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共36页文档
明德-邓稼先概述

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记功而还。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1.文中的小标题
提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示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二、生平经历 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巨大贡献
(补充、 延伸、 扩展)
邓稼先
——杨振宁
关于邓稼先
•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 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 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 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 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 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 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 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 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 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 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 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 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 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 效果。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 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 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国籍 (异) 职务 (同) 功劳 (同) 学术水平(同) 文化背景(异)
性格为人(异)
奥本海默
邓稼先
美国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新】邓稼先的资料-word范文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邓稼先的资料篇一:邓稼先的资料邓稼先的资料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
核武器物理、理论物理学家。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
1948年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
1958年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研究员、理论部主任、副所长、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做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在纪念邓稼先辞世十五周年之际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扬振宁撰写的回忆文案与广大读者一起怀念人民的功臣。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100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
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微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邓稼先资料

邓稼先资料邓稼先邓稼先,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元勋“,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科学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十月16日完成发射第一颗原子弹。
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真诚,该建议书的内容至今仍然保密。
人物生平折叠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
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
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槜先。
不久,全家迁往北平,邓稼先父亲邓以蛰任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
两家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里又成为邻居。
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结下了深厚友情,后来,二人先后进了北平崇德中学。
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
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
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
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
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邓稼先考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
邓稼先PPT课件

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敢于挑战权威
邓稼先在科研过程中,不畏权威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 案,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
巨大贡献。
不断创新
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和探 索精神,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 推动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快速发
展。
追求真理
邓稼先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真理, 不断深入研究,探索科学的本质 和规律,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奠定
突破原子弹技术
邓稼先带领团队成功突破原子弹 技术,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
制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推动氢弹研制
邓稼先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发挥了关 键作用,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做 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科研人才
邓稼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中国 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推动了核事业的持续发展。
04
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人格 魅力
此后28年间,邓稼先始 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 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 ,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 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 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 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 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教育背景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中的地位
01
02
03
奠基人与领导者
强调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 器研究的奠基人和领导者 的重要地位。
科研团队建设
介绍邓稼先如何组建并领 导科研团队,推动中国核 武器研究事业的发展。
国际影响力
阐述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 领域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以及他为中国赢得的国 际尊重。
邓稼先对核武器研究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课件PPT

人物生平详细介绍: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 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 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 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 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 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 (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 槜先。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 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 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 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 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 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 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 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 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 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 成”的成果。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 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 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年8月奉命带领 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 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 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 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 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 门第的家庭。1999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 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 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 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 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 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杨和邓学的都是理论核物理,邓稼先做博士论文时, 从俩人的讨论中受益很大。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自 然真挚,推心置腹。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获得 博士后当即回国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 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美国报纸登出了中国研究人员 的名单,尽管是英文译音,但杨振宁一看就认定其 中一人是邓稼先。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中国时定 的一份要见的亲友的名单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 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 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 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 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 的学业。
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
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 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 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 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
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 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 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 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 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 真诚,该建议书的内容至今仍然保密。
《邓稼先》PPT完美版

,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式发展。
培养人才
03
邓稼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
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
推动科技创新
邓稼先倡导科技创新,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推动了 中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树立科技自信
邓稼先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力,树立 了科技自信,激发了全民族的科技热情。
激励科技人才
以邓稼先先生为榜样,激励广大科技人才积极投身科研事 业,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
宣传邓稼先事迹,传承科学精神
宣传邓稼先的生平
事迹
通过宣传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让 更多人了解他的成长经历、科研 历程和卓越成就。
传承邓稼先的科学
精神
传承邓稼先先生追求真理、勇于 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推 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的良好氛围。
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成就
01
原子弹研制
邓稼先作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成功领导和组织了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我
国核武器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02
氢弹研制
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邓稼先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
经过艰苦努力,他和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使我国成为世界
科研团队的建设
邓稼先非常注重团队建 设,积极培养和选拔优 秀人才,形成了高效的 科研团队。
跨学科合作
他善于协调不同学科领 域的专家,共同攻克科 研难题。
领导风格
邓稼先以身作则,严谨 治学,同时关心团队成 员,营造了和谐的团队 氛围。
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应对策略
1 2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 ( 1924.6.25-1986.7.29. ) 安徽省怀宁县⼈。
核物理学家,中国-理论研究⼯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中国研制和发展-的技术组织领导者之⼀,中国理论设计总负责⼈。
中国科学院院⼠。
1924年6⽉25⽇出⽣于安徽省怀宁县祖居铁砚⼭房,⽗亲邓以蛰是北京⼤学教授,母亲王淑蠲持家,清代⼤书法家邓⽯如是六世祖。
5岁在北平读⼩学,11岁⼊中学,12岁插班考⼊北平崇德中学初⼆年级,读到⾼⼀,在英⽂、数学和物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1941年17岁考⼊国⽴西南联合⼤学物理系,学习4年,终⾝受益。
1945年⼤学毕业。
1946年夏受聘任北京⼤学物理系助教⾄1948年7⽉,同时在北⼤讲助会义务⼯作,积极参加北平-。
1947年顺利通过赴美研究⽣考试,1948年10⽉⼊美国普渡⼤学物理系,师从德尔哈尔,研究理论核物理。
1950年8⽉获得博⼠学位,婉⾔辞谢了导师建议去英国发展的好意,9天后乘船回到诞⽣不久的新中国。
1950年10⽉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1951年加⼊九三学社。
1952年晋升副研究员,在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领导下从事原⼦核理论研究。
1951-1958年在《物理学报》上独⽴发表和合作发表了⼀批学术论⽂,为我国原⼦核理论研究做了开拓性⼯作。
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学术秘书钱三强和吴有训副院长⼯作。
1956年加⼊中国共产党。
1958年8⽉调任第⼆机械⼯业部第九研究院,担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我国第⼀颗的理论设计⼯作。
从此,为发展我国的-事业隐姓埋名,呕⼼沥⾎,孜孜不倦地奋⽃了28年。
对⼯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
困难⾯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关键时刻舍⽣忘死, ⽆私⽆畏地奉献毕⽣精⼒,使我国的-从⽆到有,⽤38年时间跃到国际先进⽔平。
1979年在⼀次失败的核试验中,为了查明情况深⼊事故地区,找到了未爆弹⽚,因此受到放射性物质的强烈辐射,严重损害了健康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