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兴起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儒家和道家都是由亚圣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以孔子的思想为基础,崇尚仁义礼智,强调个人修养以达到社会和谐,道家则强调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求自由自在。

两种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

一、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是先天的,崇尚天命,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和职责,而道家则有所不同,认为人的本性是空无、自由的,需要追求自由和自在,摆脱尘世束缚。

二、社会价值观儒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的,重视道德、礼节、忠诚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崇尚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是儒家思想的追求目标。

道家则不同,强调自在自由,倡导“无为而治”,认为社会的和谐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通过人为方式。

三、修养观儒家强调修养,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归宿,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理性思考、学习经典,获得道德规范和思想的指引。

道家则对此显得淡然,反而更加强调自然、自由和人生哲学。

道家思想中的“道”,便是与天地宇宙自然相融合的“道”。

四、政治观儒家政治思想中政治权力以贤能为核心,国家治理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发展和和谐。

道家的政治观则主张政治体制通达,灵活变通,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性。

五、宗教观儒家对于宗教的态度相对淡漠,虽然他们信奉天命,却不认为自己是神的代表。

道家则更加宽容,接受各种宗教信仰,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方式和方式。

六、人生观儒家重视家国、尊重父母、孝子悌弟等传统美德,但略显局限。

道家则追求形而上的自由以及在这种自由中追求追求真实的生命意义。

七、哲学观儒家认为世界是理性的,也是有序的,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来实现人的价值,而误入歧途的人则必然崩溃灭亡。

而道家理念相对自由,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序和随意的,而人们在寻求自然和谐的道路上正是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的探讨。

一、基本思想理念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的本性,因此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道、德、无为、自然”等理念,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的本质,主张通过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的本性的解放。

二、处世之道儒家和道家在处世之道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而道家则主张消极出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争不抢,追求自由和独立。

三、文化价值观儒家和道家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和创新,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灵魂,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认为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才是人类的最高法则,应该通过回归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四、教育思想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教育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实现人的本性的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的教育,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应该通过观察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五、政治观念儒家和道家在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和秩序,认为社会应该有等级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而道家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利。

六、人与自然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而道家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来生活和发展。

七、个人与社会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两种思想是儒家和道家。

这两个学派中的代表性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就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一、缘起和大前提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思想体系,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的根本前提是:人性的善良天赋,强调人本主义。

儒家思想要实现其理想社会,需要以仁义礼智作为道德标准,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相比之下,道家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其认为人类通常不会寻求自己的利益,因为人类不明白自己的意愿和本质的所在。

因此,道家思想的主要前提是道,其认为宇宙之中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指出正确的道路,而道本身就是真理和最终的目标。

二、人的本性和修养道家思想的人类本性主要是由人的本质和道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道家思想强调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因此,修养的过程中,即必须减少自我欲望的影响, "采取柔和的方法",也就是:“用柔弱胜过强硬,以谦虚克服傲慢”,“静观其变,随遇而安”, "以柔克刚",从而人能够获得“虚静无为”,到达人生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儒家修身之道强调的是通过行为来实现善举。

儒家更关注道德义务和行为道德,认为行为是提高人的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儒家的思想体系认为,通过正确地行为,人可以改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美好和谐。

三、家庭、社会和政治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儒家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更注重社会关系。

儒家思想的真正目的是以家庭的方式来建立管理国家的方式。

于是,儒家提出了“仁”的理念,认为仁是治理社会的基础。

道家则认为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本身不好,世界上的事情实际上是由自然的安排和组织调整和安排的,可以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四、知识和学问儒家认为学术知识,论辩以及修养都是崇高之道。

并认为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知识的推广,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学海无涯,并主张读书治国、教育出人才。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儒家强调礼仪、伦理和家庭观念,而道家注重个体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

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点。

本文将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引言中国古代哲学有许多派别,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流派。

儒家学说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而道家学说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注重人的自由、无为而治和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如礼仪、仁爱和孝道。

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提倡的“仁”观念强调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和互助关系,认为通过尊重他人和善待他人可以实现社会的良好发展。

孔子还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培养,人们能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行为的人。

他倡导的"三纲五常"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会秩序和和谐: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守规范和道德准则,人们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

2.伦理和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道德培养,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行为的人。

3.家庭观念和礼仪:儒家强调家庭关系和孝道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家庭和睦和善待父母,可以形成社会的良好风气。

