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民歌
对南阳民歌地方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因的思考

对南阳民歌地方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因的思考作者:钞艺娟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8期【摘要】南阳民歌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形式,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民歌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艺术特色和文化成因需要深深推究并学习。
对南阳民歌运用分类,分项的思考研究,对南阳民歌进行基本概述,分析南阳民歌艺术特色和文化成因相关问题,更加深刻地了解南阳民歌,从而对南阳民歌做出相应的创新和完善,从而使南阳民歌得到更长久的发展,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使之走向更大的舞台。
【关键词】南阳民歌;基本概述;艺术特色;文化成因南阳民歌的基本概述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民歌式深刻而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艺术形式。
民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社会实践,其中南阳地区民歌式南阳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推陈出新,南阳民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音乐体裁,南阳民歌体现着南阳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创造了能够抒发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之情的艺术表达手法。
南阳民歌,是集社会,民族,历史,语言,文化习俗,文学等于一身的民歌形式。
南阳是拥有着辉煌音乐文化的音乐之乡,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南阳人民将生活,劳动,爱情,对旧社会的反抗等内容融合到民歌中,这样充满着浓厚淳朴的生活气息,去掉优美动听,唱腔圆滑流畅,灵活多样,广为流传,成为传世佳话。
[1]南阳原生态民歌是在南阳地区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中积淀和形成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步伐,南阳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
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回望历史,南阳原生态民歌不仅仅记录着音乐中的“农业文明”,也应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一定的续接。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学习南阳民歌,再对其进行深入的创新,从而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一定顺应时代的完善,这样,民歌将会不断的得到长久的发展。
一、南阳民歌地方艺术特色南阳处于三省交界处,地位特殊,再有千年的民间音乐文化的积蕴,其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包括山歌,号子,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叫卖调等。
4南阳板头曲

南阳板头曲南阳板头曲是中州古乐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到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所谓“板头”,是南阳大凋曲子在演唱之前.艺人们要用各种乐器合奏或独奏的一段乐曲.这些乐曲的民问说法,就叫“板头”。
板头曲与大词曲子的关系密不可分。
南阳太调曲子卫称鼓子曲,堪称民族文化瑰宝,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可溯源至元曲中之北曲.其巾许多曲目义是戏曲剧目的先导。
1956年底,当代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视察南阳时曾说:“南阳文化有两大宝,一是汉画像石,一是大调曲子,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美学和音乐史上,都有着很高的价值,要抓紧抢救。
”大调曲子流行于南阳全区,现存曲目千篇以上,唱腔曲牌二百馀个。
在县城、集镇或农村山乡,有许多被称为“曲友”的人调曲子爱好者,分布在上、农、工、商各个行业中。
每当华灯初放或月白风清之夜,这些业馀曲艺岂人就相约聚会。
或茶馆酒肆,或豆架瓜棚,或群众纳凉的踏边场上.或在某曲友的厅堂内院.抓筝拨弦。
弹鼓击节,演唱大丽曲子。
而一开始.照例先演奏板头曲。
板头曲是不同旋律、不同感情、不同意境、不同风格的器乐曲。
板头曲演奏完,才接唱有文字词句的吐目。
演奏或唱者是那样热心,那样专注;听众也是那样喜爱,那样陶醉。
或气势磅礴,或悠扬轻柔.原生态的纯真,自然美的展现,好一派“下里巴人”的浓郁艺术气氛!板头曲与大调曲子一体的所史悠久。
它是用古筝、琵琶、三弦、月琴等弦索演奏的民族器乐曲。
这些乐曲在民问以工尺谱抄本和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板头”一词最早见于一索子乾隆二十七年抄本《琵琶谱》中,由此可知,在1762年以前,这些民间古调的“六十八板”乐曲已被称作“板头”;亦可知,南阳板头曲至迟在明末崇祯年酬已存在。
