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合集下载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我们一起来读医学三字经:医之始,本岐黄。

灵枢作,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

越汉季,有南阳。

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金匮藏。

迨东垣,重脾胃。

温燥行,升清气。

丹溪出,罕与俦。

阴宜补,阳勿浮。

景岳出,著新方。

石顽续,温补乡。

医学三字经乃是陈修园先生于清嘉庆皇帝年间著成。

陈修园先生目睹不少庸医误人,明白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重要性:“夫医家之于内经,犹儒家之于四书也。

日月江河,万古不废”。

陈修园先生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

嘉庆十七年(1812年),署磁州,改任枣强,升同知,擢代理正定知府。

公务繁剧,仍撰写医书,为人治病。

“内伤七情,暴喜动心不能主血。

暴怒伤肝不能藏血。

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皆能动血。

” 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即死。

但风静即为养人之和风,风动即为杀人之邪风。

若大人之中风,小儿之惊风、卒倒、搐掣、角弓反张、目上视、口流涎,皆风动之象,即气之乖也。

医者宜化邪风为和风,即所以除邪气而匡正气。

续编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续编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续编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续编医学三字经[清]胥紫来著简介清代嘉庆年间,福建陈修园编著《医学三学经》(一八零四),因便于初学者的记诵,流传颇广。

光绪年间,四川三台县胥敦义(紫来)认为陈编内容所介绍的,是医学源流和一般病症的诊治,而没有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脉法药物等基本知识,便另编了一本,与陈编合刻,称为《闽蜀医学三学经》(一八八七),采用歌括形式的初级读物,对初学中医者来说,是有它一定的效用的。

我们认为胥编内容可补陈编的不足,为了适应读者需要,今抽出单行,重加整理,定名《续编医学三字经》。

已删去了一卷不切用的神圣渊源。

此外,还删改了一些欠妥的内容,校勘了一些错误。

现分脏腑、经络、六经标本、病因病机。

脉法要诀、药物性能五卷,原有眉批,引作小注,以便阅览。

目录一、脏腑经络二、六经标本三、病因病机四、脉法要诀五、药物性能内容一、脏腑经络医之初,脏腑详,未入室,先升堂。

曰肝心,脾肺肾,此五脏,五行蕴。

胃膀胱,大小肠,三焦胆,六腑囊。

小肠心,大肠肺,胆联肝,脾联胃,肾膀胱,表里配,胞与焦,十二位。

心为主,出聪明;肺为辅,治节行;肝将军,主谋虑;脾仓廪,出五味;肾作强,出伎巧;焦决渎,主水道;膻中臣,出喜乐;膀州都,津液蓄;大传导,变化出;小受盛,主化物;胆决断;十二官。

心明暗,定危安。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

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经脏明,内外分。

内脏腑,外络经。

外为阳,内为阴。

营卫畅,血气平。

五脏安,六经宁。

肝属木,火属心,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生: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何能?水生木,木乃荣;木生火。

火克金;金制木,木不横;木制土,土平敦;土制水,水不yin;水制火,火不焚。

子母辨,主从分。

宜活用,辨证真。

肝主筋,主颜色;心主臭,主血脉;脾主味,主肌肉;肾主液,亦主骨;肺主声,主皮毛。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8讲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8讲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8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七情伤上损是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

其说本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

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归脾汤二阳旨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

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下损由房帏迩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

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

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伤元阳亏肾水肾气,即元阳也。

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

肾水,即元阴也。

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肾水亏六味拟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

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元阳伤八味使崔氏肾气丸,后人为八味地黄丸。

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

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

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

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各医书伎止此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已。

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甘药调回生理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

仲景因之。

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

《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也。

建中汤金匮轨小建中汤及加黄、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若河间专主火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

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

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遵之经断自我《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

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虚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一二方奇而妥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丹溪出罕与俦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

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阴宜补阳勿浮《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杂病法四字求谓气、血、痰、郁是也。

一切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

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

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4讲2018.02.26 阴星期一湖心亭公园好!大家请坐。

