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35总规背景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展望

合集下载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

政策法规SHANGHAI TUDI(草案公示稿)一、规划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高度与地位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 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加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 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17年12月15 H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 ”)获得国务院批复,明确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要求将市民幸福作为上海发展的根本追求,努力建设繁荣创新之城、幸福人文之城、韧 性生态之城。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努力,上海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环城绿带建设、黄浦江两岸贯通等,但与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相比,生态品质仍是影响上海城市竞争力的短板。

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高品质的生态空间支撑。

因此,按照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生态之城的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空间科学合理的保护与 利用,满足市民多元生态需求的供给与平衡,探索新时代超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刻不 容缓。

按照“开门做规划”的要求,“上海2035 ”编制群策群力,在全市范围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充分发挥全市各委、办、局力量,同步开展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充分体现城市总体规划战略平 台和空间统筹作用。

作为市域层面专项规划, 本规划充分落实和深化“上海2035”,兼顾战略38 Shanghai Tudi 2020 /HSHANGHAI TUDI政策法规性与实施性,构建上海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顶层设计蓝图,对涉及生态建设的下位规划形成指导,有利于“生态之城”目标的落实。

二、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依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2017年)、《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2012年)、《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2019年)(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836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833平方公里为规划区范围)。

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交通》
【年(卷),期】2018(16)1
【摘要】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指出,
上海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要立足国际国内和本地实际,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继续当好全国
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规划要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扩大生态空间、保障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总页数】1页(P107-107)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市;国务院;批复;城市规划建设;改革开放;生态空间;长江经济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批复 [J], 湖北省人
民政府;
2.《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7年修改)经省政府同意批复 [J], 中国江苏网;
3.《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8年修改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复 [J], 胡剑双
4.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7年修改)经省政府同意批复 [J], 胡剑双
5.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表达技术实践特征与思考——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例 [J], 王新哲;黄建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和实施路径

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和实施路径
《大伦敦规划》中提出战略性绿色基 础设施网络是一种复合性的生态空间, 其功能在于:
改善生物多样性, 提升城市品质,
保障城市安全,
满足运动和休闲需求,
上海市生态空间格局
应对气候变化等等。
2、构建网络化的市域生态格局
“双环、九廊、十区”
双环: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在市域 双环之间通过生态间隔带实现中心城与外 围以及主城片区之间生态空间互联互通。
9条市 级生态 走廊
16条市 级生态 间隔带
17段近 郊绿环
11块生 态保育

现状用地图
规划管控图
3、明确刚柔并济生态空间管控
对象:市级生态走廊
生态走廊
图纸:现状用地图、航拍图、规划管控图
指标:建设用地占比、森林覆盖率
实施路径
1、规划深化 2、实施路径
1、规划深化与传导
加强规划传导,明确管控指标和约束空间
9.77
≥10.1 ≥10.1 10.5左右
湿地总面积
4681.37 4640左右 ≥4640 ≥4640
自然湿地总量(平方公里)
湿地保护率(%) 主城区生态、生活岸线占总岸线比例(%)
4093.53 4086左右 ≥4086 ≥4086
48.52 63.7
50
50以上
55
--
--
95
1、规划深化与传导
(2)体系有待完善
体系建设与完善
(3)品质有待提升
品质的优化与提升
(4)管控有待加强
机制保障与衔接
基底保护 空间预控
城乡公园体系 森林体系 湿地体系 结构优化 布局优化 功能融合 规划传导 政策保障 多方参与
发展愿景
建设与卓越全球城市总目标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 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空间需要,建设天 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

上海2035总规中的郊区五大新城:常住人口、面积两大重要指标比较

上海2035总规中的郊区五大新城:常住人口、面积两大重要指标比较

上海2035总规中的郊区五大新城:常住人口、面积两大重要指标比较展开全文根据上海2035总规,上海郊区有五大新城。

上海的五大新城就是上海市主城区之外的城区,基本上每个郊区一个,浦东新区也有一个。

常住人口、面积两大重要指标比较,正是表明了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力量。

上海郊区的五大新城为:•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位于浦东新区关于谁是上海郊区最强的新城,一直都有争议,但是可以简单比较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和面积。

上海郊区的五大新城如图所示。

具体到上海郊区的五大新城的细节,它们的面积和常住人口究竟谁更大呢?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面积比较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面积比较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按照几个新城的面积,看出它们实际的大小。

