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编辑本段乐曲概述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10张)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编辑本段乐曲赏析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技术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技术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技术分析作者:李海冰来源:《艺海》2011年第04期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6-1827.3.26)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性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到晚年时已经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沟通。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贝多芬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和理想,通过自己的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地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是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又开辟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人物,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贝多芬为“乐圣”。

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征和主要作品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鲜明而独特,在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心的斗争音调表现的十分突出,这与贝多芬坚强的个性及其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联的。

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

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渴望全人类的解放,并把这些思想与观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内容,在作品中体现出革命的斗争精神与人民的愿望。

体会贝多芬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及其音乐性探究

体会贝多芬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及其音乐性探究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体会贝多芬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及其音乐性探究黄新羽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摘要:贝多芬在1799年出版了一首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之一的作品《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这个曲子也被称为《悲怆奏鸣曲》,为何这首曲子如此出色,到底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又为什么贝多芬在自己的青年时代,蒸蒸日上的年龄会创作一首名为“悲怆”的钢琴奏鸣曲,本篇文章将会围绕这些问题对《悲怆奏鸣曲》进行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悲怆乐圣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4-0069-04一、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1775年左右,4岁的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92年贝多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定居在奥地利维也纳。

1799年,霍夫敏斯托于年底将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予以出版,也就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悲怆奏鸣曲》,此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如歌似地慢板,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该作品阐述了贝多芬二十八九岁时对于生活的记录,很多人说这首奏鸣曲像一本日记,讲述着贝多芬坎坷的身世与顽强的意志。

在笔者看来,这部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更像是一件完美艺术品,甚至每个乐章单独来看都足以让每一位音乐家学习,这是他为人类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作品分析(—-)第一乐章“Grave”要研究第一乐章,就要从全曲的第一个表情记号开始,那便是"Grave”一庄板。

许多贝多芬的曲子在出版时都是没有名字,也缺乏表情记号的,许多名字都是由出版商所起,然而《悲怆奏鸣曲》独特就独特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第⼋钢琴奏鸣曲“悲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1827年3⽉,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物之⼀,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世界⾳乐史上最伟⼤的作曲家之⼀。

贝多芬出⽣于德国波恩,童年在⽗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岁开始定居于维也纳。

贝多芬数量众多的⾳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和宏伟⽓魄,将古典主义⾳乐推向⾼峰,并预⽰了⼗九世纪浪漫主义⾳乐的到来。

1827年3⽉26⽇,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五⼗七岁。

贝多芬⼀⽣创作题材⼴泛,作品数量繁多,主要包括九⾸交响曲、五⾸钢琴协奏曲、三⼗⼆⾸钢琴奏鸣曲、⼗六⾸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提琴奏鸣曲、五⾸⼤提琴奏鸣曲以及多⾸管弦乐序曲等。

因其对古典⾳乐的重⼤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伟⼤的“乐圣”。

贝多芬⼀⽣经历了法国⼤⾰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

他极⼤地扩展了交响⾳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采⽤动⼒性的乐思发展,使⾳乐具有⾮凡的⽓势和⼒量;⼤幅度的节奏对⽐和⼒度对⽐,对于刻画⽭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

贝多芬⼆⼗六岁时听⼒渐渐衰退,四⼗五岁时双⽿完全失聪,这对⼀位作曲家来说⽆疑是绝望的打击。

痛苦之中,贝多芬写下遗书,多次准备了结⽣命。

然⽽,不屈不挠的性格、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责任感,使贝多芬以超⼈的毅⼒从⿊暗悲苦的深渊中⾛出来,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在听不到任何声响的前提下,凝结⼼⾎创作出⼤量优秀的作品,成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励志经历深深影响和⿎励了后⼈。

贝多芬⼀⽣共创作三⼗⼆⾸钢琴奏鸣曲,是那个时代最⾼艺术成就的象征,凝聚着⼈类最深智慧的杰作,曾被⽐作“新约圣经”,永垂青史。

这三⼗⼆⾸中,第⼗⼆号以前属早期作品,此后开始进⼊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第⼆⼗⼋号以后的五⾸称为晚期作品,体现了超脱的灵秀。

