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绪论 中药炮制学
第一章 中药炮制学总论

• • • •
4.唐代--《唐本草》 《备急千金药方》 (1)炮制技术进一步发展,品种不断增加 (2)列入了法定制药范围 《新修本草》
• 作蘖法-发芽法,作豉法-发酵法,作大豆黄 卷等。
•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有需烧 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者福,逆 之者殃。……”明确了炮制的重要性。
总
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 一、中药炮制及炮制学性质 • (一)中药炮制及其名称来源 • 什么叫中药炮制? • 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辨证用药的需要 和药物自身的性质及调剂制剂不同要求,所采 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狭义概念: 炮炙――炒、炙、煅 蒸、煮、火单 其他制法(复制、发酵 发芽、 制霜、烘焙、水飞等) 广义概念: 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炮炙
• • • •
(四)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继承: 发扬: 国家“十五”攻关又将其列为专项“濒危药材 和中药饮片的炮制研究”,目前,对中药炮制 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家重视。 • 不足之处:炮制设备、对中成药中的炮制品种 及其组方研究。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一 、国家药品标准与炮制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设有“中药炮 制通则”专篇。 • 二 、省、部级药品标准与炮制规范 •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附录中收录了“中药炮 制通则”“全国中药炮制法概况表”等。此外 还有《江西中药炮制规范》、《福建中药炮制 规范》等省级标准。
• 2. 汉 • 《神农本草经》(365种)、《金匮玉函经》、 《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 • 炮制特点: • (1)由净制、切制--改变药性。如炮附子、炙 厚朴、蒸大黄等 • (2)总结炮制理论
• 如《神农本草经》指出的“凡此七情,合和视 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 勿合用也”
1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

33
《药典》与《炮制规范》对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起到指导监督作用。
在炮制生产中逐步推行机械化,实行规范化生产。 2007年12月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
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或制剂生产 使用的药品。
中医用药的特点:复方& 炮制 饮片 VS 成药:饮片更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加
减的要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中药行业三大支柱: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4
2.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
色泽:标准品系列、标准色度盘、浸出液色度检测; 气味:电子鼻、气相色谱
增补新的质量标准
基础:杂质限度、浸出物限量、有毒/有效成分、重金 属含量、农药残留量
特色:制炭得率、发酵黄曲霉限量等
多指标综合评价:
饮片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末; 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 农药残留量、重金属残留量、溶剂残留量、辅料残留量。
《种杏仙方》4卷(1577)、 《万病回春》8卷(1587)、 明·李时珍《本草《纲复目明》眼:方18外92科种神药验,全33书0种》有6卷“修 (1591)、《云林神彀》 治”,20多种炮制(方15法91。)、《鲁府禁方》4卷 明龚廷贤(明朝内((府1156大9145御))医、、)《《小寿《儿世寿推保世拿元保》方元1脉0》卷全:书对》 炮制方法理论进3行卷论(述16:04“)炒。以缓其性,泡以剖
中 药 炮 制 学

中药炮制学炮制:又称炮炙,修制,修事,修治。
炮炙-----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炮-----毛炙肉;裹物而烧;炙-----炕火为炙;把肉在火上。
第一章绪论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
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斅《雷公炮制论》。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缪希雍《炮制大法》。
第三部炮制学专著:张仲岩《修事指南》。
第二节炮制的分类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类分类法:三类: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净制、切制、炮炙。
三、五类分类法:五类: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炮---将药物埋在灰火中。
2,褴---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
3,煿---以火烧物,使之爆裂。
4,炙---药物加辅料后,用文火炒干。
5,煨---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慢慢令熟。
6,炒---汉以前多为熬。
7,煅---在火上煅烧。
8,炼---药物长时间在火上烧。
9,制---为制药物的偏性,使之就范。
10,度---指度量物体大小长短。
11,飞---水飞。
12,伏---伏火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要求。
13,镑---利用多刃刀具将药物刮削成极薄片。
14,摋---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嗮---晒。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来进行。
历史上,中药炮制有不同的称呼,如《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修事指南》等。
分类法主要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的制则包括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和相喜为制。
此外,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药炮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脉来进行,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同时,炮制还可以通过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来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溶媒、易溶于水、易水解和防酶解。
同时,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如少用醋炮制。
在饮片切制前,药材需要进行软化处理,以便切片更加均匀。
软化的要求如下:1)药材应选用新鲜、质地较硬的品种。
2)软化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切片效果。
3)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和水量的控制,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4)软化后的药材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保存。
15.切片的要求:1)切片应均匀,大小适中,厚度一致。
2)切片应避免损伤药材的有效成分。
3)切片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霉变。
4)切片应按照药材的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类和包装。
1)软硬适度是指药材的硬度与合水率成反比关系,规定了药材的平均合水率。
药材软化需要控制含水率,以避免因水而伤害其药性。
2)药透水尽是指药材在适当水处理后,药材内部各部分水分的渗透速度为零,即各个部分的含水量相同。
15.片1)按厚度分类:极薄片为0.5mm以下,薄片为1~2mm,厚片为2~4mm。
2)按照片类型分类:顶片又称顶头片,斜片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特点为个细、质地坚硬,直片又称顺刀片,特点为个粗、质地疏松,刨片又称压片。
中药炮制学绪论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理 论
炮制学与炮制的含义。 炮制的目的。 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炮制对药性及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药物炮制的作用和原理。 炮制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中药炮制学》
中药 炮制 的基 本技 能
净制、切制、炮炙的操作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P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
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有使用中药炮制品的记录:
① 生铁落饮(煅法) 小金丹(炼丹) 鸡矢醴(烘焙)
② 治半夏 ③ 血余炭(燔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宋代)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炮制学与中医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 3.中药炮制学与现代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 4.中药炮制学的研究将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述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
1.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现代 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改进中药生产工 艺和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P3)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三)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