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面积比较如图所示。

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面积比较自大而小依次是:•浦东南汇新城:面积近30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面积160平方公里•嘉定新城:面积122平方公里•青浦新城:面积95平方公里•奉贤新城:面积71平方公里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比较从上海2035总规中就可以看出,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比较。

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比较如图所示。

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比较,从大到小依次是:•松江新城:常住人口110万•奉贤新城:常住人口75万•嘉定新城:常住人口70万•青浦新城:常住人口65万•南汇新城:常住人口65万从面积和人口的比较来看,松江新城显然是最大的新城,面积位于第二,常住人口位于第一。

传统意义上来说,松江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这个顺序比较固定。

而浦东南汇新城则是面积最大,人口很少。

奉贤新城则与之相反,常住人口居于第二位,但是面积是最小的。

“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探索

“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探索
图1 上海水、田、林生态要素布局图(2015年) 资料来源:笔者依据上海市2015年林地、耕地、湿地现
状数据自绘。
表1 生态空间定义与内涵比较表
概念来源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
空间定义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 法(试行)》中自然生态空
间定义
上海生态空间内涵延伸
内涵与包含的类别
天然草地、林地、湿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荒草 地、沙地、盐碱地、高原荒漠等
Abstract With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oal of global city, Shanghai launched the planning of ecological space, together with Shanghai 2035 Master Plan. Based on the extens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space concep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text and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ecological space planning, putting forward the innovation demand of the co-ordination and optimization ecological space and the preserv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system. Taking Shanghai for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he ecological space in megacity.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超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本市组织开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并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提高站位、放眼国际。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坚持“四个放在”,全面评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情况,加强与全球城市的对标分析。

(二)战略引领、突出重点。

准确把握超大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问题和关键变量,深入开展实施评估工作。

(三)科学评估、动态维护。

大兴调查研究,运用数字化技术方法,组织第三方独立评估,邀请多领域专家参加,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强化实施评估成果对总规动态维护和政策制订的反馈作用。

(四)协同协作、统筹推进。

注重部门合作、市区联动、区域协作,将“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工作和“十四五”中期评估工作紧密结合,促进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衔接。

二、评估对象和时点主要评估“上海2035”总规实施情况,同步评估《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各有关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区单元规划、市级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

评估数据起始时点为2015年12月31日。

年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的截止时点分别为2022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

三、工作重点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焦目标任务、区域协同、空间格局和重点领域等四个方面开展评估。

(一)目标任务评估围绕“上海2035”总规确定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分析指标体系的实施进度,评价国土空间近期规划推进情况,总结成效和不足。

(二)区域协同评估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从三省一市、上海大都市圈、临沪跨界地区三个空间维度,分析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

(三)空间格局评估围绕“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空间体系和“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重点评估空间底线管控、空间结构实施、重点地区推进等方面实施情况。

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1.引言1.1 概述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

为了保护和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项重要的环保计划——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是上海市政府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长期规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全面提高上海市的环境质量,降低污染排放,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本篇文章将围绕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展开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该计划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它对上海的意义和影响。

其次,我们将探讨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包括环境治理、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工作。

最后,我们将总结该计划的成果和经验,并展望未来上海环保工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市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城市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成功实施将为上海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全国环境保护事业作出积极的示范和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对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行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包括两个要点。

第一要点详细介绍了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和重点工作内容,例如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动水环境保护、加强固体废物处理等。

第二要点则针对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包括推行环保科技创新、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优化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等。

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安排,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内容,以及了解该计划对于环保事业的推进和上海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虹口区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的行业审查意见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虹口区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的行业审查意见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虹口区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的行业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日期】2023.12.29•【字号】沪绿容 (2024) 3号•【施行日期】2023.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虹口区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的行业审查意见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上报〈虹口区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的请示》收悉,我局对规划文本进行了行业审查。

经研究,提出如下审核意见:一、关于规划原则、目标同意按照协调一致、长效管理、源头减量、资源节约、因地制宜、集约用地的原则,推进虹口区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布局完善,提高虹口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水平。

同意规划提出的,远期(2035年)虹口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55%、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100%等规划指标。

(详见下表)表规划主要指标二、关于固废收运处置规划方案(一)关于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近远期生活垃圾四分类垃圾预测量基本合理。

同意干垃圾、湿垃圾转运至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等市级生活垃圾末端设施进行处理。