数百年来,大量的曲子散失在民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存、传艰、丰富和发展着。
目前所知,板头曲尚有曲日一百二十馀首,“六十八板”以外的民间“大套曲”和民歌杂曲以弦索演奏的还有二十多首。
南阳民歌《卖翠花》的地方特色及演唱分析

南阳民歌《卖翠花》的地方特色及演唱分析作者:王雨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2期【摘要】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在各县流传着许多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
故南阳有“音乐之乡”之称。
本文结合南阳民歌《卖翠花》的排练演出实践,对南阳民歌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以及对产生这一音乐特色的地域文化做一些探讨。
这对未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南阳民歌都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南阳民歌;《卖翠花》;地方特色;演唱分析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千百年来,南阳民歌伴随着民间歌舞,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变发展着。
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在各县流传着许多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和南阳人民的日常生活相伴,婀娜多姿,繁荣昌盛。
南阳也被赋予“音乐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
笔者在指导南阳民歌《卖翠花》参加河南省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的排练和演出实践过程中,对南阳民歌的地方特色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并对产生这一音乐特色的地域文化做一些探讨。
这对未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南阳民歌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南阳民歌(《卖翠花》的产生(一)历史文化影响南阳淅川锣鼓曲是中国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采用民歌连缀说唱故事的形式表演。
它的曲调多采用流行于当地的民间小調、山歌、田歌、号子等。
而“卖翠花调”是其中重要的传统曲目。
南阳民歌《卖翠花》就是根据淅川锣鼓曲“卖翠花调”写作而成的。
本曲的作者河南著名作曲家、河南大学教授朱敬修先生说:“正是南阳这片丰富的沃土滋润我成长,南阳的民间艺术赋予我无限的艺术灵感。
”南阳古称“宛”,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闻名于世。
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庞大的钟鼓之乐的乐队编制。
而和湖北随县相毗邻的地区南阳淅川一带也出土有大量的编钟等文物。
从河南歌谣看其语言特色

目录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正文 (2)一、强烈的现实性 (2)二、丰富的表现手法…………………………………………………3.三、和谐的音律美 (4)四、丰富的修辞手法 (4)结语 (5)注释 (6)参考文献目录 (6)中文摘要河南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大省,千百年来,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质朴淳厚的劳动人民,而随着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歌谣也在历史的涤荡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歌谣不仅向我们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歌谣的语言魅力。
下面,本文就从语言特色来简单分析一下河南的民间歌谣。
关键词:河南民间歌谣语言特色从河南歌谣看其语言特色河南悠久的历史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因素决定了河南民间歌谣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些歌谣都是河南劳动人民在劳作生产时创作的,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有很强的语言艺术特色。
展现了不同时期河南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以及富有魅力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内容富有强烈的现实性。
河南歌谣生动地描写生活,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例如鲁山县《我们是家好人家》①:“公鸡叫,翅膀扇,公公犁地,婆婆耙,女婿后边把种下,小媳妇后边砸坷垃,过路人,别笑话,我们是家好人家。
”了河南劳动人民田间劳作的情景,表现的是解放前个体小农经济现象,公公媳妇家里几代人一齐上阵劳作,但是“公鸡叫,翅膀扇。