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第01章绪论

一、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一 部开始收载中药及中药炮制品正文中规定了 饮片生产的工艺流程、成品性状、用法、用 量等;附录设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规 定了各种炮制方法的含义、具有共性的操作 方法及质量要求,是属国家级药物炮制的 质 量标准。
中药炮制学
二、省、部(局)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三)清代(公元1645—1911) (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公元1911年以后) (是炮制振新、发展时期)
中药炮制学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 始和形成时期。
1.汉代以前 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或简单的 炮制原则,无具体方法。
如《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炮制的医方书如
附录中收录了“中药炮制通则”及“全国中药炮制
法概况表”等。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
3.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 制专著。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其内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 是当时的具体炮制方法,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 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中药炮制学
(三)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 时期
1.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清代的炮制专 著(第三本炮制专著)。该书收录药物232种。 基本内容多取自《证类本草》和《本草纲 目》,但作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并在 《本草蒙荃》所载炮制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 一些新的内容。
程控化。 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
【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末、 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成分、 毒性成分、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溶剂 残留量等】
中药炮制学
三、中药炮制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本学科。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1.起源于用药实践
追溯到原始社会 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
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 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
火的发现和利用,产生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火制)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药物“有须烧 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凡‘口父’ 咀药,欲如豆大,粗则药力不尽”,阐明 了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别捣食如膏,乃稍纳药末中,更下粗多”被视为现行药 典“稀释法”制巴豆霜之始
(四)现代
——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制订出版了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 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 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 ➢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编》 ➢ 《樟树中药炮制全书》 教学方面,全国各中医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 科研方面,“七五”期间对何首乌等20种饮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八五”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宋:方法改进、炮制目的多样化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
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
1. 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 章讨论炮制技术
2. 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3. 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
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 血止血即炒用”
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
(二)金元、明时期 ——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雷公炮炙论》之后另一部有价值的炮制专 著:缪希雍《炮炙大法》
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 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6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 1.春秋战国时期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大量的用药实践 靠口耳相传一代一代的保存下来。汉代以前,古文献中所 记载的都是比较简单的炮制内容。 •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大约成书于春 秋战国时代,是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书中包括 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并记 载有药物具体的操作方法。 •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其中涉及炮制 的记载有《寿夭刚柔篇》论作药酒
19:46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四个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 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 论的形成时期; 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 的扩大应用时期; 现代(公元1911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19:46
发展前景:
• 我国中医药有9个项目首次列入国家公布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9个项目是: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 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 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 中药文化、藏医药。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特色的重要部分, 要继承并发扬广大。
19:46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药学 巨著。其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列有“修治” 专目。在“修治”专目中,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 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就有144条。 • 李中梓所撰的《本草通玄》对炮制操作的注意事 项、辅料制的目的、净选的目的作了精辟概括 . • 缪希雍所撰的《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较《雷公炮炙论》内容更为丰富。收载了439种药 物的炮制方法 。
19:46
中药炮制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与 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炮制学是 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 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 定学等课程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门学科。
19:46
第2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 • • • • •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四个条件 一是天然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二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三是酒的发明和应用; 四是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19:46
(二)金元、明时期
• 1.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 学流派及名医,“金元四大家”及王好古等均特 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 用,开始总结各类炮制作用,明代又进一步系统 整理,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 •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 • 张元素在《珍珠囊》 • 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 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 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该书的方剂之一,至今仍 作为止血常用方剂应用于临床。