同意保留位于黄山路53号的现状生活垃圾中转站,远期扩建转运规模900吨/日。

同意保留现状71座环卫小压站,规划期结合新建商业设施进行配建,不另行单独设置。

同意近期保留现状9座可回收物中转站(唐山路778弄、虬江路宝通路、飞虹支路237弄10号、四达路101-105号、水电路583号、辉河路7号、广粤路345弄192号、车站南路406弄旁世纪联华处、凉城路1408号),远期结合规划的公共绿地附属设施配建;同意远期北部环卫停车场规划新增1座可回收物集散场。

(二)关于建筑垃圾等收运处理近远期建筑垃圾预测量基本合理。

工程渣土、工程泥浆由市级统筹或者市场自行消纳处置。

同意近期保留现状虹口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中心,处理虹口区装修垃圾、拆房垃圾和大件垃圾,分拣后残渣进入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无害化处置;远期转型为建筑垃圾分拣转运中心,运至老港再生建材利用中心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建篇0、引言当前,城市的绿色生态建设正成为城市发展趋势,伴随着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发布,回顾既往几轮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愿景下,为实现“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要始终有温度”的美好生活场景,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需顺应形势,进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发展思路与模式。

上海2035总规背景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展望潘洪艳1,韩继红2,孙桦11.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关键词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绿色生态发展的新常态,本文以上海为例,在经历几轮总体规划后,迎来了面向未来的上海2035总体规划定位。

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年来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为适应新一轮总体规划发展,本文深入剖析了上海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与总规目标需求的关联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需求感知目标的新要求,探索以马斯洛的五个需求结合城区标准已有的指标属性,通过需求导向的关键目标需求指数化挖掘分析,最终提出了一套以需求导向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以期通过该模式及其绿色生态策略来实现新时代“以人文本”目标下的需求,同时为后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以人为本的需求感知;需求导向;发展模式1、上海总规愿景的发展与演变1.1 总体规划发展历程上海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一个渔村发展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历经改革开放前后发展时期的几轮重大规划,从1946年到2001年,对引领和指导几十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6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借鉴国外先进城市规划理念,目标致力于将上海建设为现代意义的国际大都市,其中DOI:10.16116/ki.jskj.2018.08.008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提出了“有机疏散、环城绿带、组团结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以步行时间作为服务半径、道路分类分级布局等先进理念。

到新中国成立时,上海在这个时期承担着发展经济的重大责任,1959年上海市总体规划以“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发展愿景,开始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镇,建设新住宅和改造旧住宅,提升绿地和公共建筑比例[1]。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上海总体规划定位在国际发展大环境中,推动城市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同时,提出逐步建设成若干个适于工作、居住、学习、游憩、社会交往等各种活动的综合分区城市结构[2]。

到新世纪时期,2001年上海市总体规划提出,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3],从目标定位上来看上海市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期待。

随着总体规划进阶与发展,上海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设施建设等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2 以人为本的新规划图1 以人为本的上海2035总体规划愿景为应对国内外发展新趋势、新需求,新一轮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目标将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4],城市发展要从传统的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转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四个重要原则,更加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制定了更清晰、更明确地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加符合时代人民需求的美好愿景。

纵观上海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愿景目标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到“充满活力朝气的创新之城、公正包容魅力的人文之城、韧性可持续的生态之城”,详细的展现了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需求,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正逐渐成为一个以人需求为本、以绿色生态发展为核心的有机活力的生命体。

2、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进展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上海市从2008年起积极开展低碳、绿色、生态方面城市实践,为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包括《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上海市绿色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本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以生态规划引领、绿色生态技术支撑的绿色生态城区,如上海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真如城市副中心、崇明陈家镇国际生态社区、莘庄工业区西区等[5]。

2018年1月30日,笔者主编参与的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正式发布(2018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的发布为深入推进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2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进程近年来在新建城区方面,上海市的绿色生态城区更加注重在土地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资源与碳排放、生态环境、智慧管理等方面规划、建设与运营;在老旧城区方面,目前在建设用地“负增长”“存量开发”背景下,老旧城区更新更多注重的是功能、空间、建筑、环境、文化、交通方面的绿色生态品质提升。

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需要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基于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以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为抓手,重点实施以人需求为导向的绿色生态策略。

