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

合集下载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六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六回)

一、一般学习董氏奇穴只知单穴之应用,配穴是否也很重要?答: 当然重要,董氏奇穴的单穴有其作用,董氏奇穴的配穴更有其妙,所谓读书当读于无字处,用穴也当用心于无字处,董氏奇穴之无字处,常蕴于五行之中,五行之应用是针灸应用的核心,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要掌握五行之灵活辨症及临床应用。

其配穴有相生相克相交相应等等,在我早期写的《五输穴应用》中,已做过初步介绍,在刚刚结束的高级讲座中作过更为详尽的介绍( 包括董氏奇穴五行的时间观、空间观、取象观… 配穴以同气相求之疗效最高,例如气喘,病在肺脾肾,治疗取穴以金水为主,若能土金水并治疗效尤佳。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在胃经与大肠经之路径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并治。

土水穴位于手掌艮坎卦之间有土水之性,位于肺经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并治。

合用之则上下皆为土金水之配穴,谓之上下同气,不但治疗咳嗽气喘特效,对于一些肺脾肾俱虚的病也很有效。

此类配穴在董氏奇穴中运用灵活而广泛,可使对穴配穴发挥得更好,用穴少而治病多且疗效高。

倒马也是一种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奥妙之处,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马,这个只要把五输穴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牵引针也可与奇穴形成配穴,也有多种形式及变化,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二、台湾有人在网上说应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无效,你有何看法? 答: 因为平时要看许多中医书籍及杂志,还要研究病例,时间常觉不够,而且现在网站东西太多,偶尔看过几次网站,好像到处都是高手,个个皆为名医,而很多时候却是良莠不分真假难辨,不如期刊学报等来的严谨,所以我很少上网看中医或针灸,因此不知道这件事,很抱歉。

关于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当年我看董老师用驷马治疗疗效很好,我个人应用也很有效,此人用驷马穴无效可能有几个原因:可能取穴不准,也可能手法不对,更可能辩证不明,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是董老师的经验之一,其他可以治疗甲状腺眼凸的穴位还有很多,例如三重穴就是很好的穴位。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

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

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

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

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

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倒马针法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倒马针法

杨维杰讲董氏奇穴——倒马针法“倒马针”是董老师所创的名词,我们知道:董氏奇穴有着古法针灸的痕迹,可以说是正统的古法针灸,此针法自古即有,但董老师的用法较之古法更有发挥。

倒马针法系董师常用的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应用,此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以下是维杰对倒马针法的阐释及发挥。

一、倒马针的意义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在董老师的著作《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维杰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并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回马针与倒马针意义相同。

“倒”有导转之意,“回”即回转、返回,所以倒马针又称回马针。

回马一枪形容其威力强大。

二、倒马针法的具体操作1.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针,类同方剂君臣之君。

2.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这一针类同方剂君臣之臣。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宁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

三、倒马针的必要条件倒马一般要在同一经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

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没有相克的问题。

在手臂及小腿的穴位,一般是在经穴及合穴之间,也没有相克的问题。

相邻两穴或为五行相生,或为同气。

例如肾关(又名天皇副穴),既为天皇穴之副穴,即表示有密切关系,常一起连用形成倒马针。

又其气亦与天皇穴相同,天皇穴为脾(土经)之合穴(属水),天皇副穴亦有土水两性。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

针行天下董氏奇穴与十四经——杨维杰先生解析2010-11-26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董氏奇穴针灸刺血疗法

董氏奇穴针灸刺血疗法

董氏刺血[转]zhuanlaide见效最快的中医刺血疗法最快的中医刺血疗法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

也叫放血疗法。

本法不太严格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

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

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要大。

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肉不是你自己的,认准了要放心刺。

一般刺血后再拨罐。

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

刺血手法一、认定血位后,腕劲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

二、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浅到刺血后的反应一、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

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

二、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刺血的时间一、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

二、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

刺血的禁忌一、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二、严重的心脏病。

三、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四、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五、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

六、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一、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二、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三、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

四、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从出血看病法一、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

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

二、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临床经验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董氏奇穴-阳光老师和杨维杰合影如何学好董氏奇穴(二)——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二、从载体,从针灸学观点切入从载体切入,可以看一些「注」解或析「疏」,赖金雄师兄的《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与我1980年的《董氏奇穴发挥》都是发挥穴位的书,都不能算是注。

有人要我为奇穴做注写疏,「注」「疏」两个字的意义要先搞通,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历代研究经典的方式有「经」、「传」、「注」、「疏」等形式。

