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 术 探讨 】 学
试 述 中医升 降理论 在 脾 胃病 临床 中的运 用
郭元敏 徐有 水 刘 日 才
浙 江 省 江 山市 人 民 医 院 浙 江 江 山 3 4 0 2 10
摘 要 升 降理 论是 中医学理论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其最初 的论 述见 于 《内经 》 。气机 升 降是机 体 生理 活动
寒 论 》 中 有 : “ 如 桂 枝 汤 , 头 不 痛 ,项 不 强 ,寸 脉 病 微 浮 ,胸 中痞 硬 , 气 上 冲 咽 喉 不 得 息 者 ,此 胸 中有 寒 也 , 当 吐 之 ,宜 瓜 蒂 散 。 此 即 “ 高 者 , 因 而 越 之 ” ” 其
组 方选药 具有 重要 意 义 ,有 助 于提 高 临 床疗 效 。笔 者 试 就 中医升 降理论 对脾 胃病 临床 的指 导作一 论述 。
的宣 肃 ,心 肾相 交 等 ,无 不 受 到 脾 胃 升 降 之 气 的影 响 。《 医碥 》 明确 指 出 :“ 胃居 中 ,为上下 升 降之枢 脾
气化功 能 的基 本形 式 ,是脏 腑 经 络 、阴 阳气 血矛 盾 运
动 的 基 本 过 程 。深 入 探 讨 升 降 理 论 , 不 仅 具 有 理 论 意 义 ,并 对 指 导 临 床 辨 证 、 分 析 病 因病 机 、制 定 治 法 和
律 、病 理变 化 、确立 治则 、组方 用药 等 方 面 。如 《 伤
基 本 形 式 ,而 脾 胃又 是 气 机 升 降 之 枢 纽 。 《 问 ・ 素 经
脉别论 》 饮入 于 胃,游 溢 精气 ,上 输 于脾 ,脾 气散 :“ 精 ,上 归 于肺 ,通调 水 道 ,下输 膀胱 ,水 精 四布 ,五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张锡纯是中国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其中,他的升降汤医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及其应用。
升降汤是张锡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种方剂。
它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病症。
升降汤的组成药材包括黄耆、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这些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升降汤的应用范围广泛,特别适用于体虚气短、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的患者。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的患者,升降汤可以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提高营养吸收。
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无力的患者,升降汤可以通过补充气血,增强体力,改善面色,提高整体健康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有着明确的用药规范和用药原则。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确定是否适合使用升降汤。
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调整升降汤的剂量和疗程。
最后,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提高疗效。
升降汤的服用方法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般来说,升降汤应在饭后服用,以充分发挥补益脾胃的作用。
同时,患者在服用升降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气血,升降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然而,升降汤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
总之,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疗法之一。
它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气血的方式,有效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病症。
然而,在使用升降汤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的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李杲脾胃升降说与升阳益气方药之运用

以上 各 种 咳 嗽 , 上 半 日嗽 多 者 , 加 知 母 、 膏 ; 若 可 石
可 知 若 心咳者 药 用芍药 甘 草 汤 ; 咳 者 小 柴 胡 汤 ; 咳 者 升 麻 若午 后 嗽 多 者 , 用 四 物 汤 加 黄 柏 、 母 ; 五 更 嗽 多 肝 脾 可 地 若 可重 用 五 味子 。 汤 ; 咳者麻 黄汤 ; 肺 肾咳 者麻 黄 附子 细 辛 汤 ;火 郁 证 ” “ 法 者 , 加知 母 、 骨皮 ; 黄 昏嗽 多者 , 当开提 肺气 , 降火 化痰 , 方用敛 肺 汤 合 降火 导 痰汤 ( 用 重
“ 为 方 化痰 丸 ( 贝母 、 夏 、 南 星 、 半 天 蛤粉 、 蒌 仁 、 附 ) 除 去 半 夏 为主 ; 劳嗽 ” 气 虚 证 者 , 用 补 中益 气 汤 或 苍 术 瓜 香 ,
为 用 知 膈上 “ 宿根 ” 。至 于 内伤 咳 嗽 , 脏 咳 中 , 咳 者 药 用 芍 调 中 汤 ; 阴 血 虚证 者 , 四 物 汤 合 生 脉 散 加 黄 柏 、 五 心 为气 血俱 虚 者 , 用 八 珍 汤 加 麦 冬 、 可 知母 、 白皮 、 桑 地 药甘 草 汤 ; 火郁 证” 当开 提 肺气 、 火 化 痰 , 用 敛 肺 母 ; “ 法 降 方 汤合 降 火 导 痰 汤 ( 用 诃 子 , 海 哈 粉 、 萎 、 黛 、 重 佐 瓜 青 半 骨 皮 。
1 脾 胃为精 气 升降 之枢纽
东 垣《 胃论 》 : 万 物 之 中 , 一 也 , 吸 升 降 , 脾 日 “ 人 呼
放 象 天地 , 绳 阴 阳 。盖 胃为 水 谷之 海 , 食 人 胃, 准 饮 而
升降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经脉别论 》:“饮人 于胃,游溢 精气 ,上归 于肺 ,通 调水道 ”,“天
脾 以健运为常 ,胃以通降为顺 。对湿阻气滞 、食积 、痰饮 等
有阴阳交 泰,人有升 降出入 ”。脾 胃为 中土 ,是五脏 之气 和全 实证 ,在祛湿理气 、化 痰 、消食药 中配 伍健 胃的党参 、白术 、甘
身气血精液升降出入 的枢纽 。脾 胃为后天 之本 ,生化之源 ,居 草 、大枣 ,兼顾 中气 ,使 ?肖而勿 伐 ,尤其对 脾 胃虚证 。治 胃当以 于中间,交通上下 ,灌 溉 四旁 。胃主受 纳 ,脾 主运化 ,共 同完 成 通降,根据六腑以通 为用 的理论 ,对 胃病燥热 第 l7期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Septe啦 er r2U : !
