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不行

合集下载

“不行”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不行”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不行”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作者:刘小宁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9期【提要】“不行”是由否定副词“不”与动词“行”构成的偏正短语。

它的词汇化与“行”语义的虚化密切相关。

“行”语义虚化的路径为:位移动词、行为动词、结果义动词、情态动词,当“行”虚化为情态动词“可以”时,线性顺序上紧邻相连的“不行”发生词汇化。

动词“不行”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共同作用下发生语法化,其语法化路径为:动词>形容词,动词>程度副词,动词>假设义连词。

其语气词用法是“非……不行”句式赋予的。

【关键词】不行动词形容词程度副词连词语气词“不行”在口語中高频使用,它已演化出动词、形容词、程度副词、假设义连词多种用法。

就目前“不X”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的现状来看,学界对“不X”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不X”的副词化、连词化以及虚化为语气词三方面,分析其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动因、机制以及“不X”的功能扩展,详见徐时仪(2000)、董秀芳(2003)姚小鹏和姚双云(2009)、包艳利(2011)、邓慕沙(2012)、胡文静(2012)、郝明杰(2014)、唐善生(2016)等。

有关“不行”的词汇化与语法化问题,相关研究很少,详见王琴(2012),刘玥璐(2014)。

本着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将系统梳理“不行”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和动因。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料库。

一、“不行”的词汇化过程语料显示,“不行”的词汇化主要是“行”语义不断虚化,加之线性序列上“不”与“行”紧邻高频出现。

以下具体分析其词汇化的过程。

(一)“行”语义虚化的过程《说文解字·行部》中“行,人之步趋也”。

“行”的本义是指人行走。

语料显示,“行”由本义“行走”引申出很多义项,且这些义项由具体到抽象。

例如:(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行与不行

行与不行

行与不行
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

按照平仄对仗来衡量,这对联甚至达不到最基本的水准。

不过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中似乎还有些道理,说出了大家都或安然视之的一些现象。

近来又接到一个朋友发来的短信,短信说在当今社会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满足三个要件:“其一,你得行;其二,有人说你行;其三,说你行的人得行。

”这样的短信未免引人深思,而思考之后,却往往陷入别一种的无奈。

哪怕你不愿认同,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境况其实屡见不鲜,而对于短信作者的超强概括能力由衷叹服。

行与不行,不单单在于其是一种结果,或许更重要的,在于其是一种评判标准。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是没有明确的定量评判标准的,行与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模糊的定性标准,评判的人不同,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这一点,东方的感性与西方的理性总是分道而驰。

中西的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至今也难得出个统一结论。

确实,这是一个难题。

理想的远大与现实的潜规则之间总会磕磕绊绊,坚持与妥协交错并行,难以理清头绪。

心领神会又心照不宣,心有不甘又心存侥幸,矛盾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整个文化。

“一年过了又是新的一年,每一年现代都在传统边缘,在每个新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若干年前的歌声犹在耳畔,而如今我们依然需要改变,不在现在,就在未来。

浅谈《论语》中的“行”

浅谈《论语》中的“行”

浅谈《论语》中的“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论语》中体现着孔子对于人和社会的一种理解和要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论语》中的“行”。

“行”在《论语》中主要指的是人的言行举止。

孔子非常重视一个人的言行,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篇·第一》),表明他对于学习和与人交往的重视。

他同时也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篇·第十六》),表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视野,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

通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的言行具有极高的要求,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言行举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行”在《论语》中还包含着一种主动的行动和实践的意味。

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承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结合实践进行运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他同时也强调“行有不得者,常恐失之”,认为一个人在行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所得,还要时刻警惕可能的失误。

通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主动的实践行动的重视,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行”在《论语》中也包含着一种责任和义务的意味。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行为,还要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微子篇·第十四》),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以义为先,并且要有所担当。

他同时也强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第二十二》),表示一个君子应该胸怀广阔,处事公允,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小利。

通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强调,他认为只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行”在《论语》中还包含着一种修养和追求的意味。

职业转行的“能行”和“不能行”

职业转行的“能行”和“不能行”

职业转行的“能行”和“不能行”转行,属于在职业发展的进程中,被迫无奈的选择,是一次是属于高难度、高风险、高技巧的动作,需要艰苦的条件成熟的积累过程,也需要反复冷静三思的痛苦折磨,在这个过程中,天天问自己的问题就是究竟“行”还是“不行”?使自己理想重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土壤究竟在哪里?找到这块土壤后播下的种子能否开花、结果?万一连发芽都不可能,今后怎么办?宏威职业顾问案例1:Natalie是个学电子仪器专业的,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心理上很排斥,学习盲目无效,对专业的认知很差,是应付考试式的学习。

所以毕业后,虽然在一个大集团工作,因为没有兴趣,于是交了3千元违约金辞了职,又做了ERP项目跟进,负责数据准备,以及传感器、控制器等,但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更没找到适合发展自己的职业方向,生活地过于盲目,有逃避不如意生活的感觉,在多愁善感中度过很多日子。

