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综合练习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故事开始时,宋朝的时代是指哪位皇帝的时期?A. 宋太宗B. 宋真宗C. 宋高宗D. 宋仁宗答案:B2.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繁华的都市B. 一个美丽的仙境C. 一个荒芜的沙漠D. 一个隐匿的山谷答案:D3. 故事中的桃花源居民过着怎样的生活?A. 贫困苦难B. 繁荣富裕C. 快乐安逸D. 劳动繁重答案:C4.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居民是如何发现的?A. 偶然闯入B. 梦中出现C. 从传说中得知D. 跟着溪水流淌找到答案:A5.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杨万里B. 陶渊明C. 陆游D. 王羲之答案:B二、简答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从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美丽安乐的桃花源,他将这个地方的情况告诉了外界,人们来到桃花源后,惊叹于这里的美景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2. 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外面世界有何不同?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

他们无忧无虑,不受外界的干扰,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们没有纷争和压力,不需要工作、纳税或服兵役,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

3. 桃花源中的居民是如何发现的?他们是如何与外界隔离的?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是被渔夫从偶然进入的溪流中发现的。

这个地方被高山环绕,溪水绕过山巅形成一片隐秘的山谷,外界无法找到入口。

居民们没有离开过桃花源,他们把山谷入口封堵住,让外界无从寻找。

三、分析题1. 《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什么?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是怎样的?答案:《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追求理想生活和远离喧嚣。

故事将桃花源描绘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里面的居民没有被现实所约束,享受自由和宁静的生活。

对我而言,这个主题提醒人们在当下喧嚣的社会中,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安宁。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一)桃花源记学习准备: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读音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 huò屋舍俨然yǎn 阡陌 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huán间隔 jiàn 及郡下jùn诣太守yì刘子骥 jì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1)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3)豁然开朗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绝境: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6)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7)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8)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外人: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9)寻病终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3.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 ____________ 屋舍俨然 ______(2)出:不复出焉 ______皆出酒食 ______(3)志:处处志之 ________ 寻向所志 ______(4)寻:寻向所志 ______寻病终 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词语(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缤纷: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4)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6)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 (7)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 (8)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 (9)具答之具:______(10)咸来问讯咸:________(11)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 (1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14)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 (15)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 (16)及郡下及:__________(17)诣太守诣:______(18)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1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_5.虚词意义及用法(1)与: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3)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 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具答之 __________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 (4)其:欲穷其林 __________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 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__________(5)乃: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二、特殊句式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桃花源记练习题docx

桃花源记练习题docx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词是《桃花源记》中用来形容桃花林的?()A. 落英缤纷B. 五彩斑斓C. 繁花似锦D. 郁郁葱葱2.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A. 寻找食物B. 误入歧途C. 追逐野兽D. 避雨3.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桃花源记》?()A. 世外桃源B. 画龙点睛C. 水落石出D. 鹊桥相会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从______进入桃花林,发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2.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简朴,______,与世隔绝。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______,再次寻找却未能找到。

三、判断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林是渔人偶然发现的。

()2. 桃花源中的人们知道外界的变化。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将此事告诉了他人。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 桃花源中的生活有哪些特点?3. 为什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其他人无法找到?五、翻译题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词语解释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落英缤纷俨然髫发间隔2. 下列词语在《桃花源记》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交通妻子遥想七、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渔人为什么感到“甚异之”?2. 文段中描述的景色和人物生活状态有什么特点?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八、文学常识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桃花源记》出自哪部作品?3. 《桃花源记》反映了哪种社会理想?九、句子仿写题请仿照文中的句式,另写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综合创新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综合创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综合创新练习题
5 c 综合创新练习题
一、阅读下完成后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便得一,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字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复穷
(4)初极狭,才通人初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外阅读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桃花源记》综合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桃花源记》综合练习有答案

《桃花源记》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俨然()垂髫()便要还家()间隔()语云()诣太守()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缤纷:(3)欲穷其林穷:(4)才通人才:(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6)阡陌交通阡陌:(7)鸡犬相闻相闻:(8)具答之具:(9)咸来问讯咸:(10)遂与外人间隔间隔:(11)皆叹惋叹惋:(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3)此中人语云语:(14)便扶向路扶:向:(15)及郡下及:(16)诣太守诣:(17)欣然规往规:(18)后遂无问津者津: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同“”,4.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味道好(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出路的境地(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数目)不满5.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异:(2)复前行前:(3)欲穷其林穷:6.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舍船,从口入()(1)舍②屋舍俨然()①武陵人捕鱼为业()(2)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①寻向所志()(3)寻②未果,寻病终()(4)志①处处志之()②未果,寻向所志()(5)乃①见渔人,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大诗人。

一名,字,世称。

他是中国第一位诗人,有《》。

(2)理解型默写。

①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
25.哪两组句中黑色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 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 家》) 〔答( )和( )
21.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 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 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 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4.解释下列语句中黑色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5.下列各组句子中黑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6.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为: 为:
余:
1.陶渊明集,陶渊明,潜,元亮,东晋诗人。 2.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 中间不能停顿)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交通:交错相通) 4.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 规划 5.D 6.⑴①对 ②是 ③替;制造 7.⑴①竟然 ②于是⑵①其余的 ②我 ③剩余的 8.⑴①通过 ②相通 ⑵①房屋 ②放弃⑶①中间 ②年间 ③里面
19.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韩愈 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 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黑暗社 会的不满,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0.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 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答: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 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
9.⑴①标志 ②作标志 ⑵①寻找 ②随即、不 久 ⑶①邀请 ②伸长 10.A 11.C 12.B 13.B 14.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15.津津乐道、能说会道、一语道破; 道听途说、道貌岸然、得道多助、道不拾遗 16.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1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 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 是什么?答: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18.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 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 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 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和平、自由、和 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26.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27答案:D
科学泰斗——钱伟长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 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 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2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 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 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 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三栖尖兵——何祥美 【颁奖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 执著手中枪,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 胜,他是兵中之王!
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 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23.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 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 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 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 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 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 24.从《桃花源记》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 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 和谐社会的认识。 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 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
7.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黑色字 ⑴①乃不知有汉 乃: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 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解释黑色的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 通: ②阡陌交通 通: ⑵①屋舍俨然 舍: ②便舍船 舍: ⑶①中无杂树 中: ②晋太元中 中: ③其中往来种作 中:
1.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名 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 者 3.对下面语句中黑色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C
2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 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 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 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 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 成,结构非常严谨。
12.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 组( )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 ③具答之 ④皆叹惋 ⑤停数日,辞去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3.下列各组中黑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寻向所志/寻病终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14.概括第二段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 15.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 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 16.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出自于本 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
9.解释黑色的词 ⑴①寻向所志 志 ②处处志之 志: ⑵①寻向所志 寻: ②寻病终 寻: ⑶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②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延: 10.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霄达旦 D. 博 古通今 11.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 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而两狼 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 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 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6.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 正确? 〔答〕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 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27.下列各组句子中黑色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