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意思
历经苦难而不放弃的古诗

描写遇到困难不放弃的古诗1、《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2、《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别董大二首·其一》唐代: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4、《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5、《行路难·其二》唐代: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译文: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
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咬定青山不放松比喻什么

咬定青山不放松比喻什么
咬定青山不放松比喻对事物有坚定的坚持和信仰不肯被动摇倔强的精神。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郑燮《竹石》原文+赏析

郑燮《竹石》原文+赏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思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写于作者人生困顿、屡遭贬谪的时期,作者以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充分表现出他的高尚情操,他要像岩石一样坚定,挺拔,虽然受到打击,却仍然屹立,决不向困难低头。
后来成为激励人们的座右铭。
的意思是:坚持到底,绝不改变自己初衷。
其实,这首诗最令我感动的是那种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可贵品质,如同刚毅不阿、襟怀坦荡的梅花一般,让我敬佩!它告诉了我做事应该有“咬定青山”的信念与执着,并且永远都不能被外界所干扰。
而今天,当我面对学习上遇到的挫折时,也会想起这句话,鼓舞我继续努力下去;当我因考试失利而伤心痛苦时,也会记得这句话,提醒我重新振奋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用行动证明了这个道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由于这些先辈们的前仆后继,才使得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 1 -。
形容绝境逢生的诗句

形容绝境逢生的诗句以下形容绝境逢生的诗句以及它们的解释: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译文: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其二》译文:大道如青天那样晴朗广阔,而我却不能出。
羞于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与他们斗鸡赛马赌胜负。
弹剑作歌奏起苦声悲歌,希望得到赏识而未能如愿。
淮阴市井笑韩信缺少气节,汉朝公卿忌贾生才不容身。
6、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其一》译文: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如何才能驾驶生命之车平安抵达彼岸?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歧路口,何况还有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险峻道路!世路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7、今朝有幸赋炎州,始信人间有此奇。
——苏轼《题潮州韩文公庙》译文:今天才有机会看到潮州韩文公庙,始信人世间竟然有如此高洁的人。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勤奋篇》译文: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意思-赏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意思|赏析咬定青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坚劲一作:韧)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译文二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鉴赏作者:佚名这首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作者:佚名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励志诗句】竹石原文_翻译和赏析_郑燮古诗

【励志诗句】竹石原文_翻译和赏析_郑燮古诗竹石朝代:清代作者:郑燮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一作:韧)有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竹子把握住青山一点也不收紧,它的木牢牢地乌在岩石缠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煎熬和压制,它依然那么勇敢,不管就是酷热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够经制对,还可以依然坚毅丰满。
注释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就是著名画家,他图画的竹子特别出名,这就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断裂的岩石。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箭:压制。
⑧坚劲:坚定挺拔。
⑨任:出任随。
⑩尔:你。
有关内容相关内容解说作者:佚名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下竹,其实就是写下人,诗中的劲竹寓意了诗人直面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敢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封府傲骨。
相关内容鉴赏作者:佚名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含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含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青山碧水,景色秀美醉人,那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令人惊叹不已。
咬定青山不放松,寓意深远,它激发着人们坚强的意志,激励着人们勇敢地攀登险峰,追求自己最高的梦想。
咬定青山不放松,表达了人们穷其一生,不懈地投入到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这种精神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有着美好的希望,可以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而“立根原在破岩中”,更是表达了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念,表达了即使被困在坚硬的石头时,仍要不断坚持,以强健的根基来跨越困境,最终达到成功。
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成功人士,如李小龙,他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位新兴明星,拥有了自己的梦想,也给了朋友们很大的希望。
他也常常向朋友们宣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信念,激励朋友们积极应对困境,不断追求进步。
李小龙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在今天,民众要做的就是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信念实践到生活之中,不断地努力去改变现状,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放眼未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人生是一场旅行,有进有退,有挫折也会有成功。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应该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信念,不怕艰难,勇于挑战。
只有坚定的不懈,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
社会的价值。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勇敢地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信念运用到生活之中,勇于跨越挑战,追求真理,勇于把梦想变为现实。
这样的信念,令人鼓舞,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前行,大步走向未来,实现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意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朝诗人郑板桥的古诗作品《竹石》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
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c/969htm,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
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
画来欣赏。
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
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着有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