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见善见美_唐宋诗词异文现象的美学探讨

合集下载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无论在文化、艺术和学术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一时期,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本文将就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进行探讨。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无疑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伦理美、艺术美、自然美等美学理论开始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伦理美,这一思想在唐宋时期形成并深入人心。

伦理美的核心思想是强调道德与美的关系,认为真正的美要体现出高尚、纯洁、正义的道德观念,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

这一思想的提出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同时,在唐宋时期,艺术美这一概念也得到了深入研究。

艺术美的核心思想是艺术作品在形式、色彩、意境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以产生美的感觉和气氛。

唐朝时期,文人雅士开始提出“吟诗作画”这一观念,认为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心境。

宋朝时期,则出现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观念,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达到形神兼备、凝练深邃的境界,从而产生超越形式的美感。

唐宋时期的艺术表现唐宋时期的艺术表现也颇具特色,从书法、绘画到诗词、音乐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在书法方面,唐朝时期的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师提出了“狂草”和“行书”等多种书法体,将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宋朝时期,则出现了欧阳询、米芾、苏轼等大家,他们在书法上强调“意趣相通”,认为书法作品应该在艺术形式和意境上都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

在绘画方面,唐朝时期以风景画和人物画为主,宋朝时期则以花鸟画为主。

唐朝时期有韩干、吴道子等大家,他们在绘画上追求将山水、人物与气象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出飘逸苍茫、意境深邃的画面。

宋朝时期的花鸟画则强调精细和真实性,尤以文人画风格为主要特色,画家们通过运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在诗词方面,唐宋时期都有出色的诗人。

唐朝时期有杜甫、白居易等大家,他们的诗歌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作者真情实感为主要特色。

唐宋诗歌美学与文化价值创新

唐宋诗歌美学与文化价值创新

唐宋诗歌美学与文化价值创新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繁荣时期,其兴盛程度和影响力不仅超越了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宋诗歌的美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唐宋诗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永久的艺术价值,主要归功于它所传达的文化价值。

唐宋诗歌的美学特点唐宋诗歌的美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事物描写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力强唐宋诗歌的美学特点之一是描写丰富多彩,其艺术表现力也十分出色。

唐诗更注重形式美和灵感美,宋诗则更加强调思想美和意境美,这种美学表现形式不仅体现在诗人的创作风格上,而且体现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

二、造诣深厚,技巧高超唐宋诗人均具备深厚的造诣和高超的写作技艺,他们能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形成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在表达思想情感和表现艺术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例如,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诗歌在表达、情感描绘、形象描绘等方面都有非凡的创造力。

三、涵盖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唐宋诗歌的另一个美学特点是其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多彩性。

在诗歌中,诗人表达了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唐宋诗歌价值的创新唐宋诗歌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诗歌表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唐宋诗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表达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和精神。

唐诗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了国家的意识和忠诚精神,而宋诗则更加注重“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类牵扯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表达。

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传承,使唐宋诗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

二、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面貌唐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使之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唐朝时,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大量的文化人和官僚阶层都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受,这就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探讨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探讨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探讨美学思想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艺术、美感、审美、美学创造等方面的问题。

古代文学中也不乏美学思想的探讨和表达,这些思想和观点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古代文学中,美的审美观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对自然美的追求。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其中所描绘的农村景色、野花野草、山水田园等,无不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这些描写常常以简练、凝练的语言形式呈现,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除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古代文学中还存在一种以内心感受为主题的美学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情感表达等方面。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审视和理解。

这种以人的内心为创作核心的美学思想在古代文学中非常显著,它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古代文学中还有一种与美学思想紧密相关的观念是意境。

意境可以理解为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和情感,它通过对语言、形象、节奏等方面的处理来实现。

在古代文学中,意境常常运用于描述景色、表达思想等方面。

比如,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他通过对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等情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深思和感动。

意境的塑造是古代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美学手法,它使得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此外,古代文学中还存在一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学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艺术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人类生活和社会现实,抵制虚构和浮夸。