对「经」的解说为「传」,如《周易大传》。

「注」也是解说「经」的一种形式,是对「经」逐章逐句的解释,如东汉郑玄作《周易注》,魏.王弼做《周易注》,近代高亨做《周易古今注》等。

「疏」是对「注」的「注」,给「注」再作「注」,成为「疏」,例如王弼作《周易正义》,之后晋韩康柏作注,唐孔颖达作疏,清.王夫之也曾作《周易稗疏》。

也就是说先要有「注」,「注」中「注」才是「疏」,否则文不对题,就会闹出笑话。

作「注」要有相当的实力,作中医临床书籍的「注」,就要有更多的临床实力,少说也要有十年八年的临床经验吧,写「疏」更要加倍,大概二十年的临床少不了吧!过去我有些学生要写董氏奇穴「注疏」的书,因医学书牵涉到生命,不能急着出书,都被我劝退了,现在有几位学生奇穴临床都超过二十年或更多,不久就会有几本第二代真正与临床结合的奇穴书籍要出版了。

其实我虽未写注疏,但已注解的很清楚,也析疏的很明白。

1990《董氏奇穴针灸学》,加入了用穴的原因,属「注」的范畴,2003年之《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系对《董氏奇穴针灸学》进一步的解析,就属「疏」的范畴。

此外研究董氏奇穴可以从原书没有,而其他人发挥的,包括穴位主治、原理、治疗等入手,这种学习研究法是从董氏奇穴的整体针灸学出发。

包括了穴位学、原理学、治疗学。

这是进一步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的较好方法。

不过其他师兄弟有发挥增补的只有赖金雄师兄一位而已。

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精选文档】

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精选文档】

第二篇治疗学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份,而无治疗学。

本编之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七余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

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

值得广泛发挥应用。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 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获显效

“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获显效

“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获显效
某女士,45岁。

患双侧乳腺增生症5年,经多次体检,病情有发展,医生提示定期复查。

现将我治疗该患者的情况介绍如下:我在研读杨维杰前辈所著《董氏奇穴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过程中,发现此书中对于治疗妇科疾病包括乳腺增生有些独特穴位,我便把其中一些穴位挑选出来,组成了两个方子:一是将妇科穴、下三皇加气海组成一个方子。

二是将三重穴倒马,四花中、副加膻中组成第二个方子。

我用这两个方子轮换给该患者治疗共六个疗程(注:两个方子中的穴位互有调用。

一个疗程为7天,两个疗程中间稍有休息)。

针灸治疗结束后,该患者再次到医院检查,结果没有再发现乳腺增生症状。

当时该患者反复说明曾多次检查确有增生,并出示以前体检记录。

此医生于是又请来另外一位医生共同检查,结果还是正常,未发现有增生。

到现今已过了两年,该患者乳腺增生症始终没有复发。

此例明证,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确有显效。

但因我对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的用穴方法、机理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将此例提交到论坛,烦请各位师友给以指教。

王全民:
这两个董氏针灸对乳腺增生的处方,用的很好。

在1973年董师亲自编着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有关乳房方面毛病,除了董氏奇穴外,也用了十四经的穴道,请叁考。

乳腫大:
-指三重穴
-三重穴(包括乳癌,乳痰,乳疼)
乳痛:
-陽輔穴/光明穴/外丘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问: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答: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

为甚么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外浮中间五个穴为甚么能治疗疝气,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个穴木穴为甚么能治眼干眼泪多?当年我曾问老师是甚么道理,老师也不知其然,只说你用就是了。

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

由于在《医经精义》(清.唐宗海着)中读到「脏腑通治」一词,虽然只有简单解说,但没有实际应用,而且欠缺胃与包络通,然而这却带给我一个概念,于是将其开始运用于针灸,并名之为「脏腑别通针法」。

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脏腑别通针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经的,例如用曲池治头晕(肝与大肠通)特效;用内关(胃与包络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这些都写于我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及1978年出版之《针灸经穴学》,后来我发现脏腑别通可以解开许多董氏奇穴的应用原理。

例如前述六个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脏腑别通的「肝与大肠通」来解说,又怎能解说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脏腑别通来解说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

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针灸学》,我开始用来解说董氏奇穴之应用,之后又继续探索发现脏腑别通与内经之开合枢及易经都有关系(参见余着之《针灸宝典》)。

脏腑别通理论不只用于针灸,用于伤寒及温病辨证及处方,也是很实用的。

二、问:有人用六冲及十二宫来叙说脏腑别通,可以吗?答:用六冲来叙说脏腑别通,只能解说一半,只能说明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这个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写《系统八字学》及在大学教授易理时,经常研究刑冲会合,也曾尝试用过。

