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羽毛球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特点王烈
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存在的问题1. 人才储备不足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基础并不够宽厚,导致了在后备人才的储备上存在不足的情况。
很多地方的羽毛球训练基地和培训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够满足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需求。
这种情况下导致了羽毛球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2. 培养模式单一当前,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很多培训学校和基地都是以传统的训练方式为主,忽视了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养要求。
这导致许多优秀的后备人才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指导而流失,从而影响了我国羽毛球运动的质量和水平。
3. 缺乏有效的选拔机制在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选拔机制。
很多培养学校和基地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导致了许多具有潜力的人才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机会而黯然离去。
这种情况下,影响了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效果,也限制了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对策研究1. 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为了解决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政府可以增加对羽毛球训练基地和培训学校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和师资力量的软实力。
这样可以为后备人才提供更好的训练环境和专业指导,从而提高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为了提高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为每一个有潜力的人才提供更为全面的培养方式。
羽毛球培训学校和基地可以尝试引入国外的培养经验和教学技巧,丰富培养模式,提供更多样化的培养计划,让每一个人才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和培养指导。
为了解决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选拔问题,在培养学校和基地的选手选拔工作中,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为每一位具有潜力的选手提供平等的展示与发展机会。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和选拔,选拔出最有潜力的后备人才。
同时还要加强对选手的跟踪和指导,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人才的定义 (1)1.2 后备人才 (1)1.3 羽毛球后备人才 (1)2 国外关于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1)3 国内关于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2)3.1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2)3.2 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 (3)3.3 羽毛球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3)3.4 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策略相关研究 (4)参考文献 (5)1 相关概念的界定1.1 人才的定义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王通讯、王康说:“人才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以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贡献的人.”1.2 后备人才后备人才一词较多用于经济与管理行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是指对于在行业中处于相对重要的经营管理者或掌握核心技术的部门的工作人员。
1.3 羽毛球后备人才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羽毛球项目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羽毛球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好坏。
只有长期做好青少年羽毛球发展的计划与规划,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羽毛球强国。
2 国外关于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和政策的不同, 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方案对后备人才进行培养。
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后备人才的培养都有着不同的研究,并不断地摸索与创新,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后备人才培养路线。
陈贺龄指出,在德国,联邦竞技体育理事会清晰的认识到后备人才的发展关系到国际体育赛场的未来,所优先考虑培养后备人才[1]。
而在美国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中,很多运动员都是从学校校队中挑选出来的,体教结合较好。
同时由于高校竞技体育过分重视商业利益, 造成很多项目的发展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一些观赏性不强、经济效益低的运动项目的发展远不如观赏性高、经济效益高的项目。
在商业化的影响下,美国的后备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比赛,竞争更多,比赛经验也更加丰富。
但他们的训练时间和基本功则不如中国的后备人才。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人才)资源流动性问题研究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人才)资源流动性问题研究(摘要)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第1,取得这一辉煌成就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有了显著提升。