浅谈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浅谈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浅谈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作者:陈斯妍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1期【摘要】贝多芬的第八钢琴奏鸣曲也是众人熟知的《悲怆》,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作者将此钢琴奏鸣曲命名为《悲怆》。

由这个小标题,可以大致看出这首奏鸣曲的主要音乐风格,但其音乐特色与构思如何,还需要具体分析。

贝多芬音乐的整体音乐构思、主题、动机等等,都值得深究,甚至他的每一段旋律,都扣人心弦。

本文结合自身对音乐的分析以及演奏的经验,对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音乐分析;贝多芬;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79-01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音乐家,是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也是浪漫乐派的创始人。

第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一、整体艺术特色第八钢琴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本文着重对第一乐章进行分析。

《悲怆》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分三个层次来表达作者自己的情绪,首先是活泼、富有活力的主题构思;其次是推动力调式的大量运用,使得音乐走向流畅、旋律优美,也体现了音乐部分的主体特点;最后是音乐的整体织体结构,以及新颖的整体布局,使得音乐丝丝入扣,并在音乐开始时就抓住听众的耳朵,再加上音乐整体的阴郁基调,使得听众感同身受,不可自拔。

这也是《悲怆》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别出心裁的引子引子是一个二段曲式,c小调,共10小节。

在10小节内,充斥着斗争与挣扎。

主体动机一开始便占据主导,与两个模进交相辉映,并且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在这里作曲家已经将自己的情绪埋了一个伏笔。

1-5小节、6-10小节不断采用模进、重复等创作手法,并在第10小节以属七和弦半终止,调性结构为开放性。

这就像一声叹息,为之后的音乐铺垫一种悲伤的情绪,也是为呈示部做准备。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篇: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报告贺德恒 080109101 一,【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二,【作品简介】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3,别名《悲怆奏鸣曲》(Sonata Pathétique)。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赠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作者最初命名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

该作品分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为C小调。

第二乐章为降A大调。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据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该作品时,他的父母不幸去世。

有人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

三,【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柔版(Adagio cantabile)bA大调此曲是一个常规的慢板乐章,是运用了回旋的曲式结构,其结构图示是:A+B+A'+C+A 属于二四拍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1,主要主题出现在1—16小节。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综合分析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作于1798年,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一个顶峰。

此曲也是这五首奏鸣曲中唯一由作曲家本人予以命名的乐曲1:“Grande sonata pathétique”。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Grave-Allegro引子(1-10小节,二段式)c小调是贝多芬上演悲剧的舞台,主题动机与二个模进如序幕般缓慢地升起,第一乐句(1-5)在第四小节达到下属和弦,形成高点并转入b E大调属七和弦而形成转调的完全终止。

第二乐句(5-10)叠入开始,是第一乐句的发展,微弱的主题动机上升音调的疑惑与试探回应于强烈的低声部下行肯定,从b E大调开始,经过D大调与c小调的离调模6处形成高点,急促的半音下行音流到达进在第9小节处形成阻碍终止,第10小节在K4属九和弦的九音上悬停,形成一个长长的叹息,为呈示部形成属准备。

引子体现出的情绪最吻合于贝多芬的题名“Pathétique”,高音部叹息性音调与暴烈的低音部回应在Grave的速度中展开,营造出沉痛而悲壮的气氛,展示了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纯粹的悲剧因素。

这个10小节的引子的无论在规模与内容上在贝多芬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形式上似乎独立于全曲,然而它所隐藏着的线索却是乐曲发展的萌芽与源泉。

呈示部(11-134)主部主题(11-27)结构为乐句+乐句的不完全重复,是引子中主题动机的扩展陈述,一扫引子中绝望与压抑之感,同样的材料使用加强的切分节奏,在左手定音鼓隆隆滚奏般的八度震音伴奏下,又显示出惊人的力量与精力,这是典型贝多芬气势的主题。

