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教学内容
散打正蹬腿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90《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19年02月1研究对象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体育教育专业2016级散打专项队的4名腿法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
2研究方法2.1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TM-7610高速摄像机两部(120p/s),美国APAS 图像解析系统。
2.2文献法资料法:为正确地论证本课题,分别在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的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的中国硕士数据库检索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3访谈法:为了全面了解正蹬腿的技术原理和生物力学解析,分别走访了院武术系的多名教授和人文系(生物力学方面)的老师。
他们对本论文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
2.4二维摄像解析法:2018年8月20日中午在西安名将搏击俱乐部(曲江店),用专业摄影机分别对四名运动员拍摄了3次,取成绩最好的一次为例,用 Ariel APAS二维运动软件进行了解析,得出正蹬腿膝、踝关节位移等主要研究数据,并做出整理记录数据,可用于今后与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正蹬腿的生物力学分析对比。
3测试结果分析3.1.膝、踝关节的位移膝关节的位移表示着正蹬腿踹击的运动方向和正蹬腿踹击的运行距离。
踝关节的位移表示运动员是否正对攻击目标,其幅度作用和膝关节相似。
潘××在0.01s~0.08s的时间膝关节的位移距离分别为20cm、40cm、55cm、70cm、90cm、110cm、120cm、125cm ;王××的为19cm、38cm、50cm、60cm、85cm、100cm、115cm、120cm;崔××的为17cm、36cm、40cm、55cm、78cm、90cm、108cm、118cm;赵××的为16cm、35cm、47cm、58cm、85cm、95cm、110cm、120cm。
潘××踝关节位移距离在0.01s~0.08s 的变化情况为20cm、38cm、60cm、78cm、89cm、100cm、115cm、125cm;王××的为18cm、36cm、50cm、73cm、89cm、98cm、110cm、120cm;崔××的为18cm、35cm、48cm、70cm、83cm、95cm、107cm、118cm;赵××的为20cm、40cm、50cm、65cm、85cm、95cm、110cm、120cm。
散打体育课教案学习并掌握散打的基本步法

散打体育课教案学习并掌握散打的基本步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打的基本步法及其在实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3. 提高学生散打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打基本步法:直步、侧步、闪避步、跃步、扫步等。
2. 步法训练:步法组合、步法练习、实战演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散打基本步法的动作要领和实战应用。
2. 教学难点:步法的灵活运用和实战中的变换。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散打基本步法的动作要领和应用。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散打基本步法,学生跟随模仿。
3. 训练法: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步法。
4. 比赛法:组织学生进行步法比赛,提高实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检查学生穿着合适的运动服和鞋子,确保安全。
2. 课堂热身:进行跑步、跳绳等热身活动,提高学生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
3. 基本步法学习:教师讲解并示范散打基本步法,学生跟随练习。
4. 步法组合训练:学生分组进行步法组合训练,提高步法运用能力。
5. 实战演练:学生分组进行实战演练,运用所学步法进行对抗。
6. 总结与反馈: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指导。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散打步法,加强巩固。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动作质量,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步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战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散打技术水平。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散打基本步法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实战演练中的步法运用是否正确、熟练。
2. 评价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观察学生在步法训练中的表现,以及能否迅速反应并运用步法应对实战中的变化。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散打比赛,提高实战能力。
2. 邀请专业散打教练进行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学习经验。
3. 引导学生观看散打比赛视频,了解散打步法在实战中的应用。
八、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练习散打步法时,佩戴护具,如手套、护腿、头盔等。
散打前后鞭腿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
收 稿 日期 : 0 9 3 1 2 0 —0 — 0
作者简介 : 曹
华 (9 5 , , 1 7 一) 男 河南永城人 , 广东警官学院警体 部讲 师 , 硕士 , 主要从 事武术科学化训练研究 ; 海
刚
( 9 1 , , 南许 昌人 , 17 一) 男 河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 院讲 师 , 士, 硕 主要从事武术现代化研究.
的拍 摄频 效率 为 10幅 /. 2 s
1 3实 验 设 计 .
