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长白山野外考察报告

长白山野外考察报告长白山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吉林省东南部,地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白山地区境内,在安图、抚松、长白三县境内,主峰海拔2691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它与五岳齐名、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关东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此次考察我们沿西坡乘车而上,由于时间和经费所限,与北坡失之交臂,只等下次再来吧!在亿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上,长白山地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最初,这里被海水淹没,到处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阳光、雨水、和气候变化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岩石遭受风化和破坏,最后还经历了火山爆发和冰川的雕塑,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观。
摇篮、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满族的发祥地。
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关东第一山”的美誉。
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紀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即地质学所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在大约2500万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区经历了4次火山喷发活动,玄武岩浆从上地幔出发,沿着地壳中的巨大裂隙不断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喷出地表,携有强大冲击力的岩浆,将原来岩石及岩浆中先期凝固的岩块及火山灰、水蒸气等喷向空中,然后在重力和风力作用下降落到火山口周围或一侧堆积成各种火山地貌。
由于玄武岩浆粘度较小,在地表的流动速度较快,流淌的距离较远,所以形成了广阔的玄武岩台地。
在距今约60万年至1500万年(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期间,长白山又经历了一个地壳活动的时期,地质上称为白头山期,这个时期发生了4次火山爆发,爆发方式以中心式为特点,地下岩浆沿着深断裂的交汇处形成的筒形通道上涌,在地表构成了火山椎体地貌景观。
以上四次火山活动,每一次喷出的火山物质都使火山增高200米以上。
同时,在主火山口周围,还形成了一些小的寄生火山口。
此后,长白山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在距今11000—15000年(第四紀全新世期间),火山再次复活,喷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黄色浮岩,厚度高达60米,使火山锥顶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状火山口。
长白山考察报告摘要

篇一:长白山考察报告长白山考察报告为了探索加快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学习外地旅游开发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借他山之石攻玉,7月24日至28日,政协五组赴吉林学习考察。
所到之处,大家强烈感受到思想之解放、政策之开明、发展之迅猛、变化之巨大,强烈感受到旅游经济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得到深刻的启迪。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印象1、长白山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为19万多公顷。
森林生态系统完整,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非常罕见。
因天公不作美,所到之日阴雨绵绵,但我们带着对天池的神秘向往,历经四个小时,驶向长白山。
一路上,群山环抱,绵绵悠长,印象最深的是山脚下的美人松,或一枝独秀,或三五成群,让人不禁想起诗句“松袅袅,涧湍湍,无穷好景汇名山。
”来到天池脚下,坐巴士,盘山路,随着海拔的增高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植被种类在变化。
山脚是以阔叶林为主的参天大树,山腰是由于风的走向而向一面倾斜的灌木丛,山顶是苔藓地带,仅留下的一点点簿土长出一片片淡黄色的野花。
山顶气温只有10度左右,天空飘着小雨,风很大。
只见云雾蒸腾,往下望去雾蒙蒙的一片,风惨云暗,深不可测。
很遗憾没有领略到天池的风采,但我们感受到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神秘。
除了天池,长白山还集瀑布、温泉、峡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原始森林、云雾、冰雪等旅游景观为一体,构成了一道亮丽迷人的风景线。
大自然赋予了它无比丰富独特的资源,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胜地。
2、防川具有“一眼望三国”的特殊地理位置。
防川,濒江临海,依山傍水,是我国唯一中、俄、朝三国鼎足地带,东南与俄罗斯哈桑镇包得哥尔那亚小镇接壤,西南与朝鲜的豆满江里隔江相望。
素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之美誉。
站在望海阁向南望,图们江缓缓远去,俄朝铁路大桥横架江上;顺江远眺,江海相连,景色壮观;转向西南,朝鲜豆满江市境内群山起伏,柳绿江蓝;俯视东南,俄罗斯境地近在咫尺;再向远望是一片平坦辽阔的濒海平原和湖泊沼泽,平原尽头,蔚蓝的日本海与天际相连,宛如一条银色丝带漂浮于天际。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一、实习背景和目的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索,加强对地球地貌、水文地理、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选择了中国某省自然景观和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习时间为两周。
三、实习内容和方法1. 地形地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了解形成背景和演化过程。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貌剖面测量,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复杂性。
2. 水文地理调查选择一条河流进行水文地理调查,测量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指标,了解河流的特征和水文循环。
