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与济贫思想

合集下载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其中包括了关于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之道,主张“广施仁政”,通过推行仁政政策来解决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贫困治理政策构想,探讨儒家对于贫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之道。

儒家思想鼓吹“仁政”、“仁者爱人”,主张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应当以仁爱之心为本,推行仁政政策。

《论语》中有“仁者爱人”的论断,儒家思想家认为,政治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推行仁政政策来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贫困问题。

仁者爱人、仁政治国,就是要把政治原则和制度建立在对人的爱和尊重上,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脱贫致富。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的修德养性。

孔子在《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这里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在说明个人应当首先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行的人,然后才能去治理家庭、国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儒家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会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愿意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

个人修身齐家就是为了将这种仁爱之心融入到社会治理中,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这种个人修身的理念也体现了儒家对于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即通过提倡个人修身来改善和解决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儒家倡导“以德治国”,主张通过德治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

在孔子看来,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为先,通过道德力量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孟子曾经说过:“民非好而无得也,得之非易也。

得之以道,仁也。

”(《离娄上》)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解决社会中贫困问题,政府首先应该推行仁政政策,以仁爱之心去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化解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儒家提倡仁政政策,建立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通过德政来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贫困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实用版】目录1.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3.以民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4.以民为本在经济领域的体现5.以民为本在社会领域的体现6.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正文【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以民为本”。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以民为本”是指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实现民愿。

在古代,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学说中,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外,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强调关注民生,实现人民的福祉。

【以民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在政治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实行仁政、选贤任能、注重民生等方面。

古代的贤君明主,如尧、舜、禹等,都是以民为本的典范。

他们通过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推动国家发展。

此外,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百科全书等典籍的编纂,也是为了方便人民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以民为本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在经济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重视农业、发展商业、促进贸易等方面。

古代的农业经济是国家的基础,因此,以民为本就要重视农业,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此外,发展商业、促进贸易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民为本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在社会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尊重民意、保障民权、促进民和等方面。

尊重民意就是关注人民的需求,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让人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

保障民权就是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如生命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

促进民和就是加强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让人民安居乐业。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都有重要体现。

这一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民众所传承和发扬,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福利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福利思想史重点整理

社会福利——广义、狭义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包括政府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住房事业和各种服务业,以及各项福利性财政补贴等。

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

狭义的社会福利紧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通常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津贴或福利设施。

狭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就是指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

现在大多数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而我国则通常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将社会福利理解为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等提供的服务和保障,它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救灾救荒思想,重民与济贫思想,安老怀少思想,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社会优抚与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乌托邦思想。

中国气候变迁与灾荒情况对社会的影响首先由于温度的变迁,造成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变化的幅度不同,而且有过多次反复,但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其次是由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由于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化常趋于极端,非涝即旱,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的湿润状况还是有变化的,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

由于前两个方面气候的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变化、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头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国传统以民为贵思想包括

中国传统以民为贵思想包括

中国传统以民为贵思想包括
中国传统以民为贵思想包括:民为邦本、重视民意、敬天爱民、革命
思想。

“民为贵”出自《孟子·尽心下》,指的是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诸君王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
到诸侯欢心的做大夫。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
万五千余字,260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

书中记载有孟
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的考
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孔子的重民思想的总结

孔子的重民思想的总结

孔子的重民思想的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诸多重要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重民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民众福祉和社会和谐。

本文将对孔子的重民思想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意义和启示进行思考。

首先,孔子的重民思想强调了以人为本。

孔子认为,人才是社会的根本,社会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他主张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孔子提出的"教育人民"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强调教育的政治理念,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其次,孔子的重民思想强调了共同的福祉和社会和谐。

孔子认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需要人民的和睦相处和团结。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的福祉。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合作,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再次,孔子的重民思想强调了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孔子主张人人平等,反对任人唯贤。

他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无论贫富、无论出身,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

他反对霸权、贪污和暴力,主张实行公正和公正的政策。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以仁爱之心治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孔子的重民思想强调了权力的责任和限制。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有宽厚的胸怀和良好的德行,以服务民众。

他主张君主应当倍加珍视人民,尊重人民的权利,为人民谋取福利。

他主张上位者应当遵循人民的诉求,并且受到限制和约束。

他反对滥用权力和专权,主张实行君民合作的政治体制,实现权力的合理运行和监督。

总之,孔子的重民思想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以人为本、共同的福祉、平等和公正以及权力的责任和限制。