( ) 个 运 动 员 做 6次 鞭 腿 : 1每 3次前 鞭 腿 , 3次 后 鞭 腿 . 击 高 度 为 运 动 员 眼 部 齐 平 . 光 二 极 管 ( E 固定 在 脚 靶 的 正 踢 发 L D)
上 方 , 度 大 约 22m, 对 着 受 试 者 . 高 . 正 当二 极 管 发 出信 号 时 ( ) , 试 者 快 速 做 鞭 腿 的 踢 击 动 作 . 2 加 速 器 放 置 在 脚 靶 光 时 受 ()
18 1
吉首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第 3 卷 O
化 范 围 ( OM) 以用 膝 关 节 的 不 同 的最 大和 最 小 角 度 来 计 算 , R 可 比较 前 后 鞭 腿 的不 同. ero P asn检 验 用 来 决 定 膝 关 节 的 RO M 和 膝 关 节 最 大 角速 度 的关 系 . 动 学 参 数 由 Moi ayi S se 和 E R S自动 采 集 , 计 学 数 据 采 用 S S 运 t nAnls ytm o s VA HI E 统 P S软 件
关键词 : 打 ; 鞭腿 ; 鞭腿 ; 速度 ; 散 前 后 线 角速 度 中图 分 类 号 : 5 . G8 2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优秀散打运动员侧踹腿技术生物力学原理与训练指导

【武术散手研究】第4卷第2期2007年2月搏击・武术科学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7)02—0045—02武术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要求,互以对方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一种徒手格斗对抗性竞赛项目。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散打项目已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已经成为全运会、亚运会、亚锦赛、世锦赛的正式比赛项目,成为国内、国际十分关注的对抗性项目之一。
发展形势迅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任何一项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运用都是为了取得最理想的运动成绩,这就是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作为体育科学领域中的运动生物力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对改进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有直接的贡献。
武术有句俗语:“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
在国内外众多技击性项目中,如跆拳道、泰拳和西方的自由搏击等项目,腿法技术的运用都在实战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散打中的腿法己经成为散打实战“拳、腿、摔”技术相结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寸长一寸强,”腿是人体肢体关节长度最长和力量最大的部位,因此腿法在实战中威力巨大。
特别是直线腿法,其出腿快如闪电,收放自如,击打力有可高可低的特点,从而使侧踹腿成为散打比赛中使用率和成功率最高的腿法技术之一。
为了进一步掌握散打侧踹腿技术的运动规律、提高动作质量,使侧踹腿动作更精确、更先进,本文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对侧踹腿进行了分析。
1武术散打侧踹腿技术的阐述1.1侧踹腿动作技术的基本要素侧踹腿是武术散打腿法技术中的一种,是主要的侧身攻击的屈伸性腿法。
其进攻距离长,攻击力强,攻击面积大,从而被广泛采用。
并可结合多种步法进行攻击对方,变化较多,进可踹,退亦可踹,转身亦可踹蹬。
侧踹腿是由屈膝提腿、展髋伸膝踹腿、屈膝收腿落地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侧面直线性腿法。
散打大学工体课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打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培养学生掌握散打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散打基本概念及起源2. 散打基本动作和技巧3. 身体素质训练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散打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引导学生关注散打运动的特点和魅力。
二、基本动作和技巧教学1. 教师示范散打基本动作和技巧,如拳法、腿法、摔法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动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分组进行对抗练习,巩固所学动作和技巧。