3、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3.1 需求指数在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要求下,探索以马斯洛的五个需求结合城区标准已有的指标属性,通过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体系[5]关键目标需求指数数据化挖掘,对涉及的选址与土地利用、绿色交通与建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低碳能源与资源、智慧管理与人文、产业与绿色经济六大版块进行相关目标策略与五大需求的关联程度梳理,明确五大需求层次中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指数。

经过统计分析,生理需求需要在建筑、交通的需求指数较高;安全需求在智慧管理、生态环境的需求指数较高;社交需求在选址与土地利用、人文版块需求指数较高;尊重需求在选址与土地利用需求指数较高;自我实现在产业与绿色经济、人文等版块需求指数较高。

通过对各层级需求指数的叠合,侧面也反应标准中各个版块对需求层级的关联与交叉性。

3.2 建立模式基于需求导向与城区标准指标关系度关系分析,借鉴“总需求=总供给”宏观经济学理论,最终提出建立“需求导向-发展转变”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需求层从人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为基础[6],从个体的需求到全体的需求导向。

供给层作为目前实现全体需求的载体,依托现行国家/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打破其仅仅作为指引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的标准体系的思维模式,将其作为抓手来实现全体的需求,提出需求导向下的目标实施路径。

图3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型3.3 绿色生态策略(1)生理需求层面在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下,生态需求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重点从健康绿色建筑保障、宜人舒适室外环境、便捷高效交通出行三个方面展开,营造健康绿色、舒适高效绿色生态城区基本生理需求。

图4 城区生理需求层面绿色生态策略(2)安全需求层面安全需求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重点从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绿色安全建设材料、智慧信息安全监管三个方面展开,打造生态、安全、安心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

图5 城区安全需求层面绿色生态策略(3)社交需求层面社交需求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重点提供公共开敞活动空间,打造混合活力的交往街区,建立多元化公众参与环境,为绿色生态城区创造活力舒适、绿色宜人的交流场地。

图6 城区社交需求层面绿色生态策略(4)尊重需求层面尊重需求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是基于尊重自然、城市、场地以及个体的发展规律,从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延续城市历史风貌、感知多结构人群的需要三个方面,实现从个体到环境的尊重需求。

图7 城区尊重需求层面绿色生态策略(5)自我实现层面(下转37页)运营过程。

施工过程中,需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并规范化绿色建筑施工流程,完善施工备案文件。

运营过程中,需明确物业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职责,通过运营过程中有效的的管理和监督,落实绿色技术措施。

3.2 上海市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监督程序目前上海市绿色建筑的工程施工实行监督程序全覆盖,具体工作主要分为四大流程:监督对接、首次监督会议、过程监督、竣工验收监督。

每个流程均明确了以建设方牵头的参建各方和安质监站的工作职责,提出了具体的文件填写要求,详见图5所示,后续将随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的实施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四大监督程序及各方工作职责4、总结与展望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寻求绿色建筑立法及制定相关政策,形成绿色建筑全过程的闭环监管。

施工监管和工程验收直接关系到绿色建筑的建成落地,无疑是闭环监管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希望借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的颁布实施,强化上海市绿色建筑监管力度,更好地发挥标准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绿色建筑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 《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建科[2017]53号).[2] 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 09-01-2014.[3] 上海市《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DG/TJ08-2246-2017.自我实现层面的绿色生态策略是基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从个体居民、企业、政府三个层面,通过居民实现安居乐业、企业展现社会责任、政府完善服务体系的自我实现价值体现,为绿色生态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力量。

图8 城区自我实现层面绿色生态策略4、结语与展望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绿色生态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本文基于上海2035总体规划背景下,创新性地提出了需求导向下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以人为本需求感知的角度,探索了以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为抓手的关键目标需求指数,结合马斯洛(上接33页)的五个需求层级,形成了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可实施绿色生态策略。

未来在实现需求导向下绿色生态城区全寿命周期建设管控落实过程中,需要建立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目标体系基础、全过程质量建设保障和智慧智能化精细管理,透过面向运营的规划实施来实现细节的精细、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1] h t t p s ://m p .w e i x i n .q q .c o m /s /yDfnzbD2vx1o3KzMxEewBg.[2] /read/3771.[3] 佚名.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备忘录[J]. 上海人大月刊, 2000(3):28.[4] 庄少勤.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创新探索[J]. 上海城市规划, 2016(4):1-8.[5] 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DG/TJ08-2253-2018.[6] 索朗白姆. 城市住区设计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实现[J]. 建筑与文化, 2014(12):162-163.C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