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 第2章1-内动力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普通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普通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地质内动力作用有()。

A:地下水地质作用 B:岩浆运动 C:冰川地质作用 D:风的地质作用答案:岩浆运动2.《普通地质学》不是下列哪些专业的必修课程?()A:资源环境科学 B: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C:数学 D:土地资源管理答案:数学3.地质学的学习内容有()。

A:风化作用 B:地球圈层与地球物理性质 C: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D:地球的物质组成答案:风化作用;地球圈层与地球物理性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4.大自然山水风光秀丽,是地球内动力作用的结果。

()A:错 B:对答案:错5.地质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A:错 B:对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普通地质学是研究()。

A:地球的构造B:地球的演化C:地球的物质组成D:前面选项都是答案:前面选项都是2.下列哪个不是外动力地质作用()。

A:岩浆的喷出地表 B:海浪对海岸基岩的侵蚀 C:地表流水对岩石的侵蚀 D:地下水对岩石的侵蚀、搬运与沉积答案:岩浆的喷出地表3.下列哪些是内动力地质作用()。

A:岩浆喷发 B:地壳破裂 C:岩块崩塌 D:地震答案:岩浆喷发;地壳破裂;地震4.地质学是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启了萌芽。

() A:对 B:错答案:对5.地质学只是研究地球。

地外的行星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

()A:错 B:对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侏罗纪是指()。

A:年代地层单位,为中生代形成的一套地层 B:地质年代单位,为中生代约201-137Ma的一段地质时间 C:岩石地层单位,为一套岩石组合 D:为年代与岩石的组合答案:地质年代单位,为中生代约201-137Ma的一段地质时间2.伊迪卡拉动物群的爆发演化和集群绝灭发生于()。

A:震旦纪 B:元古宙早期 C:太古宙晚期 D:显生宙早期答案:震旦纪3.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它们发生于()。

A:奥陶纪末和泥盆纪后期 B:三叠纪晚期和白垩纪末期 C:第四纪初 D:二叠纪末期答案:奥陶纪末和泥盆纪后期;三叠纪晚期和白垩纪末期;二叠纪末期4.宇宙中的化学元素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

详述内动力地质作用

详述内动力地质作用

详述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因为热量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

这些作用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引起,其中包括地球的热量产生、传导、对流和辐射等过程。

以下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内容:
1.地球内部热量的产生: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形成时的初始热量、放射性元素
的衰变、摩擦热等。

这些热量导致地球内部处于高温状态。

2.岩石的热传导:地球内部的岩石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

热量从地球内部向外
传导,使得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

3.地球内部的对流:由于热量不断地向地表传递,地球内部形成了对流循环。

这种对流
导致了地球内部岩石的运动,形成了岩浆上升和下沉的运动。

4.岩浆的上升和喷发:通过地球内部的对流和岩石的熔融,岩浆被推向地表。

当岩浆在
地表喷发时,形成了火山。

火山活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

5.地震的发生: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板块的运动,岩石的变形和断裂所引起的。

地球内
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地表的震动,形成地震现象。

6.构造地貌的形成: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下沉和形成断层,从而形
成各种构造地貌,如山脉、盆地、地堑等。

7.地热资源的形成:地球内部的热量也为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地热能源可以通
过地热井、地热发电站等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总体而言,内动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热量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包括岩浆的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对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结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质作用概述_普通地质学

地质作用概述_普通地质学
(外能)引起地球表面变化与发展的地质作用。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内动力地质作用类型 1、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
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其在地壳内留下的痕迹称 地质构造。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2、地震作用:地壳或岩石圈的快速震动现象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3、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向上运移或喷出地表
埋藏与成岩作用
三、 2、剥蚀作用:流动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 表岩石的破坏,并将破坏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 外 风化与剥蚀作用 动 力 搬运与沉积作用 地 质 作 用 类 埋藏与成岩作用 型
3、搬运作用: 流动介质将风化、剥蚀产
物或某些火山作用、生物作用 物质从一个地 三、 方搬至另一地的过程 外 4、沉积作用:搬运物在适当的场所沉积下 动 来的过程
地质作用概述
•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 •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使地壳(或岩石圈)甚
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外部地表形态变 化、发展的作用(或过程)。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内
能)引起整个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变化与发展的地 质作用。

