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
合集下载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讲课文档

第44页,共85页。
纵裂池
额叶
扣带回
大脑镰
第45页,共85页。
顶叶
楔前叶
半 卵 半卵圆中心 圆 中 缘上回 心 角回 层 面
上矢状窦
八、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 质和脑沟十分清楚。
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
维白质。
1、Reid基线(RBL): 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
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
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 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
线。
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第36页,共85页。
尾状核头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的壳核部分
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
第三脑室
外囊 屏状核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尾状核头部 外侧裂池
穹窿部
丘脑
侧脑室三角区 脉络丛
额叶 枕叶
第37页,共85页。
大脑镰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前角
纵裂池
大脑镰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体部
胼胝体压部
枕叶
额叶
透明隔
侧
放射冠 脑
颞叶
室
体
部 侧脑室体部 层
面
第40页,共85页。
上矢状窦
放射冠:
• 是指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 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
纵裂池
额叶
扣带回
大脑镰
第45页,共85页。
顶叶
楔前叶
半 卵 半卵圆中心 圆 中 缘上回 心 角回 层 面
上矢状窦
八、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 质和脑沟十分清楚。
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
维白质。
1、Reid基线(RBL): 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
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
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 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
线。
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第36页,共85页。
尾状核头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的壳核部分
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
第三脑室
外囊 屏状核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尾状核头部 外侧裂池
穹窿部
丘脑
侧脑室三角区 脉络丛
额叶 枕叶
第37页,共85页。
大脑镰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前角
纵裂池
大脑镰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体部
胼胝体压部
枕叶
额叶
透明隔
侧
放射冠 脑
颞叶
室
体
部 侧脑室体部 层
面
第40页,共85页。
上矢状窦
放射冠:
• 是指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 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
头颅ct最基本知识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ct读片

并发症
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03
疾病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出血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出血的CT影像特征
在CT平扫中,脑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缘清晰或不清晰, 可单发或多发。增强扫描后,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环。
脑出血的诊断
根据CT影像特征,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对脑出血进 行诊断。脑出血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偏瘫、失 语等症状,CT扫描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癫痫、瘫痪等。
脑外伤
CT表现
脑实质内低密度或高密度影,可伴有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等现象。
并发症
颅内血肿、脑水肿、脑疝等。
脑积水
CT表现
脑室扩大,特别是侧脑室,可伴有第 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扩大。
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智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
脑梗塞
CT表现
脑实质内低密度影,多呈扇形或三角形,边界模糊。
脑肿瘤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肿瘤的CT影像特征
脑肿瘤在CT平扫中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 或高密度影,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增强扫 描后,肿瘤可强化或不强化。肿瘤可压迫 脑组织,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症状。
脑肿瘤的诊断
根据CT影像特征,结合患者病史和临 床表现,可对脑肿瘤进行初步诊断。 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常见的脑 肿瘤有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等。
脑梗塞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梗塞的CT影像特征
脑梗塞在CT平扫中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晰。在发病后24小时内,CT平扫可能无 法显示梗塞灶。增强扫描后,部分梗塞灶可强化。
脑梗塞的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CT影像特征,可对脑梗塞进行诊断。CT扫描是脑梗塞的重 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梗塞的部位和程度。同时可观察到脑组织水肿和占位效应。
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03
疾病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出血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出血的CT影像特征
在CT平扫中,脑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缘清晰或不清晰, 可单发或多发。增强扫描后,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环。
脑出血的诊断
根据CT影像特征,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对脑出血进 行诊断。脑出血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偏瘫、失 语等症状,CT扫描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癫痫、瘫痪等。
脑外伤
CT表现
脑实质内低密度或高密度影,可伴有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等现象。
并发症
颅内血肿、脑水肿、脑疝等。
脑积水
CT表现
脑室扩大,特别是侧脑室,可伴有第 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扩大。
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智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
脑梗塞
CT表现
脑实质内低密度影,多呈扇形或三角形,边界模糊。
脑肿瘤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肿瘤的CT影像特征
脑肿瘤在CT平扫中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 或高密度影,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增强扫 描后,肿瘤可强化或不强化。肿瘤可压迫 脑组织,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症状。