这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人才合理流动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形成人才资源共享的局面,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能进一步满足人才的个人的需求,发挥个体的潜能;能提高人才的素质,保证体育人才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念趋向保守;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经济基础的薄弱,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民族差异及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在竞技体育人力(人才)资源的培养和流动方面存在着地区间分布差异很大、人才闲置与匮乏、人才资源配置失衡等诸多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化,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流动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体育人力(人才)资源流动频繁,范围加大,形式趋于多种,如:租借、互换、一次性买断(也指俱乐部的转会)、正常的人事调动、共同培养、协议交流、签约代培和自主择业等形式;按照流动人数分为单兵、集体流动;按流动跨度分国内、国际间,省内、省际间流动。
流动中的经济、社会、法律制度、文化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科学地引导竞技体育人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合理配置,使体育人力(人才)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有效地降低竞技体育人力(人才)资源的投资成本和使用成本,丰富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是竞技体育研究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访问、比较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将我国竞技体育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流动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重点考查了夏季奥运会项目(28个大项)、冬季奥运会的冰雪项目以及非奥运项目,划分出上下级垂直流动、区域间水平流动、国际间技术交流与跨国人才流动以及包括行业内与行业间的职业变动等四个大的方面,具体从各个不同的竞技体育项目的入手,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国内羽毛球人才流动特征的分析-模板

国内羽毛球人才流动特征的分析关于我国的羽毛球运动与归侨的关系,1982-05-29,万里副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首次捧得“汤姆斯杯”的中国羽毛球代表队时曾深情地指出,羽毛球在我国是1949年以来刚刚开始的一项运动,在第一、二代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中,绝大部分是归国华侨,归侨为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以说,以这些归国华侨为代表的优秀羽毛球人才从海外向国内的流动为新中国带来了羽毛球运动,为羽毛球运动在国内的重点发展乃至逐渐在世界独领风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羽毛球的全面提高与第一、第二批归国华侨的关系:在林丰玉、汤仙虎、陈玉娘等归国华侨的地精心培养下,韩健、李永波、栾劲、孙志安、姚喜明、刘霞、韩爱萍、张爱玲、李玲蔚等一批新秀脱颖而出,成为完全由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世界冠军,老一辈归国华侨的流动价值也得到了新的诠释。
如今,由王文教、汤仙虎等教练培养出来的李永波在成功完成优秀运动员的转型后,以羽毛球总教练的身份带领中国羽毛球队继续在世界羽坛占据领先地位,这一现象已将羽毛球优秀人才的流动价值最大的表现了出来。
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得益于海外华侨向国内的流动,在他们言传身教下所培养出来的队员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羽毛球发展的关键人物,羽毛球这项泊来运动在优秀人才流动的作用下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优势项目。
这种流动性的发展特征更为世界羽毛球的普及与提高,不断增强羽毛球运动发展的活力与发展潜力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
我国优秀羽毛球人才的流动形式及其影响1.垂直流动长期以来,我国羽毛球运动都是在走一条竞技体育的道路,“举国体制”成为促进羽毛球运动成为我国优势体育项目的关键因素。
“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利用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把丰富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充分选用起来,通过竞争和协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到国际赛场为国争光”(20XX-02,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羽毛球逐渐成为了广大人民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中国羽毛球队在国际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家荣誉赢得了无数荣誉。
虽然我国在羽毛球运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却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目前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导致很多优秀的年轻选手无法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选拔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一些潜力选手被忽略或者边缘化。
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训练条件和设施有待提升,限制了选手们的发展潜力。
学校和俱乐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了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重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解决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1.2 问题意识羽毛球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一直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争光。
近年来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当前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机制不完善、基础训练不足、选拔机制不科学等方面。
由于比赛压力大、训练强度大、努力程度大,造成了一些小选手身心俱疲,甚至出现了一些伤病现象。
而且,选拔机制不够科学,导致了一些优秀的后备人才被埋没在选手浩瀚的人海中。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
问题意识的增强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深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措施。