于是,11月初来到宏威,职业顾问在测评中发现她的文字运用水平能力很强,自己又喜欢相关工作,于是,为她定位做电子仪器类编辑工作,按照这个方向,一周后,就拿到了一个出版社编辑的工作,现在,干的很好,当跟踪她结果时,她说:“现在开始接触选题报告,下周起要做个简单的项目,我们老板有意培养我,给我半年的时间打基础。

”于是大家都很欣慰,转行初见成效。

宏威职业顾问案例2:Susan学的也是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应用电子技术,毕业后,工作不顺利,与一个国有企业签了约,也是不喜欢这个专业,自己很苦闷,想转行又不知道做什么好。

来到宏威做职业规划,通过测评,发现她乐于与人沟通,喜欢迎接新的挑战。

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性格开朗,诚实豁达,吃苦耐劳,具有开拓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的工作能力。

但是,转行还是时机尚不成熟,因为她还不具备其他方面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如果偏离自己的专业,那就是个高中生。

于是帮她找到的切入点是在行内发展,电子产品在现代市民群体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年轻人爱不释手的DV,家庭旅游出行的必备武器数码相机(DC)等等产品,以异常活跃的姿态在国内电子产品市场上“叱咤风云”。

行与不行的作文

行与不行的作文

行与不行的作文生活就像一场大冒险,到处都是“行”与“不行”的选择题。

这俩家伙就像两个小精灵,整天在我们脑袋里打架,可有意思啦。

咱先说这“行”吧。

有时候,“行”就像是一阵春风,吹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就像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开始看着那两个轮子的家伙,心里直犯嘀咕,觉得自己肯定不行。

可是我爸在旁边一个劲儿地鼓励我,说:“儿子(闺女),你行的,没什么难的!”我就咬咬牙,跨上了车。

你还别说,虽然摔了好几跤,但最后还真就学会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行”字啊,就像是有一种魔力,只要你相信它,它就能把你带到成功的彼岸。

再说找工作的时候吧。

投简历就像撒网捕鱼,心里也没底儿。

但是当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心里就有个声音在喊:“行的,咱肯定行!”然后就精心准备,把自己打扮得精神抖擞的去面试。

哪怕面试官的问题像炮弹一样一个接一个,只要心里想着“行”,就能沉着应对。

最后真的被录取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中了彩票一样,美极了。

不过呢,这“不行”也不是完全的坏家伙。

有时候,它就像是一个刹车,能让我们避免犯更大的错误。

比如说,有人找你合伙做生意,听起来好像是个赚大钱的好机会。

但是你仔细一分析,发现自己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资金也不够,人脉也没有。

这时候,“不行”这个念头就冒出来了,它告诉你:“别冲动啊,这事儿可不行。

”要是不听它的,一头扎进去,那可能就会摔得鼻青脸肿的。

但是这“不行”有时候也很讨厌。

它就像一个阴影,老是笼罩着你。

就像我有一次想参加演讲比赛,可是一想到要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我心里就有个声音说:“不行,你肯定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的。

”这个声音一直缠着我,结果我就真的没去参加。

后来看到别人在台上演讲得那么精彩,我又后悔得直跺脚。

你看,这“不行”要是把我们的勇气都给吓跑了,那可就太糟糕了。

所以啊,在生活里,我们得好好对待这“行”与“不行”。

不能盲目地觉得自己什么都行,那叫自大;也不能老是觉得自己不行,那叫自卑。

要学会在该说“行”的时候,充满自信地大步向前;在该说“不行”的时候,果断地停下来,换个方向。

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顺口溜

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顺口溜

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顺口溜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

这句话或许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自信满满的领导,他们看好我们的能力,鼓励我们去尝试新的领域、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但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那些对我们充满怀疑的领导,他们认为我们无法胜任某项工作,对我们产生了质疑和压力。

然而,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辞中,我们能够找到一种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领导认为你行,这意味着他们看到了你的潜力和能力。

这是一个很大的赞美和信任。

不管结果如何,这种认可都应该成为我们努力奋进的动力。

我们要相信自己,勇敢尝试,因为领导看到了我们身上的闪光点,我们自己也应该看到。

但另一方面,即使领导说你不行,你也要相信自己。

因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无论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看待自己。

要时刻保持自信和积极的心态,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质疑动摇自己。

挑战和压力是成长的机会,是检验自己真正能力的时刻。

我们需要接受这些挑战,学会冷静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领导看好你时,你要珍惜这份信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要不断努力,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才华。

但同时,当领导怀疑你时,你也不要退缩,要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要被负面情绪所束缚,而是要坚信自己的能力,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最重要的是,无论领导怎么看待你,你都不能忘记持续学习和成长。

工作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我们都要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有计划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完善自己。

所以,无论是领导说你行还是你不行,都应该视作一种指引,激发出我们向前进的动力。

与其纠结于他人的评价,不如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不断提升自我,成就更好的职业生涯。

我行你也行——人的四种关系模式

我行你也行——人的四种关系模式

我行你也行——人的四种关系模式关系模式中有四种:我行、你也行,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

