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音乐赏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音乐旋律分析报告

贝多芬音乐旋律分析报告

贝多芬音乐旋律分析报告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情和创新而闻名于世。

本报告将对贝多芬音乐中的旋律进行分析,揭示其独特魅力所在。

首先,贝多芬的音乐旋律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往往通过短暂而有力的旋律鲜明地表达情感。

例如,交响乐《命运》开头的四个音符就成为了贝多芬音乐的标志之一。

这种简洁而又富有力量感的旋律,能够迅速打动听众的心灵,勾起强烈的共鸣。

其次,贝多芬的旋律结构多变且富有想象力。

他常常运用重复和变奏来展示旋律的多样性。

他会在旋律的发展中巧妙地改变音高、节奏和音型,营造出音乐的紧张与舒缓之间的对比。

这种变化的安排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与喜悦,进一步加深了其作品的艺术境界。

第三,贝多芬的旋律兼具情感和思想性。

他的音乐向来被视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他内心世界的倾诉。

他能够用旋律打破语言的界限,将复杂的情感与思想直接传达给听众。

例如,《欢乐颂》中的旋律欢快而欢呼着,仿佛是化作音符的欣喜之情,而交响乐《英雄》中的旋律则表达出无尽的勇气与力量。

最后,贝多芬的音乐旋律富有表现力与主题性。

他以其坚韧不拔的创作精神,构建了许多具有鲜明主题的音乐作品。

这些主题往往通过旋律的形式来体现,具有高度的可识别度和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命运》交响乐中独特的四个音符主题,无不令人们能够迅速联想到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情感。

总之,贝多芬音乐的旋律以其个性化、多变化、情感思想性、表现力和主题性等特点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贝多芬音乐旋律的深入分析,我们更能够理解他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更加欣赏他伟大的艺术成就。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音乐赏析.doc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音乐赏析.doc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音乐赏析一、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作曲、指挥及钢琴演奏,被称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广为流传,小仅在欧洲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尊称为乐圣,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一生命运坎坷曲折,童年时代随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后追随海顿学习作曲,音乐才华受到了广泛关注。

他生活在开明专制时期,形成了大胆创新、我行我素的性格,同时主张共和主义,向们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所有这些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奏鸣曲《月光奏鸣曲》。

关于这首作品,最令人熟知的一个故事就是在银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钢琴声从简陋的茅房中传来,原来是他的乐迷一个贫穷的自女在弹奏,他深受感动,于是为自女创作了此曲。

小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并非贝多芬所取,他只是标注了幻想曲风格。

月光是贝多芬去世多年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音乐的激发下灵感迸发,于月色中为乐曲起了这个名字。

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正值而立之年,但耳聋的日益严重让他的生活陷入了绝望。

然而一个女学生的出现使他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之火,这就是伯爵的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贝多芬全心地投入到了这段恋爱。

然而,热烈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很久,年仅十七岁的朱丽叶圭恰尔迪很快便移情别恋,嫁作他人妇。

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生命。

但对于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没有放弃自己,在失恋的痛苦中创作了这首作品。

二、《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形态及审美分析(FAN)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最广为人熟知的,小仅因为它极富诗意的乐曲美感,还山于在三个乐章中,它是最容易弹奏的,很多初学者都愿意试弹这首乐曲。

贝多芬摒弃了奏鸣曲一贯的小可改变的多乐章规则,在这一乐章集中体现了幻想的风格。

乐章中四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结开始,为整的气氛埋下了伏笔,音乐的速度、调性、节拍和伴奏的三连音的音型特色纷纷确立。