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当前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提升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为我国羽毛球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促进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我国作为羽毛球强国,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还影响了我们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
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羽毛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高质量的训练场地和设备,这给后备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教练队伍短缺: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羽毛球教练队伍的水平和数量都有所不足,这导致了后备人才的培养难度增加。
3. 青少年培养机制不完善: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后备人才。
4. 缺乏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羽毛球培养机构和学校只注重技术和体能的培养,忽视了心理素质、战术意识和比赛经验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后备人才在国际赛场上表现不佳。
二、对策研究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羽毛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训练场地和设备的质量,提供更好的培训条件。
2. 加强教练队伍建设:政府和羽毛球协会可以加大对羽毛球教练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高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后备人才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3. 健全青少年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的青少年羽毛球培养机制,包括选拔、培训和比赛机制,为后备人才提供更有效的培养途径和平台。
三、结语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羽毛球赛场上,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羽毛球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对现有的问题,我们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教育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制定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对策,提高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水平,为我国羽毛球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羽毛球后备人才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为我国羽毛球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调查

目录
01 一、后备人才培养的 重要性
03 三、加强我国羽毛球 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02
二、我国羽毛球后备 人才培养现状
04 参考内容
羽毛球是一项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对于提高身体素质和锻炼协调能力具有 重要作用。中国羽毛球队在各种国际大赛中屡获佳绩,为国家争光,也彰显了中 国羽毛球运动的强大实力。然而,要保持这种优势并持续推动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后备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次演示将重点对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进行 调查和分析。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1、现状分析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内青少年羽 毛球赛事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人数逐年增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选手。 然而,与世界强队相比,我国青少年选手在参赛成绩和竞争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 距。
2、存在问题
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人才培养周期过长,导 致人才成长缓慢。其次,培养投入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此外,参赛选 手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与世界强队存在一定差距。
一、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竞技体育的竞争核心是后备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繁荣与发展, 往往与其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息息相关。对于羽毛球这项运动来说,后备人才的 培养不仅关乎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关乎国家羽毛球运动的未来。
二、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 状
目前,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羽毛球单项运动学校和开设了羽毛 球项目的业余体校,以及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普通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以及社会办的羽毛球培训班等。这些机构的存在,使得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 体系相对健全,为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规模提供了保障。
我国历届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成长环境及时空分布特征

我国历届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成长环境及时空分布特征作者:刘刚纪仲秋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3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78年(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2012年(第30届伦敦夏季奥运会)中,中国产生的世界冠军数,以及运动员所在的地区进行统计分析。
并且针对羽毛球奥运冠军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究,结合中国杰出竞技体育人才的区域分布特征,剖析影响中国杰出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特点。