这些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孔子的重民思想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呼吁关注人民的福祉和需求。

它提醒我们,在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民的基本权益和利益。

中国福利思想复习思考题(2012.11)

中国福利思想复习思考题(2012.11)

中国福利思想复习思考题(2012.11)中国福利思想复习思考题(2012.11)题型及分值:单选(20*1=20分),多选(5*2=10分),判断改错(4*5=20分),简答(4*6=24分),论述(2*13=26分)。

绪论⼀、单项选择题1.社会福利制度作为⼀种社会制度,其正式形成和发展是在(D,P1)A.14世纪以后B.16世纪以后C.17世纪以后D.进⼊20世纪以后2. 社会福利作为⼀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源头可以追溯到(A,P1)A.原始⽒族公社时期B.奴⾪社会时期C.封建社会时期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3. ⼴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B,P2)A.下层劳动者B.全体国民C.⽼⼈、妇⼥和⼉童D.全体灾民⼆、多项选择题(略)三、判断改错题(略)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P3-5)(1)救灾救荒思想;(2)重民与济贫思想;(3)安⽼怀少思想;(4)残疾⼈福利思想;(5)妇⼥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与社会教化思想。

2.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

(P6-7)(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彩;(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乌托邦⾊彩。

五、论述题(略)第⼀章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所依赖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略)第⼆章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演进⼀、单项选择题1.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时期是(C,P27)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是(D,P27)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3.孔⼦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B,P28)A.礼学思想体系B. 仁学思想体系C.天道思想体系D.王道思想体系4.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的理论体系的是(A ,P28)A.孔⼦B.孟⼦C.荀⼦D.墨⼦5. 孔⼦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们从各⽅⾯恢复或遵循(D,P28)A.禅让B.世袭C.作揖D.“周礼”6. 韩⾮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C,P33)A.“利民论”B.“爱民论”C. “反⾜民论”D.“富民论”7. 韩⾮提出“反⾜民论”的根据是(B,P33)A.“贫富分化差异论”B. “贫富分化合理论”C.“贫富分化扩⼤论”D.“贫富分化缩⼩论”8. 韩⾮认为实际的“济贫”措施是(A,P33)D.⽆所谓的9.⽼⼦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激烈的抨击,其出发点是(D,P33)A.“君论”B.“民论”C.“天论”D.“道论”10.政府贷给灾民种⼦、粮⾷、牲畜、农具等⽣活和⽣产⽤品,以帮助灾民维持⽣产和⽣计的⽅法是(A,P38)A.放贷B. 赈济C. 平粜D. 平籴11.政府将因灾荒⽽外出求⽣的流民有组织地迁往某地就⾷,以减缓灾区压⼒的⽅法是(C,P38)A.迁徙B.复出C.徙流民D.救济12.贾谊和晁错将⾃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B,P38)A.富安天下B.灾荒成因论C.与民休息D.礼达天下13.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的战略⾼度看待社会的积蓄问题,提出了(D,P39)A. 灾荒成因论B.与民休息C. 富安天下D.积粟备荒论14.西汉中期,敏锐地察觉到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盾,其中认为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贫富悬殊分化的是(A,P40)A.董仲舒B.贾谊C.晁错D.王符15.从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度出发,提出了使贫者“⾜以养⽣”的社会福利思想的是(C,P40)16.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常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是(B,P40)A. 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商争利”B.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C. 军功地主依仗特权“与商争利”D.军功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17.董仲舒认为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除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外,还有⼀个更为深层的原因是(D,P41)A.奸商与民争利B.徭役繁重C.奢糜浪费D.⼟地兼并18.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论的是(D,P41)A.孔⼦B.孟⼦C.贾谊D.董仲舒19.提出“天以民为⼼”思想的是(B,P41)A.董仲舒B.王符C. 贾谊D. 晁错20.《救荒活民书》的著者是(A,P52)A.董煟B.董仲舒C.王符D.王夫之21.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的是为了(C,P53)A.维护家族统治秩序B. 维护国家统治秩序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 维护贵族统治秩序22.提出“百姓⽇⽤即道”的著名思想家是(B,P56)23.主张“童⼼说”和“穿⾐吃饭,即是⼈伦物理。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知识讲解