《医学三字经》。

我们继续昨天医学源流。

学医要做朔本回源,问道长沙。

朔本回源,根本在《黄帝内经》问道长沙,什么是长沙?张仲景以前做过长沙太守,所以以前的学医呀,他就是医官啊,他用公堂初一、十五打开来为老百姓看病。

这叫问道长沙。

所以我们学张仲景,不单要学他术的登峰造极。

他可以创《伤寒论》。

然后呢?后世读他的书以后,疑难杂病像是掌握住开锁的钥匙,很轻松。

一剂知,二剂愈,覆杯而卧。

对于这些外感病啊,那是喝完过后把那碗倒扣过来,不用了,就好了。

这是术的登峰造极,而他的道呢?问道长沙,他做长沙太守的时候,义诊为老百姓看病不收钱。

在古代真正有道的医生,他一般上不会刻意向老百姓收钱,随人奉送,达到什么?富家给钱,穷家吃药。

因为有些富裕的人,哎呀,一治好给一金锭(金条),富人给个金蛋,穷人给个鸡蛋。

所以医生他也取到了调和贫富两级分化的作用,所以学医它是有莫大好处的。

我们再接着看。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0讲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0讲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0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01—原文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

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

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寒与热若回翔寒热必应期而至。

日一发亦无伤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三日作势猖狂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治之法小柴方以小柴胡汤为主。

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热偏盛加清凉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寒偏重加桂姜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邪气盛去参良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一钱。

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常山入力倍强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

俗云邪未净不可用常山以截之。

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

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大虚者独参汤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

贫者,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单寒牝理中匡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单热瘅白虎详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

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法外法辨微茫以上皆前医之成法。

更法外有法,不可不辨而治之。

消阴翳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太仆注慎勿忘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

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10讲2018.03.04 阴星期日湖心亭公园准备好没有?《医学三字经》,今天看看哪些条文。

人家出门在外呀,都想赚大金条,但是我认为呢,一个善读书的人呢,把每句条文读好,句句条文,句句大金条。

一句条文就一句大金条。

所以古人有一个《劝读书文》叫:富人不需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不惜用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入不惜找马骑,书中车马多如簇啊。

医学三字经浅说

医学三字经浅说

医学三字经浅说医学三字经是一本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医学经典著作。

它以三字为单位,概括了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对医学三字经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内容。

医学三字经中提到了“平衡调理”。

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它指的是身体各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当身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各个器官和系统能够正常协调工作,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调理则是指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环境和外部刺激,使身体恢复平衡状态的过程。

平衡调理是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了预防和调节的重要性。

医学三字经中提到了“防患未然”。

这是指在疾病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预防是医学的重要任务,它包括了个人卫生、疫苗接种、健康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预防,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医学三字经中提到了“诊断治疗”。

诊断是医生判断疾病种类和程度的过程,它是治疗的基础。

诊断需要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病情。

治疗则是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病情或治愈疾病。

诊断治疗是医学的核心任务,它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医学三字经中提到了“患者自理”。

患者自理是指患者自己参与和管理治疗过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建议。

患者自理是医患合作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医疗负担。

患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病情,遵守医嘱,合理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康复。

医学三字经中提到了“终身学习”。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

终身学习是医生的职业要求,它涉及到医学科研、临床经验分享、继续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终身学习,医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三字经是一本简洁明了的医学经典著作,它概括了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知识。

通过学习和理解医学三字经,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提高医学素养和医疗水平。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7讲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7讲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7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原文•白话解•处方汇总01—原文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胀为病辨实虚胀者,胀之于内也。

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

气骤滞七气疏七气汤能疏通滞气。

满拒按七物祛腹满拒按,宜《金匮》浓厚朴七物汤,即桂枝汤小承气汤合用,以两解表里之实邪也。

胀闭痛三物锄腹满而痛,若大便实者,宜《金匮》浓厚朴三物汤,行气中兼荡实法,以锄其病根。

以上言实胀之治法。

若虚胀且踌躇仔细诊视,勿轻下药。

中央健四旁如喻嘉言云∶执中央以运四旁,千古格言。

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

山风卦指南车周易卦象,山风蛊。

易中旨费居诸02—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第17讲2018.03.11 晴天星期日湖心亭好!《医学三字经》,今天看看哪几句精彩的条文。

