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服药法

子午流注服药法

子午流注服药法

子午流注法包括按时针刺、按时辰服药等治法,根据子午流注学说,人体生理功能、脏腑活动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这对指导临床用药护理是十分必要的。子午流注学说更是集中地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规律。如认为心脏功能午时(11~13时)最强,子时(23~1时)最弱;肾脏功能酉时(17~19时)最强,卯时(5~7时)最弱等等。临床实践也证明,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心脏功能差)发病和死亡;而肾气虚弱的肾炎患者,以早晨(肾脏功能差)浮肿最明显,同“子午流注”论述相符合。基于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早就指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根据各个药物的药性特点,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给药时间,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给药时间同疗效高低及毒付反应的大小,自然会有很密切的关系。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凡是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临床上证明,哮喘病人发作前,寅时((3-5时)给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皮肤病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疗效显著。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一次服用效果佳,而如一般药物分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许可,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予,顺应阳气浮升,有助药力驱邪除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睡前服用,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就能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某些疾病的用药常规(3-4次/日)有待改进。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_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按照针灸治疗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腧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流六十六穴,又称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其具体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与经脉对应关系图枣寅肺、卯大肠的,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时间单位,10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具体方法是:①取穴原则。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日天干属

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日天干属阴)取阴经穴。 ②合日互用。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应时辰的开穴。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我曾数次赴北京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行针时,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 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实际的修炼和手法操作,可使针法与练功相得益彰,练功 可以提高针刺水平,针法可以打通周天。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原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 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不足之功效。修炼小周天的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acupuncture based on Midnight-Noon Cycle of Qi),按照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输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中医时辰治疗学的内容。其思想来源于《内经》,具体方法则形成于金元时期。子午流注的名称,始见于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1153~1163),书中收载了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并加以注解,全面具体阐述子午流注法。临床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遍六十六穴,又称为“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理论依据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的盛衰变化。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子是半夜,午是中午,是每天阴阳变化的分界点,用它来表示每天的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变化状态。人体中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及其五输穴、原穴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取有关腧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法。 天干是古代以太阳运转变化记日的文字,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个,称十天干;地支是古代以月亮运转变化记时的文字,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称十二地支。天干地支配合运用,以记述年、月、日、时的变化,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相合,顺序推移,即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从一个甲子到下一个甲子,需要60个天干地支相合而成的时间单位,称六十环周法,是计算年、月、日、时变化的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符号来表示年、月、日、时,对掌握一年四季气候和昼夜变化规律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农历(又称夏历、旧历)至今仍沿用干支纪年。天干地支配合阴阳,是根据其排列数序的奇数、偶数属性来决定的,奇数(1、3、5、7、9、11)为阳(阳干、阳支),偶数(2、4、6、8、10、12)为阴(阴干、阴支)。干支相配,阴干合阴支,阳干合阳支。运用子午流注法时,则在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再者,干支计时需配合五行、四季,即甲、乙、寅、卯属木为春,丙、丁、巳、午属火为夏,戊、己、辰、戌、丑、未属土为长夏,庚、辛、申、酉属金为秋,壬、癸、子、亥属水为冬。 运用子午流注法,首先要将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时间(年、月、日、时)所代表的干支找出,然后逐日按时取穴。在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中,以日、时的干支更为重要。其推算方法,有公式、转盘、指掌、查表推算等方法,根据各人不同的习惯来应用。对于较少接触子午流注法者,以转盘或查表二法为宜。此外,在应用此法取穴处方时,必须掌握时间与时辰的转换。一天有24小时,可用十二地支来代表。一个地支代表一个时辰,24小时则分为12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表1,表中时间以北京时间为根据)。在推算时间与时辰的对应关系时,必须考虑所处地区经度的差异。

人体经络穴位常识

人体经络穴位常识:108个要害穴,拉筋与经络 经络系统组成 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什么是奇经八脉呢?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推荐:经络走向与穴位的详细定位 奇经八脉包括: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穴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子午流注法脏腑主时气血最旺盛,相对时气血最衰弱