六阳干子午冲、寅申冲、辰戌冲还讲得通(见下图(见红字标明)),但六阴宫就说不通。

这个图把十二消息挂放进去(十二月卦消息图显现了阴阳消长调和、互施互补、相推演化的特征。

该图阴阳的运动特征是周而复始,回寰相推。

),可以看到对冲的宫相互为伏挂,即一个别挂六爻变成相反性质的六爻,构成另一个新的卦体称“伏”,伏卦有利于人们从正反进行逆反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疾病。

子时(或子月)复卦一阳生(其他五阴),午时(或午月)姤卦一阴生(其他五阳),两者平均恰为六阴六阳。

丑宫与未宫加起来也是六阴六阳,如此类推,则其他对冲宫皆成总量互相平衡状态,也就是在本宫时为最强时,对宫时为其最弱时,例如酉时肾最强。

然后愈来愈衰弱,至卯时弱到极点,然后开始转强,越来越强,至酉时强到极点又开始转衰,其他各脏腑皆同其理。

此亦常用于临床,例如五更泻虽病发于清晨卯时,事实多因命门火虚责在肾火,就宜补肾火;心脏病常发于子夜,子时心脏最弱,责之于心虚,调治心脏。

三、问:你说董氏奇穴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这怎样解释?答:阴阳五行是一门系统学、控制学、信息学。

有人说:「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也有一说:「不知阴阳五行,中医寸步难行」。

五行是中医及经穴学的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

五行与倒马针及牵引针皆有密切关系。

打开董氏奇穴针灸学,可以发现五行几乎无所不在。

光是一一手指部位直接用五行命名的穴位就有木穴、木炎穴、木火穴、指五金穴、指千金穴等穴。

其次以脏象命名的穴位也多与五行有关,二二部位的大白、中白、上白、下白、土水穴都直接与五行有关。

其他手脚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与五输(行)穴有密切关系。

五输穴有其时间对应,也有空间对应,活用五输穴的时空用法,可以把五输穴用的很灵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灵活。

了解五输穴的时间对应后,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针,自然就明白了。

一般人研究五行仅止于生克乘复,但五行之间的化合交应交济通透更重要,在针灸的应用也更多更灵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气与质的应用,包含上下升降内聚外散往复等。

虽说是五行,若精简归纳就只阴阳而已,由于金沉水降属阴;木火清扬上升属阳。

(至于土则有燥土湿土,燥土属阳湿土属阴),所以肺、心、心包 (寅午戌三合火) 三焦、大肠、小肠(亥卯未三合木)之经络走上部。

脾、肾、肝(巳酉丑三合金)膀胱、胆、胃(申子辰三合水)之经络走下部(均请参考上题之十二消息挂图)。

而五输穴阴经井穴起于木,阳经井穴起于金,亦系从其气与质而定。

再以金白水清、金寒水冷,木火炎燥来看,今年子年水旺,冬日夜晚出生者;脸色皮肤偏白者身体一般较差。

而夏日白昼生;皮肤焦黑者今年体质较好或转好。

这也能作为用针的参考(这些可参看《灵枢经》及一般四柱学)。

在我过去的《针灸五输穴应用》有一章「同气相求」对生克交应之针灸应用有详细的介绍。

新修定明年即将出版的《针灸五输穴发挥》,是我1981年所写《针灸五输穴应用》(目前已十版,尚未增修)的增订全修新书,对五输穴的时空观,及五行气与质的应用介绍的更清楚,「五行配穴」是五输穴应用的精华,也作特别介绍。

董氏奇穴与五输穴的关系在新书中也有专章介绍。

四、问:那么你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是否都已讲解的很清楚呢?答: 其实我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基本上已讲解得很清楚了,对于一些原理都做了解说与发挥,对于一些方法也已经作了不少介绍,也增加了一些功用。

必须知道每一个理论的产生至成熟,都是要经过读很多书,经过多次的验证及修正才确立的(参见『我与脏腑别通』),这中间是要发费很多时间的。

因为《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这两本书是根据在韩国上课录音写成,当时是根据大纲,现场实时讲课临时发挥,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不是藏私,也不是不知道。

受讲课时间限制(一周讲完穴位及治疗),当然不可能与坐下来慢慢写书相比。

但比起前一本我的奇穴学著作《董氏奇穴针灸学》(在大陆及台湾皆有出版)(目前只能算作入门读本)已充足完备的多。

现在的《董氏奇穴讲座》可以定位在中级水平,但以五年至八年一个学问增长台阶来看,这本书目前只能算是初级教本。

希望在我的针灸经穴学(出版已三十年,已发行二十版都未增定修改过,明年将加紧修订)增订修改完成后,再写一本比较完整全面的高级奇穴穴位学,理论更深化,每个穴位会发挥得更多,更切合临床。

