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名结构”中名词顺序的认知理据探究
中国菜肴名称的词汇分析

中国菜肴名称的词汇分析大部分菜肴名称都包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与菜肴的艺术化命名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命名方法、词汇的构成和词汇中突显的文化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菜肴的名称。
首先,具体概括了菜肴命名的方法和依据;其次,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构成菜名的词汇特征;最后,揭示了菜名所突显的文化特征。
标签:菜肴名称词汇构成饮食文化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尚礼的传统。
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中国人在每次社交或宗教活动之后都伴有筵席,并且认为宴会是表示友谊的最高形式。
”而且我们有着独特的饮食风尚和习俗,食品自古就香飘五洲四海,很多外国朋友都称我国是“烹饪王国”。
2003年4月1日,“地球与人类健康饮食国际论坛”通过了以食圣袁枚的诞辰——3月25日为“国际中餐日”的决定。
这一决定有利于中华饮食文明历史地位的提高,并有力地推动了“中餐走向世界”的实际行动。
我国是个饮食大国,大部分菜肴名称都包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与菜肴的艺术化命名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名称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它注重词语的意义,讲究词语的运用,但绝不是一味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从平淡中见新奇。
从搜集来的菜肴名称可以看出,它所运用的词汇,大多是日常所见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
本文将从菜肴名称的命名方法、词汇的构成和词汇中突显的文化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菜肴的命名方法中国菜肴名称可谓绚丽多彩、千姿百态,这与丰富多样的命名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命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类:(一)原料类直接用原料来命名是中国菜肴普遍采用的命名方式。
以这种方式命名的菜肴,可以从名称上直观地看出是采用什么原料做成的。
原料可分为主料、配料和调料。
在这类菜名中,主料是必不可少的。
主料的名称可在前、在后,也可出现在中间,它的位置比较随意,也与配料或辅料的名称有关。
配料或调料,是用来强调菜肴中所使用辅助性材料的重要性及其味道的独到之处。
这菜类肴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1.主料—主料:鸡槌海参、白肉血肠、鸡蓉鱼骨、鹌鹑茄子、枸杞头肉丝。
中式菜名的认知研究及其命名启示

认 识语言学认 为 : 语言是 一 “ 种认知活 动 ,是对 客观世界认 知 的结果 ,语 言运用 和理解 的过程 也是认 知处理 的过 程” 语 言作 。“
菜 肴的形状 ; 家乡煎鸭 ”中 “ “ 家
乡” 是指菜肴的风味。对属性的描 述 可以调 动食 客的感 官 ,激起 联
想。
3突 出 工 艺 .
分, 它能给食 客最直 观的感 受 , 容
易吸 引眼球 。直 接用原料 命名 在 粤菜 中比较常见 ,原料 又分为 主 料、 配料和调料 。组合方式 有以下
菜肴形状和颜色 的比喻。
二 . 认 知 语 言 学 角 度 解 读 粤 从 菜 菜 名
使用 中最 频繁 ,所谓 隐喻就是 用
一
个概念 表达另一种 概念 ,两 种
扒 、 、 炒 、 淋 ” 是 菜 的 工 烩 爆 油 都
艺。
概 念 中存 在 某 种 关 联 ,而 且 这 种
关联 是基于二者 的相似性 的 。其 中本 体被称为 目标概念 ,喻体被
结 出中国传统菜肴 的命名方 法并 得 到启示 。 本 文 随机 抽 取 16 5 个粤 菜 菜 名 作为研究 对象 ,剖析粤菜 的命 名 方法 ,从 认知语 言学 的角 度解
种 ,所 以不可 能将菜 名依据 内容
截然 分开 ,只能依据 菜名重点 突 出哪方面特色来分类。 最 重 要 的 部
烹饪方 法花样 繁多 ,糅合 了南北 风味 、 中西风格 , 菜肴 、 集 点心 、 小 食于一 身 ,这些特 点都在 菜名 中
包括 原料( 主料 、 配料 和调料 )工 、 艺、 属性 ( 道 、 味 色泽等 ) 数字 、 、 地
中国菜名的认知语义研究

中国菜名的认知语义研究中国是享誉世界的美食王国,中国人对吃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贯穿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