调查河流附近的湖泊、水库等地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3. 气候与环境观测在实习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指标,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同时,观测当地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等,分析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四、实习成果和心得体会1.实习成果完成地貌测量和记录,得到了多个地貌剖面图和记录表;进行了水文地理调查并测量了河流流量;完成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并记录了当地的环境状况;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环境状况。
2.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体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框架。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团队协作,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展望未来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为我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合自然地理生产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生产实习实习报告(个人)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09—1班组号:姓名:日期:2011年7月15日目录一、实习目的 (3)二、实习路线及安排 (3)三、实习过程 (4)1、前期准备 (4)2、实习阶段 (4)(1)长春——通榆 (4)(2)向海——乌兰浩特 (5)(3)乌兰浩特——长春 (6)(4)长白山 (6)实习感受 (7)一、实习目的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生产实习,充分了解到吉林由南向西,阔叶林转变为针叶林的纬度地带性,以及从干旱地区到半干旱地区,到半湿润地区,再到湿润地区的经度地带性水分的变化情况,使我们加深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感性认识,让我们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让我们吃苦耐劳,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
2、社会调查农村,能真是的反应出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实习路线上对农村的社会调查,让我们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村民说出的一些情况,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二、实习路线及安排七月五日哈尔滨——长春七月六日长春——长岭——通榆七月七日通榆——向海——洮南——白城——乌兰浩特七月八日乌兰浩特——洮尔谷地——长春七月九日吉林省博物馆七月十日长春——洛河岭山头七月十一日洛河岭山头——敦化七月十二日敦化——二道白河——长白山七月十三日长白山脚下一号样地七月十四日白河——长春七月十五日长春——哈尔滨三、实习过程1、前期准备阶段实习之前刘辉老师给我们做了动员大会,对我们进行分组,并且讲解了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以及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让我们对这次实习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
随后,将我们每个组所负责的区域进行了划分,让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区域进行具体的了解。
最后,安排同学去购买实习所需的雨衣等必需品。
2、实习阶段在我们准备好之后,在刘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7月5日从哈尔滨出发前往长春,开始了我们的实习生活。
从长春前往通榆的路上,老师讲解了关于人文、社会、经济各种变化的相互影响。
长白山考察实践报告

长白山考察实践报告篇一:长白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长白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地理系98级陈险峰2001年7月15日晚8:30我们一行20人由何老师带领乘坐北京开往长春的T59次列车,开始了为期7天的毕业实习考察。
本次实习考察设有两个地点:长春和长白山。
7月16日早7:00我们到达本次实习的第一站:长春。
长春的实习时间为两天,住在站前的天池宾馆。
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教授为我们介绍了长春城市地理概况,并利用两个半天的时间驱车带领我们参观了长春市容,介绍了长春市发展的历史。
在短暂的参观过程中使我感到这座坐落在东北平原腹地的城市正以自己独特的优势,持续快速地发展着。
长春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建成历史200多年,现为吉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面积20571平方公里,人口713万人。
长春地处东北地区的中心,自然条件优越,位于中温带,土壤肥沃,属黑土带,年均温4—5摄氏度,地貌类型为长白山到北部平原过渡的山前地带,因此城市街道呈波状起伏。
在市区内的东部自南向北有伊通河流过,是长春地区的一条重要的水运线。
1894-1895年日俄战争以后,长春市区以二道沟为界形成沙俄和日本国的附属地,现都有遗址保留。
1931-1945年侵华战争期间,长春为伪满州皇都,成为殖民地城市。
日本人在此开发,形成以同心圆(单中心)为中心的放射状街道布局形式。
1948年长春市解放以后,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国家在此先后兴建了汽车厂、客车厂、机车厂、东北光学仪器厂等一批重点企业。
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长春市的科教育事业发达,是全国知识密集区。
科研单位众多,力量雄厚,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市物理研究所,等成为全国研究中心。
吉林大东北师范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一批大专院校,均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发达的科技和教育,使长春蕴涵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长春有森林城的美誉,城市绿化覆盖率近40%,列全国大城市前列。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实习总结: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整体性总结和概括。
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的。
