个月) (4)拱背坐(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个月) (7)坐位自由玩(9个月)
坐位平衡反应发育
前方坐位平衡
侧方坐位平衡
后方侧位平衡
6个月
7个月10个月Fra bibliotek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俯卧位姿势运动是小儿克服地心引力、抗重力伸展过程。 其特点包括: 1.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臀高头低——臀头同高——头低臀高 2.抗重力伸展发育 体重的支点由头部、颈部、胸部、腰部逐渐向后移动,当 支点移行到骶尾部时,即出现爬行,为坐位和立位做准备。 3.由底爬向高爬的发育 肘爬或拖爬——腹爬或底爬——膝爬或四爬
宽基步态
扁担步态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
①由头向尾的发育 ②由近端向远端的发育 ③由全身性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的发育 ④由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的发育 ⑤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发育
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1.由屈曲向伸展发育(可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屈曲期:即新生儿期,颜面向一侧或正中位,四肢呈屈 曲或半屈曲状态,左右对称或稍有非对称。(图a) (2)第一伸展期:出生后2—3个月,婴儿头转向一侧或左右回旋, 由于头部位置的变化,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常呈非对称 性的伸展模式。(图b)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过程
(1)TLR姿势,瞬间抬头,头低臀高(新生儿期) (2)臀头同高,TLR姿势,瞬间抬头(2个月) (3)抬头45度,两肘支撑(3个月) (4)抬头45至90度,胸离床(4个月) (5)抬头90度两手支撑(6个月) (6)腹爬(8个月) (7)四爬(10个月) (8)高爬(11个月)
步行姿势运动发育
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1)步宽由大到小的发展,呈宽基步态 (2)上肢由上举到下降发展,呈扁担样步态 (3)上肢无交替运动到有交替运动 (4)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 (5)步态无节律到有节律的发展 (6)骨盆无回旋到有回旋的发展 (7)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 (8)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
姿势运动发育是小儿维持身体 并控制在重心之内的能力以及保护 平衡的能力。 姿势运动的控制主要靠骨骼结 构和各部分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过程
这是抗重力的发育过程。小儿从出生时的仰 卧位、俯卧位,经过翻身、坐、站到行走,是随 着小儿身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 的逐渐发育,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水平位逐渐 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的发育过程。
分为如下十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 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 →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1)阳性支持反射(新生儿) (2)不能支持体重(2个月) (3)短暂支持(3个月) (4)尖足支持(4个月) (5)立位跳跃(5-6个月) (6)扶站(7-8个月) (7)抓站(9个月) (8)独站(10个月) (9)牵手走(11个月) (10)独走(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