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小古文100篇带翻译(全)

小古文100篇精选+译文目 录第一组乡村即景 (1)1、放风筝 (1)2、乡 村 (1)3、芦 花 (1)4、荷 (1)5、菊 (1)第二组 天的魔术 (2)6、雨 (2)7、雪 (2)8、日月星 (2)9、日 时 (2)第三组 别样的争和辩 (3)10、猫捕鱼 (3)11、猫 斗 (3)12、龟兔竞走 (3)13、五官争功 (3)第四组 读书要得法 (4)14、读书 (4)15、读书有三到................................................................................................ 4 16、读书需有疑y í ................................................................................................ 4 17、铁杵ch ǔ磨m ó针 (4)第五组 智慧少年 (5)18、称象 (5)19、道边李苦 (5)20、 破瓮救友 (5)21、 孔融让梨 (5)22、 守株待兔 (5)23、 揠(y à)苗助长 (6)24、 狐假虎威 (6)25、 南辕北辙 (6)26、 盘古开天地 (6)27、 夸父逐日 (7)28、 共工触山 (7)29、 刑天舞干戚 (7)30、 舜耕历山 (7)31、 欧阳苦读 (8)32、 推敲 (8)35、宋濂嗜学 (9)第六组听孔夫子讲课 (10)36、学习 (10)37、道与德 (10)38、君子与小人 (10)39、意志和品德 (11)40、孝 (11)第七组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12)41、叶公好龙 (12)42、郑人买履 (12)43、买株还珠 (12)44、自相矛盾 (12)45、滥竽充数 (13)第八组我们是山川大地的孩子 (14)46、山川之美 (14)47、春日寻芳 (14)48、苏堤杂花 (14)49、浙江之潮 (14)50、湖心看雪 (15)51、大禹治水 (15)52、女娲补天 (15)53、精卫填海 (16)54、牛郎织女 (16)55、后羿射日 (16)56、型缓 (16)57、性刚 (17)58、北人不识菱 (17)59、活见鬼 (17)第九组英雄的本色 (18)61、李广射虎 (18)62、卧薪尝胆 (18)63、祁黄羊举荐 (18)64、公仪休拒收鱼 (19)65、曾参教子 (19)第十组聆听诸子的声音 (20)66、上善若水 (20)67、北冥有鱼 (20)70、得道者多助 (20)第十一组重温儿时的故事 (22)71、狐与葡萄 (22)72、鸦狐 (22)73、豺烹羊 (22)74、鹿照水 (23)75、杉苇刚柔 (23)第十二组爱上四季 (24)76、春 (24)77、夏 (24)78、秋 (24)79、冬 (24)80、雪 (25)第十三组学习这件事 (26)81、亦秋学亦 (26)82、继昌学射 (26)83、蜀鄙2憎 (26)84、师旷论学 (27)85、教学相长 (28)86、歧(qí)路亡羊 (29)87、破釜沉舟 (29)88、惊弓之鸟 (30)89、塞翁失马 (30)90、扁鹊拜见蔡恒公 (31)第十四组颜氏家训 (32)91、施则奢,俭则吝 (32)92、人在少年 (32)93、古之学者 (32)94、人生小幼 (33)95、名之与实 (33)96、游大明湖 (34)97、洪教头招惹林冲 (34)98、武侯弹琴退仲达 (35)99、刘姥姥进大观园 (35)100、猴王出世 (36)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小古文100篇及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翻译解释

最值得背诵的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翻译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古文名句翻译[汇总]
![古文名句翻译[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b55646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2.png)
古文名句翻译1.其岂学不如彼也?译文: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吗?2.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因贫贱而忧愁,不为追求富贵到处奔走钻营。
4.天下苦秦久矣译文:天下的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很长时间了。
5.今城以吾众诈自称工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工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6.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7.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译文:恒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泰国去了。
8.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绿色的台鲜长到台阶,绿色的青草映入窗帘。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日常交往的人都是渊博的学者,没有那些目不识丁的无功名的人10.夫子何命焉为?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11.已言之王矣。
译文;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事了。
12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译文:空隙时,就漫步而行,漫漫而行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深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一座四脚翘起象鸟展翅欲飞的低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
15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久也。
译文: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6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译文: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壁,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17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装设备的精良。
1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1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的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选择正义。
小古文100篇带翻译