昨天我们去爬了胡子,来回数十公里。

那个山路啊,十公里上去也没有平坡的,全部是陡的。

十公里山路,我说我们来不是来爬山,我们来也不是旅游,爬山跟旅游都是附带的。

我们来干什么?来练功。

所以说自行车从山底下推往山顶上练的是体力、耐力。

那从山下呢,不用刹车板。

手拉住自行车,还打赤脚下来,这练的是什么?练的是什么?练的是内力。

而且一路那个山路弯来弯去,勇闯,练的是闯劲。

我发现很多人他有体力、耐力,但是胡子啊,大掌山,观音山,还有尖山峰,他们都去不了。

他们说为什么去不了呢?他们说没人带,就说没一股闯劲,为何我第二部叫《小神手闯江湖》,第一部是《小神手成长记》。

你各方面技术学好了就成长了,但是你成长了,你不一定能创出一番事业,创出一番事业,要敢闯敢干。

所以敢闯啊,没有困难,不敢闯了,千难万难。

做一个敢闯敢干的人了,包括生病,他都容易好!一个这怕那怕的人呢,得一个小感冒可以拖他几个月最后拖成鼻炎,肾炎的都有。

所以这个闯劲很重要,你看我去带山了,没有路的地方,我都可以闯出一条路来。

所以我不但练耐力体力,我更练这股闯劲。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 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 卷81 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 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 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 卷,共81 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 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 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 难论脉,23~29 难论经络,30~47 难论脏腑,48~61 难论病,62~68 难论穴道,69~81 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洋洋:盛大的意思。

【原文】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着,金匮藏。

垂方法,立律梁。

【语译】到了东汉末期,有南阳人张仲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倡导了“六经辨证”的学说,使中医学术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他的着作传流到现在的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这两部书给后世医家在诊断治疗方面树立了辨证论治的规范,成为学医的必经之路,象渡口和桥梁一样。

【注释】南阳:指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

从前为了对某人表示崇敬,往往以他的出生的地名来称呼他。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指张仲景根据外感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不同层次的综合证候。

六经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和相互传变,不能截然分开。

圣道:这里是指中医学。

彰:显着发扬的意思。

伤寒:即《伤寒论》。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的部份内容,原书2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经晋.王叔和整理,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伤寒论》。

现存较早的有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

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法和立法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金匮:即《金匮要略》。

又称《金匮要略方论》。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

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份外科、妇产科病证。

本书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藏:这里作宝藏解释。

【原文】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

【语译】唐代着名的医学书籍,要算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继而有王焘着的《外台秘要》。

这两部大书可说是唐代医学的代表作,一直为医学界所重视。

【注释】李唐:唐朝(618~906)的统治者姓李,故称李唐。

千金: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均为孙思邈所着。

《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以为名。

该书成书于公元682年,共30卷,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诸风脚气、伤寒、食治、养性等门,总计232门,有方5300余首。

收集的方子非常广泛,并记载了很多有效的药物,以及有关证候、处方、用药制剂、服药、藏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

《千金翼方》共30卷,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补充。

首载本草,其次为妇产、伤寒、小儿、养生、内科、外科、针灸及禁经等。

除了记载古典经方外,并采集了当时的民间单方,以发扬民间医药。

外台:指《外台秘要》。

为王焘编着,书成于公元752年,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

收集的医方更较《千金要方》为丰富,保存了唐以前很多古医书资料,故除为一本医药历史文献外,至今仍为临床实用的参考书。

【原文】后作者,渐侵淫;红紫色,郑卫音。

【语译】唐代以后的着作逐渐地增多了,其中不免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作品,滥竽充数,如果拿这些作品来和古典医书比较起来,那就有些赶不上了,好像拿红的颜色来与紫的颜色相比、郑卫音乐与古代雅乐相比一样。

这里面有正色,有杂色,有雅乐,有委靡之音,显然是不同的。

(愚按:作者尊古之心可以理解,但将宋代众多医药学家之着述都喻为“郑卫”之音,不免过于偏激。

宋代亦出现不少有影响的着作,如刘翰、马志等所着《开宝重订本草》,王怀隐等所着《太平圣惠方》,唐慎微所着《证类本草》,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个人着作如严用和的《济生方》,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等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注释】侵淫:渐进。

