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的的悲惨命运

合集下载

活着读后感(通用13篇)

活着读后感(通用13篇)

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通用1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通用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读后感1周日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了一本爸爸的小说——《活着》。

合上书以后,我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想哭却哭不出,说他们可怜但好像又不可怜。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

地主家儿子福贵好嫖、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

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

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自杀。

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

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活着,就够了。

活着读后感2《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

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

四年级读后感《老哥哥》读后感

四年级读后感《老哥哥》读后感

《老哥哥》读后感《老哥哥》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作品。

怀着深深的敬意我翻开了这篇文章。

《老哥哥》一文通过描述一个在地主家做了五十几年活并受尽屈辱的老人,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受着重重剥削与压迫,生活非常悲惨。

读后,老哥哥那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使我感受最深的有三处。

其一是,文中的老哥哥在作者的祖父持家时所遭受的不幸。

他一生勤劳、纯朴、善良,但他仍摆脱不掉那悲惨的命运。

祖父持家时,老哥哥已年迈,不能做多少事了,因而在祖父眼里成了一个“废人”,总要受到无尽的斥责。

当我读到“为了一个铜板对不起账来,或是买的鱼不新鲜,就得受到无尽的申斥,他已经麻木了,站在那里像块木头”时,感情的阀门再也关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

他也是一个穷苦农民,生活把他折磨得不知什么是辛酸,什么是苦辣,闰土和老哥哥不正代表了旧中国所有的农民吗?他们的命运不正是旧中国农民想摆脱而又摆脱不了的命运吗?其二,就是老哥哥被祖父赶走时的情景,更是催人泪下。

老哥哥只因为烧炕时不小心烧掉了小叔的一双鞋,就被无情无义的祖父赶走了。

而他拿走的全部家当,仅仅是一个小包袱和几吊工钱。

“老哥哥辞别了他为之劳动了一生的别人的家,辞别了给他温暖也给他闯了祸的热炕头,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步一步挪动着老迈的腿,走上去焦家庄子的小道。

”读到这,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感慨万千。

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是多么苛刻、多么冷酷无情啊!他们视穷苦人民为牛马,就这样把为这个家操劳了一生的老哥哥赶走了。

使我深受感动的第三处是老哥哥死后,他坟头的样子:“在荒凉的阡头,一堆黄土,坟前连棵小树也没有,也没有只鸟儿来这儿唱歌。

”老哥哥活着时孤苦伶仃,受尽煎熬,而死后只有一座荒坟,就这样默默地,悄无声息地离去。

他的一生是多么悲惨的一生啊!他的悲惨命运,不也正是这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贫苦农民痛苦生活的缩影吗?它无情地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败。

一家两个老人先后离去的说法

一家两个老人先后离去的说法

一家两个老人先后离去的说法《一家两个老人先后离去,这是怎样的悲伤?》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小小的家庭,曾经充满了温暖和欢笑。

可是,命运却像是一个调皮又狠心的孩子,和这个家庭开了一个巨大又残酷的玩笑。

这家里呀,有一对老人,他们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的日出日落。

爷爷总是喜欢坐在门口的那张老椅子上,晒着太阳,给我们讲他年轻时的故事。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仿佛那些回忆是他最珍贵的宝藏。

奶奶呢,则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做出来的饭菜那叫一个香,能让我们的小肚子吃得圆滚滚的。

然而,谁能想到,病魔这个坏蛋悄悄地找上了爷爷。

一开始,爷爷只是偶尔咳嗽几声,大家都没太在意,还以为只是普通的小感冒。

可是,后来爷爷的咳嗽越来越厉害,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我们带着爷爷去看医生,医生的表情很严肃,说爷爷得了很重很重的病。