三、身体素质训练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
2. 进行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深蹲、仰卧起坐等。
3. 进行速度和耐力训练,如短跑、长跑、跳绳等。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散打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疑问。
3.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掌握散打基本动作和技巧的情况。
3. 通过身体素质测试,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情况。
教学准备:1. 散打场地、器材2. 教学课件3. 教学辅助器材(如沙袋、护具等)教学注意事项:1. 课前做好安全检查,确保场地和器材安全。
2. 教师要注重示范动作的准确性,避免学生模仿错误动作。
3. 在进行对抗练习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安全,避免受伤。
4.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难度。
散打鞭腿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散打鞭腿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技击风格和实战价值。
其中,鞭腿动作是散打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法,具有攻击速度快、力量大、距离远等特点,因此在比赛和实战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散打鞭腿动作进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其动作原理和技术要领,为散打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科学依据和训练指导。
散打鞭腿动作是一种利用腿部肌肉群协同工作,通过力量的传递和关节运动的配合,实现高速、高力度和远距离攻击的技术。
在散打比赛中,鞭腿动作常被用于攻击对手的腰部、头部等要害部位,从而有效地削弱对手的战斗力。
为了提高鞭腿动作的效率和精度,运动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基础,以及灵活的战术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散打鞭腿动作的技术要点包括支撑脚的站位、膝关节的弯曲程度、踢击时的发力方式和脚面的绷直程度等。
其中,支撑脚的站位和膝关节的弯曲程度直接影响着动作的稳定性和力量传递效果,踢击时的发力方式和脚面的绷直程度则关系到动作的远度和力度。
鞭腿动作的力量传递主要依靠腿部肌肉群,通过肌肉的协同收缩产生力量,并传递到踢击部位。
力量传递的过程包括支撑腿的蹬地发力、大腿后侧的屈伸和脚踝的背屈等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力量最大化传递的关键。
鞭腿动作涉及到支撑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多个关节的运动。
支撑腿的蹬地发力需要髋关节的伸展和膝关节的屈曲,踢击动作则需要膝关节的伸展和踝关节的背屈。
关节之间的紧密配合和顺序性发力可以实现动作的协调和流畅。
鞭腿动作的完成需要腿部肌肉群的协同收缩和拉伸。
在动作过程中,大腿后侧的肌肉群进行屈伸运动,小腿三头肌和脚踝周围的肌肉则进行背屈运动。
肌肉的适当拉伸可以增加动作的幅度和速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的呈现,我们发现散打鞭腿动作在力量传递、关节运动和肌肉拉伸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在力量传递方面,鞭腿动作实现了大腿后侧和腿部肌肉群的协同收缩,从而实现了较大的力量传递效果;在关节运动方面,各关节之间的顺序性发力使得鞭腿动作流畅、协调;在肌肉拉伸方面,适当的肌肉拉伸增加了动作的幅度和速度,提高了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运动生物力学第八章 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文档资料

运动员技术比较过程。
4) 对完成的动作技术做出生物力学诊断:提出建议或创新 过程。
思考题
1. 什么是动作技术原理?
2. 简述分析研究运动技术的一般方法。
动作要素的组合与匹配
中的步长和步频关系,投掷的鞭打和关节活动顺
A. 依据运动技术特征及其任务要求选择要素:短跑
序等。
B. 突出“主要”要素,发挥“次要”要素作用 C. 各个要素组合力求到达“最佳化”
2) 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原理的产生
建立过程
运动训练 实践经验
分析研究 理论与运 动实践结 合
科学原理
起跳脚着地瞬时
起跳脚离地瞬时
撑 杆 跳 高 起 跳 和 过 杆 动 作 过 程
2、 明确动作技术本身所达到的目的
“ 直奔主题”方法。如:跑任务是规则允许条
件下,在规定的距离内,完成的时间最短。
时间短
速度快