脑肿瘤的诊断
根据CT影像特征,结合患者病史和临 床表现,可对脑肿瘤进行初步诊断。 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常见的脑 肿瘤有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等。
脑梗塞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梗塞的CT影像特征
脑梗塞在CT平扫中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晰。在发病后24小时内,CT平扫可能无 法显示梗塞灶。增强扫描后,部分梗塞灶可强化。
脑梗塞的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CT影像特征,可对脑梗塞进行诊断。CT扫描是脑梗塞的重 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梗塞的部位和程度。同时可观察到脑组织水肿和占位效应。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

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脑室变小,脑膜增厚并强化。
结核性脑膜炎
表现为基底池、鞍上池等密度增高,脑膜增厚并强化,可伴有结 核瘤。
病毒性脑炎
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出血。
04
头颅CT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定位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
根据CT影像上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特征,确定病变位于颅内还是颅外, 以及具体的部位如大脑、小脑、脑干等。
感谢观看
脑室系统
侧脑室
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 右大脑半球内。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 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 间。
脑血管及颅内静脉窦
脑血管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 系统。
颅内静脉窦
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横窦和乙状窦等。
03
常见头颅病变CT表现
颅脑损伤
结合其他检查
如MRI、DSA、PE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理检 查等结果,对病变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05
头颅CT影像阅片技巧与注意事项
阅片顺序与技巧
1 2
观察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至下,由前至后,逐层观察 。
定位技巧
利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如颅骨、脑室系统等。
3
对比观察
左右对比,前后对比,观察异常密度影及占位效 应。
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功能性CT成像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治疗技术
穿刺活检技术
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 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 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学诊断。
微创治疗技术
头颅CT基本知识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CT读片

精选文本
20
精选文本
21
精选文本
22
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 外侧:尾状核头部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 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精选文本
23
精选文本
24
精选文本
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 肿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 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
精选文本
30
精选文本
31
精选文本
32
精选文本
33
精选文本
34
精选文本
35
精选文本
36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的好发部位。
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
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精选文本
29
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 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外囊出血主要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 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
11
精选文本
12
精选文本
13
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颅前窝底部: 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颅中窝: 前界:蝶骨。 后界:颞骨岩部(岩骨)。 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 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头颅CT基本知识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CT读片-

肌肉 淋巴结 脂肪 前列腺 骨 椎间盘 子宫 精囊 水 空气 静脉血液 凝固血液
35—50 45±10 -80— -120 30—75 150—1000 50—110 40—80 30—75
0 -1000 55±5 80±10
CT扫描层面: 1. 冠状位:额状面 2. 矢状位: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 3. 横断位:水平面
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对称),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 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
10/9/2024
正常头颅CT
以OM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 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
10/9/2024
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颅前窝底部: 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 外侧:尾状核头部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 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l 基底核、丘脑。 l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l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
头颅CT基本知识及 脑出血CT读片
CT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 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 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CT值(单位Hu) (1)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吸收程度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 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 (2)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肺组织;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ppt课件

骨窗和软组织窗的观察
骨窗
主要用于观察颅骨、颞骨、枕骨等骨 性结构,观察骨折、骨质增生、颅内 钙化等病变。
软组织窗
主要用于观察脑实质、脑室、脑池等 软组织结构,观察脑水肿、脑出血、 脑梗死等病变。
常见病变的识别
脑出血
脑梗死
颅内肿瘤
颅骨骨折
CT表现为高密度影,周 围脑组织受压,脑室受
累变形。
CT表现为低密度影,病 灶部位脑组织肿胀,脑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医学影像数据的不断增加,如何确保 数据安全与患者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头颅CT及MRI读片 知识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 头颅CT读片技巧 • 头颅MRI读片技巧 • 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头颅CT简介