”还是体现了生产生活上的束缚,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另外,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产劳作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色彩。
如武陟县的《刺绣歌》②:“玻璃房,明朗朗,两个小姐绣鸳鸯,绣那鸳鸯没处放,放在嫂嫂枕头上,大娘拿来哈哈笑,二娘看看喜洋洋,三娘连忙跑来拿,四娘动手就去抢,新年到来春花放,俺给你绣幅百宝图,福如东海流水长。
”这首歌谣反映了河南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打粮自己吃,做衣自己穿,造成长期以来人际关系的分割,经济发展缓慢,妇女也只能通过唱歌来抒发她们苦闷的心情。
(3)南阳民间歌谣(2)

(3)南阳民间歌谣(2)南阳民间歌谣儿歌,是儿童心灵的音符。
它给童年生活带来多少欢乐,给少年、青年、老年带来多少美好的回忆。
唱着它,在妈妈怀里撒娇;唱着它,和友伴们一块嬉戏。
唱着它,认识了世界;唱着它,憧憬着未来。
为此,我和同学们满怀热情收集整理部分传统儿歌,希望你能喜欢。
同时,也期望你能提供给我们更多儿歌,以丰富儿童的精神食粮。
*******1.筛箩箩,打面面,问问小妮儿吃啥饭?杀鸡子,烙油漩,鸡骨头,卡死俺。
大米汤,俺不喝。
小米汤,掌豇豆,不喝不喝两硌篓。
筛箩箩,打面面,问问小孩吃啥饭,吃油馍,卷鸭蛋。
哪里有,河里有,跟着鸭子只管走。
鸭子放个突突屁,崩着小孩喉咙戏。
鸭子跑到拐角河,把小孩拐的睡不着。
2.铜疙瘩儿,编轿车儿。
谁坐上?花大姐。
谁拉车?小舅官。
花大姐给舅官二百钱,买个鸡儿,哏哏儿。
买个猴,搠跟头,买个骡子扯嘿喽。
3.盘盘,盘脚儿盘,脚儿盘高,砍大刀。
大刀快,切菈菜。
菈菜苦,切豆腐。
豆腐甜,掌把盐。
盐疙瘩,二十三儿。
小脚丫,爬回家。
4.布罗布罗圆圆,里头坐个神仙。
神仙出来磕头,里头坐个孙猴。
孙猴出来蹦蹦,里头坐个豆虫。
豆虫出来爬爬,里头坐个南瓜。
南瓜出来拖秧儿,一拖拖到小北庄儿。
小北庄儿狗咬,爬起屁股就跑。
跑到磨道里,变个老叫驴。
跑到磨眼儿里,变个吹响儿的。
跑到锅沿儿,变个烧锅娃儿。
5.支支,支跟脚。
丫丫葫芦配桫椤。
桫椤北,桫椤南,桫椤地里递竹竿。
七石,八斗,小脚莫瞅。
金布鸽,银布鸽,拿斧头,剁小脚儿。
小脚儿小,剁不了。
大脚儿大,剁了吧。
6.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老天敬得喜欢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7.月奶奶,黄巴巴,八月十五到俺家,尽您吃,尽您拿,临走给您个大西瓜。
8.红眼绿鼻子,四只毛蹄子。
走路踢啦踢啦,咬住小孩儿咔嚓咔嚓。
9.腊八粥,喂枣树,枣树结得绣疙瘩儿稠。
腊八粥,喂石榴,石榴结得红丢丢儿。
10.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
娘喝酒,娃罢斋,喊个小妮拿馍来。
11.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我国地方民歌的研究与分析———以南阳地方民歌为例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我国地方民歌的研究与分析———以南阳地方民歌为例赵茜(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我国关于民歌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民歌作为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形态和民风民俗,且我国的民歌与其他国家不同,从古至今涵盖了多种语言形式和文化特色,这些历史瑰宝凭借着成熟、系统化的艺术形象集中展现在现代人们面前,成为我们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阳地方民歌为例,主要分析南阳地方民歌的研究意义和行程原因,旨在推动我国地方民歌的发展。
关键词:民歌;南阳地方民歌;成因;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91-01南阳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曾闪耀出璀璨的光芒,素有“音乐之乡”的美誉。
南阳地方民歌的内容大多为体现其生活、劳动、爱情以及劳动者的反抗精神,这个地区的民歌曲调大多保持了中州的音韻,①民歌中充满着浓厚淳朴的生活气息,反应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腔圆滑、灵活流畅且通俗易懂。
笔者希望通过文中对南阳地方民歌的分析为研究我国地方民歌奠定基础,从而寻求我国地方民歌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一、南阳地方民歌的研究意义南阳位于我国豫西南鄂、豫、陕三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它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的纵深地带。
②南阳民歌形式多样,有山歌、田歌、灯歌、小调、号子和风俗歌、叫卖号等,其种类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通过对南阳地方民歌的研究,总结出一般规律,再以此来分析其他地方民歌和我国民歌的总体特点与影响发展的因素,对研究我国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吸收民歌的创作方式与理念,学习我国地方民歌表达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方法手段,这个过程既是对传统音乐文化和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弘扬,对于振兴民族音乐和地方民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南阳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多,你知道几项?