总结自己获得的阅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盼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学问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力量,提高了地理综合素养,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讨论打好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详细为: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学问,培育并提高同学对自然现象观看和独立讨论的力量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觉问题,培育并激发爱好点,培育科学探究精神。
4.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把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把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育同学独立工作力量,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和要求(一)实习任务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熟悉;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育野外观看和分析的力量;培育团队精神和独立思索等科学素养;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
(二)实习要求1.实习前要熟识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区域状况,做好相关学问预备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留意平安3.实习时要仔细听讲,勤于观看分析,作好实习笔记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学问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5.实习后要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实习时间和路线地点时间:8月29日—9月3日路线地点:幕府山——燕子矶汤泉湖——阳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黄山六合方山南采场四.实习内容南京地质地貌概况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姓名:蒋涵学号:2012013157专业:地理科学一实习前言。
本次实习由许老师、殷老师、王老师,、靳老师、陶老师一起带我们进行了吉林省东西部土壤,生物,综合地理过程的实习。
路线西至白城、乌兰浩特,东至二道白河、长白山。
由于跨度较大,路途较长,其中多以车代步的形式进行考察研究。
本次报告以第二次实习路线展开,进行土壤生物等实习总结。
二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地理观测,观察植物,土壤,以及综合自然地理形成过程。
熟悉课本知识内容,增强地理知识的灵活利用。
多看多思考,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习内容实习路线为:蛟河盆地→拉法山→敦化盆地→雁鸣湖湿地→二道白河→长白山。
具体路线为:6月20日长春至蛟河,途径吉林市6月21日蛟河至拉法山,拉法山至蛟河,晚至敦化6月22日敦化至雁鸣湖湿地,回敦化晚至二道白河6月23日二道白河至长白山风景区6月24日二道白河附近6月25日二道白河至长春一)蛟河盆地蛟河盆地属温带湿润性气候,出露岩石为花岗岩,晶体颗粒大,风化物透水性好,坡面侵蚀小,生长有灌木林。
土壤生物累积表聚,颜色暗,原生母质上粉末为次生粘土。
粘化层棕色为土层,铁向下淋溶。
蛟河盆地东侧台地上,温带湿润气候,盆地与山体相交教平直,为断裂,对面也是一个台地,中间被流水切割,断裂中间沉积呈弧状,排列较平整,为白垩纪沉积。
高台地上由于距地下水高,且有上层滞水,发育白浆土。
河边漫滩上为水稻土。
水下距地表近,土壤水分充足,为冲积性草甸土,植被为湿生植被。
关于蛟河盆地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蛟河盆地的地形剖面图二)拉法山概况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公园)位于吉林省东部,蛟河市境内,1995年11月经国家原林业部批准建立,为国内目前面积较大的森林公园之一。
公园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区的过渡地带,松花江的上游,东隔张广才岭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相邻,南隔新开岭与桦甸市接壤,西隔松花湖与吉林市相望,北隔呼兰岭与舒兰市和黑龙江省五常县毗邻。
野外动植物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本次野外动植物实习于2023年8月15日至8月21日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
实习队伍由来自我国XX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20名学生和2名指导老师组成。
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长白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掌握动植物野外调查和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习目的与意义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实习,将课堂上学到的动植物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动植物学知识的理解。
2. 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动植物野外调查、观察、采集、鉴定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科学素养:通过野外实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丰富知识储备:使学生了解长白山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实习内容1. 动植物资源调查:对长白山地区的植物群落、动物种类、生态环境等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动植物分布特点。
2. 动植物采集与鉴定:学习动植物采集、标本制作、鉴定等基本技能,掌握常见动植物的特征。
3. 生态环境观察:观察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了解生态环境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4. 动植物生态习性研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生态习性研究,如繁殖习性、食性、迁徙等。
四、实习过程1. 实习准备:在实习前,指导老师对实习内容、注意事项、安全措施等进行详细讲解,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所需的工具和资料。
2. 野外调查:实习期间,学生分组进行野外调查,按照实习指导书的要求,对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采集和鉴定。
3. 动植物采集与制作:在野外采集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动植物采集、标本制作、鉴定等基本技能,掌握了常见动植物的特征。
4. 生态环境观察:学生观察了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了解了生态环境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5. 动植物生态习性研究:部分学生选择了对部分动植物进行生态习性研究,如繁殖习性、食性、迁徙等。