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译文:我们在草地上一起放风筝,你走在前面,我跟在后边!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译文:在乡下的农村,都是用茅草搭盖的房屋和用竹子围城的篱笆.这个村子建在小河边,小河边栽有几棵杨柳树,中间也穿插了桃树和李子树.在树木简有一对燕子,身形矫捷,忽高忽低的飞来飞去……3、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水的旁边生长着许多芦荻,秋天的时候开花,一片白色,秋风吹来,花像雪一样飞舞着。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译文:在菊花盛开的时候,清香四处散发.它的花瓣,有的像细丝,有的像鸟雀的爪子.它的颜色,有黄、有白、有褐、有红,种类繁多.菊花的特性,能经受寒冷,寒霜降落以后,许多花凋谢了,只有菊花在盛开.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译文:今天的天气阴了下来,大雾渐渐的变浓了,雨如丝线般细.晚上,雨不下了,风儿吹走了乌云,月亮又绽放了光芒.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文言文翻译经典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孔子说:“我难道有知识吗?其实我不知道。
有个粗俗的人来问我问题,我对他所问的,一无所知。
我仔细地思考问题的两端,然后尽力去回答。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周礼,这就是仁。
一旦能够克制自己,恢复周礼,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仁。
实行仁是由自己开始的,难道还需要别人来推动吗?”《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循的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几乎没有多少。
普通人丢弃了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保留着。
舜能够明白世间万物,洞察人伦。
他是因为仁义而行动,而不是为了行动而追求仁义。
”《庄子》·逍遥游逍遥游,其志在无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逍遥游,是那种不求依赖的心态。
至高无上的人没有自我,神明的人没有功业,圣人没有名声。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最高的善如同水。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斗,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易春秋,皆古文也。
六艺经传以万数,犹考信于孔子。
夫孔子布衣,传十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太史公说:“学者们阅读的书籍非常广泛,但还是要以六艺来考核其真实性。
诗书易春秋,都是古代的文献。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现在,人人都在追赶着潮流,穿流行的衣服,梳流行的头发,也说着流行的话。
大家好像都忘了我们的古文有多好看!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原文: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
翻译:玉树立风前,驴骡正酣眠。
原文:主要看气质。
翻译:请不要羡慕口译之花。
你肚子里有诗词书法。
原文:也是醉了。
翻译: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原文: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翻译:干迹留鬼,黄昏变干;没有野心,人与人是不同的。
原文:别睡了起来嗨。
翻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原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翻译:欲图大事,莫拘小节。
原文:你这么牛,家里人知道么。
翻译: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原文:心好累。
翻译: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原文: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翻译: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原文: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翻译: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原文:我单方面宣布和xx结婚。
翻译:愿出一家之言,以结两姓之好。
原文:重要的事说三遍。
翻译: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原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原文: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翻译:中华儿女有志气,但不爱红装,爱聪明。
原文: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翻译: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
原文:不死就不死。
你为什么不明白。
翻译:还好没有刀片可以驱动前进,何必自暴自弃呢?原文: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原文:我有知识我自豪。
翻译: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翻译:斯言甚善,余不得赞一词。
原文:秀恩爱,死的快。
翻译: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原文:吓死宝宝了。
翻译: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原文:沉默不全是金,有时候是孙子。
翻译:圣人不言如桃李,小民不言若木鸡。
原文:备胎。
翻译:彰泰的柳树已经折给别人了;神秘首都的花没有改变它以前的程度。
原文:屌丝终有逆袭日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原文:长发及腰,娶我可好?翻译:长鬟已成妆,与君结鸳鸯?原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翻译: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
庄公赐给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
《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晏子不死君难人物目录:崔武子:齐国大夫。
棠姜:已死的姓棠的大夫的遗孀。
庄公:齐国国王。
晏子:齐国大夫。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通‘娶’)之。
庄公通焉。
崔子弑(读音shi四声,臣杀君叫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超越、脱离)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
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翻译:崔武先生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
(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
崔先生杀了他。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
他家的用人说:“(你打算)死吗?”(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吗死啊?”说:“走(离开齐国)吗?”(晏子)说:“吾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说:“回家吗?”(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脱离民众的君主?国家社稷是主。
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糊口?国家社稷养生立命之本。
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
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我)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别人有君主都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我将回什么地方啊?”(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晏子)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
别人(还)说崔先生必定会杀他(晏子)的。
崔先生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
”感:这中国的官们怎么就越当越蠢了呢?这越往后,那“愚忠”的概念就越演越烈,到后来好象有一种说法,叫做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过现今官场的人们聪明多了,他们不可能为女人杀顶头上司的,最多抓住把柄相要挟,捞些好处就罢了!有更聪明的,就是主动为上司设下美人计,妙计得售之日,也就是官场得意之时啊。
说难说难》选自《韩非子》,是《韩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说shuì,游说的意思【原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弃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
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
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
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
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
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之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
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
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加,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
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未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