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合集下载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尤其是女性。

西医学认为偏头痛是由于脑血管神经调节功能异常引起的,而中医学将其归类为“头痛”范畴,多数认为其病机是由于肝火亢盛或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等导致的。

传统中医针灸、中药等治疗方式在偏头痛的疗效上有一定的优势,这将是本文的主要讨论内容。

中医内科针对偏头痛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汤剂和中成药,其中以畜牛角地黄丸、川芎嗪等中成药为常用药物。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清热降火、补肾安神等途径来调节机体的气血功能,从而缓解偏头痛的发作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针对偏头痛的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因此中医内科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的针灸治疗在偏头痛的疗效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针灸治疗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人中”、“太阳穴”等。

在针灸治疗中,针灸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穴位,通过适当的刺激来调节机体的功能,从而达到缓解偏头痛的目的。

不过,针灸治疗虽然疗效较好,但对治疗师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才能进行。

在选择针灸治疗时,患者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确保医师具备相关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

中医内科在偏头痛的治疗中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如中药熏蒸、推拿按摩、艾灸等。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的药性和热性来刺激穴位,达到调节气血的目的。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手法刺激头部和颈部的穴位和经络,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艾灸是将艾绒燃烧后贴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热能的刺激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偏头痛的发作。

这些辅助治疗手段可以作为中医治疗偏头痛的补充,但同样需要专业的医师操作和指导。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疗效,尤其是针对一些慢性的或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患者,中医内科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本文将通过对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进行分享和总结,希望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有所帮助。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偏头痛的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偏头痛多由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湿阻滞等引起,肝阳上亢导致血压升高,头痛不适;气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也易引起头痛;痰湿滞留则影响脑部气血流通,也是偏头痛的重要病因。

在治疗偏头痛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这些病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多样。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舒缓头部的不适感,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艾灸、拔罐等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头部的循环情况。

中药内服也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

中药可以调理气血、清除痰湿、舒肝解郁等,对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还包括头部按摩、饮食调理、情志调摄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需要抓住关键环节。

在治疗偏头痛时,我们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体质等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重视平衡患者的情志,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缓解和预防偏头痛都有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偏头痛的因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要重视预防和调理。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预防和调理同样重要。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治疗偏头痛的要注重患者体质的调理,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偏头痛的发作。

患者在治疗期间和症状缓解后,也要重视康复锻炼,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达到维护身体健康的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需要医务工作者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预防和调理,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中医内科对偏头痛的治疗注重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强调治疗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方案,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我就诊的过程中,医生详细地了解了我的病情和症状,进行了仔细的辨证分析,并根据我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针对个体的病情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重视调整体内的气血平衡。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血失调、经络阻塞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的目标是调理气血,通畅经络,使身体恢复平衡状态。

在我的治疗过程中,医生采用了针灸、中药煎剂等治疗方式,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流通来改善我的症状。

我发现,这些治疗方式对于缓解偏头痛的疼痛和频率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改善了我的整体身体状态。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注重养生和调理。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我的偏头痛过程中,医生也给我提出了一些生活养生的建议。

比如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等。

这些养生的建议有助于提高我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抵抗力,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疼痛程度。

通过这些调理的方法,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虽然中医内科对偏头痛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内科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见效。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缓解疼痛的时间可能比较长,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坚持。

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措施,比如针灸、中药煎剂等,对一些对这些方法不敏感的患者可能不太适用。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需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医生,因为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对治疗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医内科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性,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和调整体内的气血平衡是其治疗的核心。

通过中医内科的治疗,我感受到了身体的改善和疼痛的减轻,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养生方面的建议。

中医内科的治疗周期较长,需要耐心和坚持,并且需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医生进行治疗。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症,其症状包括一侧或双侧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光、声敏感等。

传统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肝风上扰、痰湿蕴结、气滞血瘀等不同病理因素引起的,因此在中医内科治疗中通常采用调肝平肝、祛风化痰、理气活血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时,首先要进行中医四诊分析,了解疾病的性质、病因等,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辨证论治。

常见的病因包括肝郁、痰湿、湿热等因素,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调肝平肝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主司血液运行。

当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时,易导致头痛等症状。

可以利用中药疏肝理气,以达到舒缓症状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枳壳等。

祛风化痰也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

中医认为风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元凶,痰湿是风的助长物质。

通过祛风化痰的方法,可以解决偏头痛的根本问题。

可使用白芷、佩兰等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还强调平补兼施,即在疏肝理气、祛风化痰的也要适当进行补益调理。

因为偏头痛多与气血不足有关,适当的补益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和免疫力。

常用的补益药包括当归、黄耆等。

个人体会来说,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有以下几个优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更加注重整体调理。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整体平衡,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通过整体调理,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针对疾病的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因,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相对而言,西医常采用对症治疗,缓解症状的效果较为明显,但对病因的治疗相对较弱。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通常以药物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中医药物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经验丰富,疗效确切。