子午流注法脏腑主时气血最旺盛,相对时气血最衰弱 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治疗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 子午流注法分为纳干法和纳支法,纳干法比较深奥,足足费 了本刺客二天的时间推演才弄明白 如想在今天8月14日行子午流注法,必须先推出日干数 日干数=元旦干支数+日期+月干数(闰年逢三月后加1)除以10 =商......余数 今年是2008年,元旦干支数为庚子,庚代数为77+14+2(月干数)除以10=商2余3 如此推出余数为3,可以推出日干为丙,根据歌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于是可以得出8月14日为丙日小肠经值班, 得出小肠经值班,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子午流注法运用的前提,, 但光知道这个还不够,还要算出从哪个时辰开始取穴.. 我们可以参照下面这个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戊西申未午己辰卯寅丑 申时为15-17点,这个时间段也就是小肠经的开穴时间。

小肠经为阳经,“阳主金,阴主木”,阳经的五行相生规律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阴经的五行相生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由此可以看出阳经与阴经井穴不同,相生顺序也不同。 一般阳经开穴顺序为“井,荥,输,原,经,合”,阴经为“井,荥,输,经,合”,根据歌诀“少泽前谷后溪腕,阳池小海小肠经”,可以推算出小肠经开穴的第一个井穴为少泽,接着取少泽穴的反克穴为后溪,取“火克金”之意。小肠经为火,火生土,胃为阳明燥土,下面可以确定下一条经为胃经了。少泽属金,金生水,根据歌诀“厉兑(金)内庭(水)陷谷(木)举,冲阳(原)解溪(火)三里(土)连”,我们可以推出胃经的水穴为内庭。内庭的反克穴为三里,取土克水之意。接着再推导下去,胃经为土,土生金,大肠属金,接着下面取大肠经了。内庭属水,水生木,根据歌诀“商阳(金)二(水)三间(木)合谷(原),阳溪(火)曲池(土)大肠牵”,我们可以推出大肠经的木穴为三间,此时又要“遇俞还原”,三间属于俞穴,所以要同时另外取小肠经的原穴“腕骨”,后面以此类推。只要不是太笨,我相信你们都可以依此推出子午流

子午流注(针法)详细讲解

第一节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 一、子午流注的涵义 [子午] 原是对立的名词,用以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与日中两时辰等的表示相对关系的符号。如“子午面”,“子午线”,“子午道”,“子时午时”。[子午的意义] 1.子午代表阴阳:是阴阳的总称。子阴午阳,子午是阴阳的起点与分界线。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2. 子午代表时间:一天之中,子为夜半(23~1点),午为日中(11~13点)。 [如图] ?/P> 一年之中,子为农历11月(冬至为十一月),午为农历5月(夏至为五月)。 3. 子午代表气候寒热:子时寒,午时热。 4.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均以子午为推算的开始。 5. 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的阴阳盛衰。[如图] [流注] 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说明人体气血就象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通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所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子午流注] 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人体气血循行,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气血流注开穴的时间,谓之逢时),过时为阖(某穴开时已过,谓之过时,则穴闭),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如图]

[子午流注针法] 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典针刺取穴方法。中心内容:择时——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 二、子午流注的起源和发展 子午流注针法历史悠久 1. 萌芽于秦、汉子午流注的起源,是以《内经》“天人相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说明人应自然。“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说明人与自然一样,有其“气交”规律。“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即是自然自身的规律。“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指针刺遵守自然界环境、人体环境变化。 2. 产生于宋代干支学说盛行,子午流注由理论趋向临床实践。 3. 发展于金、元、明在前代成熟和基础上,进而对针法运用和机制作了赋予新意的论述。 第二节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关于子午流注的内容

关于子午流注的内容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最早见于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理论基础有:《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

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来源:中国武当网) 子午流注针法有两种,一为按天干开穴,又称纳干法,或称日干子午流注;一为按地支开穴,又称纳支法,或称时支子午流注。 (一)时支子午流注(纳子法,取之络) 时支子午流注,也称纳子法,纳支法。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有两种取穴法:一种是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例如,肺经病,每日寅时都可取肺经从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针刺治疗。此方简便易行。另一种是根据气血流注到某经的时辰,再结合五俞穴,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纳子法是依据"日周期",用本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气血流注本经的时间,在每日的十二个地支时辰按时开穴。开穴的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在气血流经本经的时辰,本经气血最虚,取母穴用补法,可以扶正补虚,使气血