第一次结束在完全终止(19),第二次重复在半终止上结束(27)。

引子与主部主题的对比是贝多芬的创举,除了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这一对立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引子与主部主题的对立,由此而扩大了音乐审美中的矛盾呈示的范畴,对奏鸣曲式内质对比的幅6的和声上,c小调属七分度进行了动态的扩展。

浅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者:张馨月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在贝多芬众多作品中,钢琴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作钢琴家的“新约全书”。

其中第八首又名《悲怆》,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可以说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突出了贝多芬同命运斗争及其超凡脱俗的人物个性。

作品共三个乐章,本文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方面入手,对此作品作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6-01一、创作背景《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于1798年,出版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首。

首次出版时贝多芬将其命名为《激情大奏鸣曲》,这个名字更易于理解,因为此作品除了引子外,几乎没有悲伤元素,反而让人感到激情、向上、与命运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可以说是对作曲家人物个性的真实写照,作品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曲式结构(一)第一乐章“悲怆”开始了,以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减七和弦进去,由强而突然转弱。

引子部分,自我精神与现实的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叹息与绝望,也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积极的节奏不断运动,不可一世。

表现作者内心精神追求。

副部主题优美动人。

展开部分简练中蕴含了新的感情细节,可以听到悲惨的呼吸,急躁的冲动和钢铁般的意志。

结构:c小调,快板,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引子(1—10小节)富于主题性格,曲子一开始就阐明了动机,形成了充满悲怆情绪的庄板,贯穿全曲。

庄板缓慢的和弦沉着、深厚的表达内在的紧张度,节奏上也极具法兰西风格。

音乐的强弱对比、音量对比逐渐推进,使悲怆的情绪逐步加深。

呈示部(11—134小节):快板的进行以二分音符为单位,呈现出类似交响乐的华丽灿烂,节奏的精准度极高,没有丝毫的自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

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

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

”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可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论的。

确实,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着类似的情绪。

但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

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

正如E·T·A·霍夫曼所说:“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国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

是我给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热狂“我们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

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

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

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

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

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

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

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

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

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就此次报告而言,主要放在第三乐章上,分析结构图示如下:
第三乐章c小调,4/4拍,快板的回旋奏鸣曲式。

这个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有些相似之处。

它运用了大量的连线,弹奏时在各乐句乐段的结束处要适时地提起手腕,这样既能表现出乐句乐段的结束又能让手臂适时得到休息。

第1小节---17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部主题,弹奏时右手的主旋律该连的要连接好,切分音重音要突出;双手的节奏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

装饰音要弹得轻巧些,表达出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18小节—25小结是连接部,26小结---44小节为第一间插部。

弹奏第19小节——20小节、第23小节——24小节时手腕要跟着转起来,弹得轻巧连贯些。

从第33小节开始,突强音在左右手交替,双手要连接好,让人感觉到作曲家不稳定的心态。

第37小节——61小节是这个间插部的扩充,结束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62小节——78小节是主部主题的完全再现,随后转入幽静而柔和的第二个间插部主题。

第98小节——106小节,左右手的音阶断音伴奏,增加了动力效果,把乐曲推向了高潮。

107小结---120小结出现了属准备,可谓是该乐章的点睛之笔,第121小节——170小节是主部主题和第一间插部的变化再现。

第129小节——132小节的主旋律换到左
手声部低音,具有男性的浑厚特点。

从第134小节开始乐曲转为C大调。

第171小节——182小节是主部主题的第三次再现,第183小节开始是第一间插部的缩短变化再现,也是乐曲的尾声。

它渐渐地带有激动的成份,充满斗争的力量,是音乐的另一个高潮。

第189小节——192小节右手的第一、三拍重音和左手的第二、四拍要突出,形成对比。

第193小节——198小节是贝多芬作品结束前常有的写作方法,它的第二拍和第三拍上的sf要弹得很鲜明、果断,表现出贝多芬决定以不停息的精神去斗争的决心。

乐曲的第203——206小节转到降A大调上,仿佛是在思考人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苦难,面对深渊。

最后,乐曲结束在c小调上,它用坚定有力的主和弦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充满信心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