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的读后感1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先生的确以“我们仨”自豪:“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这话绝不是寻常家庭关系的人能够说出。
这话也绝不是寻常生命态度的人能够说出。
读整本书时,我听到的始终是这一声仿佛轻声自语的叹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有人说,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的延续下去。
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
正无可挽回的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
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种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的劫掠。
你还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面对苦难,人生的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过往云烟……总之,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悟很深,我想生活中,对待教师这个职业不但需要有勤恳、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善于积累、思考和总结、升华。
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对待工作要忠诚,要自信。
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想大全5篇

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想大全5篇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
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想大全,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想大全1最近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描述自己的老伴在船上生活的场景。
我想了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无意间听到一首老歌,游鸿明的《孟婆汤》,似乎明白了,这艘船可能是即将开往黄泉的人生之舟,可能说的就是病床吧。
今生缘分,来世报,如果君有意,生生世世都能牵手慢慢渡。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浅薄,越能理解人生的况味就是平淡如水,缓流如水,虽看似无为,却最有力量。
——相叔其实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除了夫妻之间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就是还有和孩子相处的关系,杨绛先生写的很写实,也很细腻,不敢随意评价,只有在其中慢慢体会和学习,感觉还要在反复读几遍。
——大君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对生活的片段,对人的思念,然而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
坚强,在坚强中得到磨练,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
人的一生需要拥有多种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稳定。
心不静,气必不和;气不和,生活就会一团糟。
过生活,过的是一股心气儿,心情不好,做任何事都无法安心。
要时时调整你的心态,沉淀你的情绪,让心宁静,让心情平和。
——花生有米喜欢杨绛先生的处世态度,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一家三口的感情让人着实羡慕,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爱是理解和包容,书中写到的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值得学习。
以简单无争的心过生活真好。
——zakka看完《我们仨》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经常在生活中寻找小石子并且互相分享,虽然是点滴小乐趣,却能让人感觉到幸福,即使书中提到苦难的岁月,但作为读者却并未感受到苦难和病痛把他们打到,他们一家人总能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互相扶持,坚强的过好自己生活,一切似乎都很平淡,但又那么难得。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篇1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
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
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
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
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
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我们仨》读后感篇2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
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
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
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
我们仨读后感14篇

我们仨读后感14篇我们仨读后感14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写的,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生活。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第一部分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我们仨失散了。
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
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幸好还有女儿阿圆。
“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
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
”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
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
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
终于,他们在古驿道上相聚了,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
先生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
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
第二部分写先生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多么简单的想法,多么简单的要求。
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
简单的几张照片记录了一家三口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写求学牛津时,租房做饭,黄昏时两人总牵着手出去探险等,充满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记忆;写生下女儿后,钱钟书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字里行间里又充满了为人妻的骄傲。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1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存在就是我们回忆和思念。
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企业将来进行时。
就像整个家庭的照片一样,我看到了杨绛先生的青春,中年到老年,他们三个人的生活——在一起。
家是灵魂的避难所,是疲惫不堪时想去的地方,以至于失去女儿后,杨江先生说”然而,三里河的家不再是家,而只是我的客栈”我只能读这个,我只能感受到无力的痛苦,苍白和悲伤。
杨绛曾经视为“终于有了家”的“家”已不复存在。
杨绛在书中苦心经营无处不在这个家,温暖的温暖。
那破碎的小心脏变暖的爱心人士中,三个心连一个,所以“我们三个孩子不寻常的遭遇。
”“我们家很简单;我们三个,我们是非常简单的,没有寻求世界,人们没有打架,只是为了凑在一起,在一起,每做力所能及的事”简单的一句话,说写了几十万普通家庭,普通的和进入行人大家活出了自己非凡。
因为这个简单的家,“我们三个人都没有白活,因为它是我们三个人。
”回忆是美好的。
“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进行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已经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没有找不到学习他们了。
我只能把问题我们学生一同工作生活的岁月,重温自己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蓝天碧海终有涯,你我心中之情以及无时尽,杨绛先生将浓浓长思念,化作音乐一字不能一句的《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间果真是没有永远。
他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已经不知不觉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仨》读后感篇1古驿道、客栈、小船、梦境——虚虚实实地暗喻了钱钟书先生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
“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合家团聚,但女儿却先一步走失。
每天杨绛先生就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寻小船,下榻新的客栈一程一程地相送。
她希望这是一场梦,一场长达万里的梦,然怅然一梦终有醒,梦醒时分,“我们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复是家,真的成了一个客栈。
没有撕心裂肺、痛贯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读之心会痛到泪水夺眶而出。
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杨绛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无矫饰,平铺直叙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还有风风雨雨,但读者仍能从轻描淡写的叙事中,感受到“我们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
“我们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赏、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面对困难、疾病,幽默风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寻常人家一生向往的美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让我们以一种认真的态度与未来同行,且行且珍惜!《我们仨》读后感篇2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
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
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
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
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四篇

