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泵的发展历史范文

泵的发展历史范文

泵的发展历史范文
18世纪末,英国发明家乔治·麦克德马克(George McDermott)建
立了第一座抽水泵站,主要用于抽取地下水。

他发明了一种新式的抽水泵,其外观类似木釘,内部有活塞和活环。

由于技术简单、维护成本低,这种
抽水泵很快在英国得到了普及。

随后,19世纪初,乔治·爱德华·比尔斯(George Edward Biles)
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抽水泵,由金属制成,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和寿命长等
优点。

他的发明开创了抽水泵的金属制造技术,使抽水泵的使用范围得到
进一步拓展,也为今天的抽水泵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抽水泵发展迅猛。

19世纪末,美国发明家威廉·荷兰德(William Holland)发明了空心轴抽水泵,其特点是抽水能力强、噪音小、维护方便;20世纪初,威廉·莱克(William Lake)发明了叶轮式
抽水泵,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后,抽水泵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罗茨真空泵发展史

罗茨真空泵发展史

罗茨真空泵发展史
罗茨真空泵是一种用于抽取高真空的机械泵,其原理是利用两个内部齿轮的运动产生真空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罗茨真空泵的发展史。

19世纪早期,德国工程师Ernst Otto Wilhelm Ruppel发明了罗茨真空泵的原型,他发现通过两个内部齿轮的互相啮合,可以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从而将气体推出系统。

这一原理为后来的罗茨真空泵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真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19世纪末,德国的Otto Lyft和奥匈帝国的Johann Paul Graf罗茨对罗茨真空泵进行了改进。

他们将泵的内齿轮和外齿轮之间增加了一层间隔,以提高泵的密封性能,大大提高了泵的抽取效率和稳定性。

20世纪初,罗茨真空泵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

它被广泛用于化工、石油、食品和医药等领域。

同时,随着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的发展,泵的结构和材料也不断优化,使得罗茨真空泵更加可靠和高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罗茨真空泵进入了自动化时代。

智能控制系统的引入使得操作更加简单,维护更加方便。

泵的自动监控和故障诊断功能有助于提前预警和解决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系统的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罗茨真空泵的节能和减排性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泵的结构和材料的再度升级,以及高效化的运行管理,使得泵的能耗和排放有了明显的降低。

总结来说,罗茨真空泵自问世以来,经历了不断创新和改进的过程。

它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我们相信罗茨真空泵会继续不断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离心泵 发展历程

离心泵 发展历程

离心泵发展历程离心泵是一种常见的流体机械,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以高速旋转的叶轮将流体吸入,在叶轮的离心力作用下将流体推送到出口。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离心泵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最早出现在古埃及。

公元前21世纪的古埃及,人们已经在尼罗河的河滨利用溢灌技术将水引入农田。

人们发现,在水位较低的地方挖掘一条小河道,引导水流进入高处的农田,可以通过离心力将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离心泵的初步应用。

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研究学者阿基米德发现了重要的原理。

他获得了一个重要发现,即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来自液体下面的向上的浮力。

阿基米德的原理不仅解释了物体浮力的产生原因,也为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世纪的科学家将离心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设计了一种叫做“波利奈马”(Pompeii)的机械设备,它是一个直径约为1米的圆环,圆环内安装了一片叶片。

当圆环快速旋转时,叶片会产生离心力,将液体从一个容器中吸入,并推送到另一个容器中。

这被认为是离心泵的鼻祖,为后来的离心泵奠定了基础。

到了18世纪末,离心泵的设计和性能开始得到改进。

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布朗威尔发明了一种带有箅子状叶片的离心泵。

这种泵的叶轮上安装了多个叶片,使泵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同时,法国工程师亨利·米泽耶提出并应用了负斜叶片设计,进一步改善了泵的性能。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离心泵的大规模应用。

离心泵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石油、化工、水处理等领域。

同时,材料、制造工艺和设计理论的发展也为离心泵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条件。

到了20世纪,离心泵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泵的性能和耐久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现代离心泵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使得泵的设计更加精确和高效。

总的来说,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进,如今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流体机械。

中国齿轮泵行业发展历史.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齿轮泵行业发展历史.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齿轮泵行业发展历史. 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篇长文旨在探讨中国齿轮泵行业的发展历史,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

齿轮泵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械传动装置,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研究中国齿轮泵行业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路径和掌握行业趋势。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中国齿轮泵行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齿轮泵行业的现状分析、齿轮泵行业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分析以及结论和展望。