中国人非常重视菜肴的命名,认为一个美妙的菜名,既是菜品生动的广告词,也是菜肴自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愉悦精神,满足心理上的需要。
中国菜名的学问博大精深,它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个新的世纪,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改革以展示其新型的迷人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将介绍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其他国家之间互相交流,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餐菜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者集中在对中国菜名的翻译工作中。
除此之外,现存对菜名的研究是在某一理论基础上的认识,或是对单菜系菜名的研究,没有把八大菜系菜肴名称集中汇总当成一种语言现象来看待,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
此外,还没有哪一个研究系统连贯地讨论过下面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中国菜名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语义结构模式是什么样的?因此,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八大菜系菜谱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系统地分析中国菜名的认知语义结构,并尝试以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三观,即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为框架来阐释菜名的命名,以期对中国菜名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本文分五章,其中第一章是引言。
第二章回顾了之前学者对中国菜名的研究。
主要有三种视角,即文化视角,功能视角以及在翻译研究的视角。
相比较之前的研究,本文的独特视角可以明显发现,因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中国菜名的命名特征和中国菜名的语义结构。
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概念将在第三章中介绍。
第三章介绍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列举了认知三观的基本概念,即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
此外,第三章分析了中国菜名和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对中国菜名的认知解释。
本章节阐释了中国菜名的命名特征和语义结构。
作者认为菜名的命名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动机的。
菜名涉及到七个语义成分,即生产/发明者,材料,地点,性质,烹调方法,喜闻乐见的物体(动物和植物)。
中国烹饪的命名艺术

中国烹饪的命名艺术
中国烹饪的命名艺术
中国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历来强调“民以 食为天”,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物产不同,饮食 习惯各异,烹饪方法也多种多样,因而中国菜的命名理 据也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烹饪的命名艺术
1.1菜名的语音
从语音的角度看菜名是长短不一、没有规律的,但 其实它的音节的数量是有限制的,多由2~8个音节组成。 最短的菜名只有两个音节,如凉粉、凉菜、酱菜、豆花、 扣肉,最长的菜名却达到十几个音节,如椰盅阿参汤炒 海鲜伴雪茄小馒头、花雕芙蓉蒸阿拉斯加蟹配麻辣冰激 凌等。
2. 意象
意象是汉语名词组合中特有的修辞手段,注重于整 体上的把握,把“神”放置到“形”之上,强调的是意 会、神到。如“小二黑结婚”(两个剥壳的皮蛋)、“激 情燃烧的岁月”(红红的、油油的、辣辣的水煮鱼)、 “雪夜初吻”(白萝卜丝炒红辣椒)、“天长地久”(鹅肠 拌韭菜)。
中国烹饪的命名艺术
3. 比拟中国烹饪的命Fra bibliotek艺术1.2菜名的结构
菜名是搭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桥梁,因而菜 名的主要理据是:菜名主要包括主料、配料、刀法和烹 饪方法。从搜集的菜名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菜名都是短 语,如油风猪肝、叉烧香肉、拌鸡冠肚皮、板栗红烧肉; 当然也有合成词,如虎皮鸭、复元汤。
中国烹饪的命名艺术
