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藏象心中医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3.1)--藏象学说概论

中医基础理论(3.1)--藏象学说概论

惟 是 惟 新
至 精 至 诚
六 腑
受纳、传导水谷—传化 物
泻而不藏、实而不 满
实,水谷或糟粕的暂时充实;不满,糟粕及时排出,不能全部充
★(二) 脏腑生理功能特点
奇恒之腑
外形中空,其形似腑,内藏精 汁,
功能似脏,似藏非藏,似腑非 腑
“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
,地
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
藏而不
《素问 · 五藏别论》
★ 一 藏象的概念
藏,通“脏”,藏于体内的内脏。
zàng : 内脏 cáng : 深藏、贮藏

月藏

象: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与自然相关事物的比
象。
心“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肾“形如豇 豆”
1. 脏腑的内在形象
“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
《素问 · 藏气法
2. 表现时于论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 五脏与外在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1. 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2. 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 五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
先天之精
五脏之阴(滋润、宁静、抑制)
五脏之精
精化为气 五脏之气
后天之精
五脏之阳(温煦、推动、兴奋)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2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有何异同? 3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4 、简述五脏精气阴阳理论。
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
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不仅仅是解剖学概念,更
重要的是生理病理学概念。
脏器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 器官 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 其功
★ 二 脏腑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中医学基础(藏象)

中医学基础(藏象)

心 藏 神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二)与体窍志液关系
脉指血脉,心主血脉,华,光彩的意思。 由于头面部血脉非常丰富,所以,心的生理功 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心在窍为舌
舌为心之苗,舌内应于心。心阳气不足时, 舌淡白胖。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二)与体窍志液关系 3.心在志为喜 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的喜有关。喜一般为 对外界的良性反应,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但 喜乐太过,则又可使心神涣散,注意力难以集 中。 4.心在液为汗 汗是由津液通过阳气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排 出的液体。因为心主血脉,津血同源,所以汗 为心之液。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脏腑学说的内容简图
名称:心、肝、脾、肺、肾 五脏 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脏腑 ( “藏而不泻” , “满而不实” ) 六腑 名称: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内脏总称) 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 “泻而不藏” , “实而不满” ) 奇恒之腑 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既不同于五脏又不同于 六腑的一类组织器官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第二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心)
生理 含义 功能 生理意义 病理意义
1
心 主 血 脉
1 .血液的正常运行基 1 .心气不足, 指心 本条件:气充沛,心血 心 血 亏 虚 --- 心 慌,心悸,倦 具有 充盈,脉道通利。 怠乏力,面色 推动 2 .维持心脏自身功能: 血液 心脏搏动正常,保持正 无 华 , 舌 淡 , 脉细无力。 在脉 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 中运 3 .对全身的作用:血 2 .心气不足, 行的 液流注全身,发挥营养 心 血 瘀 阻 --- 心 功能。滋润作用。全身精力充 前 区 闷 痛 , 面 沛,面色红润光泽,舌 色 灰 暗 , 舌 质 淡红,润泽,脉缓和有 紫 暗 , 脉 涩 不 畅。 力。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 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 PPT课件

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恶湿
含义:指脾运化水湿,以阳气为用, 欲求干燥清爽而恶湿困的特性。
机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生理意义:“脾燥则升”。 病理意义:“脾生湿”、“湿困脾”。 治疗:健脾与利湿同用。
(三)脾的系统联系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一)概述
四、肝
华盖---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位置最高, 故称“华盖”。
肺为五脏之天——明 ·绮石《理虚元鉴》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 ——《素问·痿论》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
娇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 称“娇脏”。
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伤而难 治。——《妇人大全良方》
22主藏神主管生命呾精神活动神癿含义心所藏之神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癿主宰呾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癿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癿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癿生理活动呾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癿功能
第二章 藏象
分类依据:依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心所藏之神
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 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
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肺 气
生理体现
运布津液至体表 宣散卫气达体表

输布血液于全身

动 形
含义——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藏象学说五脏—心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成为“神脏”。

五脏—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01生理特性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心以阳气为用。

