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的作曲家贝多芬音乐赏析——以《第六钢琴奏鸣曲》为例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70年代的德国文艺界发起了一场狂飙突进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传统古典主义形式向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文艺形式的过渡,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便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德国文艺工作者将启蒙运动中的改革思想引入到了文艺创作中来,打破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更加坦诚、直白地表达心中的爱与恨,并逐渐建立起成熟的浪漫主义文艺形式。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变革中成长起来的,其作品中“英雄性”情感的表现不仅表现了作者本身对命运的抗争,同样也表现了那个时代文艺者对自身思想的解放和表达。
本文将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区中关于“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特征和手法。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1795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即《f小调奏鸣曲》,并奠定了其钢琴奏鸣曲中“英雄性”的情感表现。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贝多芬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影响深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悲怆》、《月光》、《田园》、《暴风雨》、《钢琴》等,本文将选择其中的三首来分析“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
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其内容、旋律和结构无不散发着德国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以奏鸣为主,通过浑厚、雄壮的断奏和重板烘托出凝重、沸腾的气氛,透出英雄那深邃而凝重的气质。
第二乐章采用了三段体曲式,通过如诗的慢板,用轻柔的旋律为整部作品平添了一丝英雄特有的浪漫和深情,而这段乐章也常被应用到其他的艺术作品中象征纯洁的爱情。
第三乐章则通过回旋曲式的快板营造出亲切、活泼的气氛向人们描绘出英雄那种与生俱来的自信、活力和不羁。
《悲怆》通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张扬、自信、特例独行的性格,虽然曲子本身仍有缺陷,但作为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已经很好地表达了钢琴奏鸣曲中“悲怆”的“英雄性”情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包含着强烈的英雄主题和饱满的个人情感,从而表现了贝多芬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不懈追求。
首先,这首曲子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出英雄的形象。
比如说,在第一乐章中,起始的强有力的乐段提升了整个曲子的气势,使人不由得感到一股壮烈的气息。
另外,在第二乐章“菲奥多拉之歌”中,贝多芬将钢琴的旋律同样注入了英雄主题,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来表达个人激情和热情。
这些旋律,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同时也融入了贝多芬对人道主义的思考和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追求。
另外,这首曲子也表现出了贝多芬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通过一系列短促的音符和平稳的旋律,呈现出一种对于命运的无助和无奈。
而这种无法摆脱的命运扭曲也反映出了贝多芬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对于个人价值和自由的寻求。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贝多芬将个人的思考融入到曲子当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的主题和内涵。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单簧管困难片段分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单簧管困难片段分析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被众多音乐家以及观众奉为圣歌,