这对于促进我国羽毛球项目的整体发展和规划我国羽毛球项目的比赛战略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将为我国进一步培养羽毛球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羽毛球奥运冠军成长环境时空分布现代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从1860年开始至今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1]。
随着羽毛球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得开展,中国羽毛球队在各项世界大赛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1981年中国羽毛球运动员获得第一届世界杯羽毛球锦标赛的冠军开始,到2012年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在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上包揽全部的金牌,中国的羽毛球项目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绩。
共有61名羽毛球运动员获得过世界冠军(其中包括23名奥运冠军)。
奥运冠军指的是在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上夺得第一名的运动员[2]。
奥运冠军也属于世界冠军,是最高级别的竞技体育项目的冠军。
羽毛球项目作为中国的第二国球,在中国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不亚于田径比赛和足、篮、排等集体项目。
从1978年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开赛,到1979年世界羽联第一届世界杯羽毛球赛,再到1981年第一届世界杯运动会,羽毛球项目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发展到现在,羽毛球项目已经走到集全英公开赛、世界杯羽毛球锦标赛、夏季奥运会奥运会、苏迪曼杯、尤伯杯、亚运会等各大赛事的全盛时期[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后备人才是一个运动项目保持长盛不衰的基础。
正确把握全国羽毛球后备队伍的格局变化,人才分布的年龄特点和后备队伍的训练水平,就总体上把握全国羽毛球发展走向,正确决策,以保持我国羽毛球运动在世界羽坛的持续领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而言,人才资源优势的竞争已不亚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综合实力的竞争,体育强国之所以长盛不衰,共同的一点是极为重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羽毛球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承载了国人的众多期望。
近年来关于羽毛球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然而在运动员人才资源的研究方面还较为贫乏,研究羽毛球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能够为羽毛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理论支持。
鉴于此,本文从地域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羽毛球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各省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为选择优秀人才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与对象1.1研究对象以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2006年、2008年公布的注册的羽毛球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国内相关文献及论著,阅读与羽毛球有关的学科知识,充分了解国内羽毛球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同时,国家网羽管理中心公布的注册羽毛球运动员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提供了依据。
1.2.2访谈法:针对研究的问题走访了山东体育局领导,有关校领导,教练员。
主要涉及的内容是有关我国羽毛球运动发展状况、羽毛球运动员分布状况以及影响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分布的一些因素进行探讨和交换意见。
1.2.3数理统计法:对2006年全国羽毛球注册运动员数量、年龄、首次注册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1.2.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分析法,对资料信息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地域分布特点作为每个项目都很重要、核心的部分,运动员们的分布及数量都会对这个项目的发展起着很重的作用。
当然纵观全局不难发现不同地区运动员的人数的发展情况都是不同的,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
从表1~3可见,广东、上海、湖南、辽宁这四个地区在22个地区注册人数中位居前四位。
可以将这22个地区分为3个层次。
首先是1~100的有广州、青岛等7个地区,其中山西最少仅7人,而且都是在2008年注册,之前没有注册的运动员。
然后是101~200的有北京、福建等10个地区,北京以164人位居第八名。
最后是201~300的前四名的广东、上海、湖南、辽宁,其中广东以292人排在第一名的位置上,而紧跟其后的则是位居第二名283的上海。
对2006年的全运会羽毛球比赛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江苏、广东、湖南分获男子团体前3名。
同样来自这3个省份女队也包揽了女子团体前3名,1至3名分別为湖南、广东、江苏。
在5个单项的比赛中,来自这3个省份的运动员包揽了男子单打(湖南)、女子单打(湖南)、女子双打(广东)和混合双打(江苏)的冠军。
所以说羽毛球运动员人才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省市的运动成绩。
但是仅有男子双打金牌被上海运动员获得。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这3个省有很强的整体实力。
在数据中可以看到上海、福建的人才资源都比较丰富,但是在06年全运会中,上海只收获了一枚双打奖牌,而福建队的成绩也在逐渐的滑落,在7个项目中没有收获一枚奖牌。
从中也可以看出,虽然人才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队伍成绩的好坏,但是往往没有一定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带领及良好的训练方法也不能使这个队伍取得很好的成绩,就比如像福建队那样。
从男运动员人数看,注册人数1~50的有广州、贵州等8个地区,而贵州最少仅5人;51~100的有广西、江西等7个地区;101~151的有北京、福建等6个地区;其中上海以151位居第一名。
从女运动员来看,注册人数1~50的有广州、贵州等9个地区,其中贵州最少仅4人;51~100的有湖南等9个地区;101~150的有广东、辽宁、上海3个地区,其中广东以144人位居第一位。