4.教育和学习: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道家以老子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世界是由宇宙的道构成的,而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和谐。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两大主流思潮。

两家主张各异,但对于理想人格的探讨均颇有建树。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中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本文将对两家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理想人格思想比较儒家强调“人之为人也,必具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方才是真正的人”,强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

儒家认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尊重、诚信、善待他人等美德才是合格的人。

同时,儒家也追求自我完美,认为适度的奢华、美食、美酒等,表现出对自己的合理关爱是必要的。

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道家认为,人类不应该与自然对抗,而应该悉心照顾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强调,追求自我完美,不应该在外在材料上追求,而应该在自我内心修养中寻求。

他们认为,自我修行只有在内心境界完善,达到“无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完美。

二、现实意义探讨1. 追求真正的人格魅力现今社会中,被称作“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已经占据了很大比重,但是在儒学和道家的思想中,都强调了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这就提醒我们,在个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更加信赖自己,从而让自己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2. 解决沟通障碍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在职场及个人境遇中,人们之间的沟通遭遇越来越多,而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道家思想中的“以和为贵”,都提醒人们在沟通中要解决冲突,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尊重他人隐私权和观点,这样与他人交流时就不容易出现误解。

3. 用平和心态面对孤独现在的社会杂乱无章,人们之间的沟通渐渐变得浅薄,而道家的理想人格追求,暗示我们可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孤独。

在人生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独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通过独自反省,自我修养的方式,寻找自我,达到心灵上的完善。

在独居时,通过阅读、思考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心灵,令精神得到提升,以达到完美的自我。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学派,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但它们的思想和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儒家和道家的本质、思想体系、思想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质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但它们的本质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性、礼仪、道德,重视教育和人的修养,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自然、无为,重视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也有所不同。

儒家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注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义是指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规则;智是指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的品质。

儒家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道德和人的修养,认为通过遵守道德准则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的思想体系则主要包括道、德、无为、自然、阴阳等五个方面。

道是指宇宙和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德是指人的本性和道德准则;无为是指不做无用之事,追求无为而治的精神;自然是指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阴阳是指宇宙和自然的两种相反但又相互联系的力量。

道家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也有所不同。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爱和礼仪,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完善和和谐。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的规范,认为只有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才能达到和谐和稳定。

道家的思想核心则是道和无为,认为宇宙和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强调的是人应该放弃个人的欲望和野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道教与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股主流力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分别探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自老子所创立的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道”和“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超越人类理智的道构成,追求道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而无为则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承袭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始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等。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的“五经”中,尤为重要的有《论语》和《大学》,它们强调了修身以及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1. 人性观点的差异道家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倡导个体的放松自然,体验宇宙的奥秘,认为人性本善。

而儒家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的修身做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矫正和约束。

2. 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达到社会秩序的最好方式,倡导非礼勿视。

而儒家则强调礼仪规范,在礼仪的引导下维护社会秩序。

3. 对于权力和统治的态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过度干预,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滥用。

而儒家则推崇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君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秩序。

4. 对于教育的理念道家注重的是个体的修行和领悟,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而儒家则注重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并强调全民受教育的普及。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尽管两者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两者也是互补、相辅相成的。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异同点
1. 起源和创始人不同: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他强调人的修养
和礼仪道德;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他主张顺应自然,以达到无为
而治的境界。

2.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达到
圣人境界;道家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追求无为而治,返璞归真,
追求内在的真实自我。

3. 修养方式不同: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经典、培养美德来提高个人素质;道家则注重修炼个体的心性和身体,强调修炼内在的虚无、自然的状态,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4. 价值观念不同:儒家追求社会秩序和和谐,强调孝悌忠信,
崇尚仁爱;道家追求自由和宽容,强调无为而治,尊重自然,抵制
权力和社会规范。

5. 政治观点不同:儒家主张有序的社会等级,崇尚君主专制,
强调礼仪规范;道家则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权力和规范束缚个体
的自由,倡导无为而治。

6. 对于社会变革的看法不同:儒家强调改良社会,通过教育和
完善制度来推动社会进步;道家则主张顺势而为,适应自然的变化,不主动干预社会。

儒家和道家思想在起源、对人性的看法、修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观点以及对于社会变革的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儒家注
重社会秩序、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强调人的善良和学习;道家则
注重自然和个体修行,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两者都对中国古
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都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融合
孔子的感悟
吾十又五致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100% 70% 0% 30%
儒家
道家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从欲所为,不逾矩
40%
20% 10%
60%
80% 90%
年轻的时候偏儒家,年长的时候偏道家。八小时以内儒家, 八小时以外道家。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