在这首传奇之作中,其中特别有名的一段乐章伴奏便是单簧管困难片段。
单簧管困难片段有着经久不衰的经典色彩,这个片段是贝多芬交响曲《悲怆》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使用贝多芬特有的立体色彩快递把音乐的升高放的更为激烈和更为丰满,从而表现出更加璀璨的色彩。
单簧管困难片段的特色之一在于它的抒情色彩。
从总共只有五个音的片段,听众就能引发许多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心灵感染力,因而能让听者零距离地投入贝多芬音乐的浩瀚氛围中。
另外,《悲怆》中此段音乐还特有高难准确的音准和手法,对于演奏者来说相
当挑战。
它的音准要求极高,号丝上的4、5、6、7-1这四个音便要求演奏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把握。
尤其是5的音,演奏者要坚守“正着吐”的基本原则,保持有序的泡泡,精准的把握演奏过程所要求的技术。
因此,贝多芬《悲怆》中的单簧管困难片段在当今音乐界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一片段运用贝多芬特有的立体色彩快递,表现出璀璨刚烈与抒情柔美的音乐特质,具有一种深沉又特别的节奏,片段中的细节乐句多采多姿,在挑战演奏者的技术能力的同时,对聆听者产生了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贝多芬 - f大调第6号钢琴奏鸣曲 op.10.2介绍

贝多芬 - f大调第6号钢琴奏鸣曲 op.10.2介绍概况Overview贝多芬第六号钢琴奏鸣曲,F大调,OP.10.2,贝多芬在其中使用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手法: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里出现了崭新的主题。
简介Introduction贝多芬:第六号钢琴奏鸣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6第六号钢琴奏鸣曲,F大调,OP.10.2,省略了第二慢乐章,篇幅同样“短小”,全曲洋溢着轻快、简洁的气氛。
乐章简介共3个乐章:1.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
其发展部的发展极富待色:主题上声部或下声部的旋转,极富生动的即兴特色。
2.小快板,F小调,中间省略了慢板,但这第二乐章充分表达出贝多芬的个性,据贝加尔(Bekker)的说法,这个乐章以后孕育出了《第五交响曲》。
其中第一段上层的二声部使用了5度卡农,第三段使用了切分音和倒过来的旋律线。
3.急板,F大调,使用奏鸣曲式,但只用一个素材,类似于海顿的风格。
呈示部中对主题的模仿与发展,发展部中的对位方式,都已非常成熟。
唱片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1.布伦德尔1995年录音,Philips,CD编号446 664—2(第五至第七)。
2.谭梅文演奏版(古钢琴),EMI,CDC7 54207—2(第五、六、七、二十五),《企鹅》评介三星。
3.肯普夫演奏版,1964年版,DG,CD编号429 306—2(全集9张),《企鹅》评介三星。
4.巴伦勃伊姆演奏版,DG,CD编号413 759—2(6张)。
5.里赫特演奏版(1980年录音),PYRA,CD编号13500/1(两张)。
6.尼古拉耶娃演奏版,Olym,OCD562。
此曲历史录音:施纳贝尔1933年录音,EMI,CD编号CHS7 63765—2(全集8张),《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
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2(Sonate Nr.06 F-durop.10,2 (1796-98) )I - Allegro(4分56秒)II - Allegretto(3分11秒)III - Presto(3分38秒)详细介绍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2(Sonate Nr.06 F-durop.10,2 (1796-98) )本奏鸣曲与第一首奏鸣曲相同,也是三个乐章的。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田园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田园气息的交响乐作品。
该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于1808年首演,以其自然、朴实的音乐形象和独立的音乐形式而享有很高的声誉。
下面是对第六交响曲的一些赏析。
作品的概述:第六交响曲在音乐史上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世界,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如交替运用不同的乐器组合、崭新的节奏和动态变化、对位技巧以及韵律的变化等,展现了他雄厚的作曲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乐章分析:第一乐章:清晨的情景第一乐章以D大调开头,音乐仿佛描绘着太阳冉冉升起的一幕。
通过交替运用木管乐器和弦乐器,贝多芬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和活力。
乐章的静谧份量较大,音乐展现出被阳光照耀的宁静景色。