子午流注针法浅析

子午流注针法浅析 【摘要】子午流注针法是针灸医学领域中的一种独特针法,以“天人相应”为其理论基础,结合人体经络循行、气血周流灌注的原理,配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而形成的,以“时间”为条件的独特针法。子午流注一道,小言之,不过为针灸的一种配穴方法,大言之,则根源于五运六气,概括了整个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与其中,故可喻作“大则弥纶宇宙,小则纤悉秋毫”的一种针法。 【关键词】子午流注;针法;针灸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子午流注针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1子午流注的含义 “子午”二字,是用以代表天地、水火、春秋、日月、昼夜的符号。在时间上表示两个极端。用在针灸上具有时辰、方位、阴阳等含义。首先从时辰看,一年十二个月,用“子午”分月份;一天十二个时辰,用“子午”分昼夜。其次从方位看,《灵杸·卫气》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再者从阴阳变化看,“子”为阴盛之时,阴极必生阳,代表“一阳初升”的夜半、冬至;“午”为阳盛之时,阳极必生阴,代表“一阴初生”的中午、夏至。 “流注”从狭义上讲,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如《诗经》所云:“如川之流,丰水东注。”从广义上讲,“流注”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在中医学中,古代医家讲人体的气血运行比作为流,并且以五输穴的“井、荥、输、经、合”来描述其运行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的特征,以形容经脉气血的流注过程。正如《针灸大成》所云:“所出为井,井像水之泉;所溜为荥,荥像水之坡;所注为输,输像水之窬;所行为经,经像水之流;所入为合,合像水之归。皆取水义也。”称人体气血之循行为“流注”。 2子午流注的始源及意义 子午流注是根据“天人相应”学说,即根据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与自然原理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因时制宜,选穴治疗的。它的原理早在《内经》中就有解释,在《灵枢·本输》篇论述十二经的六十六穴时提出井、荥、输、经、合等名称,并以出、溜、注、过、行、入的不同现象,表示脉气的运行与盛衰,这就是“流注”二字的起源。而“子午”二字对日时的作用,在《灵枢.卫气行》篇曾作了明确的说明,如:“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这说明了“子、午、卯、酉”与年日的时间关系。关于气候时间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更有详细阐述:“五日谓之侯,三侯为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侯亦同法。故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盛,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五常正大论》更进一步指出:“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盛,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子午流注”就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 按照针灸治疗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腧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流六十六穴,又称一日取六十六穴法。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其具体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与经脉对应关系图枣寅肺、卯大肠的,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时间单位,10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具体方法是:①取穴原则。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日天干属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日天干属阴)取

阴经穴。②合日互用。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应时辰的开穴。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我曾数次赴北京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行针时,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实际的修炼和手法操作,可使针法与练功相得益彰,练功可以提高针刺水平,针法可以打通周天。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原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不足之功效。修炼小周天的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运火候使其升降运转。止即河车运转到一定程度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炼、止4个过程,配以时间、针灸手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

纳甲法 1.按时开穴法: 首先必须将患者来诊的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十二经脉流注和五输穴的相生顺序开穴。如甲日胆经主气,在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甲戌的下一个时辰是乙亥,为阴时,阳日逢阴时则闭,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丙子,属阳,阳日遇阳时则有穴可开,按经穴相生的顺序,胆属木,木能生火,小肠属火,故应用开小肠经穴,窍阴属金,金能生水,小肠经的水穴是前谷,故丙子时当开前谷;丙子时后是丁丑时,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戊寅时,属阳,本着经生经、穴生穴的规律,应开胃经的俞穴陷谷,根据返本还原的规律,同时要开胆经的原穴丘墟;再下一个时辰是已卯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庚辰,属阳,按经穴相生,应开大肠经阳溪穴;下一个时辰是辛巳,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壬午,属阳,按经穴相生,当开膀胱经委中,再下一个时辰是癸未,属阴,无穴可开;最后一个阳时是甲申,甲日两见甲叫日千重见,因为天干10个,经脉12条,十天干不够配十二经,所以必须反复重见,即甲日重见甲,乙日重见乙……。五输穴依次开完后,重见如何开穴?甲申如何开穴?这就要根据阳经气纳三焦,阴经血归包络和阳经纳穴他生我,阴经纳穴我生他的规律来开穴。凡是阳干重见必是纳入三焦而开三焦经穴;阴干重见必定纳入心包络而开心包经穴。根据阳经纳穴他生我的原则,甲申时应开三焦经的水穴液门。 为了便于临床运用,前贤拟定了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将纳甲法按时开穴全部列出,现录于下。 1.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荣, 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恍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2.忆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3.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法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4.丁日未时心少冲,已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5.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

