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合集下载

丹医秘授古脉法课件模板-003(共3)

丹医秘授古脉法课件模板-003(共3)

《丹医秘授古脉法》:三、讨论
三、讨论:
这两种形式,在医学领域中均有所表现。 就前者而言,诸多托名著作,如宋以后人 托名孙思邈撰《银海精微》、1920年由上 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的《华佗神医秘传》 等皆属此例。而后一种表现形式则比较复 杂,包含有多种不同情况。首先,应该说 这是学术发展的自然轨迹——在前人知识 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与发挥。
《丹医秘授古脉法》:真气探癥瘕法
真气探癥瘕法:
戊、《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 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 恶 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 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诊 法如前述,如为石瘕则必胀痛,游走腰部。
《丹医秘授古脉法》:三、讨论
三、讨论:
1、复古心态 不知“尊古贱今”之风究竟起于何时,但 至少在汉朝人的著作中已能看到对于这种 思想观念的论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 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 能入说乱世闇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 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 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淮南子?修 务训》) 《淮南子》的作者在批评“尊古贱今”之 风时,指责“托古入说”者的目的是为了
《丹医秘授古脉法》:庚金脉第十二
庚金脉第十二: 医家每将关节经筋痛感以“风湿性关节炎” 六字统之,其谬远矣。
《丹医秘授古脉法》:吏仓脉第十三
吏仓脉第十三:
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 支出分配,由胰主用是也。 一、所候:胰经脉 二、部位:阳池与支正穴 三、诊法: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 (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阳池 穴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 时,支正应有鼓指感。 四、所主:根据阳池支正穴是否应指,应 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盛衰。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丹医秘授古脉法1.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

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

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

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

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

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

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

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

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

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

《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

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

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

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

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

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

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

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

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

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

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

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

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

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

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

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

《秘授古脉法抄本》

《秘授古脉法抄本》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前言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离经脉第二
•守灵脉第三
•趺阳脉第四
•人迎气口脉第五
•青龙脉第六
•太冲脉第七
•龙曜脉第八
•神阙脉第九
•育婴脉第十
•竿珠脉第十一
•庚金脉第十二
•吏仓脉第十三
•水曹脉第十四
•督脉第十五
•冲脉第十六
•带脉第十七
•任脉第十八
•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阴阳二脉第二十
•真气探瘕法
三、讨论
•三、讨论。

