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及其变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及其变异

1865年4月,美国内战正接近尾声,林肯总统却在14日晚被一个名叫蒲斯的南方伶人暗杀。美联社的一名记者迅即对此作了报道:

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

这条消息很短,仅用了12个英文词,但却把刚刚发生的严重事件告诉了公众.至于总统被刺的详情,尚容记者们在随后的消息中慢慢道来。这则一句话容纳了一个重要事件的消息便象征了近代新闻导语写作的开端,标志着新闻写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今天,我们读的大部分消息,或所谓标准的新闻,仍是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报道之首,其它内容或情节则按重要性的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靠前。这就是新闻学上所说的“倒金字塔”结构。请看下面这条消息:

今天,警察长沃尔顿·科温报告说,28岁的约瑟夫·普拉特供称“在格林威治放火三十余次”,估计造成损失达“几十万美元”。

誉察长宣称,普拉特告诉说,他之所以放火.是为了“看看救火车出动时的紧张气氛”。

科温又称,普拉特承认他放火的地方有一座教堂,一所工厂,一家戏院,一个游艇停放处以及几间民房。但普拉特说,其中有几次只是报了火警,并未着火。

消防队接到过一次火警,赶往现场却未见着火。经追逐,逮捕了普拉特。以谎报火警罪,被勒令交纳保释金500美元。

即便是这样一则简短的消息,也是按事实重要性的顺序排下来的。如果删去第四段、甚至第三、第二段,消息本身都不受多大影响。

倒金字塔结构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当时有两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改变了美国新闻写作的形式:一是1844年电报的发明,二是美国内战即南北战争(1861—1865年)的爆发。在这之前,特别是在十八世纪的美洲殖民地与独立战争年代里,新闻报道的要点常常淹没在报上的政府公告与政治论文之中,要由读者自己去寻找。

赛缪尔·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同年5月24日《巴尔的摩爱国者报》首次收到了从华盛顿发来的电讯。在美国,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新闻开始电传了。

在美国内战期间,各报社都派出了优秀的记者到华盛顿、里士满等各个战场进行采访。人们急于了解战况,而那时的报纸是新闻的唯一来源。但是,因为电报发明不久,加上战时电讯线路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发生故障,战争消息在传递中时常中断或延迟。报社主编们在静候电讯时突然遇到线路故障,便急切地命令前方的记者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报道最前面的开头几行里。这样,即使线路临时发生故障,新闻的要点与精华也已经收到可以利用了。

倒金字塔结构的产生,在新闻史上是一次革命。战争给新闻写作带来了变革,从那个时候开始,新闻写作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报道的最前面,开门见山,突出要点,然后再作具体说明。这样既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又增强了时效性,使新闻报道能够最直接、最迅速地同广大读者见面。当1945年美联社的另一名记者又仅用6个英文词就迅速地报道了“罗斯福总统今年(天?)突然逝世”的重大消息后,就有人推断:即使在一百年之后,未来的记者还得用传统的,开门见山的方式来进行新闻写作。

倒金字塔结构产生以来,国内外新闻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褒贬不同,看法不一,对它的理解也不一样。

有人认为,倒金字塔过分强调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头重脚轻,“会在不久的将来因自身所负分量过重而突然倒下”。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它的产生适应了新闻发展的需要,也受到了广大读者、新闻记者和报社编辑们的欢迎,它已在人们心目中深深扎下了根。

首先,它便于阅读,适应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人们在浏览每天的报纸时,已经习惯了先看一下标题和开头,明确了报道的要点后,感到有兴味的,才把其余内容继续读完。倒金字塔正是有利于读者领会新闻要点的一种写作结构。

其次,便于新闻记者自主地组织和安排材料。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可以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放在前面写,次要的放在后面写、几家报纸即便同时报道一个事实,也可以侧重点不同,报道角度不同,都给人以新鲜感,避免千篇一律、一个模式。

第三,便于编排版面。报社编辑不必再到文中去找最重要的东西,只需从稿件最前面的内容看起和编起即可达到目的。有时为了让出位置插入刚刚收到的重要消息,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跨栏或跨页,他们对预先编好的稿件也可以从尾部进行删节,以保留前面重要的内容。

也有人认为,倒金字塔结构过于标准化和缺乏多样性。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无论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旦变成呆板的框框,它都可能束缚人的思想,影响发挥创造性。但是,倒金字塔结构在朴素地表述事实时,记者仍有大量机会表现他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首先,抓住特点就可以突破单一的模式,表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譬如报道会议的消息,最容易写得单调乏味。但是,有经验的记者最善于分析会议的特殊性,注意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以及会议的气氛,讨论的热点,代表的反映等,然后在组织材料时,特点不同,排列顺序也不同。如发表在1992年11月17日《人民铁道报》上的一条消息《向劳模鞠一躬》,报道的是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召开的一次安全生产3000天祝捷大会。参加会议的除分局领导同志外,还有铁道部部长韩杼滨和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如果按照通常的格式,一定会把这些放在开头来写。但本文记者却一反常规,抓住分局长王冉向劳模鞠一躬这个情节加以突出报道,先写坐在前排的劳模们胸藏红花,肩披红色绸带,次写王冉作总结报告,突出了火车司机董振东的感人事迹,以至部长、省长都落下泪来。这样,特点抓得准,文章写得活,排列有序,引人入胜。

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述方式,可以打破沉闷的气氛,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倒金字塔结构只是就材料的组织安排而言,对其表述方式并没有严格限定。比如导语,除最基本的叙述式之外,还可以用描写式、提问式、摘要式、评述式、比兴式、感叹式等等。如法新社开罗1981年5月20日的一条消息,开头写道:“数以千计的饥肠辘辘的老鼠入侵尼罗河谷,井已抵达开罗大门。埃及政府下令公布紧急状态,动员灭鼠队,尽力消灭老鼠。”把猖撅的老鼠比做兵临城下之师,引人兴味,逗人发笑。

新闻主体的表达方式,往往与导语定下的基调有关。导语写得有光彩、吸引人,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消息的其余部分。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整篇消息写得生动活泼,能吸引读者。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以大量穿插背景材料为奇,突出了我军占领南阳的重大意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又以鲜明的对比映衬取胜,表达了我军决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朴素简洁地表述事实,更需要作者对语言的精心加工,以利于读者瞥上一眼或匆忙地看几行就立刻明白报道的要点。因为朴素并不等于乏味,简洁也不等于单调。作为一种语言特点,它反而要求作者虽造语平实却光彩照人,句子简短却蕴含丰富。因此,作者在表述事实时,可以尽量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如《大平夫人看望“欢欢”》(1979年12月9日《参考消息》)中这样写:

“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

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平志华子,7日上午访问北京动物园,看望即将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陪同参观的邓小平夫人卓琳笑容满面地说:“欢欢还害羞呢!”首相夫人说:“日本人在等待‘欢欢’的到来。”可能是理解了首相夫人的话,欢欢终于把脸转了过来,夫人非常高兴,说:“多么可爱啊!’’并且眯着眼睛说:“今后多生个小熊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