4、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赈灾备荒论。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根本原则 出发,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广大劳动者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和野蛮战争,是人民最 大的灾难祸患。
(二)“利民”、“爱民”思想。墨子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 运用到国宝的治国方略层机上,提出了“利民”、“爱民”的 社会福利思想。即给人民以实际的“衣食生利”,反对苛税 重役,主张轻徭薄赋,除了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之外, 还应使“劳者得息”。墨子从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理论出 发,批判统治者无止境的剥削和不可遏止的贪欲,主张“ 爱民”、“利民”,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当时 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为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
《管子.入国》篇中,则指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 即行九项惠政: “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 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 振困;九曰接绝。”
这些福利思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 如“老老”,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官,专门负责老年人 的养老事宜。 “慈幼”措施包括:设掌幼一职负责慈幼工作。设掌孤 一职负责恤孤工作,掌孤还要经常问候孤儿的生活情况。 所谓“养疾”即国家设掌养疾一官职,专门负责聋、盲等 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生活,为残疾者治病,提供衣食, 直至死亡。
所谓“合独”即国家设掌媒官职,使鳏寡者再婚,给予天宅, 帮助建立家室,三年内不承担国役。
所谓“问疾”即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 患病者给予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
所谓“通穷”即国家设立通穷一官,及时发现无家可归、衣食无着者, 以便救济。
所谓“振困”即在灾荒年头,百姓生计维艰,病、死者极多,国家要 减轻刑罚,赦免罪犯,开仓赈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人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人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人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

人口数量大,地域面积广的特点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良好的管理,以稳定国内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势力日衰,诸侯纷起,战乱频繁,这种内外纷争的政治局面,使“人”和“人才”的选用,对各国的存续和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相应的,“重人”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一、“重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思想主要包括“得人”和“用人”两大方面,体现了“人”在治国兴邦中的重要地位。

(一)得人1.得民——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

强调顺应民意,得民心。

先秦儒家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其提出的利民主张中,还包括了“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和“爱民”(“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涵盖了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

2.得人才——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

一国是否有贤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管仲曾把选贤任能列为明君的首要任务。

提出了一种选才制度——“三选法”即德、能、功。

德当位,能当官,功当禄。

(二)用人用人的关键在于当权者自身。

以唐太宗为例,他不仅重用拥护自己的人,而且重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从谏如流,这种用人态度为贞观之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重人思想及其重要性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在当代社会中,企业仍存在着像X理论一样的管理方式,认为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

仍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来看待。

然而这种方式在在当今社会的管理中依旧适用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富士康的连环跳楼案,这一案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