子午流注口诀

肺寅大卯胃辰宫,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 亥焦子胆丑肝通。 ——《子午流注口诀》 1、肺寅,即寅时(凌晨3点-5点)对应的是肺经,此时肺经当令,是人体阳气的初始,也是人体气血由静变动的开始。此时不要急于起床,这样有助于阳气的生长,为白天的劳作打好基础。 2、大卯,即卯时(凌晨5点-7点)对应的是大肠经,此时大肠经当令,曙光初放,是起床的最好时机。先伸展肢体,接着慢慢坐起,坐在床上一会儿,并做一些养生保健的小动作,如叩齿、搓面、转肩、指弹后脑等等。然后起床洗漱,洗漱后马上喝一杯温开水,以助排便。

3、胃辰,即辰时(上午7点-9点)对应的是胃经,此时胃经当令,胃液分泌旺盛,是享受早餐的最佳时机。早餐应注重营养搭配,提倡清淡、稍饱。 4、脾巳,即巳时(上午9点-11点)对应的是脾经,此时脾经当令,阳气最盛,可以做适量的体能锻炼,做到锻炼有道,锻炼有度。 5、心午,即午时(上午11点-午后1点)对应的是心经,此时心经当令。午餐时间,讲究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可先喝点汤,然后再吃饭菜,七八分饱即可。饭后漱漱口,可以午睡一小时左右。 6、小未,即未时(午后1-3点)对应的是小肠经,此时小肠经当令,可看书、学习、下棋、打牌、做家务。喝一杯茶,以帮助肠道吸收。 7、申膀,即申时(午后3-5点)对应的是膀胱经,此时膀胱经当令,应注意多喝水,让小便通畅,切忌憋尿。此时是学习和做兴趣事的最佳时间。

8、酉肾,即酉时(午后5-7点)对应的是肾经,此时肾经当令,气血走足少阴肾经,为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粥、少量、清谈。晚饭后少休息片刻,然后洗漱一下。 9、心包戌,即戌时(晚上7-9点)对应的是心包经,此时心包经当令,可上上网、看看电视。睡前用热水泡脚,不少于20分钟。 10、亥焦,即亥时(晚上9-11点)对应的是三焦经,此时三焦经当令,气血灌注三焦经。提倡排除杂念,静心安神,以养元气。屈膝而卧,渐渐入梦。 11、子胆,即子时(晚上11点-凌晨1点)对应的是胆经,此时胆经当令,必须熟睡,不可熬夜。人的阳气是在优质睡眠中得以蓄积。 12、丑肝,即丑时(凌晨1点-3点)对应的是肝经,此时肝经当令,肝脏在解毒造血。良好的睡眠状态是最好的养肝、保肝之法。