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X射线扫描头部, 生成脑组织的二维图像。
灌注加权像(PWI)
用于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 。
磁敏感加权像(SWI)
用于显示微出血灶和静脉血管结构,对脑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有重要价值。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脑出血的诊断
总结词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CT和MRI是常用的诊断工具。
详细描述
脑出血的CT表现通常为高密度影,而MRI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血量和位置。在诊 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查看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准 确的诊断。
01
02
03
诊断准确率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ppt课件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ppt 课件
目录
• 头颅CT基本概念与原理 • 头颅正常解剖结构与CT表现 • 常见头颅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 • 头颅CT检查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 • 头颅CT检查辐射剂量与防护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头颅CT基本概念与原理
Chapter
CT技术发展历程
增加了探测器数量,采用扇形束 扫描,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质 量。
02
头颅正常解剖结构与CT表现
Chapter
颅骨结构及CT特点
颅骨由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多块骨骼组成,CT上 显示为高密度影。 颅骨内板与脑组织相邻,外板与头皮相邻,中间为板障 ,CT值介于内外板之间。
颅缝为颅骨连接处,CT上显示为锯齿状高密度影。
脑实质结构及CT特点
大脑半球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位于表层,白质位于深层 ,CT上灰质密度略高于白质。
CT血管成像在头颅检查中应用
无创性检查
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 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 颅内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 。
血管病变诊断
CT血管成像对于诊断颅内 动脉瘤、血管畸形、血管 狭窄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
手术评估和指导
通过CT血管成像可以评估 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
CT灌注成像在头颅检查中应用
脑组织血流灌注评估
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了解 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病变的程度。
脑梗死早期诊断
通过CT灌注成像可以早期发现脑梗死病变,指导临床治疗。
脑肿瘤评估
CT灌注成像可以评估脑肿瘤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 恶性及生长速度。
05
头颅CT检查辐射剂量与防护策 略
Chapter
目录
• 头颅CT基本概念与原理 • 头颅正常解剖结构与CT表现 • 常见头颅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 • 头颅CT检查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 • 头颅CT检查辐射剂量与防护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头颅CT基本概念与原理
Chapter
CT技术发展历程
增加了探测器数量,采用扇形束 扫描,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质 量。
02
头颅正常解剖结构与CT表现
Chapter
颅骨结构及CT特点
颅骨由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多块骨骼组成,CT上 显示为高密度影。 颅骨内板与脑组织相邻,外板与头皮相邻,中间为板障 ,CT值介于内外板之间。
颅缝为颅骨连接处,CT上显示为锯齿状高密度影。
脑实质结构及CT特点
大脑半球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位于表层,白质位于深层 ,CT上灰质密度略高于白质。
CT血管成像在头颅检查中应用
无创性检查
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 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 颅内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 。
血管病变诊断
CT血管成像对于诊断颅内 动脉瘤、血管畸形、血管 狭窄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
手术评估和指导
通过CT血管成像可以评估 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
CT灌注成像在头颅检查中应用
脑组织血流灌注评估
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了解 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病变的程度。
脑梗死早期诊断
通过CT灌注成像可以早期发现脑梗死病变,指导临床治疗。
脑肿瘤评估
CT灌注成像可以评估脑肿瘤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 恶性及生长速度。
05
头颅CT检查辐射剂量与防护策 略
Chapt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状核头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的壳核部分 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 第三脑室 外囊 屏状核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大脑镰 尾状核头部 外侧裂池 穹窿部 丘脑 中间帆池 侧脑室三角区 脉络丛 枕叶 视辐射 额叶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前角 透明隔 内囊前肢 第
上眶耳线 SML 眶耳线 OML Reid基线 RBL
头部断层常用基线
眶上缘
眶下缘 外耳道
• 上眶耳线( ) :为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通过该线 Reid基线(SML 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 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 的断层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
红色线:代表 “CML”或 “OML” 绿色线:代表 “RBL”
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 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
CT头颅增强扫描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血管造影及常规 X 线已证实的病灶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
CT窗口技术
脑组织窗、骨窗
内囊后肢 室间孔
三 脑 室 上 部 层 面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 状核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 脉络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纵裂池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膝部
颞叶
透明隔 放射冠
尾状核体部
CT 局限性
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
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
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
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
CT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 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 异常影像的观察 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内 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 进行动态描述。 分析与判断 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 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 正确判断。