引言部分将介绍文章的目标和论文结构,为读者提供整体框架。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中国齿轮泵行业起源背景,并详细描述齿轮泵的发展过程以及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

然后,我们将进行对该行业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紧接着,我们将探讨齿轮泵行业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分析,包括政策环境与法规支持、市场需求与消费趋势变化以及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力量。

最后,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倡议。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国齿轮泵行业的历史及现状的详细讨论分析,深入了解齿轮泵行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关键技术突破,揭示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对齿轮泵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倡议。

通过这样一篇全面详尽的文章,我们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中国齿轮泵行业的视角,并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注意:文字只作示范用途,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完善。

2. 中国齿轮泵行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1 起源背景中国齿轮泵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对于流体输送设备的需求尤为突出。

而作为一种传统的流体输送设备,齿轮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泵类产品。

2.2 齿轮泵的发展过程中国齿轮泵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泵行业的发展史

泵行业的发展史

泵行业的发展史泵是一种将液体或气体输送至指定位置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给水、污水处理、石油化工、能源、农业等。

泵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以下是对泵行业发展史的一些简要介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传统的灌溉系统已经使用了一种简单的水泵原理,通过手动操作来输送水源。

古代的泵主要是一种旋转式的设计,通过人力或动物力驱动,如人力操纵的踏板泵、水车和风车驱动的水泵等。

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水泵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最早的蒸汽泵于1769年由法国科学家及工程师考内利在英国发明。

随着蒸汽机的发展,蒸汽泵得到了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源。

19世纪是泵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机的问世使得电动泵得以应用。

首个电动泵于1838年由法国发明家德莱塞内(Jacques Charles-François Daulyez)创造,并于1852年在法国安装使用。

此后,电动泵成为主流,并且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泵。

20世纪的泵行业迎来了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的发展。

首先是工业化的推动,使得泵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化学工业、自来水、石油炼制和污水处理等行业的发展,泵的类型和规模也不断增加。

其次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泵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提高,出现了更多的创新型泵,如离心泵、螺杆泵和真空泵等。

此外,新型材料的应用、先进的液压控制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出现,也极大地改进了泵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如今,泵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繁盛的产业。

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泵不断涌现,技术也不断创新,使得泵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环保、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泵的使用和研发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泵行业的发展史是一个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相连的历史。

从古代的手动水泵到现代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泵不断演变和改进,为人们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更方便的输送液体和气体的设备。

离心泵 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 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离心泵是一种常见的流体输送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领域。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改进。

古代,人们主要依靠人力或畜力进行水的输送。

最早的离心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的中国,当时人们设计了一种由木质材料制成的叶片旋转装置,通过人力驱动使水流动起来。

在古罗马时期,水力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诞生了一些用于水的输送的装置,其中就包括一种早期的离心泵,使用了类似于现代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18世纪初,英国工程师约翰·索珀(John Smeaton)改进了离心泵的设计。

他将叶轮放在轴上,并加入了一些曲线形状的叶片,从而提高了泵的效率和输出功率。

此后,离心泵开始普及,被广泛应用于矿山、造船和排水等工程中。

19世纪末,离心泵又迎来了重大突破。

瑞典发明家约翰·阿尔芬·古桥尔(John Alfred Lidström)在1882年设计了一种具有曲线形叶片的离心泵,这种泵叶片的曲线是对称闭合的,使得泵的效率大幅提升。

随后,德国的卡尔·卖磨(Karl Busch)和瑞士的威廉·哈尔特曼(William Hartmann)等研究者也对离心泵进行了改进和改良,增强了其性能和可靠性。

20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离心泵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离心泵。

如今,离心泵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不断推动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离心泵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改良,从最早的人力驱动到现代的高效自动化设备,离心泵在提高流体输送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泵的发展历史

水泵的发展历史

水泵的发展历史水泵是一种用于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机械设备,它的发明和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泵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扩大和改进。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种类划分,介绍水泵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水泵古代水泵主要是人力或畜力驱动的,最早的水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当时的水泵是由木头和皮革制成的,用于灌溉农田和排水。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工程师克泰西波斯发明了一种名为“螺旋泵”的水泵,它是由一根螺旋形的管子和一个手摇杆组成,可以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

二、中世纪水泵中世纪时期,水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欧洲,人们开始使用风车和水车来驱动水泵,这使得水泵的效率和使用范围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中国,明代工程师郑和发明了一种名为“龙骨泵”的水泵,它是由一根竹子制成的管子和一个活塞组成,可以将水从井底抽到地面。