而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达到舒缓症状的效果。

总结而言,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肝平肝、祛风化痰、理气活血的方法来缓解症状,效果显著。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慢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头痛部位受限、搏动性,随着身体活动的增加而加重,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音等症状。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对于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我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需要彻底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患者有时因为长期头痛的困扰,神经紧张过度,精神压力大,同时还可能存在肝胃功能紊乱、脾胃虚寒等其他病症。

在治疗时除了针对头痛症状进行缓解外,还需要针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调理。

中药的运用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如桂枝汤、逍遥散等。

这些方剂中包含了多种草药,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改善症状,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药治疗偏头痛还可以避免药物依赖和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

针灸治疗偏头痛主要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太阳、四白等。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头部和颈部的关键穴位,舒缓肌肉、放松神经,缓解头痛症状。

这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对偏头痛的缓解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还需要配合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保持充足的休息、适量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结构都对头痛的缓解有积极作用。

患者还需要注意避免情绪的波动,减少神经压力,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预防和减轻头痛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病症,无法一蹴而就,患者需要坚持长期的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患者的病情,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进一步的治疗。

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合理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治愈和预防头痛的目的。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体会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重视中药的运用、灵活运用针灸和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坚持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等方面。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症状包括头痛部位单侧、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光、声过敏等。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多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刺络、祛风、活血等方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进行研究。

针灸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协调阴阳,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发现针灸治疗对偏头痛疗效显著。

我常用的穴位包括太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

具体的针刺方法为灸刺相结合,我通常选择火罐针刺,先用火罐产生负压,然后在需要的穴位上刺入针具。

针灸的疗程一般为连续10次,每次间隔1至2天。

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大部分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头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我发现中药也可以作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我常常使用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表现出头痛部位紧束、痛准、舌质暗紫、苔黄腻等症状,我会选择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剧烈、搏动性疼痛、吐逆等症状,我则会使用川芎茶黄丸。

我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疗程。

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中药治疗对偏头痛疗效显著,也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偏头痛通常是由于气血不舒通、阴阳失衡、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导致的。

在治疗中,我会仔细辨证,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灸或中药治疗。

对于气血不通的患者,我会选择补气活血的方法,通过刺激气血运行来治疗偏头痛。

对于阴阳失衡的患者,我会选择调理阴阳的方法,以平衡阴阳来治疗偏头痛。

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且避免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针灸、中药以及辨证施治是治疗偏头痛的关键方法,通过刺络、祛风、活血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头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要根据病因体制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气血不畅、肝火上升、胃火犯齐等多种因素有关。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肝火上升型的偏头痛,可选用柔肝清肝、泻肝火的中药方剂;对于血瘀阻络型的偏头痛,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要注意调整患者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临床以情志为纲",认为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是偏头痛的重要病因。

在治疗过程中,要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要指导患者保持合理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中医还重视饮食调理,一些易引起偏头痛的食物如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等要避免食用,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谷类食物等,有助于改善便秘和缓解偏头痛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要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物理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五大疗法之一,在偏头痛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功效。

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缓解偏头痛的目的。

对于经常发作的偏头痛患者,还可以经常进行针灸调理,提高自我免疫力,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推拿也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之一,推拿可以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对于血瘀型的偏头痛患者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还要重视预防和调理。

中医认为"病从口入",提倡以调整饮食、调理作息为主要手段进行预防保健。

尤其是对于经常发作的偏头痛患者,要长期进行中医调理,增加体质,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要指导患者注意保持局部卫生,避免受凉受潮,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

在临床实践中,我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就是,要根据个体病因个性化调理,综合运用中医传统经典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达到缓解偏头痛症状的目的。

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精神卫生和生活方式指导,增加患者的自我调理能力,预防和避免偏头痛的发作。

【2465】。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

在介绍了偏头痛治疗的重要性、中医内科对偏头痛的认知和治疗的原则。

在分析了偏头痛的病因,介绍了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讨论了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的有效性,还探讨了中医食疗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优势和展望,并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和优势,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整体来看,中医内科在偏头痛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病因分析、常用方法、针灸、中药、食疗、优势、展望、建议。

1. 引言1.1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重要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内科治疗中,偏头痛是一个重要的疾病种类,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中医将偏头痛归为“头痛”范畴,认为其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风寒湿邪、肝肾阴虚等,导致脑络失养而发病。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病机和症状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调理和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

针灸、中药、食疗等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缓解疼痛、调节气血、改善体质,对预防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1.2 偏头痛在中医内科的认知偏头痛在中医内科的认知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疾病,常被归类为头痛症,因其发作时常见症状为单侧或两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光、声过敏等。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气血不畅、气滞血瘀、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治疗应该根据病因病机进行综合斟酌,不仅要针对头痛的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根本上调理身体,使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针灸、中药、食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体化的调理方案,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身体状况,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发表时间:2015-12-29T13:14:45.8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作者:朱旭东洪艳萍朱凤梅
[导读] 河南省城永城市人民医院探讨应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和效果。

