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佛法知识体系

佛法知识体系

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香光尼众佛学院副院长释见豪【摘要】: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从教法的功能与修学历程而言,可依「教、理、行、果」、「境、行、果」与「信、解、行、证」加以分类,但就整个佛法的内容而言,以「缘起说」为理论基础的「四圣谛」是一切教法开展的总纲。

所以,本文以释尊主要教导的两件事─苦生与苦灭为始,从「苦集」的流转生死与「灭道」的还灭解脱,来统摄一切兼并理论知见与实践解脱的佛法。

如何把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概念与方法运用到佛教的领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的。

「知识组织」有不同的方法,「知识聚类」是其中之一,又称「知识分类组织法」,以「主题概念聚类」为其方法之一(注1)。

本文拟以四谛为纲领,分四大主题--宇宙论、烦恼论、解脱论与修道论,以此为纵轴,并依时空发展而演变的思想--从原始佛教、部派思想到大乘佛教--为横轴,尝试建构整个佛法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关键词:四圣谛;苦;集;灭;道;宇宙;缘起;烦恼;涅盘;修道;流转;还灭壹、前言释迦牟尼佛主要两大教导是:苦的生起与苦的止息。

佛陀以「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作为苦生与苦灭的原则,以此破斥宇宙生命的生灭是由一创造者所主宰的理论。

这缘起的宇宙生命问题之探讨主要以「四圣谛」来揭示,它是原始佛教教义的总纲,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思想,苦、集圣谛说明流转轮回,而灭、道圣谛表示还灭解脱,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即是理论与实际解脱的四个历程(表1)。

因此,不论是原始佛教的教义,或是后来印度论师、中国祖师的论疏,皆不离四圣谛的范畴。

本文尝试从佛法的基本教义─四圣谛来架构整个佛法的思想体系(表2、表3、表4、表5),而文章主要重点是以基本的思想概念为架构,并说明每个「知识因子」间的点与线之关系,但对于教义的定义与争论点的详细探究,则不列入讨论。

贰、苦生-流转缘起苦、集圣谛是分别说明世间的果与因,主要是探究宇宙与人生万象的真实本质。

05宗教学基础知识(佛教基本知识)

05宗教学基础知识(佛教基本知识)

( 1 ) 布施:是指用自己的财力。体 力和智力济助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 是为他人造福成智,也为自己积累功 德,以至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 2 ) 持戒:也有三种:防止一切恶 行、修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佛教菩 萨行中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 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 都要服从这一条。
佛教传入中国后,法轮成为佛 教的标志和象征。有的寺院房 子上建有法轮,僧人的香袋上 也绣有法轮,表示佛教徒对佛 教的无上乘教法的信仰和崇拜 。
世界佛教徒联合会将“法 轮”的图案作为佛教的教 徽。
初转法轮
王后披度
弟子千人
波罗树下涅盘
建 舍 利 塔
三、佛教的流派
两大主流
南传: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 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 、高棉、寮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 国云南边境地区。所谓南传佛教 ,主要指盛行于上述五国,以锡 兰大寺派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而 言。南传佛教三藏经典用巴利文 书写,佛教徒重实践。
佛教经过长期与中国文化思想和 社会习俗的融通、结合,形成了 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主要 有八宗:
(1)天台宗:陈隋间的智者大 师主要依据《法华经》和他所 著《摩诃止观》、《法化玄义 》、《法华文句》而立宗。此 宗以“中道实相”为最高真理, 以“五时八教”判释释迦牟尼佛 一代教法,很有特色。
四、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
佛陀是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即觉 悟者或者智者,即圆满觉悟的人。佛陀 一词是印度早就有的,佛教给它加了三 种涵义:一是正觉,即对一切法的性质 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二是 等觉或者遍觉,即不仅自己觉悟,而且 能平等普遍地觉他,使别人觉悟;三是 圆觉或无上觉,即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 行都已经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界。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 “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 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 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初学念佛知识点总结

初学念佛知识点总结

初学念佛知识点总结佛教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通过不断持念佛号来净化心灵、消除烦恼、结缘佛祖、增长福报,最终达到解脱和成佛的最终目的。

在佛教中,念佛是最简单、最深入人心的修行方式之一,被称为“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念佛号。

念佛号时,可以闭目专心,或者放轻音乐,一遍又一遍地念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佛号。

通过专心持念,念佛者可以渐渐进入定境,心境会变得宁静并且充满正能量。

念佛的对象有很多,可以选择任何菩萨或佛祖的名号来持念。

常见的念佛对象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念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需要来选择对象。

在念佛过程中,除了持续念佛,还可以进行默念、配合呼吸或者配合念佛心咒等方法来提高修行效果。

通过多种方式的修持,可以加速自己心灵的净化,从而得到更多的益处。

念佛修行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念佛可以净化心灵,消除内心的烦恼。

通过专心持念佛号,念佛者可以摆脱杂念的困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种平静和和谐的心境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快乐。