外动,直到冷凝成岩浆岩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4、变质作用:在地下,由于温度、压力、或流体作用的
影响,原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固态条件下,发生物质成 分、结构与构造变化的过程
三、 1、风化作用:大气温度的变化,大气中某些 成分(O、CO2、H20)以及生物与暴露在地表的 外 岩石中的矿物在原地相互作用,使原岩发生化 动 学成分、结构等改变的作用 力 风化与剥蚀作用 地 质 搬运与沉积作用 作 用 类 型
力 地 质 作 用 类 型
风化与剥蚀作用 搬运与沉积作用
埋藏与成岩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和规律(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和规律(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第一节 岩浆作用和岩浆岩
一、岩浆作用 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处的高温(温 度在700゜C以上)熔融硅酸盐物质 (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称 为岩浆作用。 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地壳内部;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浆冲出地表。
岩浆作用的结果: 侵入和喷出的岩浆体 → 冷凝 → 岩浆岩(火成岩)。 火山作用、火山碎屑 → 火山碎屑岩。 岩浆体 → 高温、化学活动性的气液流体 → 作用于围岩。
地球内圈,软流圈 → 活动的岩石圈:变形、岩浆。 地球外圈,水、大气、生物:对地壳表层破坏、改造。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作用于地壳内部。
内动力地质作用 地壳内 岩体变形,结晶岩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作用于地壳表层附近。
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表、地表附近 地貌,沉积物
碰 撞 型 边 界
两块大陆板块相互挤压,以变形缩短和岩浆作用为主,并最终 “焊接”在一起,在板块的结合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这里也 叫地缝合线。以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特提斯构造带是碰撞型边 界的代表。
➢ 海相沉积的地层(如浅海石灰岩),在陆地上很常见。 如青臧高原上,主要为海相沉积地层。
二、地壳水平运动的现象和证据 地层沉积时都是水平延展的;挤压作用使之倾斜和弯曲; 倾斜和弯曲的地层,在野外很常见;
倾斜的岩层 褶皱弯曲的岩层
西藏大褶皱
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大断裂 (持续快速活动的断裂)
三、地壳运动的速度和规模
水平运动: 速度 -- 10mm/a 规模 -- 数千公里 洋脊扩张速度:可达10~15 cm/a。
圣安德列斯大断裂: → 7米/16年(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前)。 → 480公里/1.5亿年(侏罗纪末至今)。 大西洋:大陆分裂后形成。 印度板块:从南半球向北漂移达7000公里。

普通地质学-XXX(精简版)

普通地质学-XXX(精简版)

普通地质学-XXX(精简版)普通地质学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的内部,部分发生在固体地球的表层,如火山作用。

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同时“抬高降低”,增大地表高差并激发相应的外动力地质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太阳驱动,地球重力参与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中。

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风化作用、风的作用、海洋与湖泊作用、河流与地下水作用、冰川与重力作用。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表“削高补低”,重塑地表形态并产生相应的外动力地质产物——沉积物和沉积地形。

地层:具有时代含义或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生物层序律:指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

年代愈老的地层中所含化石的构造愈简单、愈低级,和现代生物差别愈大;而年代愈新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愈复杂、愈高级,和现代生物愈接近;此外,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群,时代相同的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近的化石群。

这就是著名的生物层序律,可以用来划分、对比地层。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单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做标准化石。

相对地质年代判别法:利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以及切割律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地球的圈层构造划分及其界线:地壳(上地壳、下地壳)[莫霍面33KM]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面2891KM]地核(外核、内核)。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称之为岩石圈。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岩石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内动力地质作用》课件

《内动力地质作用》课件

矿产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矿 产资源,如煤、石油、铁矿等,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水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地下水 ,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土地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土 地资源,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
土地。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建筑安全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引起建筑物破坏、道路塌陷 等现象,影响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04
地下水动力作用结果
形成地下水系统 影响地表形态 促进土壤形成 影响人类活动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水文地质单元,如河流、湖泊 等。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林等。
地下水对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类型 的土壤。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同时地下水动力作用 也影响水利工程、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
03
CATALOGUE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类型
01
02
03
水平运动
地壳在地球表面沿水平方 向移动,导致地形起伏和 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 。
垂直运动
地壳在地球表面沿垂直方 向升降,形成山脉、高原 、盆地等地形地貌。
旋转运动
地壳部分相对于地球自转 发生旋转,形成地球表面 的极移和日夜变化。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波的能量衰减
地震波的折射和反射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逐渐衰减。 这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壳 岩石的相互作用,导致能量逐渐散失。
当地震波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 反射。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弯 曲,形成不同的地震记录。
05