第二乐章:田园游戏第二乐章以降E大调开头,活泼欢快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一幅田园中快乐游戏的景象。
乐章采用了快速的节奏、明快的旋律和对比鲜明的音色来描绘田园中人们的欢愉、奔放与无忧无虑。
第三乐章:牧童的歌唱第三乐章以升D大调开头,贝多芬运用弦乐器和管乐器结合的方式展示了牧童的歌唱。
这一乐章通过温柔的旋律、轻柔的音符和典型的牧歌式的主题,表达了田园生活中那种恬静而宁静的心情。
第四乐章:暴风雨第四乐章以降D大调开头,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展现了大自然的狂暴一面。
音乐中的急速变化和紧张感表达了大自然的力量,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猛烈的暴风雨之中,感受到风与雨的怒吼。
第五乐章:田园的欢乐与感恩第五乐章以D大调开头,通过高亢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呈现出田园的欢乐和感恩。
交响乐团齐奏,音乐响彻云霄,表达了贝多芬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
总结: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作品中的五个乐章构成了一幅描绘自然之美的音乐画卷。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交响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英雄》(Op. 53)是其钢琴奏鸣曲中最为著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是为了纪念拿破仑而创作的,特别在表现英雄主义情感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快板,变奏曲,和快板。
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以力度强烈的音乐展示英雄壮阔的形象,强烈的节奏感和充满激情的旋律展现出英雄主义的情感气质。
这部分音乐旋律不稳定,经常变换节拍和音符的长度,展示出贝多芬对于音乐结构的创造性想法。
整个旋律回旋不定,仿佛是一个英雄身处风雨两难的危机之中,最终击溃了困难,获得了胜利和自由。
第二乐章变奏曲则将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作为主题,对其进行了丰富的变奏和创新。
这部分音乐的基调相对平静,但是每个变奏段落都有不同的节奏和音乐风格,展现出贝多芬无穷的想象力。
变奏曲的结尾十分宏大,在低沉的贝司钢琴声中,主题再次出现,展现了贝多芬对于英雄主题的坚定信仰。
最后一个快板部分则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音乐节奏更加强烈有力,展现出英雄在最终的胜利中的喜悦和兴奋。
这部分的音乐在高潮处达到了极致,音量和速度都非常快,表现了英雄主义的力量和决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英雄》是贝多芬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一部钢琴奏鸣曲,以其庄严壮丽的风格被誉为钢琴奏鸣曲的集大成者之一。
整个乐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急板第一乐章,行板第二乐章和雄壮有力的快板第三乐章。
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以其雄壮有力、激情四溢的音乐形式展示了“英雄”的特质。
开头的主题以其庄严而充满力量的旋律引领着听众进入一个宏大壮丽的音乐世界。
在发展部分,多个主题交织在一起,音乐流动而起伏,展示了作曲家在音乐中表达情感和意愿的技巧和才能。
最后的终结部分,贝多芬通过声音的叠加和增强,以极大的音乐能量展示了他的创造力和决心。
第二乐章是行板,相较于第一乐章,这一乐章的节奏更为悠缓,旋律更为优雅。
这一乐章以其流畅的旋律和柔和的音色将听众带入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
在这里,贝多芬似乎通过音乐表达了他对宁静和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相对于第一乐章,这一乐章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放松和宁静,有如置身于宁静的环境中。
第三乐章是这首曲子的高潮和结尾。
这一乐章凭借其雄壮有力的音乐形式和激昂的旋律再次展现了贝多芬的“英雄”色彩。
在这里,贝多芬通过强烈的音乐能量和充满激情的旋律表达了他的勇气、决心和意志力。
这个乐章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和创造力的信心和坚持。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田园交响曲,是一部富含动人旋律和独特构思的音乐作品。
这部交响曲创作于1808年至1809年间,标志着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带领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首先,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表达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和谐。