三、近代水泵近代水泵的发展主要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

当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水泵的驱动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蒸汽机可以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更高的效率,使得水泵可以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矿井排水、城市供水等。

同时,人们还发明了一些新型水泵,如离心泵、柱塞泵等,它们的结构和原理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四、现代水泵现代水泵的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

随着电力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水泵的驱动方式又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电动水泵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使用体验,同时还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

此外,现代水泵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扩大和改进,如高压水泵、消防水泵、污水泵等,它们的性能和功能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总之,水泵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从古代的手摇水泵到现代的电动水泵,水泵的种类和用途不断扩大和改进,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

离心泵 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 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离心泵是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泵种。

它的流量范围大,扬程高,运行平稳,功率消耗较小,使用方便等优点,使其成为各个行业广泛使用的泵种。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最早的离心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车。

早期的水车由木材和石材制成,通过放水的方式带动转子旋转,从而实现水的提升。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效率较低,只能适用于小规模的运输水量。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们对水泵的需求越来越大。

17世纪末,法国数学家教授丹尼尔·贝努利提出了流体动力学定律,通过这个定律,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18世纪末,德国工程师乔治·约瑟夫·卡瓦利(Georg Joseph Beer)成功地将贝努利定理应用到了水泵的设计中,发明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离心泵。

这种泵采用了动力学理论,通过转速加快和转子形状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水泵的效率和流量。

19世纪初,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布兰肯希姆(Joseph Bramah)对离心泵进行了改进。

他改进了水泵的结构,增加了叶片的数量,提高了转子的转速,并成功地将离心泵应用到矿产开采、船舶等工业中。

此后,离心泵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对水泵的需求不断增加。

离心泵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发动机的发展使得泵的动力来源更加多样化,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泵的耐腐蚀性能更强,流体力学的研究使得泵的性能更加稳定。

同时,各个行业对泵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离心泵在机械、冶金、化工、石油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离心泵得到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革新。

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仿真软件的应用使得泵的设计更加精确,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泵的耐腐蚀性和可靠性,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使得泵的能耗进一步降低。

此外,离心泵的智能化技术也逐渐成熟,泵的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可以说,离心泵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泵的发展历史摘要: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

泵的历史悠久,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了原型。

泵通常按工作原理分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

关键词: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发展正文:一、泵的历史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

他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

泵最初是作为提水的器具出现在历史上的。

例如埃及的链泵(公元前17世纪),中国的桔槔(公元前17世纪)、辘轳(公元前11世纪)和水车(公元1世纪)。

比较著名的还有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杆,可以平稳连续地将水提至几米高处,其原理仍为现代螺杆泵所利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工匠克特西比乌斯发明的灭火泵是一种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备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现了蒸汽机之后才得到迅速发展。

1840~1850年,美国沃辛顿发明泵缸和蒸汽缸对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标志着现代活塞泵的形成。

19世纪是活塞泵发展的高潮时期,当时已用于水压机等多种机械中然而随着需水量的剧增,从20世纪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

渐被高速的离心泵和回转泵所代替。

但是在高压小流量领域往复泵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独具优点,应用日益增多。

回转泵的出现与工业上对液体输送的要求日益多样化有关。

早在1588年就有了关于四叶片滑片泵的记载,以后陆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回转泵,但直到19世纪回转泵仍存在泄漏大、磨损大和效率低等缺点。

20世纪初,人们解决了转子润滑和密封等问题,并采用高速电动机驱动,适合较高压力、中小流量和各种粘性液体的回转泵才得到迅速发展。

回转泵的类型和适宜输送的液体种类之多为其他各类泵所不及。

利用离心力输水的想法最早出现在列奥纳多·达芬奇所作的草图中。

1689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潘发明了四叶片叶轮的蜗壳离心泵。

但更接近于现代离心泵的,则是1818年在美国出现的具有径向直叶片、半开式双吸叶轮和蜗壳的所谓马萨诸塞泵。

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被发明,使得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

早在175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就提出了叶轮式水力机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离心泵设计的理论基础,但直到19世纪末,高速电动机的发明使离心泵获得理想动力源之后,它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

在英国的雷诺和德国的普夫莱德雷尔等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离心泵的效率大大提高,它的性能范围和使用领域也日益扩大,已成为现代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泵。

二、泵的分类泵通常按工作原理分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

容积式泵:容积式泵是依靠工作元件在泵缸内作往复或回转运动,使工作容积交替地增大和缩小,以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