【导语】《我们仨》就像翻开的⼀⽚纸张,朴素稚嫩,⽆声息的融⼊整个⼈⼼⾥,仿佛是要在⾎管⾥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的波浪。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我⼀个⼈思念我们仨。
”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句话。
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抹清风,拂过⼼间,温柔的,凉凉的。
思念是⼀杯咖啡,⼊⼝苦涩,却⽢之如饴。
思念是⼀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
思念这样甜,却⼜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
如此,⽅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步踏⼊此书,似⼊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般,不知⽅向,⼜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明,⼀切开始步⼊正轨…… 随杨绛⼥⼠沿着时光⾛到了她和钱先⽣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见倾⼼。
就这样,俩⼈携⼿⾛上了共同⽣活的道路。
后来,⼜喜得⼀⼥,钱瑗,开始了三⼈的⽣活。
钱先⽣童⼼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直到暮年仍是如此。
⼈这⼀⽣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过来了。
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都先她⽽去,独留杨⼥⼠⼀⼈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中总有⼀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给⼈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师⼿笔,就是给⼈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在⼀起的⽇⼦,⽆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
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带着⼼中的思念,⼀路⾛下去。
【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
在这个家中三个⼈互相守护的感⼈故事。
它好像⼀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我们仨》读后感1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
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25月25日,电视新闻、报纸及各大新闻媒体,都重点报道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世纪老人离世的消息,她就是杨绛先生。
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而更为大家所知晓的就是她是钱钟书的夫人。
一个满腹才华却甘于人后,一个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
甚至在暮年她也坚持笔耕不辍地翻译与写作。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出版的散文随笔,那年她已93岁高龄。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正如杨先生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读《我们仨》
以前,我很迷钱钟书,迷恋他渊博无边的知识,迷恋他游走于人生边上的幽默,迷恋他敢往堵在他病房门口的记者头上扔东西,同时还迷恋他被无数人迷恋。
因为钱老的关系,很早以前我便拜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这本书,暑假里我把这本情谊浓浓的书介绍给我的儿子,年幼的他第一遍看的确看不太懂,更无法深入理解一位老人失去最亲的人,特别是失去女儿的那种“胸口被撕裂,却又找不到伤口”的痛。
通过我们之间对书中部分细节共鸣的交流和不同意见的交换,他对杨先生的经历的种种有了一些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也对杨先生这样独具匠心的书籍结构安排深深的佩服。
这是一本生离死别的书。
一开篇就是“我们都老了”,然后就是预示着死亡的“万里长梦”,从踏上古道客栈,到古道相聚,最后相失于客栈,一步一步,杨绛送走了钱钟书。
这段奇怪的老人梦,其实就是杨绛陪伴钱钟书和女儿钱媛走过生命最后日子的写照。
杨绛“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而柳树却已经几枯几荣。
如果不是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细腻的情感是无法想到用这样的结构来表达的。
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以作者经历的痛楚来结尾,读者也一定会带着悲伤的情绪读完这本书。
但是如果先陈述悲伤,后叙写回忆,会让读者感到人生还充满希望,至少我们还拥有回忆。
杨绛用了很大篇幅,来叙述他们夫妇两人,从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之间的很多细节。
我们好像跟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一起和她怀念,和她“将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他们三人,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在《我们仨》里: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
他就放心回去。
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在这里,钱钟书先生似乎象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让人觉得可爱又爱怜。
我们非但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
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钟”于书的人,自然是没有时间去对付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的。
生活中的“低能”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读别人自传性质的书,作为旁观者,或许会在某些事情上看的更清楚。
然而这种清楚,永远只能是粗线条的,别人生活中细小的感受,我们几乎无从体会。
我们不免会忽略其时其境的限制,不免会跳出历史的局限,来苛求当事人。
这样想来,钱钟书、杨绛夫妇二人,在文革中的不作为,或者明哲保身的态度,也就可以原谅了。
杨绛先生很清楚,以她九十来岁的高龄,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本书了。
该是个总结的时候了,总结完了,也就要挥挥手向世界说再见了。
无数的误会要澄清,憋屈了一辈的委屈要诉说,第一手资料要为后世的钱钟书研究者提供。
这本书,对于钱钟书先生,就具有了一定盖棺定论的意义。
然而抛开与这些东西不谈,《我们仨》又是一本相当温暖的书,浓的化不开的思念,看的直叫人心碎。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
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
说的夸张一点,这句话影响了我对“家”,对“故乡”的看法。
杨绛和钱钟书生在无锡;在北京读书;后来又去伦敦、巴黎;而后落难于上海;后又去北京,遇上文革,几经落难,住过没有暖气的房子,住过办公室,住过所谓的牛棚;最后停顿在三里河寓所。
如作者所言这些都是“旅途上的客栈”,当三个人变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家就消失了。
读了这部书仿佛是随着杨绛女士的脚步经历了整个人生。
也重新认识了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调皮的一面。
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学的
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
但是我又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不同之处,就是那一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平常心面对的超然心态。
这恐怕就是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根由吧。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96生日。
人生的历程已过大半,先生去日无多,这本浓的化不开的书,也是她向世人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