子午流注针法

井荥输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 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3、4、5、6、7、8、9、10、11 、12 11-1 1-3 3-5 5-7 7-9 9-11 11-1 1-3 3-5 5-7 7-9 9-11 阳配阳,阴配阴 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配,一周为60年,一甲子。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数学基础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数学原理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佟佳恒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日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子午流注针法包括纳甲法和纳支法,纳甲法又称纳干法,狭义法。其推算方法是将年、月、日、时的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即:“按日起时,循经寻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医学入门)。 本文遵循古代先贤总结的纳甲法结构造原则和结论,运用解析几何的手段将其有机地,逻辑地联结在一起,由此提出并论证纳甲法的数学定义、公理、定理及推论,并对几种典型的开穴方式予以详细地解答,笔者力求通过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生物规律性建立一个人体经气流注的动态数学模型,实现针灸学公理化的宿愿。 一、干支配合六十环周法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就是1、2、3、4、5、6、7、8、9、10;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就是1、2、3、4、5、6、7、8、9、10、11、12,二者配合起来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由于天干起于甲终于癸,有10数;起地支起于子终于亥,计有12数,到轮回第一个干支--甲子,需要10、12的最小公倍数2*5*6=60,这就是六十环周法。 根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医整体观点,人体十二经五腧穴也遵循起于甲戊之窍,终于癸酉之宫冲穴相生相合,循环如周,构成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数理学基础。二、干支配阴阳、五行法 黄帝公理: 任何事物皆具有阴阳属性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状态,五行间存在有相生、相克的性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环如周。 扁鹊公理: 人体有十二经脉,分阴、阳经,井、荥、输、经、合,五俞穴,分配五行。阴经之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之井金、荥水、输木、经火、金土。 何若愚公理: 1、日、时的天干决定所开的脏腑及经脉,即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脏 2、阳日开阳经,阴日开阴经 3、经生经、穴生穴。阳经生阳经、阴经生阴经 徐风公理:

子午流注养子开穴法

xx注养子开穴法 xx注养子开穴法基本开穴方法 子午流注针法在应用时有三种基本开穴方法,若按天干来开穴为纳甲法(纳干法),若按地支开穴为纳子法(纳支法),还有一种就是养子时刻开穴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纳甲法 1.按时开穴法: 首先必须将患者来诊的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十二经脉流注和五输穴的相生顺序开穴。如甲日胆经主气,在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甲戌的下一个时辰是乙亥,为阴时,阳日逢阴时则闭,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丙子,属阳,阳日遇阳时则有穴可开,按经穴相生的顺序,胆属木,木能生火,小肠属火,故应用开小肠经穴,窍阴属金,金能生水,小肠经的水穴是前谷,故丙子时当开前谷;丙子时后是丁丑时,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戊寅时,属阳,本着经生经、穴生穴的规律,应开胃经的俞穴陷谷,根据返本还原的规律,同时要开胆经的原穴丘墟;再下一个时辰是已卯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庚辰,属阳,按经穴相生,应开大肠经阳溪穴;下一个时辰是辛巳,属阴,无穴可开;再下一个时辰是壬午,属阳,按经穴相生,当开膀胱经委中,再下一个时辰是癸未,属阴,无穴可开;最后一个阳时是甲申,甲日两见甲叫日千重见,因为天干10个,经脉12条,十天干不够配十二经,所以必须反复重见,即甲日重见甲,乙日重见乙……。五输穴依次开完后,重见如何开穴?甲申如何开穴?这就要根据阳经气纳三焦,阴经血归包络和阳经纳穴他生我,阴经纳穴我生他的规律来开穴。凡是阳干重见必是纳入三焦而开三焦经穴;阴干重见必定纳入心包络而开心包经穴。根据阳经纳穴他生我的原则,甲申时应开三焦经的水穴液门。 为了便于临床运用,前贤拟定了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将纳甲法按时开穴全部列出,现录于下。 1.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荣,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恍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十二时辰养生和人体经络动态走向图