那段日子,家里的气氛变得沉重起来。

爸爸妈妈每天都愁眉苦脸的,我也不敢大声玩耍,生怕打扰了爷爷休息。

奶奶更是整天守在爷爷身边,眼睛里满满的都是担心和害怕。

“爷爷,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对不对?”我拉着爷爷的手问道。

爷爷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摸着我的头说:“乖孩子,爷爷会努力好起来的。

”可是,爷爷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他离开了我们。

那一天,家里哭声一片,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黑暗了。

原本以为,命运会放过这个已经伤痕累累的家庭,可谁知道,悲剧再次降临。

爷爷走了没多久,奶奶因为太过伤心,身体也垮了。

她整天不吃不喝,嘴里念叨着爷爷的名字。

“奶奶,你吃点东西吧,爷爷也不希望看到你这样啊!”我哭着劝奶奶。

奶奶只是摇摇头,泪水不停地流。

没过多久,奶奶也跟着爷爷去了。

这一家两个老人先后离去,难道不是最残忍的事情吗?就好像原本明亮的灯塔突然熄灭,让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失去了方向。

这个家,不再有爷爷的故事,不再有奶奶的饭菜香。

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但是,我知道,爷爷和奶奶一定在天上看着我们,他们希望我们能坚强,能好好地生活下去。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为大家整理了活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活着读书笔记1意间看到了这本独特的书,在书中,作家余华用他那淡淡的文字,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看完后,我没有像平常那样因为人物悲惨的身世而流泪,更没有因书中的情节而大发感慨。

这次,我陷入了沉思……《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

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xx抓去当壮丁。

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

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

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

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PPT

方法:通过 想象画面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 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 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_比__喻__的修辞手法,把漫山遍野的_绿__树___比
作_波__浪___,喻示着老人_投__身__山__林__、__为__改__造__山__沟____所作
出的巨大贡献。
类文阅读
种树老人
杨旭辉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老人前20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20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20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
那片60公顷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养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chuō)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 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 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描绘了 一幅___漫__山__遍__野__绿__意__盎__然__,__林__间__松__涛__阵__阵__,__ ___叶__间__微__泛__绿__波____的画面。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 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 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 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 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 造的绿洲,又看到老人 的铜像,站在铜像前, 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 敬的老人说什么?
结构梳理
景观引入 绿意浓浓

大环境
山 背景介绍 小环境
不 老
巨大贡献
补充 参观
恶劣险峻 简陋艰辛 了不起的奇迹 一层层的树梯

《活着》读后感范文(6篇)

《活着》读后感范文(6篇)

《活着》读后感范文看完《活着》,整个人沉浸于福贵的坎坷生活。

活着!我想说,怎么样算活着?!书中主要内容,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他的母亲说。

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

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

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

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

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

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

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

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

活着的读书笔记(15篇)

活着的读书笔记(15篇)

活着的读书笔记(15篇)活着的读书笔记(15篇)活着的读书笔记1“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干得好,苦根也行啊。

”小说一开始是以“我”――一个旁人的视觉来看、来倾听福贵的一生,而后在讲述福贵的命运时又转换为第一人称,虽然故事情节并未改变,但却给人一种更强烈的感触。

在我看来,福贵的一生是个巨大的悲剧。

家境败落,被强行征兵、身边亲人一个个的逝去。

命运似乎有意与他作对,总是在他对生活有那么一点期望,想努力争取他的幸福时将这一切毫不犹豫地打破。

命运给了他幸福的机会,却又让他眼睁睁地看着至亲至爱的人离去,只剩他孤身一人。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地,家珍、凤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

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

”对于小说的`结局我既觉得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福贵被一个个噩耗打击着,受的苦也仿佛已经麻木,但却能强撑下去,没有轻易地结束自己,结束所受的痛苦与折磨,让我意外;但是,换个角度想,福贵在这些灾难中感受过幸福,尽管越来越小,但他曾经有过快乐,那么对他来说,或者也算是值得的,毕竟他经历过。

又或者,福贵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练就了坚韧、忍耐:在亲人逝去时,他虽悲痛,但也会强忍着为了身边其他的人,坚持着;到最后只剩他一个时,他似乎什么都看开了,随着命运,好好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即使现在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但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然有存在的意义。