· 经 验 交 流 ·
升 降理论 在脾 胃疾 病 中的运用
韩金 武
【关键词】 升降理论 ;脾 胃病 ;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 R 2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1674—3296(2010)17—0094—0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以及水谷精气 的输布 ,故脾 胃功能正常 ,清 之病理特点 ,降 胃宜需佐 以升脾 ,胃失通降常 以脾不运化 、积湿
阳上升 ,浊阴下降。气血精液敷布周身 ,人体则 阴平阳密 ,生命 生浊 ,如枳术丸 ,在理气通降 方 中加 白术 ,助脾运 化 ,促积滞 排
安康。脾主升是为 了胃降 ,胃之降是为了脾 之升 ,升降协调 ,维 持正常的生命运动 。 2 升 降 理论 的病 理 机 制
排泄 ,完成机体新 陈代 谢过 程 ,故有 “脾 升 胃降 ,相 因相制 ,气 而发病 ;脾 主升 ,胃主降 ,脾 主运 ,胃主纳 ,脾 为 阴土 喜燥 ,胃为
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关键词升降反佐法脾胃病医话“反佐”一词源自《内经·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张仲景将反佐运用于临床,创制了许多经典方剂。
历代医家对反佐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张景岳认为反佐是一种变通治法,明确提出反佐是一种顺从病性以防止寒热格拒的配伍及用药方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
清代医家石寿棠将反佐推广到升降、开合领域,其在《医源》中云:“用药治疗,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向导之用,阴阳相须之道,有如此者。
”可见升降反佐法是临床常用的变通治法。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时刻运动着,主要表现为升降之气的变化。
一年之气的升降,因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升降枢纽。
而“天人相应”,脾胃居于中焦而应长夏,故人体精气的升降变化全赖于脾胃居于其中而为之枢纽。
脾胃升降之气失常是脾胃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是有其重要性及广泛性的。
升降反佐法指在作用为升提的方剂中反佐降下药或在作用为降下的方剂中反佐升提药,升降相因,以促进方剂的治疗作用。
升是指趋上,升陷的治法;降是指润下,降逆的治法。
组方中,有升无降,则会导致气血上壅或中气上逆;一味沉降,则伐中气。
在升药中少佐降药,在降药中少佐升药,以启动升降之枢,制约药性之偏,收辅助之功。
临床具体运用有以升佐降、以降佐升、升降并施之分,应根据脾胃升降失常的不同病机加以辨证运用。
以升佐降是用升提药物反佐沉降之品,如黄龙汤能扶正攻下,治疗里热便秘而气血虚弱者。
方中大承气汤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人参、当归、生姜、大枣、甘草补气养血,和中安胃。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得宣降,则胃肠燥结不通,故又佐以桔梗开宣肺气,与大承气汤相伍,一升—降,寓降于升中,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大便自通。
又如李东垣用通幽汤治疗“脾胃初受热中”的下脘不通证,于诸润降药中反佐升麻而举阳气,有欲降先升之妙。
浅析脾胃学说与升降理论的交集

密切 相关 。气 机升 降 可 以说 是 升 降 理论 的灵 魂 。我 国
古代 唯物 主义哲 学 家们 把 自然 界物 质 的运 动 变 化归 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气 之升 降 , 以 升 降 从 一 开 始 指 的 就 是 气 机 的升 降 。 所 而脾 胃为气 血 生化 之 源 , 是人 体 元 气 之 本 。李 东 垣 说 :
脾 胃学 说 与升 降理 论 均起 源 于 《 黄帝 内经 》 。虽 然 《 黄帝 内经 》 中并 未 明 言 升 降 和 脾 胃学 说 , 是 有 关 内 但 容 散见 于 各 篇 章 之 中。《 帝 内经 》 脾 胃 的解 剖 、 黄 对 生
理 、 理及脾 胃病 的治疗 与 预 防 均有 详 细 论 述 , 病 同时也
到 了东 汉 , 仲景 为脾 胃学 说 、 降 理论 的形 成 和 张 升
发展 做 出 了巨大 贡献 。《 寒 杂病 论 》 的许 多 内容 奠 伤 中
定 了 脾 胃学 说 的 临 证 治 疗 基 础 , 脾 胃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为
用 开辟 了广 阔 的前 景 , 张 仲 景 强 调 “ 如 实脾 ” 则 的 防 法
出入 , 水液 代 谢 升 降 出入 等 。又 言 及 了脏 腑 生 理 上 升
降出入 之 特性 , 并用 升 降 出人 失 常 理论 来 解 释 病机 , 在 升 降 出入 理 论 指 导 下 制定 治 则L 。 由 此 可 见 , 胃学 2 j 脾 说 和升 降理 论 的均是 源 于《 帝 内经 》 黄 。
脾 胃学 说 的核 心 内容 是 : 胃为 人体 元 气 之 本 , 脾 精
气 升 降运 动 之 枢 纽 , 血 生化 之 源 。脾 胃 主 水 谷 精 微 气 之运 化 , 升则 健 , 脾 胃降则 和 。这 些 内容 都 与 气 机 升 降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阴湿土》
临证强调“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治疗上首重 顾护或恢复中气的升降健运,用药喜温热而远苦 寒。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的流弊深恶痛绝。
黄芽汤
针对中气虚衰,黄元御创立黄芽汤。 方中以人参、干姜崇阳补火,茯苓、甘草培土泻 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加减: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作为黄元御的代表方剂黄芽汤充分体现其扶阳抑 阴,中气脾阳健运的理念。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 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中气》
黄氏所说的“扶阳”之阳、“补火”之“火”, 系指脾阳,“泄水”之“水”、“抑阴”之“阴” 是指水湿之邪。常用甘草、人参培土健中,扶阳 升清;干姜、附子暖脾温肾,助中气温升;茯苓、 泽泻培土而泄湿、利水;半夏降胃逆,使胃气下 行;桂枝、干姜温肝以达木郁。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离不开肝胆之气的生 发疏泄协调来实现,一般医家多注重肝胆的疏泄 而忽略肝胆的生发功能;所以用桂枝、干姜达木 扶阳,有助于中气的左旋升清。肝木不郁,水湿 输布、代谢正常,一气周流而清浊复位,对脾胃 病的治疗获益更多。
• 黄氏认为阴阳是气的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 的,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是两种运动中 的趋势,不是具体的物质。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