“我行、你也行”是最和谐的一种,这种模式的人会有非常和谐的亲密关系,是一种理想状态,大部分关系是在后三种状态下。

同一个人会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以上四种不同的模式。

下面以我为麻雀,分析一下四种模式是怎么左右我的人际关系。

1、“我行你也行”对于少数拥有我喜欢的性格、有我期待的能力的人,我用“我行你也行”的模式对TA。

这样的人拥有这样的特点,要么某方面能力超强,比如特别聪明、协调能力特强、特别渊博……总之就是个牛人,牛的方面还特别的符合我的价值判断(比如不是特别能拍马屁);要么有我特别喜欢的性格:直爽、坦诚、淳朴、善良……,我引这种性格的人为soulmate。

这些人给我安全感,我想通过与TA的连接感知我的存在。

我真心的欣赏TA们,包容TA们,即爱TA们同时也爱自己,是一种共生的、健康的、有边界的爱慕欣赏赞扬鼓励等共同成长的健康的关系。

2、“我行你不行”这是我不喜欢的那部分自己,清高、自命不凡、觉得自己胜人一筹。

我的一个朋友说过,要不时的调低一下自己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这样更接近事实真相。

多数情况下,潜意识试图通过说服别人不行来验证自己行,这样的内在投射出去就会象戴着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夸大别人的不足并不停的强化,先是在意识里制造出“敌人”,然后用冷漠的心硬生生的在身边造出一个真的敌人来。

我反省自己,绝大多数敌人固然有敌人的问题,但更多是自己想当然的冷漠与生硬把敌人弄得很强大。

3、“我不行你行”这是很多人媚上的心里动机,也是很多自卑的人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会导致一味的忍让、懦弱、卑躬屈膝。

我模式里我不行的时候很少。

4、“我不行你也不行”这种应该是最具有破坏性的一种模式,我应该还没有碰上这样的关系。

我体会自己经常用的应该是1、2两种,以2居多,过高的估计自己而贬低别人,在心里制造假想敌,以实现“我比你行”的心里优势,制造出一种我行的假象并且陶醉其中,深信不疑。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为大家提供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能轻松面对行测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逻辑填空在行测考试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型。

很多同学在做逻辑填空题目时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总在考虑这个选项填进去能不能读通顺,那个选项“行不行”,最终的结果就是纠结两三个选项,最后蒙一个看起来顺眼的。

这样的思维非常不可取。

之所以称谓“逻辑填空”,是因为文段中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因此,在做逻辑填空时要“找逻辑,觅呼应”,而最好的选项,往往就是呼应最强,最为契合的选项。

带大家一起来看题目:【例题一】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共同放松信贷、降低利率、发行货币,就是为了加大流动性,满足资本盈利的要求。

可是,这无疑是种______的方法,因为,资本在获得利润满足后必然把更大的危机丢给社会。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一项是:A.饮鸠止渴B.寅吃卯粮C.杀鸡取卵D.竭泽而渔【解析】答案选择A项。

四个词汇有些相似,但也有轻微差别。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寅吃卯粮”同样含有目光短浅之意,但是还应体现当前状况很吃紧。

“饮鸩止渴”在目光短浅的基础上强调会产生严重后果。

题干中空处形容上述“方法”,后文提到“资本在获得利润满足后必然把更大的危机丢给社会”体现出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选择包含此意的“饮鸩止渴”就变得顺理成章。

而B、C、D 都没有此呼应,故选择A项。

【例题二】对当前学校教育不足的反思,让家长们的目光______地转向了传统德育。

但传统德育自身有着一整套方法,不能______,应全面了解和运用,才能起到实效。

依次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假思索以偏概全B.不约而同断章取义C.不谋而合穿凿附会D.义无反顾望文生义【解析】答案选择B项。

第二空,“不能...应...”提示空处和“全面了解和运用”形成相反相对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与不行
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

按照平仄对仗来衡量,这对联甚至达不到最基本的水准。

不过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中似乎还有些道理,说出了大家都或安然视之的一些现象。

近来又接到一个朋友发来的短信,短信说在当今社会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满足三个要件:“其一,你得行;其二,有人说你行;其三,说你行的人得行。

”这样的短信未免引人深思,而思考之后,却往往陷入别一种的无奈。

哪怕你不愿认同,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境况其实屡见不鲜,而对于短信作者的超强概括能力由衷叹服。

行与不行,不单单在于其是一种结果,或许更重要的,在于其是一种评判标准。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是没有明确的定量评判标准的,行与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模糊的定性标准,评判的人不同,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这一点,东方的感性与西方的理性总是分道而驰。

中西的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至今也难得出个统一结论。

确实,这是一个难题。

理想的远大与现实的潜规则之间总会磕磕绊绊,坚持与妥协交错并行,难以理清头绪。

心领神会又心照不宣,心有不甘又心存侥幸,矛盾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整个文化。

“一年过了又是新的一年,每一年现代都在传统边缘,在每个新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若干年前的歌声犹在耳畔,而如今我们依然需要改变,不在现在,就在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