工作元件作往复运动的容积式泵称为往复泵,作回转运动的称为回转泵。

前者的吸入和排出过程在同一泵缸内交替进行,并由吸入阀和排出阀加以控制;后者则是通过齿轮、螺杆、叶形转子或滑片等工作元件的旋转作用,迫使液体从吸入侧转移到排出侧。

如图所示的两个齿轮泵是最典型的容积式泵:容积式泵的主要特点是:①一定的泵在一定转速或往复次数下的流量是一定的,几乎不随压力而变。

工作点压力和轴功率取决于与泵连接的装置系统的情况,因此当泵在排出管路不通(相当于系统阻力无限大)的情况下运转时,其压力和轴功率会增大到使泵或原动机破坏,所以必须设置安全阀来保护泵(蒸汽直接作用或压缩空气驱动的泵例外)。

②往复泵的流量和压力有较大脉动,需要采取相应的消减脉动措施;回转泵一般无脉动或只有小的脉动。

③具有自吸能力,泵启动后即能抽除管路中的空气吸入液体。

④启动泵时必须将排出管路阀门完全打开。

⑤往复泵是低速机械,尺寸大,制造和安装费用也大;回转泵转速较高,可达3000转/分。

⑥往复泵适用于高压力(有高达350兆帕的)和小流量(100米3/时以下);回转泵适用于中小流量(400米3/时以下)和较高压力(35兆帕以下)。

总的来说,容积泵的效率高于动力式泵,而且效率曲线的高效区较宽。

往复泵的效率一般为70~85%,高的可达90%以上。

⑦往复泵适宜输送清洁的液体或气液混合物,有的泵如隔膜泵可输送泥浆、污水等,主要用于给水、提供高压液源和计量输送等。

回转泵适宜输送有润滑性的清洁的液体和液气混合物,特别是粘度大的液体,主要用于油品、食品液体的输送和液压传动方面。

动力式泵:动力式泵靠快速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作用力,将机械能传递给液体,使其动能和压力能增加,然后再通过泵缸,将大部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而实现输送。

动力式泵又称叶轮式泵或叶片式泵。

离心泵是最常见的动力式泵。

动力式泵的主要特点是:①一定的泵在一定转速下所产生的扬程有一限定值。

工作点流量和轴功率取决于与泵连接的装置系统的情况(位差、压力差和管路损失)。

扬程随流量而改变(图2)。

②工作稳定,输送连续,流量和压力无脉动。

③一般无自吸能力,需要将泵先灌满液体或将管路抽成真空后才能开始工作。

④离心泵在排出管路阀门关闭状态下启动,旋涡泵和轴流泵在阀门全开状态下启动,以减少启动功率。

⑤离心泵适合于用高速电动机和汽轮机等直接驱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维修方便。

⑥适用性能范围广,离心泵的流量可以从几到几十万米3/时,扬程可以从数米到数千米;轴流泵一般适用于大流量和低扬程(20米以下)。

离心泵和轴流泵的效率一般在80%以下,高的可达90%。

⑦适宜输送粘度很小的清洁液体(例如清水),特殊设计的泵可输送泥浆、污水等或水输固体物。

动力式泵主要用于给水、排水、灌溉、流程液体输送、电站蓄能、液压传动和船舶喷射推进等。

其他类型的泵:其他类型的泵是指以另外的方式传递能量的一类泵。

例如射流泵是依靠高速喷射出的工作流体,将需要输送的流体吸入泵内,并通过两种流体混合进行动量交换来传递能量;水锤泵是利用流动中的水被突然制动时产生的能量,使其中的一部分水压升到一定高度;电磁泵是使通电的液态金属在电磁力作用下,产生流动而实现输送;气体升液泵通过导管将压缩空气或其他压缩气体送至液体的最底层处,使之形成较液体轻的气液混合流体,再借管外液体的压力将混合流体压升上来。

三、泵在中国的发展解放前:我国现代泵产业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基本上没有工业,农业也很落后,偶尔有少量的泵需要修造,这是应矿业开发排水和海运船舶用泵之需要产生的。

30年代,仿制泵进入了一个小高潮,至抗战前,上海生产水泵厂家有20多家。

抗战时期(1938-1945),上海,汉口等地的机器厂内迁重庆、四川、云南等内地。

抗战胜利后,众多内迁机器厂相继迁回原地,上海迂回机器厂最多,又开始制造水泵。

另外,又有新成立机器厂也生产水泵,如潘德民工程师建立的上海三番机器厂。

还有长春魁利金、北京同益、武汉开明、新华和沈阳都相继生产水泵。

具体生产力量无从考察,但是但从渤海地区、江浙地区抽水机站的泵总量7000台可知,当时生产量已经不小,因为这里不包括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南京等地自来水用泵量和工矿给排水用泵量。