《秘授良方》提要

《秘授良方》提要

《秘授良方》提要
王兴伊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07(2)2
【摘要】《秘授良方》不分卷,撰写年代不详,封面下方题有谭伯憩记,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总页数】1页(P43-43)
【关键词】眼秘授良方;理证;提要
【作者】王兴伊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授秘歌》解析 [J], 李正;
2.金镶玉躞《三元秘授》 [J], 刘勇先;
3.略谈神剑门的"秘授" [J], 张桂生
4.无中生有天人合一--解读《授秘歌》 [J], 蔡光復
5.《妇科秘兰全书》提要 [J], 任宏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太素》•《难经》•《类经》•《医经原旨》•《灵素节注类编》•《内经评文》•《内经博议》•《经络全书》•《内经知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四圣心源》伤寒、金匮•《伤寒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发微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捷诀》•《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九十论》•《伤寒医诀串解》•《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高注金匮要略》•《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金匮翼》•《仲景伤寒补亡论》•《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浅注》•《伤寒大白》•《类证活人书》•《伤寒六书》•《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寻源》•《伤寒总病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伤寒附翼》•《伤寒明理论》•《伤寒法祖》•《伤寒直格》•《伤寒百证歌》•《伤寒心法要诀》•《河间伤寒心要》•《伤寒舌鉴》•《伤寒指掌》•《伤寒括要》•《经方实验录》•《伤寒恒论》•《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诊治•《中医诊断学》•《中医伤科按摩学》•《濒湖脉学》•《脉经》•《医法圆通》•《临证实验录》•《褚氏遗书》•《仿寓意草》•《孙真人海上方》•《诊家枢要》•《诸脉主病诗》•《临症验舌法》•《奇经八脉考》•《诊脉三十二辨》•《察病指南》•《脉确》•《辨证录》•《证治汇补》•《石室秘录》•《症因脉治》•《丹台玉案》•《脉诀汇辨》•《脉症治方》•《麻科活人全书》•《丹溪手镜》•《医宗己任编》•《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校注医醇剩义》•《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脉因证治》•《三指禅》•《诊家正眼》•《杂病心法要诀》•《医学见能》•《医学妙谛》•《史载之方》•《笔花医镜》•《诊宗三昧》•《脉理求真》•《金匮钩玄》•《脉象统类》•《脉诀乳海》•《脉诀刊误》•《名师垂教》•《评琴书屋医略》•《时病论歌括新编》•《虚损病类钩沉》•《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丹医秘授古脉法》•《素灵微蕴》•《自我调养巧治病》•《常见病自测》•《百病自测》•《中医疾病预测》•《手掌与疾病》•《手穴手纹诊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急诊医学》•《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物理诊断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本草•《中药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雷公炮制药性解》•《食鉴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吴普本草》•《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本草衍义》•《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千金食治》•《本草蒙筌》•《本草易读》•《饮食须知》•《证类本草》•《本草求真》•《本草新编》•《本经逢原》•《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思辨录》•《本草崇原》•《本草便读》•《本草经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名医别录》•《本草分经》•《本草择要纲目》•《本草害利》•《本草撮要》•《药性切用》•《药鉴》•《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征续编》•《药征》•《本草乘雅半偈》•《滇南本草》•《本草图经》•《药笼小品》•《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中药炮制》《食物疗法》方言•《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急救便方》•《仙传外科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宁坤秘籍》•《删补名医方论》•《证治准绳·类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考》•《卫生易简方》•《华佗神方》•《仁术便览》•《文堂集验方》•《奇效简便良方》•《小品方》•《集验方》•《退思集类方歌注》•《奇方类编》•《经验丹方汇编》•《时方妙用》•《串雅内外编》•《苏沈良方》•《回生集》•《医方论》•《眉寿堂方案选存》•《汤头歌诀》•《外科方外奇方》•《急救良方》•《时方歌括》•《药症忌宜》•《毓麟验方》•《是斋百一选方》•《千金宝要》•《博济方》•《普济本事方》•《保健药膳》内科•《中医内科学》•《温热论》•《增订十药神书》•《时病论歌括新编》•《凌临灵方》•《温病指南》•《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全生指迷方》•《经验麻科》•《内外伤辨》•《虚损启微》•《重订灵兰要览》•《医学传灯》•《青囊秘诀》•《疠疡机要》•《杂病广要》•《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类证治裁》•《重订广温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血证论》•《松峰说疫》•《时病论》•《痧胀玉衡》•《痧疹辑要》•《温热暑疫全书》•《脾胃论》•《慎柔五书》•《温疫论》•《广瘟疫论》•《瘴疟指南》•《内科摘要》•《何氏虚劳心传》•《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流行病学》•《人体寄生虫学》•《传染病》•《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呼吸病学》•《心脏病学》•《肾脏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消化病学》•《血液病学》•《动脉粥样硬化》•《胃肠动力检查手册》妇科•《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产宝》•《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女科旨要》•《妇科问答》•《张氏妇科》•《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宜麟策》•《广嗣要语》•《女科指要》•《竹泉生女科集要》•《家传女科经验摘奇》•《妇科秘方》•《产鉴》•《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济生集》•《胎产秘书》•《女科秘旨》•《证治准绳·女科》•《济阴纲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经纶》•《胎产心法》•《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规》•《妇科玉尺》•《女科精要》•《胎产指南》•《妇科心法要诀》•《女科要旨》•《女科百问》•《妇科秘书》•《沈氏女科辑要》•《女科切要》•《女科撮要》•《女科指掌》•《女科折衷纂要》•《邯郸遗稿》•《盘珠集胎产症治》•《评注产科心法》•《女科证治准绳》•《女科秘要》•《女科宝鉴》•《组织学与胚胎学》•《妇产科学》儿科•《中医儿科学》•《育婴家秘》•《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麻疹阐注》•《幼科切要》•《达生编》•《幼幼新书》•《证治准绳·幼科》•《保婴撮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