我来人间必有缘由。

活着的读书笔记2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题记“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合上书,脑海中仍是书中结尾的画面,老人和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如晚风般飘扬,向每个人,讲述着那苦难又真实的故事,传诵着生命的重量与活着的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富贵在年轻时挥霍光了家产,当他决定和家人重头开始努力时,又被抓去打仗。

《活着》读后感范文(四篇)

《活着》读后感范文(四篇)

《活着》读后感范文少年去游荡。

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

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

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

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

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

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

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

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

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

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

这就是生活。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泪看完了这组图片,可怜的老人就这样在我 们的和谐社会中离开了人世!是的,我们该谴责 谁呢?是没有同情心的村民,是不作为的当地 基层组织,还是只给老人摄影而不给老人帮助 的作者?在农村,素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在 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今天,不可能每对夫 妇都能生个儿子。二十年过后,三十年过后, 四十年过后……那些没有儿子的老人又该怎么 办呢?
每天她要花近一个小时 (100米距离)去拣柴,要花 一个小时提水(150米距离/ 半桶水)。为什么没有一个 正常人帮一帮她呢?亲情 何在?人性何在?我不禁 想起了那二十年前的那些 岁月,那时的空想乌托邦 还能够对老人五保,还有 一些做好事的小学生给老 人挑水捡柴,可现在进步 了,却.......


我们一个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又能怎样呢? 我觉得一个社会对弱者的最基本的社会 生存保障的优劣,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 步程度,同情者的救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社会上每天在发生着很多很多类似这位 老人的事件,有些人无钱医病而离世, 有些人无温饱而整日饥肠辘辘,还有些 人........
第三次见到她的时候, 她更虚弱了,连走路 都很困难,她也许再 也不能去捡柴提水了。 唯一的远嫁的女儿也 没有能力回来照顾她。
临走时我们拿了几十块 钱给她,她收下放进袋 里,却从袋里掏出另外 一张破烂不堪的10元 钱,“同志,我这10 元钱别人说是假的,买 东西别人不肯收,好心 人再帮我换一张吧。” 看着那张破烂的钱,我 们一时无是如何过
第一次看到老太太 在竹林里捡柴的时 候,我就怔住了, 她很瘦、很虚弱, 每捡一支干柴,每 一次蹲站,仿佛都 快支持不住而要倒 下去,虽然满地都 是树叶,可她捡拾 起来都要付出生命 的最后力气。
她回家的路上,一个围观 的十岁左右的男孩竟然向 她投掷土块,我跑过去狠 狠地给了他一耳光!为什 么这么小的孩子竟有如此 恶劣的行为,他的父母、 他的老师都是如何教育他 的,真想不通!
第二次见到她的 时候,她正在水 桶里捞米饭粒, 我不知道她从哪 里弄来的米,也 不敢问她,只听 她说够吃两餐 了……
这是她的厨房。你能想 象它有多脏就有多脏, 你能想象它有多穷就有 多穷。就一个铝锅和一 个铁锅,十来只碗,一 张发霉的木台,一个发 霉的破烂的竹盖。最水, 多少年都没洗过的水缸 里,隐隐约约浮动着令 人毛骨悚然的……
荡我要离开的 时候,她很勉 强的站了起来, 全身发抖,嘴 里要说的话也 说不出来,当 时我的心在颤 抖。
当我第四次去拍摄她时,老 人已经不在世了。屋前杂草 丛生,这座简陋的“房子” 仿佛见证了我们20世纪60年 代的生活,年代显得那么久 远久远..........
她死了,在村子里永远的消失了,再也没有任何人提起过 她。在她遗留下来的破屋前的那座宽敞的宗祠里依然很热 闹,很喜庆。就在要离开村子的时候,一个小孩平静地对 我说:“十八婆是饿死的”,愣看着那些大红的对联,我 突然感到一种人生莫大的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