步长与步频 合理
速度=步长X步频
其他项目动作亦如此。
3、 明确动作技术的关键
跳远起跳动 作阶段划分
动作阶段划分的依据:
肌肉工作形式等解剖学条件:根据动作阶段主 要环节肌肉的工作(收缩)形式的特征。
作用力的性质:根据外力的作用方向变化。
动作方向:根据人体各环节之间相对运动。
动作的任务与性质:动作的直接目的
人体工作环境:根据人体后环节活动时间和空 间的关系。
3) 确定动作技术的特征画面:不同动作 阶段的临界点(画面),称为动作技术 的特征画面。它可作为动作技术诊断的 重要依据。如:跑或跳的“膝关节最大 缓冲角度”,“后蹬角度”等等。 4) 明确各动作阶段的相互影响及其作用: 各动作阶段之间的匹配和影响。
对散打训练课的生化研究

观察武术学院散打代表队一周训练课的实践报告观察地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馆观察时间:2012年5月28日至6月2号观察目的:了解散打的训练过程,训练方法。
该项目的供能特点:从散打的运动竞赛规则、技术动作特点和比赛时间结构来看,是典型的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的项目,但是中间休息一分钟之后就要马上投入下一局的比赛,因此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恢复供能能力。
除此之外,散打运动员磷酸原也参与供能,(比赛过程中要经常突然进攻和快速的击打,此时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磷酸原供能能力,以便于快速进攻)。
散打是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磷酸原系统供能和有氧氧化供能为辅的运动项目。
训练目的:1.力量训练如卧推──主要发展胸大肌、三角肌、肱三头肌的力量。
2.耐力打靶——提高运动员的耐力,保证运动能足够的力量完成一场比赛。
3.速度打靶——提供运动员的灵敏度,能与最快的速度击打对手。
4. 实战练习——把一周所学的用于实战中,从而检验自己。
5.跑步——提高三大供能系统的能力,主要提供有氧供能能力。
法训练方:1.强调以强度为主的间歇训练,提高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2.有氧训练不可忽视包括持续性练习和间断性练习两种方法,间断性练习又包括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两种,根据必须遵循“渐进的极限负荷”原则。
训练的实施过程为:每周训练六天,即周一至周六,每天训练三小时。
每天训练任务不同,周一为耐力打靶,周二为力量训练,周三为速度打靶,周四训练拳法和摔法,周五为实战练习,周六早上力量训练,下午跑步。
周日休息调整,准备进入下一周的同样训练。
具体训练过程(包括训练方法,强度,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周一(耐力打靶)的训练过程一.准备活动:1.队长带领全体队员做关节操,持续时间为5分钟2.跑步—边慢跑边做高抬腿,把膝跳,背腰等持续五分钟,再进行中速跑15分钟,最后冲刺跑五分钟3.压腿持续时间为5分钟二.耐力打靶:两人一组,一人拿靶,一人打靶,25分钟后交替进行,持续时间为50分钟,每五分钟间歇时间为1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打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散打是一项用身体特定部位作为进攻或防守武器的搏击性运动。
纵观其动作技术特点,散打中任一技术动作都是在肩、躯干、腰、髋、膝、裸各关节的充分配合下完成的,要求将各关节的分力聚集一点作用于目标。
散打动作技术主要有拳法、腿法、摔法。
拳法主要包括直拳、摆拳、勾拳、劈拳、扣拳、鞭拳、弹拳七种,是以直、摆、勾、为主体;腿法主要有前蹬腿、侧踹退、横鞭腿、后摆腿、下劈腿、扫腿六种,是以前蹬腿、鞭腿、侧踹腿为主体;散打中的摔法主要有夹摔、抱缠摔、接腿摔、等三种[1I。
拳法的特点在于进攻路线短、冲力大、速度快、发力狠、动作突然、防不慎防、躲避困难、而且易于应用身体的力量。
腿法的特点进攻路线长、打击力大、是远距离进攻最有效的武器。
摔法的特点是速度快、发力突然,是贴身搏击的锐利武器。
1 对散打动作技术肌群工作特征分析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是产生力的器官。
散打动作技术的肌群力学特征主要通过参与工作的肌肉作用类型、肌肉功率、肌肉功、肌肉的发力顺序四方面表现出来。
1.1 参与工作的肌群及其特点散打中的每一动作技术都是全身性的运动,都要求身体各部位的肌群协调、充分的配合使机体能量经济化和动作效果最优化。
从体育解刨学的角度上讲,其动作设计与人体的上肢、躯干、和下肢等关节的肌肉的工作特征紧密相连。
下面以散打中最常用的右手掼拳为例、对参与掼拳动作关节的运动及肌肉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右手掼拳的动作要求右腿轻微下潜继而快速蹬地并向内扣,髋关节伸展内旋,躯干向左回旋,同时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的同时伴随前臂内旋,右拳向外、向前、向里横掼,力达拳面。
做掼拳动作时,右腿轻微下潜右后快速蹬地并向内扣动作是由髁关和膝关节完成,参与的肌群为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股四头肌等,是肌肉在近固定时做超等长收缩完成的。