南阳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多,你知道几项?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形成了独具特色、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国家级盘古神话所属地区:河南· 南阳· 桐柏县盘古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
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2008年,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共同申报的“盘古神话”,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44。
板头曲所属地区:河南· 南阳市板头曲南阳板头曲音乐与历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调曲子)相辅相成,是在大调曲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
先奏板头曲是为了活跃气氛,引入境界,以音乐的语言表现艺术之美。
音乐题材包罗万象,具有鲜活灵性、纯净悠扬、音韵绵长和雅俗共赏等特点,和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有同等价值,并称为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四大流派。
其代表作《高山流水》在全国影响很大。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
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西坪民歌所属地区:河南· 南阳市· 西峡县西坪民歌西峡县西坪镇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处于河南、陕西、湖北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与生活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民歌,几百年来绵延不衰,是河南省省现存民间音乐中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西坪民歌的类型有山歌、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儿歌等,其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浓郁。
西坪民歌内容丰富、个性独特,具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乐器伴奏有无均可,在中原地区不多见。
南阳童谣儿歌

26.新绣子,穿绸子,绸子稀,露着B,绸子烂,露着蛋!
27.黄北草往南倒,
开白花结樱桃,
结里樱桃木有籽,
他妈领个模糊女
模糊女会检柴。
检里柴,炸炸馍。
炸里炸馍木有脚。
他妈领个捣十窝。
捣他妈哪一被窝。
28.盘脚盘,盘三年,三年站,站蚰蜒,蚰蜒发发芝麻,芝麻地里摘大瓜,有钱的吃一个,没钱的爬过去。
韭菜黄,割一行,
一行一行又一行
……………
33.小丫头,背笆斗,
背到河南摘豌豆,
豌豆开花,
丫头回家;
家里放炮,
丫头上轿;
轿上冒烟,
丫头上天;
天上打雷,
打到毛贼;
毛贼告状,
告到和尚;
和尚念经,
念到老鹰;
老鹰打挂,
打到蛤蟆;
蛤蟆凫水,
凫到小鬼;
小鬼掏草,
一淘一个大元宝,
19.咱俩老对吧,上街买个马,马卖啦买个枪,我打兔子你受伤。
20.查查查十八,谁要不家,查着灭疙瘩。
21.月亮头,搬砖头,咂住队长的脚趾头,队长队长你别哭,俺上大队告支书,支书说:俺不管,看你鳖娃要脸不要脸!
22.1988年,娃们真可怜,上街跑着玩,捡了一块钱,交给少林寺,学了一套拳,陈真来报仇,一觉踢下楼。
40.买个鸡,叨豌豆;买个猴,栽跟头;一栽栽到门里头,看见嫂子的花枕头,嫂子拿个针,扎他(哩)格唠疹儿。
41.花椒树,耷拉枝,树下卧个粉白鸡。鸡繁蛋,繁个雁,雁送礼,送给你。
42.羊肉膻、牛肉顽、想吃猪肉木有钱。
43.风来啦. 雨来啦. 老鳖背个鼓来啦.
44.花喜鹊,依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再从湖北随县和淅川下寺一带出土的编钟、铜鼎、戈、矛等大量文物看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毗邻地区就有着共同的冶炼技术。
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
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
“西曲”的出现与淬,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我国近现代汉族民歌的格局约在明、清之际即已形成。
南阳地区民歌本身也是数千年来逐渐积累、流变、发展的结果。
其色彩区划体裁分布、风格特征,应是维系于南北间的过渡性特征。
它深受楚声、楚俗古老的地域传统影响,又与相邻地区长期交流融合,使桐柏与大别山之间的民歌、淅川、西峡与陕南民歌之间、豫西与豫西南民歌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这也说明了南阳地区的风格特征并非单一。
而呈多样性特点。
特别东汉时期,这里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量出土的南阳汉画象石中,繁多的、神采奕奕的音乐、百戏、舞乐图,又充分的反映出南阳音乐文化,特别是舞乐、百戏的绚丽多姿。