这里是增多的意思。

红紫色:这里是说明杂色(紫色)不能与正色(红色)相比。

郑卫音:郑、卫是春秋时二国名。

这二国的音乐都是很淫荡的。

因此,后世称淫荡的音乐为郑卫音。

【原文】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语译】到了金时,李东垣在医学上倡导“重脾胃”的学说,主张用温燥性的药(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等)来升提清气。

他临证处方用药较多,是比较庞杂的,不够纯正;而他的医学理论很有特色,有很多可贵之处。

【注释】东垣: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1180~1251),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由于他在医学上认为“胃气为本”主张用温燥药补脾胃,故后世称他为“补土派”的始创者。

着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等书。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3【原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语译】象金代的刘河间,治病专从治火着眼。

他的学说,虽然是根据《内经》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有很多是自己的见解。

他所制定的几个方剂,不仅有它的独创性,而且还是很妥善的。

【注释】河间:指刘完素,字守真(1110~1200),河北河间人。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重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挥。

根据当时疾病流行,多数医者用辛燥之品治疗无效的情况,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对热病和其他杂病的治疗,有很丰富的经验。

主张降心火,益肾水,善于用清热泻火的方剂来治疗,故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创始者。

着有《运气要旨》、《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分类:杏林瑰宝举报【原文】丹溪出,罕与俦;阴宜外,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语释】元代朱丹溪的医术,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他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认为很多病应从滋阴着手,人体的“阴”应当常补,“阳”则切忌使它浮动。

治疗杂病的方法,应当从气、血、痰、郁等四方面来分别处理。

【注释】丹溪: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1281~1358),浙江义乌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他治病主张滋阴,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的始创者。

着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

罕(han)与俦(chou):“罕”是稀少;“俦”是同辈的人。

四字:指气、血、痰、郁。

朱丹溪以此四者归纳疾病的各种原因。

【原文】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语译】又象金代的张子和,治病主张用攻下的方法。

攻下的药物性能都是比较猛烈的,但他用得很精当。

不过也必须注意疾病的情况,用药要恰到好处,中病即止,不可过量。

【注释】子和:姓张,名从正,字子和(1156~1228)。

河南考城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

多采用攻法以祛邪,善用汗、吐、下三法,因此,后世称他为“攻下派”的创始者。

着有《儒门事亲》等书。

【原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语译】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生于金元时代,各有不同成就,名气后大。

后人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

但在李中梓着的《医宗必读》一书中,却错误地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金元四大家。

【注释】必读:指《医宗必读》,为明末李中梓所着。

中梓名士材,号念莪。

此书以简明扼要见称,且能提纲挈领,因此颇为一般读者所欢迎。

【原文】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

【语译】从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就更多了。

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研习医学的人,必须仔细酌量取舍,才能做到取长补短。

其中比较详细而完备的,要称王肯堂了(指王肯堂着的《证治准绳》。

【注释】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1552~1639),江苏金坛人。

是明代着名医学家。

所着《证治准绳》120卷,包括杂病证治准绳、伤寒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六种,故又称为《六科准绳》。

内容渊博,条理分明,为明代医学巨着之一,为后人所推崇。

另着有《医论》、《医辨》、《郁网斋笔尘》、《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原文】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张景岳,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

【语译】薛立斋着《薛氏医按》,其中有些议论缺乏自己的见解。

李士材的着述虽然比较粗浅一些,但是却能遵守常法。

张景岳着有《新方八阵》,创制许多新的处方,都很切合实际。

张石顽着《张氏医通》,治病大多采用温补的方法。

赵献可的论述,基本上与张景岳、张石顽两人的理论一致。

至于4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诊脉的方法,首推李时珍所着的《濒湖脉学》。

【注释】薛氏:指薛己,号立斋,江苏吴县人,明代着名医学家,曾任御医及太医院使。

通内、外、妇、儿、眼、齿科,尤精于疡科。

主张治病务求其本原,倡用补真阴真阳的方剂。

着有《薛氏医按》。

张景岳: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浙江山阴人(1561~1639)。

学术上先尊崇朱丹溪。

后又有不同见解,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等理论。

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攻伐之品,以温补为主,给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