1.2菜名的结构
中国烹饪的命名艺术
1.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菜肴的命名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菜名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集 体的智慧和超群的烹饪技艺,而且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 的深厚文化底蕴。对菜肴的名称进行挖掘、整理,使之 系统化、理论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 传统文化之精华,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浅谈中餐菜名的构成及语序特点

看汉 英表 达 方 式 的不 同在菜 名 中有 何 体 现 。
一
写其色 , 如红烧 肉。 三种修饰成分都要置于中心语之前 , 这 如果 有动词修饰语 , 要置于动词修饰语之前 。而英语 的表达法相对
一
三 、 料 信 息 的表 达 及 其位 置 调 在 中式菜 肴 里 调料 并 不 只是 原料 这 么 简单 , 直接 决 定 了 它 菜肴 的风 味 和 色泽 , 因此 在 汉语 菜 名 中 , 调料 表 达 法有 三 : 是 一
用 名词 表达 , 接 描 写 调 料 , 糖 醋排 骨 、 汁鱼 片等 ; 直 如 茄 二是 用
表 达 信 息 的 方 式 也 不 相 同 。唯 有 清 楚 了 汉 英 不 同 的 表 达 方 式 所 带 来 的 语 序 特 点 和 格 局 , 能 更 准 确 地 翻 译 中 餐 才
菜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键 词 】中 餐 菜 名 ; 译 名 ; 法 位 置 ; 序 关 英 句 语
中外交 流 的 不断 加 强催 生 了翻 译 中餐 菜 名 的 需求 , 针对 此
中词 组 , 表示 主料 名 称 的 中心 语 总 是 置 于词 组 末 尾 , 这是 因 为
心 语 之 后 , 果 有后 置 的 动词 修 饰语 , 如 要置 于 动 词修 饰 语 之 后 。
如:
鱼 香 肉丝 srd e okw t grc ac he d dp r i a u e h hs
豆豉桂鱼 mad r s l kb a u e n ai 6hi ba ens c n n c a
汉语句法结构都是前 开放式 的, 语义中心往往放在末尾 , 所有
中国菜名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新颖奇特,甚至是不合适的不雅观的菜名也日益增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菜名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此观念是中国文化生活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核心,充分表明了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菜品种类繁多,风味独特,体现了饮食的博大精深。
然而关于菜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是从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以及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的,也有学者从语用学和语言学角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虽然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菜名的外在形式之上,但是也为我们日益完善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以一些典型的中国菜名为实例,根据最频繁使用隐喻本体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从菜的造型和色彩,以及运用语音隐喻从菜名的发音等方面,详细系统地来分析下这些所谓的艺术菜名是如何命名和被人们认知的,本研究也丰富了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烹饪工艺学教案——中国菜肴的命名规律与原则

第四节中国菜肴的命名规律与原则一、菜肴名称的重要性1、菜名具有一定的推销功能,菜肴名称是人们认识菜肴的主要根据。
如原料组成、烹制方法、口味类型等。
是反映菜肴的自身,是菜品生动的广告词。
2、菜名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消费者决定购买意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北京全聚德的“北京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等。
3、菜名如同商品的商标名称,还具有产权价值。
二、中国菜肴命名规律的探讨菜肴命名,就是根据一定的情况给菜肴起名,一定程度上反映菜肴的某些特征,是人们能根据菜名初步了解菜肴。