不难看出广东、辽宁、上海在男女人数上基本相同,没有很大的差异,这为各省市男女项目的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北京、湖南、山西在男女的人数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我国羽毛球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特点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烈上海市第54中学薛文红[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羽毛球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年龄分布、首次注册年龄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男子运动员的年龄结构明显表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而女子运动员年龄结构相对平稳;各省市首次注册运动员人数存在差异。
[关键词]羽毛球队员资源分布年龄分布特点表12005-2008年全国注册运动员统计表年份人数地区200520062008合计总合计北京男女47193114322111054164福建男女25192927543610882190广东男女384037447360148144292广西男女2526252828217875153广州男女21202620474087贵州男女54549海南男女882351151227湖北男女25342536243074100174湖南男女402563543521138100238江苏男女34273626393410987196江西男女2518211214106040100(续)表22005-2008年全国注册运动员统计表年份人数地区200520062008合计总合计辽宁男女343634373441102114216南京男女18241620344478培训中心男女10101412242246青岛男女16132317393069厦门男女20242321434588山东男女1617251829297064134山西男女61617上海男女545258423938151132283四川男女2214251714156146107浙江男女2117251731247758135重庆男女2121212016135854112年份人数地区2008河北省男女84总政宣传部男女2225(续)表32005-2008年全国注册运动员统计表注:2007年资料缺少,未做统计——345科技信息等级人数地区二级一级国家级国际级合计总计北京男女81605219322河北男女25925934山西男女10101辽宁男女2133116511上海男女2511013710江苏男女2316423201302151浙江男女1018333511172744安徽男女21213福建男女692252131326江西男女94011110616山东男女65602114620河南男女01011等级人数地区二级一级国家级国际级合计总计湖北男女244131019716湖南男女3140591001375087广东男女24106223321547广西男女181731211839海南男女21213四川男女10152102121830贵州男女11711718云南男女31314重庆男女2220426全国男女2201644328312235297219516地区人数全国59辽宁4上海3浙江4福建6江西1山东2湖北9湖南9广东6广西6海南5四川1贵州3图1分省区市在队优秀运动员技术等级人数统计图图2分省区市、分年龄组在队优秀运动员人数统计从全国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看,三线运动员占到了78%,一线与二线的数量加起来也不及三线一半之多,可想而知虽然全国的羽毛球运动员很多,但是大部分的水平都不能参加级别较高的大型比赛,这样不仅是浪费了那么多的人力资源,而且并不能实际的拿出成绩,不仅对地方队伍整体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会影响到全国水平的下降及后备人才的发展等问题。
造成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地域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与当地人群特征有关,由于受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心理以及人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其次,“一个国家在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方面能投入多大财力,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同样取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充足的资金为羽毛球运动员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引进,比赛训练费用以及其他基础性费用提供可靠的保证。
2.3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年龄分布特点图3分年龄组在队优秀运动员人数统计图后备人才是一个运动项目保持长盛不衰的基础。
正确把握全国羽毛球后备队伍的格局变化,人才分布的年龄特点和后备队伍的训练水平,就总体上把握全国羽毛球发展走向,正确决策,以保持我国羽毛球运动在世界羽坛的持续领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图3可见,在队优秀羽毛球运动员20岁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2%,而40岁以上的人数最少,只占所有的1%。
从图3中可以看出江苏、湖北、广东等8个单位的20岁在队运动员人数较多,其中江苏位居第一位。
它们在后备人才的整体实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江苏的优势是均衡,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人进入前八,值得注意的是,江苏队没有2.2我国羽毛球运动员技术等级分布特点如同上述所分析,地区人才资源的多少虽然对成绩的影响很大,但并不是决定的。
队伍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起着主导的作用,羽毛球运动成绩的取得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领军人物杰出的表现往往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整体实力。
从表4、5中可看出,很多的地区运动员的等级分化不均匀,有的甚至严重的不平衡,有的则几乎没有技术高的运动员。
比如湖南、江苏、广州等地区,虽然队伍的人才资源丰富,但是技术等级在国家级以上的仅有不到5人,大部分的都属于三线的运动员,这样严重的不平衡会影响到比赛的成绩。
同时也对队伍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
而像北京、上海、湖北等单位的运动员人才等级分布的较均衡。
结合表6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湖北单位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水平分布很均匀,二级6人,一级5人,国家级4人,国际级1人,在表6中的数据看到湖北得分运动员高达9人位居第一名,而江西的得分运动员只有1人,位居最后一名,可以看到江西二级运动员14人,国家级2人,国际级1人,分布的并不均衡,有一定的领军人物,这样会大大的提升队伍的实力,同时也能更快的带动技术水平较差的运动员更好的发展,所以说领军人物杰出的表现往往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整体实力。
表4分省区市运动员技术等级发展人数统计表(续)表5分省区市运动员技术等级发展人数统计表表6分省区市、分项目得分运动员人数统计表(下转第347页)——346科技信息取得一个冠军,说明它们没有解决好突尖的问题。
这个现象恰巧与它们的成年队类似,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后备力量的建设对一个队伍的深远影响。
而像山东、四川、上海这几个城市,20~30岁的运动员占整个队伍的比例比较大。
在很多的比赛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地区比如广州队的丙组,山东的混双组等,它们的特点是在某一年龄段或某一组别非常强大,在自己擅长的年龄段或组别中,它们往往有集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