-------------- 中医养生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

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

子午流注纳子法临床研究进展

子午流注纳子法临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11-27T16:06:12.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张文迪罗桂青李磊 [导读] 综上所述,子午流注纳子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张文迪罗桂青李磊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999077)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研究文献,探讨时间针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1975年至2012年国内外有关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再以手检筛选,对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44篇有效文献。总体结果显示,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治疗各种疾病,无论是临床疗效或是指标检测,治疗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治疗各种疾病的疗效显著。今后的临床研究应该采用严格的科研设计,进一步确定子午流注纳子法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子午流注纳子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342-03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地支开穴的方法,又称纳支法。不论当天、当时属何干支,只是以十二经脉和十二地支相配,按气血流注顺序,一个时辰取一经,并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结合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取穴,其运用方法有三,一是按时循经取穴,二是本经补母泻子取穴,三是异经补母泻子取穴。子午流注纳子法是中医传统时间针法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内科病证 1.1中风 王怀玉等应用纳子法于寅时按时针刺尺泽穴治疗脑血栓形成30例,结果显效25例,有效3例,无效2例;而对10例同样患者进行非寅时针刺观察,效果均不满意[1]。 张燕华应用纳子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8例,并与一般辨证取穴的8例进行对照,结果按时循经取穴组中得气效应强者占50%,一般辨证取穴组仅占25%;按时循经取穴组肌力恢复平均4.6天增长1级,而一般辨证取穴组平均9.6天增长1级,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2、3]。 张敏等应用纳子法择时选经取穴治疗偏瘫400例,并与择时选经取穴配合壬辰时督脉点刺治疗的340例进行对照,结果择时选经取穴组的有效率为91.0%,择时选经取穴配合壬辰时督脉点刺组的有效率为93.3%,两组疗效之间无显著差异[4]。 韩新强等将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纳子法按时循经取穴,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取穴,结果治疗组中针感强传导好者25例,占50%;对照组中仅占20%;治疗组平均7天肌力恢复1级,对照组平均14天恢复1级,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5]。 董淑艳等将31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纳子法开穴配合头针及常规取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9%[6]。 王利军等将24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运动疗法配合纳子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 1.2头痛 林凤英将40例太阳头痛证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子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各20例,子午流注纳子法组选择实证在申时治疗,虚证在酉时治疗;常规针刺组则在其它时辰治疗。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5%,治疗后疼痛指数均明显下降;两组之间比较,疗效、疼痛指数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平均治疗次数则差异明显(P<0.01),子午流注纳子法组少于常规针刺组[8]。 王忠文等采用纳子法按时开穴治疗头痛患者30例,并与辨证选穴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均同时配合服用中药或西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66.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9]。 1.3面瘫 王芳妮将22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纳子法组116例和经验取穴组105例,结果纳子法组临床治愈48例(41.38%),经验取穴组临床治愈33例(33.43%)。两组间虽疗效相当,但纳子法组取穴少,优于经验取穴组[10]。 胡薇等将2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12例按纳子法定时取穴,对照组11例依照常规西医治疗,结果针刺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纳子法定时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西药治疗效果基本相同[11]。 1.4腰痛 福建龙溪专区中医研究所等应用纳子法治疗腰痛15例,结果6例痊愈,而用一般治疗法治疗的15例腰痛患者中,取穴虽然相同,却无1例痊愈[12]。 丁子殷将60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针法合中药组30例和针刺治疗合中药组30例,子午流注针法合中药组按纳子法取穴,并加用配穴,在申时、酉时治疗;针刺治疗合中药组取穴与子午流注针法合中药组相同,采用补泻手法;两组均配合内服中药。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子午流注针法合中药组治愈率高于针刺治疗合中药组(P<0.05)[13]。 1.5失眠 杨顺益应用纳子法辨证逢时开劳宫穴治疗失眠症共60例,施用艾条灸法;另取辨证非逢时开劳宫穴组30例和定时取隐白穴组30例作为对照,发现辨证逢时开劳宫穴组疗效明显优于其它两组(均P<0.01)[14]。 于秀梅将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纳子法择时选取本经补泻或子母经补泻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15]。 朱庆军等将4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纳子法取穴,对照组采用辨证取穴,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SQI得分均明显下降(P<0.01,P<0.05),但治疗组PSQI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6]。 李振等将8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常规针刺组42例和子午流注纳支法组42例。常规针刺组以百会、内关、公孙、太阳、照海、安眠为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开穴法:十二经络流注时间 凌晨3:00——5:00 (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容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者,应该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并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应最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早上5:00——7:00(大肠经,吃蔬果排便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于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除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早上7:00——9:00(胃经,一定要吃早餐)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称为“足阳明胃经”。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早上:9:00——11:00(脾经,禁食辛辣刺激)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巳时》气血流注于脾脏,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也要很小心。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气血不足,唇暗标志寒入脾经。 中午11:00——13:00(心经,适度午睡佳)午时一小息安神养精气 《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陈旺全提醒:很多人说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以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下午13:00——15:00(小肠经,肠胃要休息)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容易在体内累积。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