河南省城永城市人民医院 4766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内科的治疗方式予以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65例患者中,控制35例(53.85%),显效18例(27.69%),有效14例(21.54%),无效3例(4.62%),总有效率为95.38%。

结论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
偏头痛是内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它主要是由人体神经或者血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侧、双侧头痛[1]。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偏头痛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2]。

就目前情况来看,临床中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偏头痛的治疗目标主要为控制或减轻患者的症状[2]。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1例,女34例,年龄在21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8±5.31)岁;病程在1-1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7.82±3.56)年。

经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标准对本组患者进行判断后,最终确认为以下几种类型:24例肝郁气滞型,22例瘀阻脑络型,13例肝肾阳虚型,6例风阳上扰型。

1.2 方法
在本组患者中,根据偏头痛的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具体如下:①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为胸闷且心脏不适、舌色淡红(或暗红)、恶心呕吐等。

采取的治疗方法为口服柴胡疏肝散,能够理顺气息,且可以疏肝解郁。

药物组成:30g珍珠母,各15g丹参和川穹,12g牛白芍,各10g的柴胡、白蒺藜、郁金、醋元胡,6g炒积壳,5g蝎末。

恶心呕吐者可加入适量竹茹、法夏;耳鸣、眩晕者可加入适量钩藤和天麻等。

②瘀阻脑络型:临床表现为多梦易醒、舌色紫暗、情绪烦躁等。

其治疗方法为口服血府逐瘀汤,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补充益气等作用。

药物组成:各30g生牡蛎、丹参、生龙骨、葛根,各10g川牛漆、酒洗地龙、桃仁、川穹、赤芍、佛手,5g红花。

肾虚者可加入适量拘把子、仙灵脾;恶心呕吐者可加入适量竹茹、法夏;神疲乏力者可加入适量黄芪。

③肝肾阳虚型:临床表现为口干舌燥、舌色显红且苔少、腰酸细软等。

其治疗方法为口服滋补肝肾汤,从而帮助患者滋阴养,补充益气。

药物组成:25g十茯苓,各15g山药、熟地、枸杞子,各10g丹皮、山茱萸、白簇黎、菊化、天麻。

烦躁者可加入适量地骨皮;气虚者可加入适量的白芍、当归和川穹等。

④风阳上扰型:临床表现为头痛强烈、舌色显红、心烦失眠等。

其治疗方法为口服天麻钩藤汤,能够起到熄风通络,且能平肝潜阳。

药物组成:各30g 石决明、麦芽、生牡蛎、珍珠母,各10g佛手片、钩藤、川牛漆、僵蚕、天麻,9g炒桅子,各5g全蝎末、生白芍。

恶心呕吐者可加入适量的陈皮、法夏;口苦咽干者可加入适量的石菖蒲、白芥子和胆南星;便秘者可加入适量龙胆草等。

1.3 疗效评判标准
①控制:经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症状消除,且无复发;②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总结分下降>50%;③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总结分下降20%-50%;④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总结分下降<20%。

总有效包括控制、显效和有效三个等级。

2 结果
经治疗后,65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患者为62例,治疗总有效为95.38%,详见表1。

3 讨论
在中医学观点中,将偏头痛纳入“头风”、“脑风”等范畴中,它与经脉阻滞、外邪入侵等具有一定的联系[3]。

偏头痛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偏头痛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大多采用西药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予以治疗,但取得的效果不佳。

中医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少、治疗效果佳、费用低等优势,逐渐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4]。

在本组65例偏头痛患者中,采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法,将患者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其采用不同的内科药物配方予以治疗。

其中,药方中的川穹可以不仅对人体的中枢神经起到镇静、镇痛作用,而且还能对人体血管循环系统进行改善,从而舒张脑血管;丹参、天麻等药物则可以调节血管的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且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茯苓、何首乌等可以有效缓解血管痉挛,且能大大提升大脑供氧量和供血量,对患者的血液循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4]。

在治疗的过程中,这四种类型都出现了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等症状,在针对性治疗中,对这些伴随症状也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在风阳上扰型偏头痛患者中,出现了口苦咽干患者,在药方中加入适量的石菖蒲、胆南星以及白芥子。

在本组研究中,65例偏头痛患者经中医内科治疗后,控制35例(53.85%),显效18例(27.69%),有效14例(21.54%),无效3例(4.62%),总有效率为95.38%。

由此可见,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在后期的治疗中,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每种药物的剂量,有效避免因药物加减造成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确保治疗方法与患者的实际病情相符。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岩.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6(01):254-255.
[2]张雄文.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6(20):15-16.
[3]徐靖.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1(14):38.
[4]申延安,卜庆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13(28):1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