其次,念佛可以增长福报。

佛教认为,念佛是一种积聚福德的行为,念佛者可以通过不断持续的念佛来积累福报,从而得到更多的福报和加持。

最后,念佛可以结缘佛祖。

在念佛的过程中,念佛者会与佛祖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引导和保佑念佛者,让他们在修行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加持。

在日常生活中,念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修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灵修养。

通过持续的念佛修行,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一种宁静和善良的心态,让自己更加快乐和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总而言之,念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行方法。

通过持续的念佛修行,人们可以净化心灵、增长福报、结缘佛祖,最终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希望每个初学念佛的人都能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加持,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成佛的目标。

在念佛修行中,一定要保持诚心专注,不要被外在的干扰所影响;要坚持持续的修持,不要半途而废;要时刻保持善良的心态,用慈悲的心对待自己和他人。

前行广释知识点总结

前行广释知识点总结

前行广释知识点总结前行广释,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主要是通过观照、呵护和洞察的方式来修行,从而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这种修行方法在佛教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三学的基础,也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之一。

在前行广释中,修行者通过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觉察和理解,不断深化自己的智慧和慈悲,从而摆脱轮回的苦难,达到解脱的境界。

前行广释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涉及到佛法、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此,我将对前行广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修行方法。

一、前行广释的基本概念1. 觉悟与解脱:在前行广释中,修行者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觉悟和解脱。

觉悟即是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真正理解,解脱则是摆脱苦难和轮回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2. 慈悲与智慧:前行广释强调慈悲和智慧的修行,认为这两者是觉悟与解脱的基础。

慈悲是修行者对众生的大爱和慈悲心;智慧则是修行者对自性和法性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3. 观照和呵护:前行广释的具体修行方法包括观照和呵护。

观照即是修行者通过观察自己、他人和世界,洞察事物的真实本性;呵护则是修行者在观照的基础上,运用慈悲和智慧,呵护众生,帮助他们解脱苦海。

二、前行广释的主要观念1. 无我观:前行广释中提出了无我观的观念,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常、无我和空性的。

修行者通过观照无我,可以突破自我执著,实现解脱。

2. 四圣谛:前行广释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四圣谛。

这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修行者通过对这四个谛的理解,可以认识到苦的真相、苦的原因、苦的终结和苦的出路。

3. 六度:在前行广释中,有六度的概念,包括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和般若度。

修行者可以通过这六度的修行,实现自我修养和慈悲行为。

三、前行广释的核心实践1. 禅修:禅修是前行广释的核心实践之一,通过坐禅和行禅,修行者可以培养专注和定力,洞察自我和世界的真相。

2. 念佛:念佛亦是前行广释的重要实践方法,修行者通过持续地念佛、念经,可以净化心灵,增强信心和慈悲心。

佛教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佛教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三)罗汉
❖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 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 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 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 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 罗汉。在唐代记载谓 伟大的佛陀 临涅盘时,嘱付十六 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 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 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 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 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天王殿
• 供奉的主尊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周围常有四大天王 像,后面有护法将军韦驮像。
大雄宝殿
• “大雄”是对佛道德法力的尊称。 •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也称大殿。 • 供奉的佛像多少各寺庙有所不同。 • 一些南传佛教寺院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像,而我国内地寺院有
一尊、三尊、五尊、七尊的区别,较常见的是一尊或三尊。
三、小结及预习
❖ 小结: ❖ 一、佛教的产生 ❖ 二、佛教的传播 ❖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 四、佛教的供奉对象 ❖ 五、中国佛教常用称谓、礼节、宗教节日和仪式 ❖ 六、汉地佛教寺院 ❖ 七、中国的佛教名胜
❖ 预习:道教(书上第70页)
东方三圣:月光 药师佛 日光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释迦三尊:普贤 释迦牟尼 文殊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西方三圣:大势 至 阿弥陀佛 观音
• 佛像一般供奉在寺庙正殿即大雄宝殿。寺庙中最常见的是释迦 牟尼佛,有的寺庙供奉三尊佛,或多尊佛。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佛教知识001、[熟悉]三大宗教中创教最早的是佛教,公园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选)002、[熟悉]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简称释尊、佛陀、佛。

(选)003、[熟悉]释迦牟尼即是创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选)004、[熟悉]佛教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选)<1>前200年,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

<2>后400年,公元前4世纪至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005、[熟悉]佛教第二个600年,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时期。

(选)<1>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2>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006、[熟悉]第三个600年,7世纪至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选)<1>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007、[熟悉]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线路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选)008、[熟悉]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选)009、[熟悉]中国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个时期的佛教。

(判)010、[熟悉]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

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011、[熟悉]北传佛教是汉族地区的佛教,也称内地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