我们先看看富士康的员工的工作状况:1.军事化管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民为国本 )
八、朱元璋 的“民为国 本”思想
民者, 民者,国之 本也
2) (2)以宽待民 (3)民安则国安 )
九、康熙 安民勤民” “安民勤民” 的民本思想
“爱民勤民” 爱民勤民” 爱民勤民 的民本思 想
(1)“爱民”是君道的核心内容 ) 爱民” (2)得天下必得民心,治天下必使 )得天下必得民心, “民安” 民安”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
六、王符的“天以民为心”思想 王符的“天以民为心”
七、唐太宗的“民水君舟”思 唐太宗的“民水君舟” 想 八、朱元璋的“民为国本”思 朱元璋的“民为国本” 想 九、康熙“安民勤民”的民本思想 康熙“安民勤民”
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一、孟子的 “民为贵” 民为贵”
八、康有为的“恤穷论” 康有为的“恤穷论”
(1)界定社会救济对象 )
一、孟子的 救穷济弱” “救穷济弱” 的思想
救济穷 弱思想
(2)征收赋役应“取于民有制” )征收赋役应“取于民有制” (1)救穷机构:国家政权、社会组织 )救穷机构:国家政权、 (1)分析百姓贫困的原因 )
二、《管子》 管子》 中的济贫思 想
《 中 国 传 统 的 重 民 思 想 与 济 贫 思 想 》 第 节 中国传统的 思想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
一、孟子的“民为贵”的思想 孟子的“民为贵” 二、荀子的重民思想 人为本” 三、《管子》“人为本”的重民思想 管子》 人为本
四、墨子的“利民”、“爱民”思 墨子的“利民” 爱民” 想 五、《礼记》的“亲民论” 礼记》 亲民论”
建议封建统治着给生产者以切实的 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提出尊民重民的观点
1.要给人民以实际的“衣食生利” 要给人民以实际的“衣食生利” 要给人民以实际的 2.反对苛税重役 2.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 反对苛税重役, 3 . 使“劳者得息” 劳者得息” 1.社会关系是家庭血缘关系的放大,社 社会关系是家庭血缘关系的放大, 社会关系是家庭血缘关系的放大 会道德是家庭道德的简单延伸 2.“亲民”即遵行“德本财末”思想, 亲民”即遵行“德本财末”思想, 亲民 轻徭薄赋,博施济众,厚以养民 轻徭薄赋,博施济众,
(1)贫富命定论:人的贫富命定 )贫富命定论:
四、朱熹的 贫富论” “贫富论”
救济穷 弱思想
(2)民富则君不贫:贪官剥削是原因 )民富则君不贫: (3)经界正则田税均贫 ) (1)令民归耕 )
五、朱元璋 的济贫论
“安养生 安养生 息“的 济贫论 贫富论 贫富论 贫富论 贫富论
(2)减免赋税 ) (3)救荒赈灾 ) (1)贫富分化问题引起百姓不安,是社 )贫富分化问题引起百姓不安, 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2)封建弊政是百姓赤贫化的罪魁:南人困 )封建弊政是百姓赤贫化的罪魁: 于粮、北人困于役、 于粮、北人困于役、田赋交银 (3)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分化 )
四、墨子的 利民” “利民”、 爱民” “爱民”思 想 五、《礼记》 礼记》 亲民论” 的“亲民论”(1)统治源自制定政策要以顺民心为本,六
采取敬民利民政策
、 王 符 的 “ 天 以 民 为 心
1.天以民 天以民 为心
(2)国家治乱与百姓安乐的决定因素是君主
(3)针对东汉王公贵族奢侈独断,提出 “遏利”,贪图财利迟早会灭亡
(1)“爱日”就是珍惜百姓劳动时间
2.德政 德政—— 德政 爱日说
(2)滥用民力,巧取豪夺必然导致民穷 国乱
七、唐太宗 的“民水君 舟”思想
继承儒家 民水君舟” “民水君舟” 的重民思想
重民”问题提到“君道” (1)把“重民”问题提到“君道” ) 高度来加以认识 (2)“君民相依”的君民关系 ) 君民相依”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济贫思想
一、孟子的“救穷济弱”的思 孟子的“救穷济弱” 想 管子》 二、《管子》中的济贫思想 三、董仲舒的“贫者养生论” 董仲舒的“贫者养生论”
四、朱熹的“贫富论” 朱熹的“贫富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济贫思想
五、朱元璋的济贫论 六、顾炎武的贫富论 七、唐甄的“富民说” 唐甄的“富民说”
贫富论
2) (2)贫富无度则导致两极分化 (3) “甚贫”危害社会稳定,“贫穷 ) 甚贫”危害社会稳定,
三、董仲舒 的“贫者养 生论” 生论”
贫者” 贫者”足 以养生 “的贫者 养生论
线” (1)“以利养民说”:限制“大富”者, ) 以利养民说” 限制“大富” 大贫”者以救济, 贫者足以养生” 对“大贫”者以救济,使“贫者足以养生” 与民争利” (2)“禁与民争利”:“与民争利”是 ) 禁与民争利” 百姓贫穷的原因, 百姓贫穷的原因,封建权贵与民争利违反 天理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 与民同乐
2.倾听国人意见(原始民主制) 倾听国人意见(原始民主制) 倾听国人意见 3.营造与民同乐的氛围 营造与民同乐的氛围 4.出发点不是为民请命,而是为统治者 出发点不是为民请命, 出发点不是为民请命
的思想
济贫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济贫天下,
二、荀子的 重民思想
引用古人 君者, 的“君者, 周也; 周也;庶 人者,水 人者, 也。水可 载舟, 载舟,也 可覆舟” 可覆舟”
统治者要有些小恩小惠, 统治者要有些小恩小惠,使下 层人民安于统治
三、《管子》 管子》 “人为本”的 人为本” 人为本 重民思想
把人口视为 强国和巩固 政权的第一 要素 “兼相爱, 兼相爱, 兼相爱 交相恶” 交相恶”原 则运用到国 家治国方略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六、顾炎武 的贫富论
富民”提到“立国” (1)把“富民”提到“立国”的高度来 ) 认识 (2)“富国”的核心是“富民” ) 富国”的核心是“富民”
七、唐甄的 “富民说” 富民说”
富民说
(3)统治者的虐取是百姓限于贫困的最 ) 重要的原因
(1)移民垦荒 )
八、康有为 的“恤穷论” 恤穷论”
恤穷论
(2)劝工警惰 ) (3)恤鳏寡孤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