幼幼集成》•《儿科要略》•《婴童百问》•《幼科释谜》•《儿科萃精》•《专治麻痧初编》•《活幼心书》•《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折衷》•《幼科心法要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痘疹心法要诀》•《婴儿论》•《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慈幼便览》•《幼科概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指南》•《小儿药证直诀》•《慈幼新书》•《保幼新编》•《儿科醒》•《幼科种痘心法要旨》•《陈氏幼科秘诀》•《鬻婴提要说》•《小儿常见病单验方》•《儿科学》外科•《中医外科学》•《跌打损伤方》•《伤科大成》•《跌打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金疮秘传禁方》•《跌损妙方》•《外科十法》•《伤科补要》•《刘涓子鬼遗方》•《正体类要》•《正骨心法要旨》•《救伤秘旨》•《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外科证治全书》•《外科启玄》•《立斋外科发挥》•《外科全生集》•《疡科纲要》•《跌打损伤回生集》•《外科集验方》•《外科精要》•《外科精义》•《万氏秘传外科心法》•《伤科汇纂》•《外科选要》•《外科十三方考》•《发背对口治诀论》•《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外科传薪集》•《外科医镜》•《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伤科方书》•《核、化学武器损伤》•《外科学总论》•《普通外科学》•《泌尿外科学》•《骨科学》五官•《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察舌辨症新法》•《痰疠法门》•《眼科秘诀》•《尤氏喉科秘书》•《白喉全生集》•《喉科秘诀》•《包氏喉证家宝》•《白喉条辨》•《口齿类要》•《尤氏喉症指南》•《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喉舌备要秘旨》•《重订囊秘喉书》•《眼科心法要诀》•《焦氏喉科枕秘》•《目经大成》•《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明目至宝》•《重楼玉钥续编》•《眼科阐微》•《原机启微》•《重楼玉钥》•《喉科指掌》•《中医眼科备读》•《耳鼻咽喉外科学》•《口腔科学》•《西医眼科学》•《针灸学》•《针灸大成》•《穴道秘书》•《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经络考》•《针灸易学》•《子午流注说难》•《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针灸资生经》•《针灸甲乙经》•《推拿抉微》•《金针秘传》•《刺灸心法要诀》•《针灸素难要旨》•《针灸神书》•《针灸问对》•《针灸大全》•《炙膏肓腧穴法》•《经络汇编》•《经穴汇解》•《黄帝明堂灸经》•《针灸聚英》•《宋本备急灸法》•《子午流注针经》•《灸法秘传》•《针经指南》•《中医刺灸》•《人体解剖学》页首医论•《中藏经》•《外经微言》•《柳洲医话》•《刘河间伤寒医鉴》•《医学源流论》•《医林改错》•《集验背疽方》•《慎疾刍言》•《韩氏医通》•《证治心传》•《市隐庐医学杂着》•《性命要旨》•《医医小草》•《中医之钥》•《止园医话》•《医学传心录》•《思考中医》•《景景医话》•《塘医话》•《质疑录》•《中风论》•《肯堂医论》•《医医医》•《知医必辨》•《推求师意》•《洗冤集录》•《对山医话》•《疫疹一得》•《医学读书记》•《格致余论》•《冯氏锦囊秘录》•《疡医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诸病源候论》•《读医随笔》•《周慎斋遗书》•《冷庐医话》•《医原》•《丹溪治法心要》•《友渔斋医话》•《温病正宗》•《医贯》•《疡科心得集》•《古今医彻》•《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医旨绪余》•《形色外诊简摩》•《重庆堂随笔》•《吴医汇讲》•《银海指南》•《痰火点雪》•《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叶选医衡》•《研经言》•《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归砚录》•《医门补要》•《医学启源》•《六因条辨》•《解围元薮》•《医学三字经》•《侣山堂类辩》•《温热逢源》•《医效秘传》•《存存斋医话稿》•《医学指归》•《医学真传》•《此事难知》•《阴证略例》•《医经溯洄集》•《三消论》•《修昆仑证验》•《客尘医话》•《上池杂说》•《原要论》•《先哲医话》•《人体使用手册》•《医理真传》•《四圣悬枢》页首医案•《曹仁伯医案论》•《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马培之医案》•《杂病治例》•《丛桂草堂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古今医案按》•《王氏医案绎注》•《吴鞠通医案》•《孙文垣医案》•《丁甘仁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回春录》•《程杏轩医案》•《奇症汇》•《寓意草》•《邵兰荪医案》•《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天士医案精华》•《一得集》•《也是山人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畹香医案》•《花韵楼医案》•《何澹安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何世英医案》•《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湖岳村叟医案》•《洄溪医案》•《集思医案》•《旧德堂医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病历书写规范》页首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圣济总录》•《景岳全书》•《医学纲目》•《医学入门》•《张氏医通》•《寿世保元》•《医碥》•《医学正传》•《古今医鉴》•《万病回春》•《顾松园医镜》•《医门法律》•《古今名医汇粹》•《卫生宝鉴》•《儒门事亲》•《明医指掌》•《医学摘粹》•《丹溪心法》•《医学心悟》•《急救广生集》•《明医杂着》•《医学实在易》•《轩岐救正论》•《扁鹊心书》•《医经国小》•《医学集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中医名词词典》•《中医词典》a~b •《中医词典》c~d •《中医词典》e~f~g •《中医词典》h~j •《中医词典》k~l~m•《中医词典》n~o~p~q•《中医词典》r~s•《中医词典》t~w•《中医词典》x~y•《中医词典》z~其他•《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页首养生•《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营养学》•《饮膳正要》•《陆地仙经》•《养生秘旨》•《女丹合编选注》•《寿世传真》•《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导引法》•《达摩洗髓易筋经》•《心医集》•《寿世青编》•《养老奉亲书》•《食疗方》•《运气要诀》•《马王堆简帛》•《服食导饵》•《古代房中秘方》•《老年百病防治》•《老年食养食疗》•《茶饮保健》•《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预防医学》•《免疫与健康》•《老年学》•《康复医学》页首其他•《中国医学通史》•《厘正按摩要术》•《疯门全书》•《本草问答》•《医暇卮言》•《常用化验值及意义》•《减肥新法与技巧》•《气功外气疗法》•《趣味中医》•《中药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病种临床路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人体解剖学歌诀》•《医用化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科学》•《医学遗传学基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免疫学》•《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风湿病学》•《临床肝移植》•《理疗学》•《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现代院外急救手册》•《皮肤性病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临床基础检验学》•《基础护理学》•《基因与疾病》•《医院药学》•《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临床激光治疗学》。