2.3、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
黄元御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外感杂病 发生的主要根源: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 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 莫不由此”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1.2、注重中气,强调气机升降
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层面
黄氏认为:中气为阴阳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 是万物生化之源。他提出的中气升降论秉承《内 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理论,视人为一 “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枢轴运动, 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
四、临证用药多崇阳温补,喜用甘草、 干姜、桂枝、茯苓与半夏
《四圣心源》中载方140首,其中107首方有甘草, 78首方有茯苓,70首方有桂枝,39首方有干姜, 32首方有半夏。
黄元御注重阳气,崇阳温补,突出的是阳气 “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 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是强调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 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 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目的: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85例。
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之后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推广于临床中运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heory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Method:From March 2015 to January 2017,170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in the author’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with 85 patients of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he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efficiency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6.47%,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tudy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CM lifting theory,dialectical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the treatment effect is far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fting theory;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Application站在中醫理论的角度而言,升降运动属于一种主要的机体活动形式,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升降运动[1]。
升降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
从字面意思上来分析,降即下降,升即上升,降的是浊阴之气,升的是清阳之气,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属于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关系[2]。
本文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其中女81例,男89例;年龄16~44岁,平均(30.4±3.7)岁;病程1~8年,平均(5.7±1.3)年;其中伴有胃溃疡症状43例,伴有十二指肠溃疡症状27例,伴有肠易激综合征17例,伴有慢性胃炎49例,伴有慢性结肠炎34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及其他基础疾病患者,且均自愿参与调研。
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Hp感染、制酸及解痉止痛等,同时每天服用4次硫糖铝片,每次服用1000 mg[3]。
研究组则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1)针对气机不畅合并虚证患者,可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干姜6 g,半夏6 g,土茯苓15 g,黄芩10 g,甘草10 g,黄莲3 g,砂仁3 g,党参10 g,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1次/d[4];(2)对于上腹胀痛、大便秘结合并消化不良等急性胃炎患者,可实行四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包括茯苓15 g,半夏10 g,厚朴15 g,苏叶12 g,生姜5片,大枣3枚,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2次/d[5];(3)对于脾虚合并气虚患者,可实行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桂枝15 g,芍药12 g,炙甘草6 g,饴糖10 g,生姜5片,大枣3枚,加水煎煮以上药材并口服,2次/d;(4)对于慢性结肠炎合并里急后重患者,可选取茯苓15 g,葛根15 g,黄芪15 g,莲子肉10 g,熟薏苡仁30 g,白术15 g,砂仁5 g,党参15 g,甘草5 g,广藿香10 g,大枣4枚,生姜5片,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3次/d[6]。
1.3 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有关检查结果也无明显变化;有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且有关检查结果也显示有所好转;显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关检查结果也得到显著好转;治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关检查结果已达到正常水平。
