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40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读后感4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4000字

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一篇一篇细细读来,好像与她老人家促膝谈心,似曾相识的情感

油然而生,她的散文《我们仨》用冷静的笔调,高超的文艺技巧和超乎寻常的文字驾驭能力,行文如潺潺流水,娓娓动听,竟让我的思絮一发而不可收拾,眼前不断涌现出钱钟书、钱媛、杨绛一家生活、学习、游戏、工作、读书的温馨情景,除了转载收藏以外,总感到

自己有种意犹未尽不吐不快之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地教育着我,杨绛对家人深

厚的情感更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们仨》是女儿钱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章,杨绛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写完出版

的回忆录,也是完成了女儿一份未尽的夙愿。。。。《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

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

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

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得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

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

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

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

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

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

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

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而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

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

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

自己的写照。杨绛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

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

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

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光,三人三地,

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蒋介石,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

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

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

历多次政治运动,从不后悔,钱媛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

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

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

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

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我们深深被里面的亲情所打动。以下由为大家提供的“我们

仨读后感400字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两年前,在书店里,站在书架旁边,从

头到尾速读完成。这本不到200页的书(其中还包括五十来页的附页照片)对我这样一个读

书很快的人来说,算是很轻松的事。当时为什么没马上掏钱买书?可能是还看到更好看的

书了。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

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

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

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

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还有杨绛与钱钟书的伉俪深情,更是永恒深挚,为了读懂《我们仨》第一部——古驿

道上相聚,我查阅了不少资料。现在摘录徐艳玲写的学术文章《万里长梦话凄凉》中这样

写道:

1994年7月30日,钱钟书住院到1998年12月19日去世,爱女钱媛是1996年1月

18日住院到1997年3月4日去世,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而《我们仨》中的钱钟书被

一辆黑车接走是去北京医院,开会,实际是住院,船,是钱钟书在北京医院住院的病房,

号头311,是病房的房间号。客栈是指三里河寓所,在船上一天天漂移,是指钱钟书病情

很重,一天天走向人生终点,探视时,太阳照在前舱就得离开,其实是作者每天上午探视,下午回家做彼此的食粮(钱钟书又不能进食),作者每晚在客栈做梦的内容,是钱媛每晚和

她通电话讲述的实际情况,“万里长梦”是指钱钟书住院共计1600天,杨绛说“我做了

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钱钟书这个学贯中西,饱经磨难、被人称为二三百年才能出现的天才,正当争分夺秒

工作的时候,却住进来医院,一住就是四年多,而那时候,杨绛已是83岁的老人了,钱

钟书卧病时,杨绛为他整理了《石语》(即1938年在巴黎陈石遗老人同钱钟书谈诗的记录),1996年2月由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为《钱钟书集》(三联书店于2001年出版)代序;帮助抄写《槐聚诗存》等,钱钟书感激地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每天上午去探视,以前两人见面总说说话,后来钟书无力说话,就捏捏杨绛的手,再后来只能用眼神来交流了,充满情意的对视,与彼此也是莫大的安慰,在钱钟书无力说

话时,一天,突然握着杨绛的手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

当钱钟书确悉女儿已去,病情急剧恶化,于1998年12月19日凌晨去世,到八宝山

火化时,钱先生身穿中山装,里面是杨绛亲手织的毛衣毛裤,阿媛为爸爸做的一条厚裤,

杨先生是想让她和女儿的爱及绵绵深情永远陪伴他,火化炉前,杨先生久久不肯离去,真

是难舍难分,遵照钱先生的遗愿,没有举行任何仪式,骨灰没有领回,将随众人的骨灰一

起深埋于北京的郊野大地。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先生说:“钟书在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前,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她做到了。

处理了钱钟书的后事,整理了钱钟书留下的大量读书笔记,杨绛心力交瘁却想着照顾

丈夫,为丈夫处理一切事情,这是怎样的伉俪情深!

钱媛,这个杨绛的“生平杰作”,爷爷眼中的“读书种子”,爸爸眼中的“可造之

材”“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她从小聪慧过人,过目不忘,懂事听话,乃

至长大,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是父母的贴心人,保护人,可是她命运多舛,风华正茂时

赶上文化大革命,年轻的丈夫被逼自杀,历经磨难,却始终是“发了一点芽的种子”,正

当年富力强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被无情的病魔击倒,最惨痛的是在老父亲生命垂危,

老母亲身心交瘁最需要她照顾时先于二老而去,怎样一个噩梦。怎样一个撕心裂胆的痛楚,媛媛去世和火化,(1997年3月8日),杨绛先生均没有到场。她说:“我还得到医院去看钟书,也不认面对那令人不忍的场面。。。。”等到媛媛去世百日后,她来到北京师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