贝多芬——音乐风格及作品赏析

贝多芬——音乐风格及作品赏析
3/17/2014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
I will take fate by the throat and never let fate overwhelmed ——贝多芬
3/17/2014
晚期(1816—1822)
In this period, Beethoven replaced the heroic past to lyrical intrapersonal , his sonata form has been completely free, free of all tradition rules. Improvisation,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profound philosophy and romanticism of artistic thinking of this period is the works of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So this period piano music no longer like the early and mid-term works as emotionally intens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and to give people peace and spiritual sublimation. 这个时期,贝多芬以抒情内省取代了以往的英雄性,他的鸣奏曲曲式已经完 全自由化,摆脱了一切传统规则。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 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是这一时期作品的突出的特点。所以这一时期的钢琴 曲不再像早期和中期的作品那样感情激烈、充满矛盾,而给人宁静与精神的 升华。
3/17/2014
•The song expressed the Beethoven of joy and happiness. He hopes to bring joy to all mankind, and let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常被称为贝多芬最完美的作品,引领了古典乐派的新成就。

作为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命运交响曲全曲有九个乐章组成,开放性的表意手法,打破了以往的形式,语言清新悦耳。

整曲有明快的抒情段落,激昂的戦争段落,温柔的哀怨段落,曲中把喜怒哀乐多种情绪巧妙并在一起,表现出放歌的艺术风范,一种深远的思想内容,使人有着深刻的感受。

命运交响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贝多芬的经典曲目“Für Elise”,而这首曲子就以贝多芬本人为原型而设计,由此可见作曲家对这件作品的重视及情感投入。

命运交响曲清晰而极具张力的开头,描述的就是强有力的意志,不顾四面的障碍,一路奋战到最后胜利的故事。

随后的四个乐章,则仅仅用了最细小的音符分解心灵,使人感受出背后隐藏的深刻理解及极大的感情容量,所有的旋律都非常内敛,隐约可以听出苦难与挣扎,但不屈不挠的意志。

贝多芬最大的特色就是结构合理,节奏鲜明,从乐曲的头到尾,每一个音符、每一分音符都力求完美。

他精心设计了一种渐变的引子,使得乐曲的起承转合都充满意义,是一首完整的交响乐。

面对贝多芬伟大的作品,我们实在是无从形容此间的完美。

通过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思想和艺术世界得以完整地表现出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仍然是古典乐派最完美的作品。

新整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

新整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8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第1篇:这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是贝多芬应对严酷的命运绝不屈服的顽强精神和勇猛的斗志。

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隐忍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十一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交响曲》所表现出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感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能感受到期望的力量,这就是人士的动力。

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

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片段1)。

经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片段2)。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

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3)。

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的信心和勇气(片段4)。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

诙谐曲形式。

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片段5),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片段6),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

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

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片段7),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音乐赏析

音乐赏析

《命运交响曲》音乐赏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

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

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

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

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在欧洲⾳乐史上,有⼀个天才,他就是贝多芬。

他⽤⼼灵的⼒量感染着⽆数的⼈,艺术是⼼灵的写照,⾳乐更是⼼灵的显相,只有把⼼灵投⼊到整个⾳乐⾥才可能登峰造极,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个⼈。

⾳乐是⼤⾃然开辟之初的⼀息,⾄此万物纷繁不⽌,⾳乐家⽤⼼灵来谱写整个世界,亦⽤⾳乐来演绎整个世界。

没有⾳乐的世界是悲凉的,只有能感知⾳乐的世界⾥⽣命才是多彩的。

交响乐是最能展现功⼒的⾳乐形式,这需要整个乐团的和谐共鸣,也需要每个⼈的⽆间配合,在交响乐⾥没有个⼈主义,所有的演奏都是相互依存的。

天籁与⼈籁的和谐以及⼼灵与世界的和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命⾥最低沉的时刻所创作的,在这⾥他融⼊了⾃⼰全部的⼼⾎,也耗费了毕⽣的精⼒。