在那个时代,贝多芬的作品往往是以宗教或英雄主题为中心,然而,这部交响曲却突破了传统,以田园风景为灵感。
通过音乐,贝多芬展示了自然的声音和氛围,让听众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
在第一乐章中,开篇的宁静舒缓的旋律仿佛是一幅田园画卷,和声细致入微,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
第二乐章以欢快的第三拍子起舞,仿佛是鸟儿在欢快地歌唱,而这种愉悦的气氛通过音乐完美传达出来。
其次,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与音乐内涵相得益彰。
这部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个人生活的艰难时期,他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而且还受到战争的困扰。
然而,贝多芬却在这些困境中创作出了这部充满积极能量的作品。
通过音乐,他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种力量不仅鼓舞了贝多芬自己,也给了那些聆听他音乐的人们勇气和希望。
再次,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在音乐结构上也展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构思。
这部交响曲由五个乐章组成,而传统的交响曲通常只有四个乐章。
这五个乐章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呈现出了花园的景致。
贝多芬运用了交响乐器的不同音色和节奏,巧妙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
对于音乐家和作曲家来说,这部交响曲无疑是一座充满挑战的艺术殿堂。
最后,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对听众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它教会了我们欣赏音乐的多样性,通过音乐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和谐。
它还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时期,也可以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创作的力量战胜困境。
这部交响曲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使我们能够从音乐中获得力量和启示。
总结起来,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是一部具有生动、全面和指导意义的音乐作品。
通过展现大自然的美好和和谐,表达个人生活中的困难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独特的音乐结构,它给予了听众深刻的感受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丽的音乐世界�此乐段谨慎地沿袭了意大利古钢 琴音乐的奏鸣曲式 , 具有海 顿式民间风味的纯 朴特 点�尤其是赋格风格的开头乐句和一些对位手法的 应用 , 令人想起 了杜曼 尼柯斯 卡拉蒂 的样式 , 也可 从中看到远离多声 部样式的那种精神 , 但其内 容却 充分 体现了 贝多芬 特有的 内心精 神世界和 创作 原 则, 也令人亲切地感受到贝 多芬式的幽默和奔 放的 情趣� 弱拍起,低音声部清朗而庄重地出现了 4 小节 主题动机, 紧接着将它移高八度模仿并作了回答�接 着再以五度音程上模仿, 形成了赋格风格的进行�因 而, 在快速进行中主要主题很明显地浮现出来了, 还 用 推向高潮�1 5 小节结构突变为四个声部, 而 第四个声部只作为 添充,并没有用赋 格主题进入� ( 1 �24 ) 为连 接段, 是 由一个低八度 的五小节变 奏 题 � 大调奏出赋格主题,只是主要主题材料以 �第六钢琴奏鸣曲� 为例
� 李丽梅
贝 多芬 �第 六钢琴奏 鸣曲� 是 一首三 乐章 的奏 鸣曲�这首奏鸣曲内容清晰, 不含戏剧性因素, 却拥 的�这首奏鸣曲使用了细致的动机 , 是一首 充满了 品的气氛, 曲中那明朗轻快的情调令人陶醉�
贾宏宇
入了 进来, 它是 全新的 4 小节 乐句, 是第 一个结 束 主题乐句的补充 �旋律声部在右手, 力度渐强 至高 的结束 动机起了很大的作 用, 它与 单纯的展开部中的 三连 从容, 宽广, 连 绵不断感, 仿佛是另一乐器的起 奏一
是个 � 4 小节的双片断, 其中三连音音型的 节奏仿佛 (137 �20 3 ) 是在主调 大调上展开的 , 它缩短 了主
二 �第二乐章
主题乐句 � (3 8 �46 小节) 是 在呈示部最 后两小 节的 神秘莫测, 最后在降 十六分音符单声部极进进行中充实 起来的停顿, 以 后有些幽默的在 大调上开始的� 其间还出现了三
有轻快爽朗的滋味, � � 是� 贝多芬在特殊感情之 下创作 潮完全终止�在展开部里, 呈示部 � �
� 春之快乐 的可爱音 乐, 其间 洋溢着海 顿, 莫扎 特作 音动机结合, 小 调, 左右 手音型的密切配合给 人以 � 样�呈示部结束的主题也在降 大调上出现�后又 � � � � � 经过一 系列的离调 (降 , ,, 降 ) 之后, 在 小调 一 �第一乐章 的属音上停顿了下来, 用了一小节的休止来喘息� 第一乐章是一个奏鸣曲的快板 ,节奏轻快, 活 本乐章 主部是一个 1 2 小节的乐句� 第一部分 是对前面和弦的疑问动机作回答 �第二, 三部分是 在综合乐 段中构 成的小 乐段, 左手的 和弦造成 一 片, 预示着一 个欢乐 的情绪 , 上 行的歌 唱句仿 佛表 现的是一个青年人控制不住欢乐, 带有几分 忧郁的 矛盾心情�这种力图在愉快气氛的掩盖下一时闪现 深 沉 的 感 情 的写 法 是 贝 多 芬 惯 用 的 创 作 手 法 � (19 �3 7 小节 ) 宽广如歌的副主题在 大调上展开, 非常柔和像一首歌, 是 由十分连贯的开放式 乐句组 成的�柔和的音乐仿佛是大自然的 声音, 像小鸟吱 叫, 小河淙淙 , 远处森林 愉快神 秘的作 响等交 织在 � 乐章 (1 �3 8) 是 主题歌 谣曲式 , 其中 (1�8 )� 一起, 它的感情 活泼, 流畅 , 形形色 色, 表达了 一种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欢乐成长的情景�副部的第二主 题陈述在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的华 采音型背景上, 然后 在 大调上清楚, 强烈地收场了�第一个结束 降 是一个重复的主题乐句�弱起双手齐奏开始, 一步 步上升 再下降 , 然 后加以 反复, 速度 像小步 舞 曲, 不太快, 平静 , 遥远� 大自然的声音在这里 显得 大调上完全终止� 贝多 芬以动 感的小 快板乐 章颠 覆了以 往的 徐 缓乐章�兰兹认为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最优秀的钢琴 温 暖的假 再现 部 (11 8 �1 3 6) 经过 喘息 积蓄 了 大调上出现 了�鲜明的三度关系的 主 要主题 预示着音 乐将重 返宁静 �真正 的再现 部 要 主题, 其后半部 在同一 调上出 现了副 主题的 旋 律, 略 有改动 �仿佛远 处森林 的音响 , 比 第一次 更 响, 更远�逐渐走向明快, 光彩的高潮� (154 �172 ) 是 在 小 调上 补充 的未曾 出现 的向下 属方 向的 离 调, 是个富有 歌唱性的扩充� (173 �20 2 ) 是三 个结 束主题的规则再现 , 其中右 手的颤音部分充满 着一 种内心的幸福愉悦和欢乐� � 泼而质朴, 轻巧, 戏谑, 诗意的情绪极浓� 力量之后, 在
佛是 一种和平的气氛, � 在降 大调上不完满的完全 来重复加固的� ( 2 5 �32 ) 是在 大调上开始的副主 � 音提琴的加重音的拨奏, 给音乐带来了动荡 不安的 回, 要认真区分 而表现出旋律性� 左手八分音符保 � � � 情绪�后面出现了属大调完满的完 全终止, 还用了 持 ( ) 断奏, 因为左手的高音声部总是主要的, 扬抑主题 歌谣的 再现, 一方面 使用了 大量的切 分 音, 另一方面 倒置, 以卡 农的旋 律线加 入一点 运动 感和活力, 这些因素的 综合渗透使音乐表现 出了新 的品质�在 后 小节悄 然而安静的底部运 动仿佛产 句 切分音降 生了一种呼唤灵魂深处的真实力量�而这个 意外的出现, 想必应该是在左手 根音要确实保持到底, 有管乐般的效果� 贝多芬 �第六钢琴奏鸣曲� 中乐曲植入了海顿般 的明丽, 天真甚至俏皮的情调, 可是像转调段那对比 式的主题, 却展现了贝多芬的宏大情感�小快板乐章 有明显的诙谐曲式的性格,这是贝多芬式的音乐中 无限简洁又无限丰富的独特作品�末乐章贝多芬将 赋格曲与奏鸣曲结合起来, 非常奇特, 充分体现了贝 多芬特有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创作原则,也令人亲切 地感受到贝多芬式的幽默和奔放的情趣� 总之, 贝多 芬创作的音乐绚丽壮观, 辉煌灿烂, 使人至今难以忘 怀�他无愧为 "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 , 无愧为 "集古 典乐派之大成, 开浪漫乐派之先河" 的大师�
十二分音符进行�第二个结束主题乐句 � � � � � � � � � � (47�54) 加 作品之一�按照安鲁宾斯 坦的意见, 这首
97
艺 术经 纬
(它的第一个神秘的主题和 柔和的三声部 ) "从头至 尾是惊人的, 没有内心的激动是不能演奏的" �贝多 芬虽然没有将这个乐章命名为诙谐 曲的名称, 但在 乐章中间部的主题却有明显的诙谐曲式的性格�就 其内容来说, 特别能让 人联想到是贝多芬较 后期作 品中含有的思想, 如 �命运交响曲� 等�这 个乐章好 像在描写 从孤独 的深渊 再度涌 现出各 式各样的 梦 与希望, 这是 个彻头 彻尾的 贝多芬式 的音乐 , 是无 限简洁又无限丰富的独特作品� 该乐章 中间 部分 ( �1 6 ) 是 新材料 , 分布 在第 三拍 (弱拍 ) 的 使音乐的紧张感突增� 同时高音和 中音声部在密切模仿中相互呼应, 使两个声 部间五 度的卡农手法连贯进行着 �中间的歌谣曲式 (3 � 11 ) 开始于降 大调, 速度稍缓慢�其主题极其温 和, 稳定, 和声极其精致�音乐的 感情较为沉着, 仿 终止了�5 5 小 节开始的 效 果仿佛是大提琴 和低
痛快淋漓, 诙谐而白热 化的活力却使作品 成为宏大 此乐章 是把赋 格曲与 奏鸣曲 结合起 来的奇 特
白 城师 范学 院讲 师�
艺术 经纬
上结束的旋律线条的继续, 这样仿佛仍然是 那个乐 器如大提 琴在继 续演奏 旋律线 一般, 无不沁人 心 脾� 1 33 小 节 后的 渐 强和 切 分使 音 乐 激动 起 来� (1 4 �1 70) 是 稍有变化的再现部分 , 最后在 强烈的 和弦中结束了该乐章�
三 第三乐章
� � � �作 者简 介 李丽 梅 三 峡大 学 讲 师 贾宏 宇 作品�两个主题的对比性稍弱, 但乐章表 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