菜肴名称是由大量的表意词汇组成,大部分词汇表达的意思是人们熟知的,也有仅为专业厨师能理解的专业术语,还有地方言的差异。
归纳如下:菜肴常用的美称词汇表三、中国菜肴命名方法的分类(一)、写实命名法:由实指词汇组合构成菜名的方法。
1、主料、配料肉片海参、榨菜肉丝2、主料、盛器砂锅豆腐3、主料、特色香酥鸡4、主料、制法清蒸鱼5、主料、调味品或味型糖醋排骨6、主料、油脂鸡油菜花7、主料、创始人东坡肉8、主料、药材人参鸡9、主料、发源地武昌鱼、东安鸡、西湖醋鱼10、主料、辅料、制法子鸡烧板栗11、主料、烹调方法、特色油爆双脆(二)、艺术命名法:这是针对顾客的猎奇心理,抛开菜肴的具体内容而另立新意的一种命名方法。
可归纳两类:一是肯定的态度,认为这类菜名虽不能直接反映菜肴的特征,但高雅的名称,含义隽永深远,增加了菜肴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启发联想,增进食欲,令人永远不忘,发挥出菜肴的色、形、味所发挥不出的作用;二是批评的态度,认为这些菜名台“花”,牵强附会,使人看了不只是什么。
如金玉满堂、荣华富贵。
具体命名方法如下:1、强调造型艺术:龙虎斗、二龙戏珠、狮子头。
2、渲染奇特制作方法:熟吃活鱼、油炸冰淇淋。
3、表达良好祝愿:全家福、母子会、鲤鱼跳龙门。
4、反映人民意志:西施舌、贵妃鸡、进贤菜、一品南乳肉。
5、寄托爱憎感受:叫花鸡、霸王别姬。
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下午1时57分
要将中餐菜单翻译成英文,就先得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
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
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
应该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菜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口味,即酸、甜、咸、辣,因此在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菜名时,有一个固定公式,那就是:Ø≥÷∏
菜肴的主要成分+ with + 口味+ flavour
为便于您理解,我举四个例子,请您看一看。
①醋溜土豆:主要成分是土豆,口味偏酸,因此译文是potato with vinegar flavour
应该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
②糖醋里脊:主要成分是猪肉,口味偏甜,因此译文是pork with sugar vinegar flavour
③盐爆肉丝:主要成分是猪肉,口味偏咸,因此译文是pork with salt flavou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名结构”中名词顺序的认知理据探究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存在大量菜名,然而语言研究者们却很少关注和菜名有关的问题。
文章从“菜名结构”入手,研究由两个原材料名词构成的菜名中名词性成分的顺序问题,从认知的角度探究产生这种语序问题的原因,认为这种制约因素产生的根源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语法结构的规律的映射。
关键词:语法结构语序认知语言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活跃,汉语在国外正在成为一门“热门外语”。
以社会需求作为推动力量,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非常兴盛。
可是在一些疑难问题逐渐被攻破的同时,仍有一些细节问题还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关注,比如我们如何称说菜名的问题。
本文将对包含两个名词的菜名中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先后顺序进行讨论,总结制约名词性成分顺序的规律,对造成这种规律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
一、菜名中名词的顺序及其影响因素饮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商周时代开始,中国先人就已经开始讲究“吃”的礼仪和“吃”的艺术,饮食文化几乎是和整个中国文化体系同时发展起来的。
中国饮食的一大特色就是原材料取材广泛,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大量包含两种名词性成分的菜品名称。
我们发现,两种名词性成分有时可以互换位置而有时却不可以,下面我们将就其中名词性成分的顺序问题进行探究。
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菜名的时候,我们仅限于讨论由两种原材料的组合所构成的中国菜名,不讨论以前一个成为作为纯修饰成分的菜名(如“东坡肉”、“松鼠镢鱼”)、无法从字面分析其原材料的菜名(如“罗汉斋”)、其中一个名词为烹饪工具的菜名(如“干锅牛蛙”、“铁板豆腐”)、近现代才传入到中国的外来菜菜名(如“水果沙拉”)。