一定会比现在的奇穴学讲义内容丰富充实的多。

五、问:在你的书中曾提到「针方相对」,能再说清楚些吗?答:「针方相对」针法是极高明的用针,如果内科基础愈强则针灸疗效愈强。

现在有些地区的针灸医师,只作针灸不研究方剂,殊为可惜,实则两者在理论方面可以相辅相成,推进彼此的进步与发展。

即以失眠为例: 失眠用针灸治疗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是立刻就见效,当天即见效。

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穴就够了,但如果有内科基础,能以针方相对的观念来用针,疗效可以更提高。

以下举例说明: 大白与合谷穴之间的间谷穴,治疗失眠极为有效。

我们知道大白可以治疗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疗中焦病很有效,灵骨治疗下焦病很有效(像坐骨神经痛)。

失眠的时候常常会有心烦、胸闷,心胸之间很烦燥,就该取用大白与合谷中间的间谷穴来治疗会很有效,按照全息的对应法来讲,因间谷穴和心胸一带对应,约等于栀子豉汤之治疗虚烦胸中窒懊憹,所以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四关穴治疗失眠症,也就是合谷配太冲效果也不错,四关穴能疏肝,有消遥散的意味。

四关穴又有镇静、镇痉、镇定的作用所以治疗失眠很好,近年来又改成间谷配行间来使用,行间在太冲之前,为肝经之荥火穴,能泻肝火,我把间谷和行间配合叫做前四关穴,这种配伍有丹栀逍遥散之意味在,故治失眠甚效。

针灸治失眠用九里穴(即风市)治疗效果也非常好,是什么道理呢?九里穴是一个镇静止痛作用很强的穴位,对神经系统的病都有治疗效果。

九里(风市)位在胆经,透过心与胆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热扰心,九里也可以透过肝胆表里来治疗肝火旺的失眠,在这里就有温胆汤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

至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则可针下三皇,即有归脾汤之意味在。

中医说久病多有瘀血,久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很有效,同理也可在五岭穴点刺刺血治疗失眠也很有效,近年来我都只在耳尖点刺泻血治疗失眠就见大效,甚至不用再扎针当晚就可睡眠很好。

耳尖刺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但《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一来心肾皆开窍于耳,因此在此针刺有黄连阿胶汤交济水火的作用,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大家知道血府逐瘀汤治疗久年失眠甚效(见《医林改错》)。

在耳尖刺血,也有血府逐瘀汤之意味。

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

总之,耳尖刺血可以镇定袪风、交通心肾、活血化瘀,因此它是治疗失眠最特效的穴位,是治疗失眠第一针。

六、问:你提过『动气针法』,你知道大陆也有『运动针法』吗?是否大陆比较先呢?答: 董老师早在五零年代或更早就应用动气针法,我在1975年已详述于《针灸经纬》中。

近几年才从事针灸的人有些认定大陆早有运动针法,但据我所知有记戴最早皆于1980年以后,大陆流行运动针法应该是这近十几年单穴流行才开始的事,至少晚于董老师三十年。

八零年代及九零年初期,我曾在大陆进行过学习及讲课教学,到过不少地方,当时到处均以针刺局部为主,重视补泻,患处扎满了针,试想那有可能让患处活动而运用动气针法?若是有,也可能只是少数穴位少数病种,像董老师这样以动气针法为主,并全面应用的似乎没有。

如果大陆有五零年之前就以运动针法为主的报导,那关乎针灸历史,我当然要修正。

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素问?宝命全角论》说: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又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毋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标幽赋》也说:「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都在强调治神之重要。

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集中力量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灵枢?终始篇》)。

需知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但是前题是让患处能够活动,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针。

或许书本未载明的并不表示没有,由于生活时空环境的不同与差异,而致信息与认知不全是有可能的。

基本上大陆的中医及针灸是一直是走在较前端的,所以也不能说大陆早期绝对没有此类针法。

就如现在火神派在大陆似乎是一种时尚与流行。

姜附剂的书出了不少,甚至有名之为「火神派医案全解」的书,但事实上「全解」并不全。

在台湾的中医师差不多都读过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名医心得集—谭述渠医案》,谭述渠医师善用大剂四逆汤及真武汤,附子用量一般五六两(180克),中则八两(240克),重则十几两(五百克或更多)也是常事。

甚至桂枝一剂也常用至十几两,吴茱萸也有用到一两(30克)以上者。

案例比吴佩衡及李可还多,剂量也比较大。

据其表示系少从广东新会陈伯坛游,见其用大剂附子之经验(轻则三四两,重则十几两)心有所疑,研究而获其理大有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