五、实习成果1. 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学生根据野外调查结果,撰写了长白山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前言
在2009年春季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对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此次实习,我们通过路线考察的方式,从大兴安岭地区西麓到长白山一线实地观察了东北大平原的自然结构,并对长白山的山地垂直结构有了切实的体验。
此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方法,为将来继续深入开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着重记录长白山方面的实习内容。
二、长白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7º56′—128º06′、北纬41º58′—42º06′它涉及范围较广,跨延边、白山和通化三个地区。
其范围大致北起自我国安图县的松江镇,南和东南则沿伸至朝鲜境内,西始于抚松县,东止于和龙县的南岗岭。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长白山天池位于北纬42º00′,东经128º03′),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海拔高达2749m)。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
经过几次地质运动以后,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形成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堆。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
纵观长白山,可按高度和地貌部位将其分为三大部分,即火山锥体、山前熔岩高原和山前熔岩台地三个环状地带。
长白山生物资源亦是非常丰富,其中很多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及药用价值。
三、实习内容
1.长白山地质构造情况
长白山为中央裂隙式喷发所形成,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三裂隙交叉处即为长白山山体。
俯瞰长白山呈现盾形,说明岩浆为中性,介于酸性和基性之间,进一步反应了长白山山体的形成是多次喷发的结果。
长白山的地质构造情况绘图如下:
图1.长白山地址构造剖面图
如图所示,长白山的地质构造与长白山多次喷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次喷发为裂隙式,发生于在第三纪准平原的基底上,因为是中央裂隙式喷发,所以在第三纪准平原的基底上留下多层Q1时期的玄武岩,此次喷发范围较广,也导致了Q1期玄武岩的分布区域较为广泛。
后来的喷发多为中心式喷发,以Q2时期和Q4时期的为典型,如图中在Q1的基础上,主峰覆上Q2时期碱性粗面岩,天池周围的则为最新喷发所形成的Q4浮石火山灰。
Q2和Q4的岩层之间缺少Q3层,而在山麓附近发现了Q3时期的凝灰角砾岩,且此层岩石在地貌形态上与倒石堆相似,故此推测,Q3时期长白山亦有中心式的喷发,而且喷发后的成岩发生了较大规模的侵蚀和搬运,多使其堆于山麓附近,即呈现如图形态。
在离主峰稍远的地区则在堆积的Q1期的玄武岩后受主峰火山活动的影响较小,在河流的侵蚀搬运等运动中形成自然界中常见的河谷地貌。
2.长白山土壤类型分布情况
长白山土壤由基带向上依次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灰色土、森林草甸土和高山苔原土。
大致分布及海拔分界如下图所示。
图2.长白山土壤类型垂直分布图
长白山的垂直土壤带的形成主要还是由于海拔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带发生渐变。
海拔1100m—1700m之间主要发育着广袤的针叶林,然而其下的土壤却不是典型的灰色土,其主要原是受到长白山水体的影响,水中富含K+,呈碱性。
除此之外,火山活动对其土壤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长白山的多次喷发,植被亦是多次被火山活动所破坏,所形成的土壤多为幼年土,且植被处于演替的初期,土壤类型亦是不稳定的,随着植被的继续演替,土壤类型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3.长白山植被带分布情况
长白山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从下到上依次形成四个植被分布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即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
表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
(1)红松阔叶林带
这一地带是长白山山地垂直带的基带,植物群落为红松阔叶林、土壤为白浆化暗棕壤,母质为黄土状沉积物。
由于这里属自然保护区范围,所以仍保保持原始森林的面貌。
部分地区外缘有天然次生林:山杨—白桦林。
它生长在红松阔叶林被砍伐的迹地上,山杨—白桦林掩体的结果,最终将被红松阔叶林代替。
(2)针叶林带
这一垂直带在海拔1100—1700m左右,底岩有多孔的玄武岩,粗面岩等,上部覆盖有火山灰,部分地区有火山砾和火山弹,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相对湿度较大。
由于本带海拔高度变化大,影响了植物种类成分的变化。
该带河谷地貌发育,且多为U型谷地,以长白瀑布和谷底森林为典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针叶林的分布形态。
(3)岳桦林带
这一地带位于海拔1700—2100m范围内,火山锥体下部,气温低,雨量丰沛,风力大,植被以岳桦林为主,灌木以高山牛皮杜鹃为主,草木植物比较发达。
通过徒步观察,岳华林中的下木多为其他树种的幼苗,由此推断,岳华林并非该带的演替顶级,而只是演替的初级阶段。
之所以岳华林长时期适应该带的自然环境并稳定生长,是因为该带为幼年土,岳华林可能为先锋树种。
(4)苔原带
分布在火山锥体中上部,海拔2100m以上,主要岩石有各种火山砾、火山灰,火山弹。
气候寒冷,降水多,风力强,植被主要为矮小灌木组成的灌木苔原,植株矮小,匍匐贴地,
强烈分枝,交织成网,枝上密生常绿革质,或具有白色绒毛的叶片,形成密集而松软的垫状植物。
这种形态的构造具有防寒、防风的特征。
4.天池汇水面积问题
长白山天池为多条河流的源头,而通过
对降水量和湖口面积(S1)的相关计算,
天池的出水量比汇入量要多,然而天池却
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水位,这是因为天池的
实际汇水面积并非湖口所对应的S1,而是
S2,在火山口悬崖部分组成物质为疏松的
浮石火山灰,降水在该地多不形成坡面径
流,而是以下渗为主,汇入天池,这样计
算天池的汇水量便大于或等于出水量。
因
此,天池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图3.天池汇水面积示意图
四、小结
通过在长白山的实习考察,在实践中观察到了山地垂直分布带和土壤类型分布的变化规律。
同时,通过对长白山体周边自然环境的观察,了解了长白山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构造情况。
此外还有,诸如天池汇水面积、岳华林演替问题、路缘效应等方面知识的了解。
总而言之,此次实习既是课堂知识的验证也是延伸,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