千百年来,南阳民歌伴随着民间歌舞,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变发展着。
民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伴侣,婀娜多姿,繁荣昌盛。
每逢佳日,于是“齐僮唱分列赵女;坐面歌兮起郑舞”、“春日司牧,迎春于东郊,社民管弦前导,官民皆簪彩花,儿女鲜衣,竞观土牛,老农察形色以占牧,元宵沿户张灯为乐”。
不亏“歌舞之乡”之美称。
以上均为南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
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本区的农业种植,同样兼有南北特点,多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东南部桐柏多为稻区。
本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人们的心理、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品种等,因受地理地貌直接的强烈影响,各类民歌体裁首先得以发展的是山歌、田歌、劳动号子、其次是灯歌、小调等。
一、号子
南阳境内自西向东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条水系,成为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天然桥梁。
船工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创造出各自成套的行船号子,如丹江号子、白河号子、唐河号子等。
丹江号子很多,著名的有《上水拖船号子》、《下水摇橹号子》、《湾船拖锚号子》、《起锚号子》、《扛船号子》、《撑篙号子》、《过街号子》等。
唐河号子有《撑篙号子》、《摇橹号子》、《抖逢号子》、《拉纤号子》等。
这些号子或表达河面风平浪静时船工们的愉悦心情,或表现江面起风暴或驶入险滩时,船工们同心协力与风浪展开搏斗的激昂情景。
无论上水、下水,船抛锚、起锚、撑篙,到处都有船夫们的歌声,处处都展现着他们的坚毅、勇敢、勤劳的品格。
二、山歌、xx
南阳的山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峡、淅川等山区。
歌词多是五句,每句七字,同是五声徵调式。
但桐柏山歌与西峡、淅川山歌风格迥然不同:
前者高亢、挺拔,节奏自由;后者优美婉转,节奏舒展而规整。
如:
桐柏山歌《石榴开花叶儿稀》、《小小鲤鱼红口鳃》、《一轮红日照山河》、《唱个刘备卖草鞋》等,都是音调高亢、节奏自由。
桐柏山歌的加衬词起腔和运用喉头颤音的乐句落音,独具特色,耐人寻味。
而西峡、淅川山歌的“加垛”即群众所说的“山歌带滚”更是别具一格。
除五句山歌外,还有四句歌词的盘歌和对歌,是牧童在山坡上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如桐柏的《对歌》和西峡的《放牛娃山歌》。
田歌是农民在从事车水、锄地等农事活动中演唱的民歌体裁,如桐柏的《口罗嗬调》、《车水歌》,淅川的《打喽吼》等,一人领唱,众人接腔衬字,领唱部分抒情、优美,接唱部分热烈红火,上下句式的乐段结构自由反复,颇有号子的特点。
三、灯歌
南阳古代已有玩花灯的传统习惯,灯歌流传广泛,遍及十三个县市,尤以南阳县(市)、镇平、淅川为甚。
这部分民歌实际是歌、舞、乐三者溶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
主要有《九莲灯》、《云彩舞》、《旱船》、《高跷》、《小车》、《竹马》等,演唱歌曲称《旱船调》或叫《竹马调》等。
也是他们的基本曲调。
此外还吸收众多的民间小调作为灯歌,如:
《十想》、《十足》、《双叠翠》、《开门调》、《赶会》、《卖扁食》等。
常当作旱船,竹马的曲牌使用。
在灯歌流传的城镇,许多人都善于自编自唱,即兴高歌,歌词语会通俗朴实,风趣幽默。
南阳的灯歌,以五声宫、徵调式为多,节奏也大体相仿,但由于旋律的变化,同一曲调色彩迥异,淅川的《大小姐回娘家》和镇平的《推小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小调
小调是在南阳地区数量最多的一个曲种,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题材广泛。
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如《难民哭五更》、《穷人泪》;有表现农民与地主斗争的,如《跟着领袖打天下》;有反映旧社会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如《十想》、《十恨》、《闹五更》、《要嫁妆》;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送表哥》、《送郎》;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的,如《懒婆娘骂鸡》、《王婆说媒》、《王大娘钉缸》、《打八条》等;有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如《推翻满清》、《十月抗战》、《东洋兵到我村》等。
歌词多用“四季”、“五更”、“十二个月”等数量词作为线索而连结,把不同的事件、典故或历史人物安排在一首民歌里,使整首歌曲浑然一体。
随着历史的发展,南阳民歌有的消亡,有的发展变化。
在时间和历史的磨炼与考验中,南阳民歌以其独特的风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