比如,在明代文学家冰心的作品中,她以真实的视角描绘了女性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展现出一种真实而动人的美感。

这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真实性,使得作品更具有可信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表达丰富多样,不仅反映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注重了人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表达,同时强调了作品意境的营造和真实性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凝聚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剧,穿越时空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

一、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首先体现在其与自然融合的方式上。

古人重视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结合。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种对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融合的美学观念,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具深度和意境。

二、儒家思想的美学价值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思想体系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过对友情、师生关系和家庭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价值观。

这种美学思想使得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

三、艺术表现与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的传达。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使用夜晚静谧的意象和抒发内心郁结情感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种以诗歌形式表现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审美的享受和价值。

四、意境与传神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传神之美,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之一。

古代文人透过字里行间的精妙表达和意境的烘托,将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思考内化于诗意之中。

例如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意境和传神之美,使得作品更具有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力量。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从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儒家思想的美学价值、艺术表现与传神之美,以及意境与传神之美等方面,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唐宋的诗学观念名词解释

唐宋的诗学观念名词解释

唐宋的诗学观念名词解释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是诗歌创作辉煌的时期。

这段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对于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观念和见解。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唐宋时期一些重要的诗学观念名词,探讨它们对于当时诗歌创作的影响。

1. 唯美主义(美学观念)唯美主义是一种审美价值观,强调追求美的本质和形式,将美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唐宋时期,诗人们注重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倡导“雅正”的文学风格。

他们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使诗歌脱离现实生活的琐碎和平凡,达到一种超越尘世的高度。

这种唯美主义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玄言主义(诗歌风格)玄言主义是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诗歌风格,其特点是含蓄、深邃、意境悠远。

玄言主义的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寥寥数语,寄托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他们追求诗歌的精深之处,表达内心所感,引导读者思考。

这种诗歌风格在当时深受推崇,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如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

3. 伤时感事(创作主题)伤时感事是唐宋时期一种重要的创作主题,指诗人以历史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动荡为题材,表达对时世的忧愤、思考和观察。

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创作,批判时弊,关注人民的疾苦。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嫁娘词》就是对妇女地位的思考和呼吁,成为社会艺术创作的典范。

4. 文人意识(审美趋势)文人意识是指当时士人阶层的文化审美追求和自我认同。

唐宋时期的文人,地位崇高,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趣味。

他们追求无拘无束的艺术创作,以自由的心境和审美眼光,超越现实的束缚。

这种文人意识在诗歌创作中得到了体现,使得唐宋时期的诗歌充满了自由和个性的魅力。

5. 言志派(主题思想)言志派是唐宋时期一种重要的诗歌主题思想,指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个人的志向和理想。

这些诗人在表现自然景色和描绘人物形象的同时,更注重借助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和人性问题的追求。

他们关注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对于社会正义和道义准则有着笃信和追求。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古代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不仅追求意境的深远,情感的真挚,更注重对音韵、节奏、形象的处理,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观念。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审美标准和艺术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学思想。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注重以意境和形象来表现美感。

他们常常借景以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烘托出诗人思乡之情,读者不难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

这种通过景物描写情感的手法,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学思想。

古代诗词的审美标准主要包括音韵、节奏和意境。

音韵是指诗句的声音美感,包括平仄、押韵等方面。

古代诗人对音韵十分讲究,他们通过精心构思诗句的韵律,使整首诗的节奏和韵味更加动人。

节奏则是指诗句的起伏和呼吸感,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古代诗词往往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昨来一雨后,凉律动初秋。

”句句铿锵有力,旋律清新动人,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秋夜幽静之美。

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营造上。

古代诗人通过精确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塑造出生动的诗意形象,使读者如同亲临现场,感受到诗情画意。

在意境的营造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整篇诗歌充满深意和诗意。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通过比拟“沉醉”和“如梦”,表达出诗人的无限留恋和深沉情感,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对意境和形象的追求,对音韵、节奏和意境的注重,以及对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营造等方面。

古代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的形象和意境激发读者的共鸣,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和艺术魅力。