髋关节伸展内旋动作主要是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肌腱和半膜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前部及阔筋膜张肌等肌群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
躯干左回旋动作是由左侧腹内斜肌和右侧腹外斜肌在下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
在手臂摆动过程中,上肢带的肩胛骨做前伸运动,主要是由前锯肌和胸小肌在近固定时做离心工作完成的;肩关节前屈主要是由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肌纤维做等长工作完成;肘关节伸的同时伴随前臂内旋动作,肘关节伸主要是由肱三头肌和肘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前臂内旋是旋前原肌、旋前方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
由以上分析得知,各关节肌肉的收缩形式有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收缩形式。
在各种收缩形式中,产生肌力的大小顺序为:超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日。
显而易见。
超等长收缩产生的肌力最大。
之所以这种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是由于肌肉弹性体产生的张力变化和肌牵张反射。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说,人体肌肉包括肌腱是一种黏弹性物质,其在收到迅速牵拉伸长时,能够产生强大的弹性回缩力,黏性物质如果缓慢被拉伸,或者拉伸后在停顿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松弛现象,其弹性回缩力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在散打动作中,尽可能的使肌肉做超等长收缩,使其产生更大的肌力。
如在直拳、掼拳、勾拳时,在启动阶段使蹬地腿有意识的小幅度下潜或身体小幅度的转动使肌肉先做离心收缩,继而快速蹬地、转髋、送肩使肌肉做向心收缩,从而增大肌力。
在做鞭腿动作时同样使进攻腿下潜,继而快速蹬地,肌肉做超等长收缩,使进攻腿产生了更大的肌力,通过发作用力于地面,从而增加了进攻腿的启动速度。
但应注意腿的下潜动作及蹬地发力到动作完成整个过程是快速、连贯一致的,否则会出现肌肉的松弛现象。
1.2 肌肉工作的功率分析散打中进攻腿或拳对目标击打效果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完成动作过程中肌肉功率的大小。
肌肉的功率(P)等于肌肉收缩力(T)与肌肉收缩速度( )的乘积,即P:w ::T.旦:T.t t t肌肉的功率值由该r_v曲线图可以得到,肌力随着肌肉收缩速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当肌肉收缩的速度减慢至零时,肌力最大。
在图1上每一点的功率等于以该点和坐标原点为两对角顶点的矩形面积,由图知肌肉的功率存在一个最大值,当肌肉收缩速度达到v。
时肌肉的收缩速度与肌力的乘积最大,即爆发力P=TV最大,所以散打拳法和腿法技术中要想发挥出最大爆发力必须拥有适宜的力量和速度。
事实上,有学者已研究表明,肌肉功率的内部结构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肌力的梯度。
在肌肉功率计算公式中,肌肉力量T是一个变量,如果力T是受力点位置的函数T(r)。
但是,如果力T是时间的函数T(t)时,那么上面的功率计算公式就变为P= = =T (1).dS+ v+ _s_mdt dt dt dt dtd St ‘由上式可以看出,即力T 随时间t的变化率,称为肌肉梯度,对肌肉的功率也有重要的贡献。
所以在散打动作中要求运动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使得的值增大,从而增大爆发力。
有资料显示人体爆发力达到最大所用的时间约为300—400ms,而散打运动员完成某一击打动作时间也在1 80—600ms之间,已有学者对超级散打王柳海龙和散打王宝力高的后鞭腿动作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柳海龙完成这一动作需要330ms,宝力高完成该动作需要310msis];也有学者对散打健将运动员和一级运动员优劣势侧踹腿达到最大力量所用的时间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健将级运动员优势侧踹腿达到最大力量所需时间平均为184.1±6.2ms,弱势侧踹腿为165.3 4-12.4ms,一级运动员优势侧踹腿到达最大力量所需时间平均为195.0 4-12.Oms,弱势为189-3±10.2ms ,由以上研究表明散打击打动作技术在理论上基本能达到发挥最大功率所需要的峰值。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散打训练中,尽量以发展运动员的肌肉功率为主,在短时间内使运动员的击打力量和动作速度最大化。
另外,有研究表明爆发力的大小与主动肌的收缩快慢和对抗肌的放松程度有很大关系171。