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只有脾胃升降正常,方能保证机体肠蠕动的正常运行,保证饮食的正常消化吸收[7]。
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引起脾胃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升降太过;二是升降反作;三是升降不及[8]。
脾升是胃降的基础,胃降是脾升的保障,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9]。
脾气不升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那样便会引发腹胀腹泻、痞满等临床症状;脾气不升而反降,则会造成中气下陷,从而引发内脏下垂、脱肛等临床症状[10]。
因此,对于脾胃病患者,应当借助中医升降理论,将中医辩证治疗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再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通过全面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
针对脾虚合并气虚患者,特别是阴虚、阳虚以及病程迁延患者,其多伴有乏力、上腹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泛白、大便稀溏、舌体胖大、食少、消瘦及脱肛等临床症状,应当采取益气、健脾及升阳等升法进行治疗。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其中的饴糖及黄芪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而桂枝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将此三种药材配合在一起,可达到辛甘化阳的效果[11]。
另外,芍药具有和营敛阴的功效,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将这两种药材配合在一起,可达到缓急止痛的效果。
大枣与生姜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对于多种虚劳之证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七汤加减可达到和胃降逆、理气宽中的效果,是一种降法治疗方式。
针对舌质红、胸肋胀痛、呕吐吞酸、脉弦、嗳气频频以及苔白患者,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达到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的效果。
对于胸肋胀痛比较严重的患者,可适应地添加香附、郁金、川楝子及柴胡等,以达到提升止痛、解郁、疏肝的功效。
而针对呕吐不止、舌有红斑、胸肋刺痛等患者,可适当地添加桃仁和红花,因为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针对气机不畅合并虚证的患者,应当采取辛开苦降、升降并用的治疗办法,可实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中曾指出:应当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来治疗心下痞病症。
半夏泻心汤可发挥消痞散结、平调寒热、调和肝脾的效果,比较适合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的治疗。
半夏泻心汤中一味最为重要的药材就是半夏,其可以起到止呕、和胃、化痰的效果。
而其中的干姜具有辛热散寒的功效,黄连及黄芩具有苦寒清热的功效,将干姜、黄连、黄芩与甘草、党参及大枣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补脾益胃的效果。
将半夏泻心汤中的各味药材配合起来,可以达到辛开苦降的功效,其非常适合用于治疗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以及脾胃不和患者。
对于因清浊混淆而引起呕吐泄泻、脘腹胀痛、肠胃不和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可通过适应地增减半夏泻心汤药方中的药材来进行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显著的提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脾胃病治疗办法[12]。
综上所述,将中医升降理论应用于脾胃病患者的治疗之中,对脾胃病患者采取辩证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石拓,时昭红,张介眉.张介眉教授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4,30(2):239-241.[2]孙蓉,徐景藩.升、降、润、燥、消、补、清、化八字要领治疗脾胃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8(2):2-3.[3]宋健.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探讨沈舒文教授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731-732.[4]徐云莹,杨亦奇.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机理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4(4):154-156.[5]李吉武,彭万年,赵伟.从元气升降角度浅析六经病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5,22(2):204-206.[6]李吉武,彭万年,赵伟.从元气升降角度探析“水精四布”与糖尿病之关系[J].世界中医药,2015,7(7):1454-1456.[7]赵克学.国医大师徐景藩以升降论辨治脾胃病经验及其运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7(10):2034-2036.[8]周胜强,刘涵容,刘亮晶,等.黄孟君教授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6(5):165-166.[9]邱新红,张树振,李彦生.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7):10-12.[10]彭致善.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228-229.[11]余春,童安荣,魏冬梅,等.心肾为中医升降理论之根本在慢性肾衰中的理论探讨[J].陕西中医,2011,32(4):459-461.[12] Basiri Z,Safaralizadeh R,Bonyadi M J,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vac Ad1 genotype predicts risk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d peptic ulcersin northwestern Iran[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APJCP,2014,15(4):1575-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