传统诗词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体验

传统诗词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体验

传统诗词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体验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既是经典的艺术形式,也承载着深厚的美学观与审美体验。

从古至今,传统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丰富的意义,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诗词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体验。

一、意境的营造传统诗词以其细腻、含蓄的文字表达,以及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深入的描写,营造了独特的意境。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登鹳雀楼》,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壮丽景物与人生短暂之间的对比,给人以深沉的思考。

这种通过语言营造的意境,使诗词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人沉浸其中,体验到一种静谧、悠远的美感。

二、形式的精妙传统诗词对于形式的追求也是美学观与审美体验的重要方面。

以唐诗为例,它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给予诗歌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味。

这种形式上的精妙,使得诗词具有音律上的和谐之美,增添了阅读的愉悦感。

同时,传统诗词在形式上还注重对字句的精炼,力求用最简练的表达,表达最丰富的意义。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浓郁的回忆和惆怅之情,令人心生感慨。

三、文化的内涵传统诗词既可视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等文化内涵。

通过诗词,人们能够领略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人士人的心态以及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是一首咏史长诗,但其中的艺术表达与情感抒发,使其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探讨,从而使诗词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诗词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体验体现在意境的营造、形式的精妙以及文化的内涵之中。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成为人们欣赏、传颂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和欣赏传统诗词,人们可以在美的海洋中徜徉,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与人生思考。

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与心灵的沟通。

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传统诗词的美学观与审美体验,使其在当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与文化的作用。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与美学思想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与美学思想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与美学思想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诗词,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古代诗词与美学思想的关系,并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古代诗词在形式上追求简洁明快的美感。

古代诗词以四言、五言、七言等固定的字数为基础,通过押韵、平仄等手法,使诗词的语言节奏感强烈。

这种形式上的规范和限制,使得古代诗词能够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四句诗通过对风、天、猿、渚、沙、鸟、木、江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其次,古代诗词在意境上追求深远的美感。

古代诗词往往通过对自然、人情、历史等方面的描写,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意境的营造,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达到审美的效果。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对草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兴衰和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深远的美感。

古代诗词还注重对情感的表达,追求情感的真实和深沉。

在古代诗词中,情感是诗人的灵魂,是诗词的核心。

通过对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情感的描写,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达到情感的传递和交流。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对月光和故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

