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3.1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九年级化学全册6.3.1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新版)沪教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通过探究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 一些现象;2.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深刻理解影响溶液饱和与否的关键,会转化的方法;3.知道饱和与否与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只有在同种溶液同种温度下才能有关联。
【学习重点】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概念学习。
【学习难点】影响溶液饱和与否因素的掌握及相互转化方法的理解。
【学习过程】-、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1、(用“难”、“不易”、“易”、“微”、“能”填空)Hz ______ 溶于水,02 __________________ 溶于水,CO 2 __________________ 溶于水 NaCI 溶于水,CaCQ溶于水,Ca (0H )2 溶于水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 实验实验2结论:2、除了水还有可作溶剂。
12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2.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Q大量储藏到深海中。
为什么?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
为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完成教材P17 “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结论:(1 )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KNO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 。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课题一: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a.通过对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剂热度的概念。
b.通过实验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节课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尽力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概念及结晶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含义三、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建立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同学们,铁和食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他们都溶于水吗?事实上,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怎么样?请大家大胆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素有哪些)1、学生猜想影响因素影响结果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湿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2、教师讲述怎么才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么?(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实验2: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观点及根本特色;认识溶液的一些性质2.认识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能够经过对比实验,概括、认识溶液的特色2.经过研究实验,认识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由感情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的一些根本方法,培育实验察看,剖析能力,培育研究精神【教课要点难点】溶液的观点、特色。
【教课过程】.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繁忙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方法,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课目的[大屏幕]二.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复师:果然这样吗?我们仍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研究一实验内容察看到的想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第1页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边同学们进行实验,并达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复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生:不是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可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好说物质在水中分别,共有几种状况?[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别生:三种状况师;同学们看面粉分别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淆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复[板书]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别在水中师:面粉分别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认真察看: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平均分别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平均,不稳固。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掉呢?生:洗师:用水洗后如不洁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别在水中,振荡后,分别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淆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1)

第三节物质地溶解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地涵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地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地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复习---问题---讨论---探索”地教学
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绘制曲线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物质地溶解决定于物质地本性和外界条件地事实,充分理解内因和外因地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
1、建立溶解度地概念。
2、会查看、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重难点:
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概念。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物质溶解性地定量表示 1.固体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地质量。
溶解度是为了定量地表示物质地溶解性强弱。
公式:100g m 2m 1S ⨯=)
溶剂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1)同一种物质在水中地溶解度随温度地变化而变
化,这种变化用物质地溶解度曲线来表示(2)溶解度曲线地意义:
3.溶解度曲线地变化规律
4.溶解度曲线地应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 3 节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三个
部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物质溶解性的定
量表示”属于该节内容的第二课时。
溶解度的概念既是上节课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课时结晶的理论依据。教
材上对溶解度只是以单一的文字描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教学中
仅仅关注具体概念定义的简单识记和辨析,而是通过实验探究注重概念的生成和构 建过程,体验和感受概念的形成、深化和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定量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
手段
学空间,间以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巧设情境】今天冷不冷?与昨天相比 巧设情境、激发
1/6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引入新课
溶解度概念建 立
齐声回答 思考、联想
呢?冷暖是我们对气温的定性认识,要比 较哪一天更冷,我们可以通过气温的定量 表示方法——温度来比较。我们上节课所 学的溶解性也是个定性认识,那么怎样定 量表示溶解性呢? 【板书】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律。配合开放性、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 层次性的问题设
学 生通过 分析思 考 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置,引导学生
总结得出:
走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如何读懂溶解度
1、大多数固体物质 影响越大。
曲线,了解溶解
的 溶解度 随温度 的 【提问】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度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第6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2.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注意事项:(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2)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二、溶解度(符号为S)1.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对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要注意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质的质量。
3.涉及到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一定要转化到100g溶剂(通常是水)。
4.气体物质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
三、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物质本身的性质2.溶剂的种类3.温度(1)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4.对气体来说,还有压强。
(1)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2)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5.固体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分类(20℃)溶解度在10克/100克水以上易溶溶解度在1~10克/100克水可溶溶解度在0.01~1克/100克水微溶溶解度在小于0.01克/100克水难溶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注意:(1)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但也有例外(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定: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是否能溶解。
九年级化学下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沪科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以结晶实验入手,了解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采取分离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复习---问题---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实验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2、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建立结晶的概念。
2、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学习重难点:
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结晶
1.晶体与结晶
(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
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
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通过探究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
一些现象;
2.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深刻理解影响溶液饱和与否的关键,会转化的
方法;
3.知道饱和与否与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只有在同种溶液同种温度下才能有关
联。
【学习重点】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概念学习。
【学习难点】影响溶液饱和与否因素的掌握及相互转化方法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用 “难”、“不易”、“易”、“微”、“能”填空)
H 2 溶于水, O 2 溶于水, CO 2 溶于水 NaCl 溶于水, CaCO 3 溶于水, Ca(OH)2 溶于水 2、除了水还有 可作溶剂。
3、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 (填溶液的名称)。
【新知导学】:
1、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2、 称为 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
溶质(1g ) 食盐 蔗糖 氢氧化钙 溶剂(5mL ) 水
水
水
溶解情况
结论: 。
NaCl/g
NaCl%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
结论:。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
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2.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
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
为什么?
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
为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
活动二、(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
结论:
(1)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KNO3的量。
(2)温度一定时,水量越多,溶解的KNO3。
(3)水的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的KNO3。
总结:,叫做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
....的不饱和溶液。
反思:(1)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在什么前提下才能成立?
(2)怎样确定溶液是否为饱和状态?
(3)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①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③④⑤ )
改变温度的实质是。
(4)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时,溶液中相关量的改变,增大用“↑”减小用“↓”不变用“▁”
溶剂质量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反思:溶液状态有几种描述方法,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提升: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用“一定” 、“不一定”填空)。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 可证明一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
A.蒸发掉1 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 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
2. 某饱和溶液加水稀释后,不发生改变的量是()
A.溶剂质量 B.溶液质量 C.溶质的质量 D.溶质质量分数
3.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4.若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
A.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课后训练】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中打“√”,错误的,在()中打“×”
(1)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溶液。
()
(2)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
()
(4)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
(5)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
()
(6)饱和石灰水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若水没有减少),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膜,该溶液仍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
(7)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的溶质多。
()
(8)在一定温度下,向某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逐渐消失,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是 ( )
A.食醋
B.蔗糖
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
D.食盐
3.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
则结果是 ( )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
D.两杯水一样甜
4. 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盐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B.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强
C.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D.油污不易溶于水中
5.20 g饱和食盐水中加入5 g食盐,保持温度不变,这时食盐水的质量是 ( ) A.15 g B.20 g C.25 g D.无法确定
6. 如图所示,一个放有砝码的蒸发皿浮在水槽的水面上,蒸发皿底部到水面的距离为h 。
当不断地向水中加入食盐时,正确反映h 与食盐质量之间关系的是 ( )
7. 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 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 ,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 .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 .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 .乙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8. 某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后,无晶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剩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剩余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 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9. 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选做)10.
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加热,发现冷水在沸腾前就有气泡从水中逸出,你能解释这
种现象吗?
(选做)11.现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采用什么方法能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
物 质
甲
乙 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