心阳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阳必须与心阴阴阳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失常:*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精神委顿,神识恍惚*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心神不宁——心悸、心烦、失眠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揉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又分君火、相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于君火,肝、肾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失常:*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02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素问·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①行血: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失常:*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心阴或心阳不足——血液运行失常②生血:“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成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

(2)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失常:*心气虚:面色无华(苍白、萎黄),舌淡,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脉虚无力。

藏象学说-第三章-藏象-心-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

藏象学说-第三章-藏象-心-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第三章 藏象 心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生理机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 略偏于左,
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又名胃之大络
心的形态结构
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 莲蕊,色红,中有孔窍,外 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 拳头。
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
心行血----指心具有推 动血 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 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
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 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
心主脉的内涵 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 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内经》: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身之血脉。”
代。 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 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气血阴阳均不足,偏于心气虚 ,阴阳失 调。 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3个月而愈)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王某,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厥逆,脉沉迟弦 紧。诊为 胸痹(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蒌 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一剂药痛减,三剂药痛止,此后加 减调理而愈)
调控各种生理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 率、调节脏腑形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此功能是以 心主宰精神思维活动为基础,“神乃形之主”,人 体各脏腑活动都受神的支配。正由于心有藏 神、主神明的作用,所以才能主宰生命活动。
心藏神正常的生理表现
主宰精神活动——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心为君主之官
主宰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之精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 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及精神的化生; •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呼吸和输布水液; •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情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 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一)【关键词】藏象学说;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

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

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

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

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

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

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

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

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

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

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

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概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概论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 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 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核心部分。
2022/12/30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 脏腑与形体官窍源自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2022/12/30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藏象─┤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脏 腑 │
└ 奇恒之府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 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主血脉的机理
心为什么能主血脉? 中医的理论、概念来自于临床经验的升华,又指导 临床实践。对于每一功能或概念,只有深刻理解其所以 然,掌握其机理,临床才能应对复杂的病机病证进行正 确的治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 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 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 利.所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能活动的
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是心阴心 阳的基础 。
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有养心养神
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物质。
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凉润、宁静、
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阳相反相成
心阳:心之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
《灵枢.决气篇》 说:“壅遏营气, 令无所避,是谓
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综上所述,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则心 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血液沿 脉道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 若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推动 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血 行迟缓或不流畅,甚则心血 瘀阻、血脉阻滞,而现心悸、 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 等症(胸痹)。
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 其中心气起主导 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 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志、舌等功能正常进行, 同时, 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
心行血----指心具有推 动血 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 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
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 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
心主脉的内涵 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 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内经》: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身之血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的形态结构
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 莲蕊,色红,中有孔窍,外 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 拳头。
《难经》:心重 十二两,中有七 孔三毛,-----盛 精汁三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主要生理机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资料仅供参考,不,和缓有力,一息4~5至。
•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 血盈脉充——养神, 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 捷,记忆力强。
的物质。与心阴相反相成。
四者充盛协调 同为维持心脏 进行功能活动 的物质基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含义
主---主持、管理、主宰
血—心脏及全 身的血液
脉—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血之府”
主血(行血、生血 )
两大方面
主脉
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 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心 的 主 要 生 理 机 能
主血脉 藏神
❖ 现代研究认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 等是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心阳 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冠心病、肺心病心气虚证患者的血液流 变学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和红 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并随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以上病症,在治疗上 气血不足者应补气养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 舌色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面 唇 青 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面唇舌晦暗(灰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气与心血的充沛和 协调
心气充沛,推动 血流脉中,则心得血 之濡养;养心之血充 足则心气充沛,二者 相辅相成,协调共济, 共同维持心脏的正常 搏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脉 道 通 利 的 重要 性
脉之营养和动力 来自于心之气血阴 阳的充盛协调。血 液之所以能在脉中 沿着一定的轨道和 方向循行,是与脉 对血的约束和促进 有密切关系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第三章 藏象 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生理机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 略偏于左,
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又名胃之大络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物质,称之 为心气(心之精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充沛,阴阳协 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所以说:
❖ 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动和血行的基本 动力 ,其中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脏搏 动的快慢和血行迟速的基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