古代诗词还注重对美的追求,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协调。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通过对色彩、声音、形态等方面的描写,展现出美的意境和美的感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和广阔的美的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4期
黄新图 见仁见智 见善见美
243
见仁见智 见善见美
———唐宋诗词异文现象的美学探讨
黄新图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 ,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 :本文主要以唐宋诗词为例 ,分析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大量存在着的异文现象 ,探讨形成异文现象的诸 多原因并评判异文形成之后所造成的不同的意境风格及审美效果 。
中自己不断修改而形成的 。
(四 )有时也因避讳而形成异文 古人避讳的习俗对诗文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影
响 。据宋人说 ,杜甫因为其父名“闲 ”,所以整个一 部杜集之中没有用过一个“闲 ”字 ,但宋时的杜集之 中惟有一 联 云“见 愁 汗 马 西 戎 逼 , 曾 闪 朱 旗 北 斗 闲 ”。不过据宋朝杜集的校辑专家王钦臣考证 ,这 个“闲 ”字五代的本子原是“殷 ”字 ,是宋人为避大宋 皇帝先祖的庙讳而改换的 ,但他们没想到这却使杜 甫背上了触犯家讳的名声 ;同时也使该诗出现了异 文 。这种情况绝不止这一例 ,李商隐《隋宫 》“紫泉 宫殿锁烟霞 ”“泉 ”本应作“渊 ”,避唐高祖李渊名讳 改 。由此可见异文的出现与避讳有时也有着一定的
先秦汉魏到宋元明清 ,从诗词文赋到小说戏剧 ,在各 个朝代 、各类文体中均大量存在 ,不胜枚举 。由此看 来 ,不只是有“诗无达诂 ”的现象 ,还有“诗无定本 ” 的问题 。并且 ,较之散文 、小说 、戏剧 、文学批评等文 体 ,诗词篇幅短小精炼 ,易有言外之意 ,特别注重炼 字炼句 ,异文的存在就尤显突出 ,不容忽视了 。本文 拟从美学角度作一探讨 。
古代印刷从无到有 ,极不发达 ,长期以来 ,诗作 多吟诵 、书籍靠手抄 (《石林燕语 》卷八言“凡书籍皆 写本 ,未有模印之法 ,人以藏书为贵 ,不多有 。”)一 则由于诗词多吟诵 ,听者极有可能听错记错 ,以讹传 讹 ,遂成异文 。首先 ,异文中同音字特别多 ,足可证
收稿日期 : 2005 - 01 - 10 作者简介 :黄新图 (1969 - ) ,女 ,文学学士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 。
定稿相比 ,便有相当多的异文存在 。如在《集外集 》 等书中的“忍看朋辈 ”“怒向刀丛 ”(《无题 ·惯于长 夜过春时 》) 、“破帽遮颜 ”“漏船载酒 ”“横眉冷对 ” (鲁迅《自嘲 》) ,在他的初稿或手迹中就分别是“眼 看朋辈 ”“怒向刀边 ”“旧帽遮颜 ”“破船载酒 ”“横眉
冷看 ”等等 。今人如此 ,可以由此而推知古人 ,这些 异文显然是由于作者在创作加工和书写传世的过程
最得体 、最接近作者原意的字句 ,当初只是猜测 、只 求完整 ,然而就此保存下来 ,时代久远 ,无法考证 ,被 人误认为原文 ,遂成异文的又一来源 。这其中当然 也包括后人由于没有细寻诗意以致妄改与想当然的
增补 。
(三 )由于炼字推敲 、润色修改 ,也常常形成异 文
古人写作诗词 ,特别重视锤炼字句 ,在音韵 、平 仄 、辞藻 、意境等方面 ,抑或在追求形象生动 、新奇怪 异上 ,均下了一番选择 、锤炼的工夫 。这方面的例子 不胜枚举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州 》)一 句 ,其中的“绿 ”字 ,王安石其先也曾考虑为“过 ”、 “入 ”、“满 ”、“到 ”等字 ,后经反复修改认真选择 ,觉 得“绿 ”字最为形象生动 ,最终敲定而成名句 。“僧 敲月下门 ”还是“僧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 ,贾 岛曾为之推敲不已 ,韩愈也为之斟酌了一番 。这两 句以修改而闻名 ,因推敲乃流芳 ,令人欣赏的岂止是 诗句 ,更是蕴藏在其中的精神 。还有唐僧齐已有 《早梅 》诗“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郑谷改为“昨 夜一枝开 ”,更能体现出诗题中的“早 ”字 ,遂成“一 字师 ”。由上可知 ,由于作者反复修改 ,加之师友为 之润色 ,使得诗作存在不同的面貌 、形成不同的字 句 ;如果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家 ,在不同的时期书 写自己的同一首诗词 ,也可能出现字句互异的情况 (有的是经过推敲修改了的 ,有的可能出自笔误或 记忆有误 ) ,他们的诗作手迹 ,倘若在不同的时间被 不同的人获得 ,都以为是来自作者 ,定然无误 ,于是 形成异文 ,时间久远 ,便无从分辨哪些是初稿 、原稿 、 草稿 ,哪些是修改稿 、删定稿 ,哪一个是作者最初的 构思 ,哪一个是作者最终的抉择了 。例如鲁迅先生 , 他诗作的 初 稿 或 书 以 赠 人 的 手 迹 , 与 收 入《集 外 集 》、《集外集拾遗 》和《集外集拾遗补编 》中的最后