主动肌的主动收缩能加快动作的速度,相反,对抗肌的收缩则起着阻碍动作速度的作用。
肌肉放松可以减小肌肉之间的对抗,提高动作的速度。
当主动肌群收缩的同时,适时地放松对抗肌群,能减少对抗肌的阻力,增大主动肌群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使动作变得更快、打击更有力,从而有效的增加了肌肉的功率。
综上所述,我们在平时的散打击打训练中,不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动作外,还应在击打过程中使肢体和相应关节的肌肉放松,直到击打肢体刚接触目标的瞬间增加关节的肌肉力量,使肌1m /.、肉梯度增大,从而发挥出最大功率,使打击效果最优化。
1.3 肌肉工作的肌肉功分析肌力的系统是在肌肉力影响下由关节连接的骨组成的,一个击打动作的所表现出的速度意味着加速度、力、肌肉收缩。
我们知道较大的力能产生较大的加速度,而较大的肌肉收缩产生较大的力,但是,较大的肌肉力是位于近身体中心的,而在散打运动中我们希望建立在攻击的手和脚上的速度,所以问题是如何谐调肌肉来顺序的运动发力。
所以,在击打动作中只虑肌肉力是无法达到目的,因为从许多串联的肌肉中获得的瞬时力总和其意义不大。
只有考虑击打过程中的整个肌肉功才是更有用的,因为它们直接与系统的动能变化紧密相连。
基本原理是肌肉功等于肌肉力乘以肌肉缩短的距离,这种功改变了系统的动能。
这种情况下,改变的是身体环节的速度或角速度,因此我们的Et的要协调肌肉收缩,使功最大化,从而使最远端环节的末端效应器的最大速度。
由希尔方程知,肌肉的收缩力随着肌肉收缩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收缩速度为0时,肌力最大。
这意味着在相邻环节之间的相对运动应该在角速度为0时开始,既在此时开始激活肌肉,肌肉一开始激活就有力使一个环节相对于它的临近环节加速,在肌肉激活到最大之前跟着发生运动,节节加速传递,从而使末端击打动能最大化。
所以散打运动在完成击打动作时要求上下肢、腰、髋、躯干协调配合,通过蹬地、转髋,合腰将进攻腿或拳作用于击打部位,原因是通过髋关节和躯干的转动所做的功可以使拳或脚的速度最大化,许多短的肌肉产生相邻椎骨之间的转动,这些肌肉只能缩短很小的量。
但是他们的巨大数量可以做大量的功,许多浅层的躯干肌跨过一个以上的椎间关节,因为他们离开椎骨转动轴有一段距离,加上它们同样可以缩短相当大的量,所以它们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力矩,髋关节相对于脚的转动可以发展力矩和角位移。
所有这些动作都可以产生肌肉功并可传递到肩带,作为动能表现出来。
肌肉功原理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击打动作训练及实战中充分利用蹬地、转髋、合腰的力,使肌肉充分做有用功,使得末端击打部位的动能最大化。
在散打教学训练中注重腿部、髋部、腰部的力量练习。
1.4肌肉工作的顺序原则人体四肢由近端至远端,各关节所配备的肌肉由强变弱,运动中当需要克服大阻力或需要表现出较高的动作速度时,肢体各关节的肌肉虽然都同时用力,但各关节产生的力不同,大关节产生的力最大,中关节次之,小关节最小。
对于肌肉工作顺序原理问题,我国学者早有研究,有学者对跆拳道横踢动作研究时得出后横踢肌肉的发力顺序首先是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完成主动收缩,在完成屈髋动作的同时,臀中肌,臀小肌完成右大腿的旋内动作,其次,股四头肌收缩完成伸膝动作的同时在小腿三头肌的作用下完成裸关节的伸屈动作;有研究表明鞭腿打击动作的活动顺序为髋关节一膝关节一髋关节一膝关节一踝关节㈣。
充分说明了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的原理。
因此,在散打动作中,要增加出拳或踢腿的速度和力量就必须的利用肌肉大小关节发力的顺序,主动加强大关节用力,再带动中关节运动,最后带动小关节关节运动。
2 散打动作技术特征的力学分析散打进攻时打击力量的大小、方向以及击打点是评价动作效果好坏的较为重要的生物力学依据之一。
下面我们从力学原理方面进行分析。
在散打动作中拳法和腿法属于进攻动作,主要以击打有效部位为主,可称为击打眭动作。
对于击打性动作技术,应用动量定理:ΣF。
= d(mv)=誓咖,在时间t_tO时间段内,击打肢体接触目标的初始动量分别为P和P。
,于是可得击打肢体接触目标时在时间t—to内所受的总冲量的大小为II=f( Fi)dr=I dp=p—Po上式表明:在击打过程中,击打肢体接触击打目标的时间内,其动量的改变量等于这段时间内作用于击打目标合力的冲量,所以要增大击打肢体对目标的击打合力的冲量,就得增加击打肢体接触目标时间段内的动量改变量。
上式为用冲量表述的击打肢体动量定理的积分形式,在击打肢体击打目标的过程中,冲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因而合力的冲量等于各分力的冲量之和,而每一个分力的冲量都可以表示为平均力与时间的乘积,因此上式可表示为:Σ(t.t0):p—P。
=iV—my (v为击打肢体离开击打目标的速度,v。
为击打肢体接触击打目标的速度,其中p=mv),于是得知Σ=—m( v-vo 一),一Io规定击打肢体离开击打目标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于是可知v为正值,VO为击打肢体刚接触击打目标时的速度,由于与离开目标时的速度方向相反,因此v0为负值,既上式可表示为:Σ:二—m(v+—vo)。