自然无为
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77章
“道”是古代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77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的内涵(2/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庸》
两难
(起点)
凡事不一定 一切看着办
兼顾
(过程)
多方面考虑 尽可能包容
合理
(终点)
此时的平衡点 将来再变动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为政五美四恶 为政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 不猛。
如何做好人际关系 以德报怨
首 先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 者吾亦信之,得信。
—《道德经》49章
其 次
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 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第十四》
以牙还牙
最 后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 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核心思想:
反者道之动
柔能胜强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静能治动 处下谦退 涤除玄览
顺应客观 规律
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的内涵(1/3)
“道”是客观存在的字宙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25章
—《道德经》1章
[译文] 道,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道;所 谓名,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名。无名,乃 道之混沌无形,天地未分之时;有名,乃道之化生万物 之时。所以,要经常从没有形象的地方去认识道的奥妙; 经常从有形象的地方去体察道的显明。这两者是道存在 的两个阶段,称谓不同罢了。但都称得上深远奥妙,深 远啊,深远,她是探究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 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趋吉避害 趋吉避害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道德经》15章 —《易传· 系辞传》
居安思危,君子之道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吾日三省吾身。
—《伦语.学而第一》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静观玄览 静观玄览(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 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 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 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16章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 能无疵呼?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24章 —《道德经》22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果而勿骄,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道德经》30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
—《伦语 . 子罕第九》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处下不争 处下不争(二)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 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 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 非乎?故数至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修身观
老子三宝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矛盾观 矛盾观
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德经》42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64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恒也。
—《道德经》2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 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 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64章
为而不恃
—《道德经》2章
为而不争
—《道德经》81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自然无为(2/3) 儒道法三家无为的内涵
自然无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其内涵主要是讲高层领导要抓大事, 而不要去抓小事。然而,抓大事并不一 定是按客观规律去“抓”。 以法而治,君治吏,吏治民,君无 为,臣有为。然而,“法”不一定按客 观规律去制订,执法也不一定按规律办 事。“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
老子、孔子的修身观——儒道的对比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54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道德经》39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81章
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68章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成 功不居。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道德经》2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知足知止 知足知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道德经》44章 —《道德经》46章
—《道德经》67章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道德经》59章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修身要点
仁 义 礼 信 忠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 人。” 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 子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纷争辩讼,非礼不 决;长幼尊卑,父子、兄弟、亲朋,非礼不定。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老子的基本逻辑 正话反说 讲究逻辑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道德经》41章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道德经》38章
道→德→仁→义→礼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修身观 处柔守弱
矛盾观
处下不争 知足知止 趋吉避害 静观玄览
乾 泰 谦
坤 否 剥
不作为义务(无为而无为)
老子的思想是按照天道和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要尽好管理者的 义务,可以通过有为和无为的方式来达到,而不是乱为。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自然无为(1/3)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25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25章
治大国者,犹烹小鲜 。
—《道德经》10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静观玄览 静观玄览(二)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 愈多。
—《道德经》81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 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 争,善用仁者为下。
—《道德经》68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老子三宝 老子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 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 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孟子.离娄下》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管理方法的分类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道德经》17章
管理方法的分类
无为而治 德治 法治 阴谋狡诈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 正南面而已矣。”
—《伦语. 卫灵公第十五》
修己 正己 治人 安人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伦语. 子张第十九》
儒墨道法的管理思想
儒墨道法的管理思想——义务分类
按照天道的要求顺势而为(无为而 无不为、无为而有为)
作为义务
满足规律成就的条件(有所作为)
管理者 的义务
老子的“无为”≠“无所作 为” = 自然无为
正己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论道 孔子论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伦语. 学而第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伦语. 述而第七》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修己安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 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 舜其犹病诸。” —《伦语. 宪问第十四》
身 →家 →乡 → 邦 → 天下 ↓ 真 ↓ 馀 ↓ 长 ↓ 丰 ↓ 普
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平天下← 治国 ← 齐家 ← 修身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
核心思想
君子的标准
1、不辱君命;
建功立业
2、宗族称孝焉,乡党称 俤焉;
3、言必行,行必果。
乐生与 顺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