比如唐诗中 : 八月蝴蝶来 ———八月蝴蝶黄 (李白《长干行 》) 昵昵儿女语 ———呢呢儿女语 (韩愈《听颖师弹 琴 》) 南冠客思侵 ———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 蝉 》) 紫绶或将军 ———紫绶悉将军 (白居易《轻肥 》)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斩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 》) 青虬紫燕坐春风 ———青虹紫燕坐生风 (卢照邻 《长安古意 》) 客舍青青 柳色 新 ———客 舍依 依杨 柳春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 谁为含愁独不见 ———谁知含愁独不见 (沈佺期 《独不见 》) 又如宋词中 ,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其“三国 ”一作“当日 ”、“穿空 ”原作“崩云 ”、“拍岸 ” 原作“裂岸 ”或“掠岸 ”、“小乔 ”本作“小桥 ”、“强虏 ” 一作“狂虏 ”或“樯橹 ”、“人生如梦 ”原作“人间如 寄 ”等等 。 上面列举的诗词 ,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 在不同的版本当中相同的诗词有个别的字句并不相 同 ,但由于种种原因 ,现已无法辨别 、难以考证其真 伪 ,于是形成异文 。异文是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统称 , 既是文字学名词 ,又是校勘学名词 。有关异文的研 究 ,在学术界一直持续不断 ,但常常限于文字学校勘 学范围 ,一般都是针对某篇文章 ,对个别异文字句进 行细致的深入的考证研究 。当然这是一种必不可少 的 、意义重大的学术研究 ,不过 ,换一角度来看 ,其 实 ,作为整体而言 ,异文现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 ,从
(二 )由于原文脱漏 ,后人添补而造成的异文 据欧阳修《六一诗话 》载 :“陈公时偶得杜集旧 本 ,文多脱误 ,至《送蔡都尉诗 》云 :‘身轻一鸟 ’,其 下脱 一 字 。陈 公 因 与 数 客 各 用 一 字 补 之 , 或 云 ‘疾 ’,或云‘落 ’,或云‘起 ’,或云‘下 ’,莫能定 。其 后得一善本 ,乃是‘身轻一鸟过 ’。陈公叹服 ,以为 虽一字 ,诸君亦不能到也 。” 这有幸找到了善本 、古书上又有所记载的例子 ; 至于那些没有找到善本 ,古书上又没有记载的大量 的残本上的诗句 ,也许就象陈公一样 ,由书籍的拥有 者或观赏者 ,根据上下文添补上了一个自认为最好 、
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以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 。晚 唐咸通年间 ,诗人薛能经过蜀地“飞过泉亭 ”,曾看 到“亭中有诗板百余 ”,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也很普 遍 。还有呈示寄赠之诗 :这是古代诗文最普遍最通 俗的发表方式 。如李白的《赠汪伦 》柳宗元的《登柳
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等 。更有投诸名流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4期
黄新图 见仁见智 见善见美
245
关系 。
二 、效果
形成异文的原因有许许多多 ,形成之后所产生 的艺术效果也不大相同 :
诗 :唐代许多普通诗人 ,为了获取荣誉 ,为了金榜题 名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 ,以便流传 颂扬 。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这样的一些
诗歌发表方式绝非今天正式出版可比 ,人们在传抄 墙壁上的题诗 ,聆听宴席上的赋咏 ,观赏友朋的寄 赠 ,揄扬后进的作品之时 ,难免不会出现记忆有误 、 传抄有误 、笔误口误等等情况 ,又无严密的校对 ,时 间久远 ,异文的出现便是十分自然 ,难以消除的了 。