(选)012、[熟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汉朝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选)013、[熟悉]1998年标志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选)014、[熟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译传、创造、融合3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 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

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

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问:缘起是什么意思?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因Hetu、缘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

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

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

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

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

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

这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因会产生另外的果。

如某甲,从师生关系看,他是乙的老师;从父子关系看,他是丙的父亲;从夫妻关系看,他是丁的丈夫。

以甲为因,则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果;以其余一切为因,则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

实际上,没有绝待的因,也就没有绝待的果。

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组织的无限的网。

问:听说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砖上和露盘上刻有经文,都是讲缘起的教义的,是吗?答:是的。

那是辽代建的塔。

砖上刻着一首缘起偈偈,是偈陀Gāthā的简称,意思就是诗或颂: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露盘上刻的是这首偈的梵文。

其实,不只是这座塔,古代佛塔一般都刻着这首偈当作舍利供奉。

因为佛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所以这首偈被称为法身舍利偈,这也是说明缘起教义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缅甸近年拆修一座古塔,砖上也刻着这首偈的巴利文: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Tesam Hetum Tathāgato āha。

Tesam Ca Yo nirodho,Evamvadi Mahāsamano。

问:缘起偈是谁作的?答:是佛的弟子阿说示Assaji,最初五比丘之一,意译是“马胜”说出的。

有一天马胜比丘在托钵行乞的时候,遇见了婆罗门大学者舍利弗。

舍利弗看见他容貌威仪,不同常人,便问他向谁学道,教义如何。

马胜比丘便说出了这首偈,舍利弗听了很欢喜,回去向目犍连说了,两个人便一起归依了佛。

这首偈我国有几种译文,偈中“吾师大沙门”,是指释迦牟尼。

沙门Samana,简单地意译就是出家修道者,当时婆罗门教之外各教派的出家修道者都称为沙门。

问:在当时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答:是的。

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这些意义都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

问:可否请你把这十一义简单解释一下?答:十一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

问:无造物主是什么意思?答: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十一义中的“无作者义”。

因为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作者。

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

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推,无边无际。

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待的一个因。

缘起论者,不仅应当否认“从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应当否认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

从另一方面说,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待的第一个因,但同时又反对认为一切出自偶然的观点。

他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这便是“有因生义”。

问:照你这样说,佛教很像是无神论,但是何以佛教寺庙中又供有很多的神呢?答:我前面说过,佛教并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 ,只是看做是一种众生,后来有些神 被吸收到佛教中来成为护法神,这是一方面情况。

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到后来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实。

但是根据佛教教义,佛不是造物主,他虽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问:什么是“无我”?答:“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

“有情”的梵语是“萨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

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Atta,意义与“灵魂”相当。

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体。

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体的机关及其作用--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动。

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情的组织分为色Rūpa、受Vedanā、想Sa〖AKn~D〗〖AKn~D〗ā、行 Sankhāra 、识Vi〖AKn~D〗〖AKn~D〗āna五蕴。

蕴Khandha就是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做为一堆,这就是蕴。

简单地解释,“色”就是各种物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器官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对象等都属于色。

受、想、行、识四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和推理。

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着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着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

这便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page@@}问:请允许我插一句。

照你所说佛教关于有情的组成要素的说法,它是不是二元论?答:大体来说,佛教把组成有情的要素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类,两者结合便是有情的成立。

佛教对此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名色Nāmarūpa”。

名,是精神的要素,即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六大中的识大;色,就是地、水、火、风、空物质的要素。

地水火风空诸要素,都不能单独生起,而必须是互相结合变化的。

简单地说,“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

从这方面看,有人说它是二元论;有人说它是一种平行论即心理生理平行;也有人说佛教认为精神物质诸要素都没有独立的单元,所以与二元论和平行论都有所不同。

究竟应当怎样看,可以研究,但是它不是唯物论则是明显的。

问:“无动作义”如何解释?答:“无动作义”,就是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

缘起论者承认由因生果,而反对因变成果的说法。

譬如以灯传灯,是乙灯的火由甲灯焰生,而不是甲灯的火跑到乙灯去。

根据这个道理,佛教虽然也讲六道轮回,但是不承认有个灵魂从这个有情的身体投入另一个有情的胎里去。

这个道理是从无我的教义引伸出来的,以后还可以谈。

问:什么是“无常”?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

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

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

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

“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

“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

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

“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着“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

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

刹那Ksan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

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

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

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

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

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

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

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问:请允许我插一句,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无常”法则的支配? 答:是的。

根据佛说,佛法分三个时期:一是正法时期,即佛教兴起时期;二是像法时期,即演变时期,这时期开始有佛像,所以称像法;三是末法时期,即衰坏时期,佛并且曾经说过将来法灭时的情况。

“诸行无常”,佛教也不例外。

问:什么是“因果相续”?答: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

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

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

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

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

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

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