内动力地质作用总结分析

内动力地质作用总结分析
均向性、体积变小,密度变大、塑性变形
– 动压力:
定向性、压溶、重结晶、脆性破裂变形
③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 变质作用的方式:
– 重结晶作用 矿物颗粒从小变大
– 变质结晶作用 化学组分重新组合成新矿物
– 交代作用
新旧矿物发生更替
– 变质分异作用 矿物组分从均匀变为不均匀
– 变形和碎裂 岩石呈现脆塑性变形
断层。
正Tectonism
– 褶皱要素: 核、翼、转折端、枢纽和轴面。
– 类型(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
直立、 斜歪、 倒转、 平卧、 翻卷褶皱
武汉南望山二叠纪孤峰组
① 构造运动Tectonism
– 褶皱要素: 核、翼、转折端、枢纽和轴面。
– 类型(根据转折端的形态):
– 固态(火山碎屑):火山弹、火山角砾、火山
灰等。
– 火山碎屑按大小分类:
– 火山集块(>64 mm)、火山角砾(64~2 mm)和火 山灰(<2 mm)三种类型。
②岩浆作用Magmatism
–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和围岩
– 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关系:
协调(整合)接触和不协调(不整合)接触
– 根据侵入的深度:
内动力地质作用小结
内动力过程的主要动力是地内热能

增 高 减
板块作用过程


岩浆作用过程




变质作用过程

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tectonism –岩浆作用magmatism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① 构造运动Tectonism
– 由地球内生能量(内部动力)引起的 组成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行星,它不断经历着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和演化。

其中,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和能量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传递与交互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质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解释。

一、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块不规则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内部的地幔流体作用下不断移动和变形。

板块构造运动包括交汇、碰撞、推移和褶皱等过程。

这种运动引起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壳的隆起和下沉,形成了山脉、褶皱和断裂带等地质现象。

二、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火山是地壳与地幔之间热量和物质交换的结果。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中裂缝和断层的引导下,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口。

火山活动不仅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还在周围地区形成了富含矿物质的火山岩,对周边的生态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地球内部的应力和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地壳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引起震感和震动。

地震不仅对地球表面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海啸、地表下陷和火山喷发等。

四、地热能利用内动力地质作用不仅仅对地球形态和结构造成了影响,还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储量丰富,地热能利用就是利用地下的地热能源进行发电、供热和温泉疗养等活动。

地热能不仅具有可再生性和低碳排放的特点,而且在减缓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岩浆侵入和侵蚀岩浆侵入和侵蚀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逐渐冷却和凝固的过程中,岩浆会通过裂缝和断层的通道向地壳上升,形成岩浆侵入体。