唐人诗歌发表的方式很多 ,不一而足 [ 1 ] 。有墙 壁题诗 :驿馆 、亭阁 、寺观等公共场合的墙壁和柱子 , 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白居易
《蓝桥驿见元九诗 》中“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 觅君诗 ”两句即可为证 。又有即席赋诗 :如卢纶 、李 端等“大历十才子 ”,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的宴席 , 赋咏 、朗诵自己的应制唱和之作 ,因此名声大振 。刘 禹锡也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等诗 。亦有
一 、原因
(一 )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 ,大都有着一定的关 联 ,有的是同音字 、形近字 ,有的是同义字 、近义字 , 有的是通假字 、异体字 、有的只是秩序上的调换 。 如:
徒有羡鱼情 ———空有羡鱼情 (孟浩然《临洞庭 湖赠张丞相 》) :同义 。
严冬阴风劲 ———严冬阴岚劲 (陈子昂《感遇 》二 十九 ) :形近 。
(一 )明显有高下之分 如宋代陈亚的《生查子 》:“相思意已深 ,白纸书 难足 。字字苦参商 ,故要檀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 , 远至樱 桃 熟 。何 事 菊 花 时 , 犹 未 回 乡 曲 ?”中“檀 郎 ”,一作“槟郎 ”。此词以药名描写闺情 ,妙用药名 而不着痕迹 , 语带双关 , 读之意味深长 。其中“相 思 ”、“意已 (薏苡 ) ”、“白纸 (白芷 ) ”、“苦参 ”、“郎 读 (狼毒 ) ”、“当归 ”、“远至 (远志 ) ”、“樱桃 ”、“菊 花 ”、“回乡 (茴香 ) ”均为药名 ,“檀郎 ”是美男子的 代称 ,此指闺中人的丈夫 。“檀郎 ”指人 ,“郎读 ”为 药 ,言内言外 ,二者兼顾 。“槟郎 ”虽然也是药名 ,但 并不指人 ,其义不及“檀郎 ”允妥 ,明显有高下优劣 之分 。 [ 2 ] (p1305 - 306) 又如唐代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描写 幽闲 、寂静 ,没有俗事烦扰的人儿能听见山中桂花落 地的声音 ,这不仅写出了春山的空寂 、月夜的静谧 , 与下文前后呼应 ,也写出了诗人心境的纯净悠闲 ,否 则何以能够捕捉到如此细微不易觉察的声音 ? 此句 所表现出的寂静空灵 ,充分体现了“诗佛 ”的超凡脱 俗 。此诗还有另一版本“人间桂花落 ”。在这里 , “人间 ”只是一个名词 ,只表明地点 ,而“人闲 ”则是 一个主谓词组 ,表现心境 、情态 。有人又言“人间桂 花落 ”乃“桂花落人间 ”的倒文 ,以桂为月之代称 ,意 谓月光洒落人间照亮大地 [ 3 ] (p141) 。这两种解释都难 掩其诗意的平常 ,“间 ”与“闲 ”相比 ,此中情景 、个中 滋味相形见拙 。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 ,天连衰 草 ”之新鲜别致 、自然精彩 ,也非“山掩微云 ,天粘衰 草 ”的平淡无奇 、雕琢古怪所能及也 。 (二 )区别不大的 如王绩《野 望 》“牧 人 驱 犊 返 ”与“牧 童 驱 犊 返 ”,牧人与牧童 ,一是成人 ,一是儿童 ,但都是放牧 的人 ,改变词句对诗歌的意境影响不大 。这种情况 在异文属于同义近义的诗词中大量存在 。又如王昌 龄《出塞 》“但 使龙 城飞 将在 ”与“但 使 卢 城 飞 将 在 ”。龙城 :匈奴祭天之处 ,借指敌方要地 。卢城 : 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史记 ·李将军传 》“广居右 北平 ,匈奴闻之 ,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 ,不敢入 右北平 。”无论卢城龙城 ,都言边防要地 ,都指在边 防要地驻守的飞将军李广 ,从效果而言 ,区别不大 , 难言优劣 、难分高下 。 杜甫《石壕吏 》中“老妇出门看 ”与“老妇出看 门 ”,字句相同 ,只是秩序不同 ,意思一样 。不过 ,联 系前一句“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从押韵 ( en 韵 )来看 ,应该是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看门 ”。陈 子昂《送魏大从军 》的“惟留汉将功 ”与“惟有汉将 功 ”,意思仿佛 ,差别不大 ,只是当平而仄 ,有失粘之 病 ,所以“留 ”原作“有 ”,而据别本改之 。 (三 )各有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