根据菜名中词的构成情况,我们可以将“菜名结构”分成如下四类(N1、N2为两种原料):A.N1+V+N2式(如“青椒炒肉丝”、“鸡蛋拌面”)B.N1+N2+N0式(其中N0为上位类别,如“番茄蛋花汤”、“皮蛋瘦肉粥”)C.N1+N2式(如“土豆牛肉”、“松仁玉米”)D.V+N1+N2式(如“炖萝卜白菜”)其中以A类结构最为普遍,B类次之,C类和D类结构都不太常见,且C类与D类的使用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因此我们主要研究A类结构,其他类型仅作简单论述。
在A类结构中,N1与N2的顺序有时可以互换位置有时却又有严格的限制,表1显示了这种限制关系。
(“+”表示该结构成立,“-”表示该结构不成立)观察上表,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菜名中两个名词顺序的因素。
我们认为,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名词的主从地位当菜中有两种原材料的时候,这两种原材料往往有主次之别――其中一种是主菜,另一种是配菜或者佐料,即其中一个名词属于主要地位而另一个名词属于次要地位。
此时,往往配菜在前、主菜在后,形成一种类似“修饰语+中心成分”的关系,如“板栗烧鸡”、“黄瓜拌凉粉”、“粉蒸肉”等。
这种“配菜+烹饪方式+主菜”的构成方式在菜名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几乎一切菜肴都可以用这种方式称说。
影响人们对主菜配菜判断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价值因素和比例因素。
在价值因素影响下,人们习惯于将价格比较贵的菜视为主菜。
“青椒炒肉丝”中往往是肉丝少而青椒多,但肉的价格较高,肉丝就被视为主菜而后置。
由于中国土地广袤,农作物种类多而价格低,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肉类远比蔬菜奢侈,因此,尽管有时菜肴中肉量较少,人们还是常常重视肉类而将它放在“主菜”的位置上。
我们通过观察表1即可发现,当N2为肉类时,N1+V+N2的形式几乎都可以成立,可见这种现象在汉语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比例因素影响下,人们将整道菜中体积比重较大的菜视为主菜。
“蟹黄蒸豆腐”中,尽管蟹黄(蛋黄)的价格明显高于豆腐,人们仍倾向于选择视觉直观上“分量”较大的豆腐作为主菜。
这种情况通常在两种材料的比例达到一定差距的时候出现,我们可以认为,过少的量已经使该材料被认定为处于从属地位的“佐料”了,此名词自然地落入的“修饰语”的位置上,与此相似的还有“肉末茄子”。
总的来说,无论是价值还是比例,其实都只是语义的一个侧面,因此主从规律制约从根本上说就是语义制约。
2.名词的音节数汉语是一种讲究韵律的语言,目前很多语料都显示出汉语语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音节的影响,学者们也普遍承认“汉语的音节特点影响到词的构成,也影响到词语的搭配”[1]。
我们认为,音节数同样会对“菜名结构”中名词的顺序产生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前一名词的音节数一般不少于后一名词,单音节名词(在另一个名词的音节数多于一的时候)必须后置。
例如,我们可以说“鸡蛋拌面”,而“面拌鸡蛋”则不可说。
如果将单音节的“面”扩展为多音节的名词性成分“龙须面”,则可以说成“龙须面拌鸡蛋”。
再如,我们可以说“鸡肉炖香菇”,却不能说“鸡炖香菇”,能说“咸肉片炒秋葵”,却会觉得“秋葵炒咸肉片”有些“拗口”。
可见名词的顺序不仅与作为“所指”的食材有关,而且与名词本身的音节数有关。
其实,在其他体词性短语中,我们也可以见到类似现象,如可以说“美丽的女人”、“美女”,而不能说“美女人”,这是因为前一名词只有一个音节,后词音节又多于一个,这破坏了汉语的音韵美。
与第一条规律不同,第二条规律是一种语音上的制约规律。
3.材料的使用顺序观察表1,结合之前提到的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例――“鸡蛋炒西红柿”。
在“鸡蛋炒西红柿”中,音节数较多的“西红柿”被后置,而价值比较高的鸡蛋却放在从属的位置上。
这表面上来说是违反了前两条规律,但是这个特例的出现其实是受到了第三条规律――“材料的使用顺序”的制约。
材料的使用顺序规律的内容是:烹饪过程中先下锅的食材的名词居后、后下锅的食材名词居前。
鸡蛋以其易熟的特性往往后入锅,烹饪过程相当于将鸡蛋这种“物体”加到西红柿“背景”之上,“鸡蛋”从属于“西红柿”。
同样的道理,在“木耳炒菜心”中,木耳是一种比较容易做熟的食材,处于从属地位,所以我们一般不说“菜心炒木耳”。
其实第三条因素与第一条因素在心理机制上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第三条因素中,我们是以时间顺序为依据将“背景”视为“主菜”,而此后就和第一条规律一样,成为“主菜”的成分自然居于“中心语”的位置上,即,它实质上也是一种语义上的制约规律。