岩浆的侵入会改变地壳结构,并在侵入体周围形成一系列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

同时,岩浆也会通过化学侵蚀和物理侵蚀作用,改变地表的地貌和地球化学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地质作用
台北盆地地质演化史
From:/author/chen/detect.htm
北台湾的形 成故事,可 以远溯至 6,500万年 前……
浅海陆棚
6,500万年前…… 那个時候,別说是台北,整个台湾岛都还只是海底浅平的大陆棚的
一部分。 在这片浅平的大陆棚上,下陷了好几个「海底盆地」,沉积着华南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和地球自转的动
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和地球内部。 其表现形式有: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作用-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一、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石圈运动): 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球物质的机
械运动。
主要 表现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 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发生变化的各种 作用(geological process)
地质营力: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力。
破坏和改造
新生和再造
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再造性。 在破坏中再造、在再造中破坏。
二、地质作用的分类
• 分类依据:动力来源和作用部位
• 分类结果:
600万年前,「菲律賓海板块」推挤「欧亚大陆板块」=「造山运动」
约200万年前 ——接著更精采 了,北台湾竟天 崩地裂的爆出一 座座火山来,火 焰般的岩漿,向 四周漫流……
火山喷发 冲积平原
约200万年前,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一直持续到20多万年前 才停止。
约100万年前,在火山忙著噴发的同時,古新店溪悄悄由東 向西切穿丘陵山区,在今天林口,带出海溪水冲刷下来的砾石 和泥沙,便在西側出海口堆积成「林口冲积扇」,是今天林口 台地的前身。
本科必修课
普通地质学
思考题
绪论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重点)? 2、地质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重点) ? 3、简述地质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原理”或“历史比较法” 的核心内容(难点) 。
第一章 地球概述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哪些内容?其中,大气圈在垂向上 可以如何进行分层? 2、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哪些内容?画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 的划分。 3、理解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定义和特征,了解岩石圈、软 流圈的特征。
成的
地壳的拉张 地壳的挤压 地壳的平移
一、地壳运动(tectonism)
2、升降运动-海陆变迁、地势高低等
• 台北盆地地质演化历史; • 喜玛拉雅山的形成 海相腕足类动物化石——约3亿年前是海洋,约 0.4亿年的古近纪开始上升,平均每年上升 0.5mm,2Ma前的新近纪才初具山的规模。之后 加速上升,目前2.4cm/a。 • 荷兰——低洼之国。1/3土地海拔<1m,1/4低于 海平面——围海造田;
深度(km)
33 0 670
1000
2000 2891 3000
Vs
3.9
4.4
Vp
6.8 8.1
S
P
7.3 7.98
13.64
莫霍面 地壳
地地幔幔
4000
5150 5000
9.70
6000 0 3 6 9 12 15
速度(km/s)
地外核核
古登堡面
软流圈----低速层
1. 在上地幔顶部,存 在着一个地震波的 低速层,其深度一 般在地表之下60km220km;
大陆的漂移
大陆壳的破裂及其相对错移
区域性的隆起和沉降 地质体的变形和变位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一、地壳运动
1、水平运动——引起 地壳拉张、挤压、平 移,甚至旋转
两种类型,相辅相成
德国,魏格纳 (1915年提出)
约2.5亿年前 泛大陆
约2亿年前 联合古陆分裂开
并各自漂移
现今各大洋和 大陆都是经过 大陆漂移后形
火山开始于2.8~2.5Ma前,大约结束于20万年前
约50万年前
丘陵山区逐渐陷落…… 由于两个板块的挤压力量消失,随后形成一股拉张力量,使得台北
东侧的丘陵向下沉降,形成凹陷的「台北盆地」;而西侧的冲积扇却相 对抬高成「林口台地」。
3万年前
陷落后的台北盆地——河流袭夺——低平的盆地。 最后,3条河流形成今天的淡水河系,而各河冲刷下来 的泥沙,也逐漸在盆地堆积。
2. 其特点是地震波速 比其上部减少5%10%左右,表明此处 岩石强度较低,可 能局部熔融。
海水(0~5km) (洋5k壳m)
上地幔 400km 670km
2891km 45614505kkmm 6378km
陆壳 上地2莫0幔-霍6顶0面k部m
(软50流~岩2圈0石0k圈m)
过渡层
下地幔
外核古登堡面 过渡带 内核
约1万年前
台北盆地 大湖泊
海水面上升+河流注入=半咸水湖 湖旁的丘陵山区,便成了台北史前人类活动的场所。
现今
海水退 去,台 北盆地 又露 出……
林口台地 觀音山
大屯火山群
丘陵山区
有山有河有海
“中华民国总统府”
台北101大樓
508公尺
地质作用
物质基础
过程 地质营力
地质现象/结果
内动力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地震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 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
第二章 地质作用
4个学时
第一节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地壳运动、用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负荷地质作用、成岩等
第一节 地质作用概述
一、概念:
• 内动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部和 地球内部,其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如 旋转能、重力能、热能、化学能等;
•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表 层或浅层,能量来自地球以外,如太阳 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生物能等
主导作用
决定了地表 的高低起伏 和内部构造,
建造性
进一步加工 和改造
陆地-破坏 海洋-建造
海水(0~5km)
岩石圈:指地壳 (洋5k壳m)
与上地幔的顶部, 上地幔
即软流圈之上到
400km
地表,由固体岩
670km
石组成,故称
“岩石圈”。
2891km
45614505kkmm
6378km
陆壳 上地2莫0幔-霍6顶0面k部m
(软50流~岩2圈0石0k圈m)
过渡层
下地幔
外核古登堡面 过渡带 内核
古陆块的河流所冲刷下来的大量泥砂,厚度达数千米。
600万年前
北台湾最早露 出海水面的, 竟是一片高低 起伏的丘陵山 区……
丘陵山区
600万年前,「菲律賓海板块」猛烈推挤「欧亚大陆板块」 =「造山运动」──海底盆地內沉积的厚层泥沙被推挤隆起、 露出海面,形成一道道山脉来,台湾岛的雏形于是诞生。
强力挤压,地壳因此裂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