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合集下载

(完整版)城规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规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3、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

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大全(考研、注册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大全(考研、注册规划师)

第一章1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 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 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5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8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9 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

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

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一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一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两千五百人者成为城市,而在两千五百人以下者成为地方。

第二章1 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定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2 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 建筑十书: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

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原则和指导性方针,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首先,可持续发展原理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危害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造成社会不公平。

其次,功能分区原则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合理布局不同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规模。

功能分区原则可以使城市的功能分工更加明确和高效,实现不同功能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常见的功能分区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文化休闲区等。

第三,城市紧凑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追求城市的紧凑型发展。

城市紧凑性原则要求增加城市的人口密度,减少城市的空间占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样可以减少人口流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活质量。

第四,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追求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外部的交通可达性。

可达性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使市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地方和享受各种服务。

合理的交通网络和设施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最后,社区参与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市民和社区的参与,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社区参与原则可以增加市民对城市规划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进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社会公平,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性方针,用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这些原理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功能分区原则、城市紧凑性原则、可达性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等,旨在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94用地评定: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和工程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城市用地布局提出科学依据。

风貌规划: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分支,旨在强化和突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景观特色,表现城市的地方特色。

城市化:(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本质是生产三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在技术作用下重新组合的过程。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为主,是城市经济、金融、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众多的建筑办公大楼、旅馆酒楼、文化及娱乐场所都集中于此。

(一般只是在工业和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95中心城市群:在一定区域内,距离较近,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且对周边区域起中心作用的城市群。

城市性质:是指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劳动构成:城市人口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

劳动构成亦称为城市人口构成。

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的结合构成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称之为生态平衡。

风向玫瑰图: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累计某一个时期内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的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即风向的频率),即可绘制风向频率图。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2.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们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是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四)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诺瑟姆曲线: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提出的,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3.田园城市: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4.卫星城镇(卧城):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生产工作和文化需求需上母城去解决。

5.《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6.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

7.邻里单位: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指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组成功能齐全的居住区。

8.小区规划:9.有机疏散思想: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

10.全球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

11.全球化: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世界贸易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12.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3.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

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15.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16.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

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

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

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

17.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8.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19. 国土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1.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22. 交通量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

通常仅指机动车交通量。

它是随时变化的。

常以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和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有代表性的交通量。

23.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

24. 交通规划确定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过程和方案。

25. 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6.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

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27. 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28. 绿波交通绿波交通指在某条干道方向上,协调各个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的路口的绿灯,而不会遇到红灯。

29. 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渠化交通是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30. 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31. 地理信息系统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2. 遥感技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33. 信息技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34. 用地平衡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

35. 城市远景规划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

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50~60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

从经济、社会、环境的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从而进行战略性的空间、环境结构布局,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

36.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37. 可持续发展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 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 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38. 城乡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39.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4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4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

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42. 道路宽度在城市规划中是指: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43. 路幅宽度在建筑设计及其城市规划中是指:路幅宽度是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4. 城市交通由私人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货物专业运输3部分组成。

45. 步行街在城市商业繁华地段设置的不准车辆通行,只许行人步行的通道。

46. 土地开发从广义上来讲指因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经济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深度所进行的活动,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土地开发主要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未利用土地开发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47. 法定图则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对分区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的详细规定。

48.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49. 城市结构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50. 城市形态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