形成期:解放后,即50年代,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建设,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的发展对泵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兼营生产水泵到专营制造水泵。

第一个改为专业水泵制造厂的是在沈阳。

1953年9月1日有沈阳第六机器厂改名为沈阳水泵厂(这个厂是1932年成立的小型机修修配厂,日本占领时期曾是日本荏原公司离心泵的修造厂。

1948年11月2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经济处接管,厂名改为沈阳第二机械厂。

1952年12月,划归中央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局领导,又更名为沈阳第六机器厂)。

另外规模较大的生产往复泵与离心泵的国营企业也有一些。

1956年,私营企业全部公司合营,一机部组织沈阳水泵厂有关工程师对全国兼营生产水泵企业进行了生产、技术情况调研,为一机部和各省机械厅定点,并改为专业水泵厂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至五十年代末,一些机械厂或机器厂相继更名为水泵厂,进行专门的水泵生产。

我国计划经济模式,在五十年代后期已经完成。

当时部里负责产供销,省里负责人财物。

但是技术、质量没有统一的负责部门。

因此机械部决定,由沈阳水泵厂出面(代表机械部)筹备成立全国水泵行业组织。

全国负责全行业技术和质量工作。

1960年10月在沈阳,正式成立由哈尔滨、长春、沈阳、本溪、大耐、北京、石家庄、保定、阳泉、博山、上海、上一、上深、浙江、龙岩、鹰潭、新乡、武汉、长沙、佛山、重庆、兰州共23家专业水泵厂参加的全国水泵行业组织。

至此,我国泵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奠定期:我国水泵行业成立后,23家专业泵厂围绕一机部订货会议订货要求以及沈阳水泵研究所的指导,已经有了相当的分工。

如围绕中央工作配套需要,大连主要做耐酸泵,本溪主要做蒸汽、电动往复泵,沈阳主要做电站,石油化工用泵,石家庄主要做污水泵,杂质泵,天津主要做螺杆泵、潜油泵,阳泉主要做电动试压泵和矿用泵,长沙、武汉主要做水利用泵,上海主要做穿用泵,上海一泵主要做多级泵,重庆专做计量泵。

这些厂为了地区和省内配套需要以及考虑到运输的方便也兼做一些其它各种类型泵。

为了更好地实行对全国泵行业管理和服务,1962年6月16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沈阳水泵研究所为部二类研究所,负责泵行业的技术质量工作,是国家水泵技术归口单位。

沈阳水泵研究所在领导行业同时,还进行了泵的应用研究和特殊泵的开发工作。

1967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由沈阳水泵厂帮助筹建甘肃天水水泵厂,本溪水泵厂帮助筹建陕西宝鸡水泵厂,从而使西北地区的专业水泵厂增多。

与此相适应,50年代末至60年代,各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相继成立,这些所的排灌机械研究所都有一批专业人员在进行农业泵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发成功了一批农业泵,如湖南农机所的湘农系列泵,浙江机科所的浙农系列泵和水锤泵,福建农机所的闽农系列泵。

在农业排灌的农用泵专业人才培养方面,1961年,经高教部批准,在吉林农业大学由戴桂蕊副教授筹建“排灌机械”专业,1963年迁入镇江农机学院(现今已相继改名为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培养农用泵,柴油机专业人员。

到60年代末,我国工农业泵工厂已达50家,中国泵工业的制造基础初步奠定了。

农业泵为主的发展期:七十年代,我国泵制造业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立农业泵生产体系,农业泵厂大量涌现;二是原有工业泵厂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扩大了规模和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经过七十年代泵产业的发展,我国泵工厂数已从六十年代50家左右增加到七十年代末190家左右。

这一时期特点是各农业泵厂和农用潜水泵厂迅速成长,一大批电机厂顺着产业后延,也大量生产潜水泵,如合肥电机厂(是1956年上海内迁的上海三益电机厂)在1972年12月26日成功试制了我国第一台高压(6千伏安)大功率(1200千瓦)扬程为498米、流量为没西欧暗示550立方米的大型潜水泵,在八十年代开始生产大型潜水泵、矿用防爆潜水泵;上海人民电机厂生产小型农用、工程潜水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