CT 特点
极限分辨率未超过常规 X 线检查;
定位:小于 1 cm 的病灶,易漏诊;
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
不是所有脏器适合 CT 检查,空腔性脏
器(胃、肠),血管造影; CT 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乎无功 能和生化信息。
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 CT难以发现。 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
额叶直回 纵裂池 基底动脉 侧脑室下角 中脑 四叠体池 枕叶
外侧裂池
大脑中动脉 海马 鞍 颞叶 鞍上池 环池
上 池 层 面
额叶直回 海马 脚间池 下丘
外侧裂池 颞叶 中脑大脑脚
鞍 侧脑室下角 上 池 环池 层 面
枕叶
四叠体池
小脑蚓
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 外侧:尾状核头部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纵隔裂 尾状核头 第三脑室 上丘
额叶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岛叶 丘脑
枕叶
松果体
(钙 化)
侧脑室后角 四叠体池
第 三 脑 室 下 部 层 面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 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 叶 (脑岛)。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前与第三脑室连接。
基本概念
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 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纵裂池 额叶 扣带回 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顶叶 缘上回 角回 上矢状窦 楔前叶
半 卵 圆 中 心 层 面
八、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 质和脑沟十分清楚。 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 维白质。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中回 放射冠 中央旁小叶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顶叶 中央后沟
基底动脉 桥脑
颞叶
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
乙状窦
小脑半球
蝶 窦 顶 部 层 面
小脑中脚
小脑延髓池
小脑蚓
鸡冠 直回 前床突
海绵窦
鞍背 第四脑室 乳突气房 小脑半球
小脑蚓部
蝶 垂体窝 鞍 侧脑室下角 垂 桥前池 体 层 桥脑 面
视神经管
二、鞍上池层面
颅前窝:颞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 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 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 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 (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角间池)。 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 字型视交叉。 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
正常头颅CT
常规扫描 以OM线为基线,层后10cm,层距10cm 自颅底至顶部分为9—11层面
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颅前窝底部: 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颅中窝: 前界:蝶骨。 后界:颞骨岩部(岩骨)。 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 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颅后窝 前缘:岩骨。 后缘:枕骨。 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 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
半 卵 圆 区 上 部 层 面
上矢状窦
脑出血及脑梗死 头颅CT表现
脑出血CT表现
A 皮质动脉的穿通支-------脑叶出血 B 豆纹动脉---------------壳核出血 C 丘脑穿通动脉-----------丘脑出血 D 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出血 E 小脑上或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出血 (齿状核)
根据研究目的,行CT检查时沿某一方向所 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扫描,即断层图像。 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横断位:水平面。 矢状位: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 冠状位:额状面。
CT扫描层面
1. 冠状面
2. 矢状面 3. 横断面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
1、Reid基线(RBL): 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
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 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 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 线。 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至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 于显示颅后窝结 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苍白球 旧纹状体
豆状核
纹状体 基 底 节 尾状核 壳核 新纹状体
杏仁核 古纹状体 屏状核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 围白质区域。 丘脑为间脑的一部分,包括:丘脑下部, 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等。Fra bibliotek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 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 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 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 脉,管腔细,压力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 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 的好发部位。 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 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1975年通过CT看到脑组织 Siretom CT Scanner (128x128)
CT工作原理
所谓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简称X—CT或 CT),就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瞄后,由 探测器收得的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经电子 计算机计算出每一个象素的衰减系数,再重建图 像,而能显示出人体各部位的断层结构的装置。 它以断层的图像形式,较清晰地显示人体组织的 细微差别。CT要区分不同的密度组织,则用C T 值来表示,其范围取—1000至十1000,在CT上, 对X线吸收高于脑实质的表现为增白的高密度影, 如脑出血和钙化。反之则表现为灰黑色的低密度 阴影,如坏死、水肿、脓肿等。
筛窦 颧弓 蝶窦 颈内动脉
(破裂孔)
眼球 眼眶外侧壁 颞极 鼓室 乳突气房 岩骨 延髓 桥小脑角池
外耳道 第四脑室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溪
颅 底 层 面 眦 耳 线 层 面
内枕骨粗隆
内直肌
晶状体 眼球
颞叶极部 颈内动脉
蝶 窦 层 面
桥小脑角池
桥脑 小脑半球
亨氏暗区
第四脑室
筛窦 蝶窦
视神经 海绵窦
平扫CT值
25—45 35—60 25—35 35—45 0—12 -500— -900 100±10 40—70 50—70 40—60 40—60 35—50
组织
肌肉 淋巴结 脂肪 前列腺 骨 椎间盘 子宫 精囊 水 空气 静脉血液 凝固血液
平扫CT值
35—50 45±10 -80— -120 30—75 150—1000 50—110 40—80 30—75 0 -1000 55±5 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