但是,第三条因素并不是经常发挥作用。
4.烹调方法动词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事实说明,动词的分类和细化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句子结构。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主张“动词中心说”。
吴为章充分肯定了动词中心说的作用[2],而胡明扬也认为“在世界范围内语法研究的历史也证明了‘动词中心观’在现代语法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这种理论的强大活力”[3]。
近年来新兴的“配价语法”就是从动词入手进行研究的。
虽然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主要受到上面三个与名词本身相关的因素的影响,但是事实上菜品的不同烹饪方式对名词性成分的顺序表现出的限制程度是不同的,即在菜名结构中动词也会对它左右两边名词性成分的语序产生影响。
在两个名词音节数相同的情况下,“炒”类烹调手段对主菜、配菜的顺序要求比较严格,除了涉及音节数问题的名词之外,两个名词的顺序一般是固定的;而“炖”、“烧”类则对名词顺序表现出很大的包容性,无论是能区分出主菜配菜的“土豆”和“牛肉”还是无法区分主配菜的“萝卜”的“白菜”都可以任意调换顺序而不改变原菜的“图式”。
以上我们总结了影响菜名中名词顺序的诸多因素,虽然这些因素都不能作为唯一决定性因素,但是它们在对词序产生影响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优先程度”。
这种优先程度表现为:(1)主从地位>音节数>烹调方法请看如下例子:青椒土豆丝*土豆丝青椒上例在违反了音节数规律的情况下,依据主从地位规律确定了语序,由此证明在材料的主从地位较为明确的情况下,只要第一个词的音节数不为1,主从地位规律就音节数规律更“强势”,即语义对于语序的制约能力比语音更强。
而下例:红烧肉炖芸豆*芸豆炖红烧肉虽然“炖”对前后名词的顺序限制不严格,很多时候两个名词的位置可以任意互换,但是如果两个名词有音节数的差异,则要更多地参考音节数规律。
(2)比例因素>价值因素蛤蜊蒸蛋*蛋蒸蛤蜊这一点在上文已经论述过了。
这是解决主从地位规律“内部矛盾”的手段,即当菜量差异较大的时候,即使量少的食材价格很高,人们仍更倾向于将量多的食材视为“主菜”。
二、语序问题原因的认知探究上文我们总结了影响“菜名结构”中名词性成分顺序的一些因素,并且分析了这些因素在对语序影响过程中的“优先程度”。
下面我们将深入一步,探究产生这种语序问题的原因。
菜名中名词的顺序问题从结构上看起来是主动宾结构中两个名词何者为主语而何者为宾语的问题,从意义上看起来是联合结构中两个地位平等的名词之间的序列问题。
但是在主动宾结构中,主语和宾语互换位置之后语义会完全改变;在联合结构中,前词与后词的语序可以任意改变而不影响其语义,更不会出现语法错误。
“菜名结构”的语序却表现出时而可颠倒、时而不可颠倒、颠倒后语义不发生改变的特点,而且“菜名结构”中没有明确的施受关系,前后成分的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这说明它与主动宾结构和并列结构都是不同的。
为了对这一结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菜名结构”内部的组合关系。
我们发现,在“菜名结构”内部,前一名词和后一名词表现出来的种种制约关系并不是语法上的制约,是一种语义上的制约,因此对“菜名结构”进行内部分析是持“句法自治”观点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无法做到的。
袁毓林指出,“语序跟人类大脑中词汇和语义的组织方式(即认知结构)相关,也跟人们对大脑中词汇的检索(lexical retrieval)方式和对语义的提取(semantic recovery)方式(即认知过程)相关”[4]。
要想深入探究语序问题,我们需要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
认知科学将隐喻(Metaphor)视为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而这种映射要建立在象似性的基础上,“隐喻相似性的确立,在本质上就是源域与标域的某一方面被侧面化或前景化或强光化,通过相互映射,达到彼此之间的相容”[5]。
上文我们提到过,名词的顺序主要取决于二者语义上的主从关系,且当语义制约规律与其他规律相违背的时候,往往是以语义制约为主。
这种语义制约关系可以表示为“修饰语+中心语”的关系,当语序改变的时候,人们对“主菜”与“配菜”的判断也会改变,即改变了修饰关系。
当两个名词在语义上没有明确修饰关系的时候,二者只要不违背音节上的音韵美就可以任意互换。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菜名结构”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与偏正结构和并列结构都相似之处,而类比使得偏正、并列结构同主动宾结构联系在一起,最终,这种由语义作为触发媒介的隐喻导致了语法规则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