19:46
•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所著的《雷公炮炙 论》三卷,总结了当时炮制学的成就。是 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药物炮制专著。书中 载药300种,涉及内容广泛。
19:46
• 4.唐代 唐代在炮制原则系统化和炮制新方法方 面有较详细的记载。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 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其内容包 括医方、医理、本草、针灸等方面的知识,可谓 唐代现存的较全面的医方书。书中对炮制技术有 了较详细的记载,并将炮制方法归纳在“和合篇” 中加以讨论。 •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官府组织 苏敬等22名医官修订的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全书 54卷,载药844种,它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并 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
19:46
(四)现代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 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的整理和研究,中药 炮制学才真正成为一门专属学科。 •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 《中药炮炙经验集成》。 • 《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 •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
19:46
第1章 绪
论
19:46
学习目标:
1. 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 念 2. 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以及现代科学 研究的内容与途径 3. 了解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19:46
第1节 概
述
19:46
中药炮制含义
•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 调配、制剂的要求,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 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 术。
19:46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 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 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 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改 进炮制工艺和设备,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同时应加强对中成药 中药物炮制的研究,来保证医疗用药的安 全和有效,从而逐步实现炮制学科的现代 化。
19:46
• 一、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一部开始 收载中药及中药炮制品,正文中规定了饮片生产 的工艺流程、成品性状、用法、用量等;附录设 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规定了各种炮制方法 的含义、具有共性的操作方法及质量要求,是属 于国家级的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 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经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实施,为建国以来的第 八版药典。
19:46
• 2.汉代 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了较大发展。对中 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 法和炮制品。 •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纪元前后问世,它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序录载:“凡此七情,合和 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原著已散失,经后世分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而《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不同体裁的辑本。两书中 炮制的记载,多在药物品名下脚注中,己有70种之多,与 药物结
• 本章讲述了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定义,通过对历史的 回顾更确切的掌握内涵,叙述了中药炮制学这门学科与其 它中药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明确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 通过中药的发现、火的发现和利用、食物中辅料酒的运用、 陶器的发明来阐述中药炮制的起源;按照时间顺序将中药 炮制的发展分为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 国至宋代)、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炮 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清代)、炮制振兴、发展 时期(现代),并介绍各时期有关中药炮制的相关文献及 现代中药炮制的研究方向。介绍有关中药炮制的国家级及 省、部(局)级法规,以此作为中药炮制必须遵守的法律 基础。
19:46
• 二、省、部(局)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关于“中药饮 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的通知,规定了饮片的性 状、净度、片型、水分标准等,是属于部级的质 量标准。 • 1988年国家卫生部药政局组织编订出版了《全 国中药炮制规范》,为部级中药饮片炮制标准(暂 行)。共收载常用中药554种及其不同规格的炮制 品(饮片)。
19:46
• 3.两晋、南北朝 •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成书于动乱年代,为 解百姓之苦,多采用简便易得之药,如大蒜、姜、 灶下黄土、墨、鸡鸭等禽畜及其血、粪等。 • 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是我国第二部 中药专著,载药730味,它在“合药分剂料制法” 中,第一次将各类药材的炮制法加以归纳,己较 系统地提出制造成药的需要,对原药材的纯度、 炮制等均有一定的要求,并按不同的要求,逐条 加以讨论,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
19:46
• 5.宋代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多 样化,开始进入了从减少副作用到增加和改变疗 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到同时重视成药饮片炮制 的崭新阶段。 • 宋朝廷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 第一部成药制剂规范,它强调“凡有修合,依法 炮制……”并在附录“指南总论”中有“论炮炙三 品药石类例”,专门讨论炮制技术,收录了185种 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并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 制后性味功效的改变 。
19:46
第3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 2001年12月1日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品管理法》,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 基本法律。其中第二章《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中 第十条明确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 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报国务 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这便是中药炮制所 必须遵守的法规。
19:46
• 中药炮制 广义概念: 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炮炙 狭义概念:炮炙 炒、炙、煅、蒸煮火单 复制、发酵发芽、制霜、其他制法 (烘焙、煨、提净、水飞、干馏等)
19:46
中药炮制学含义
•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 艺、质量标准、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历史 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中药炮制是中 医药理论在临床用药上的具体表现,是世 界上独特的制药技术,是保证饮片质量的 关键,是一门既传统而又新兴的综合性的 应用学科。
19:46
(三)清代
•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并有专项记载炮制方 法和作用,并对前人的炮制理论提出不同看法。 • 清代刘若金所著的《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300多 种,记述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论解释, 内容丰富,经杨时泰修改删节为《本草述钩元》。 • 张仲岩所著的《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收录药物 232种,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内容多来源于《证类本草》 和《本草纲目》等前人的著作 。 •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颇有影响的本草著作,除 记载当时很多炮制方法外,还特别记载相当数量的炭药。
19:46
• 2.明代 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其医药学方面的 进步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如在中药炮制技术方 面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 • 明朝朱棣等撰《普济方》,它是我国的最大一部 方书,共收集61739方,在六经药性中提到炮制内 容有当归身行血,尾止血,治上酒浸,治下酒洗 等。在方剂药品脚注均有炮制方法。 • 明张景岳撰《景岳全书》,其中“本草正”一篇 提到214种药物性能及炮制方法,对炮制作用也有 较详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