完整版《医家秘奥脉法》(明-周慎斋)

完整版《医家秘奥脉法》(明-周慎斋)

《医家秘奥脉法》(明-周慎斋)周慎斋为明代一代医宗,著有《慎斋医学全书》鸣世。

《医家秘奥》乃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虽文字不多,但确属师家之经验密谈,读后有获世珍宝之感,很值得一读和研习。

条文内容如下:《医家秘奥》脉法卷上(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人之左手三脉寸关尺,以胞络、胆、膀胱、小肠为府;心、肝、肾为藏。

心主血,肝藏血,肾为精血之原,是三部皆属血矣。

殊不知血无气则不流,故心为君火,神明之官,火即气也。

《内经》云:“少火生气。

”肝胆之位,相火寄焉;且木逢阴即不生,必得阳春之气始生,至夏方盛,是肝必藉阳气而生矣。

肾为藏精之所,其中有真气存焉;若无此气则为寒精死水,焉能生育哉。

故知血部之脉必得气而后调也。

至于右手三脉寸关尺,以胸中、胃、大肠、三焦为府;以肺、脾、命门为藏(或云两尺俱属肾,命门在两肾中央,此说亦通。

而慎斋先生俱以命门配右尺。

余尝以左尺作水,右尺作火,屡试屡合.固知慎斋之学有本也)。

肺主气,脾为生气之原,命门与丹田合为气海,是三部皆属气矣。

殊不知金能生水,水即血也,金被火克,火克则肺金燥,而不能生血矣。

脾胃腐熟水谷而亦生血,又脾能摄血。

命门虽属火,然无血以养之,此火必腾焰播燎而无制矣。

此火上升,则为痰为热,为喘为咳,为面红耳赤等症。

故虚损、劳察等症,皆由肾经水少致命门火焰上升。

故知气部之脉,必得血而后成也。

然更有说焉,人身血气原自周流,本无界限,若据左主血、右主气之说而言.岂血皆聚于左而不及于右,气皆聚于右而不及于左哉,此不通之论也。

故慎斋先生首发明此条,见部位虽呆列,而气血则未尝不相通。

左脉虽属血分.而气实统之,故左脉为血中之气。

右脉虽为气分,而血实生之,故右脉为气中之血。

此论实发前人所未发也。

医书云:“左属血,右属气。

”又云:“左主外,右主内。

”心窃疑之。

以为既属血则当主内,何以反主外?既属气则当主外,何以反主内?今读此论而知,左藏血而气实煦之,故可主外;右藏气,血从之而生,故可主内也。

古脉法

古脉法

《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医秘授古脉法》
周潜川(1905~1962)
太渊脉第一离经脉第二守灵脉第三趺阳脉第四人迎气口脉第五青龙脉第六太冲脉第七龙曜脉第八神阙脉第九育婴脉第十竿珠脉第十一庚金脉第十二
吏仓脉第十三水曹脉第十四督脉第十五冲脉第十六
带脉第十七任脉第十八阴阳二维脉第十九阴阳二蹻脉第二十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
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
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
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
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
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
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
数主热涩主寒
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
长寿征短主气不足
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
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
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
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
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
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
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
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离经脉第二
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

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
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