整个乐曲激扬⾼亢、回旋不⽌,把所有与之共鸣的⼈都笼罩在⼀种不可名状的意境⾥。

⼈类的⽂艺不光是中国的达到了颠峰,其他民族也有绝世的佳品,中国⼈要想发展就不能不了解西⽅的⽂化与艺术,并且要⼤胆的吸收他们的长处。

对于⾳乐在西⽅成就最⾼的有三个⼈,第⼀个是海顿,第⼆个是莫扎特,第三个是贝多芬。

如果说莫扎特象李⽩的话,那么贝多芬就与杜甫的风格极其相似,那样的意境每使我沉寂当中⽽忘掉世间的⼀切,对于⾳乐我更欣赏贝多芬。

⾳乐⾮⾳乐,是名⾳乐。

⾳乐要表达的是⼼灵的⼒量,⽽不是苍⽩的⾳符,欣赏⾳乐是要欣赏它的灵魂⽽不是形式,当今的流⾏⾳乐虽然个性鲜明,但却不能给⼼灵带来震撼,因为他们缺少对⼈⽣与世界的考问。

对于⾳乐我还是喜欢古典主义的,因为这样的⾳乐能给⼈以精神的洗礼,听古典派演奏家的演奏就象是在看整个世界,那和谐的共鸣当真饶梁三⽇不绝不于⽿。

⼈⽣终究要会欣赏艺术的,否则这样的⼈⽣是很难感受到⽣命的真、善、美的。

这⾥我们共同欣赏贝多芬先⽣的《命运交响曲》,感受这⽣命的⾳乐。

希望⼤家能把⼀切都暂时抛下,⽤⼼来倾听这⽣命之曲,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境,才可能与之共鸣。

在此向贝多芬致敬。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2)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2)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一. 引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最成功的交响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创作的,它不仅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还抒发了他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探索。

本文将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背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之间,是他出版的第五部交响曲。

当时,贝多芬正身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开始感受到聋病对他的生活和音乐事业产生的冲击。

这部交响曲可以说是贝多芬对命运挑战的回应,同时也是对自己现状的反思和宣泄。

三.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结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是由四个乐章组成的。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1. 第一乐章:开场动机第一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开头,也是最著名的部分。

开场动机以其庄严而雄壮的旋律开启,呼应了曲名中的“命运”主题。

这个乐章的音乐结构紧凑,运用了对比性的主题发展和变奏,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戏剧性的氛围。

2. 第二乐章:舒缓的悲怆第二乐章是一个慢速的舒缓乐章,以其悲伤而优美的旋律着名。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相对简单,以轻柔的弦乐为主导,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内心哀伤。

3. 第三乐章:喜悦与矛盾第三乐章是一个活泼而节奏明快的乐章,展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创意和对旋律的巧妙运用。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复杂多变,以其活力和矛盾性而著称。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创造了一个充满喜悦和紧张的音乐世界。

4. 第四乐章:壮丽的终章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和结尾,以其庄严而壮丽的音乐效果而闻名。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复杂而庞大,由独奏乐器和合唱团的参与构成。

贝多芬通过这个乐章表达了对命运的战胜和对生活的希望。

四.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情感表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和深刻,贯穿了整个作品。

从庄严而雄壮的开场动机到悲伤的第二乐章,再到喜悦与矛盾的第三乐章,整个作品展现了贝多芬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 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 罗 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 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 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 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 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 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 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 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 的气氛中结束。
---经典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是一 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 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 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 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 他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显 著深远影响。贝多芬被 也被尊称为 “乐圣”。
创作背景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 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 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 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 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 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 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莎》 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 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 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 首。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 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 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现 为钢琴五级曲目)。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 之一。 还有一种说法贝多芬1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 芬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创造的。
《月光奏鸣曲》

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 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 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 喻户晓。《月光》这一名 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 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 希· 雷尔施塔布(1799- 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 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 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 只摇荡的小舟一样”。 • 这部作品,贝多芬自 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
•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 希· 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 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 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 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 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 圭查蒂 (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 圭 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 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 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 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 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 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 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 鲁宾斯坦 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 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 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 预兆……
• 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二 十六课《月光曲》一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月光曲”为 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故事。
• • • • 原文: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 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 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 弹啊!我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先生自己是怎 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 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 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 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 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 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 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 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 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 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 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